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外周血血清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
1
作者 韩霞 赵瑞东 杨俊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00-4004,共5页
背景:细胞培养基种类甚多,成分不尽相同,对细胞生长影响较大。国内外有多项研究采用无血清、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但应用含人外周血血清的培养基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以及人外周血血清促进神经干细... 背景:细胞培养基种类甚多,成分不尽相同,对细胞生长影响较大。国内外有多项研究采用无血清、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但应用含人外周血血清的培养基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以及人外周血血清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其他神经细胞,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观察人外周血血清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①采用含体积分数10%人外周血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志物,并通过茜素红染色对其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检测;②取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培养体系为含0.5%N2、1.5%B27、2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③取生长状态良好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均匀接种于96孔板中,加入含体积分数10%人外周血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8 d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其他神经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经人外周血血清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漩涡状生长且多层分布,排列有方向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44、CD105、CD29、CD73,茜素红染色阳性;②人外周血血清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44、CD105、CD29、CD73、Nestin、NF-L、GALC;③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第8天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发现其伸出的突起长度较长,分支也较多且邻近细胞之间的突起互相连接,呈典型的神经细胞形态,且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结果表明,人外周血血清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在人外周血血清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分化为其他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血清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神经细胞 分化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对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2
作者 肖方楠 吕雪 +3 位作者 袁佳佳 张明英 邢文 周圆 《生物技术进展》 202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通过同种基因型小鼠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将预处理的全骨髓单个核细胞或c-Kit+造血干细胞移植至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动态监测移植2~16周后受体小鼠体内供体来源细胞造血重建以及嵌合情况,以期揭示不同群体的供体细胞以及预... 通过同种基因型小鼠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将预处理的全骨髓单个核细胞或c-Kit+造血干细胞移植至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动态监测移植2~16周后受体小鼠体内供体来源细胞造血重建以及嵌合情况,以期揭示不同群体的供体细胞以及预处理等因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早期(2周)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髓系比例要高于c-Kit+细胞移植组,但全骨髓移植组受体小鼠呈现出较大的移植后不良反应,出现脱毛、食欲不振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c-Kit+细胞移植组在淋系重建上要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供体细胞的嵌合植入也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但两组实验组最终均能完成造血重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c-Kit+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能够较快地实现供体细胞植入,进而开始造血重建,且c-Kit+细胞移植组的不良反应要低于全骨髓移植组。结果说明在整体造血重建效果上c-Kit+细胞移植组要优于全骨髓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过继免疫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影响及免疫调节机制
3
作者 刘希君 孙博 +7 位作者 王菁华 王丹丹 李呼伦 孔庆飞 白莎莎 刘玉梅 金连弘 王广友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过继免疫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AT-EAE)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s,建立EAE动物模型,在EAE动物模型发病高峰期取淋巴细胞,加入MBP刺激并与BMSCs共培养,并设未共培养的单...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过继免疫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AT-EAE)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s,建立EAE动物模型,在EAE动物模型发病高峰期取淋巴细胞,加入MBP刺激并与BMSCs共培养,并设未共培养的单纯MBP刺激对照组。将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对大鼠进行过继免疫回输,通过体外增殖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及体内临床评分评估BMSCs对EAE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结果BMSCs共培养MBP组与MBP组相比,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CD4+Foxp3+细胞显著增高而CD4+IL-17+细胞显著降低,培养后的淋巴细胞进行过继免疫回输后,干细胞共培养组临床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BMSCs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的细胞平衡,即上调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下调Th17细胞功能,对EAE起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骨髓基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TH17
下载PDF
FLT3靶向RNA干扰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cyclinD1、cycli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卢洁 盛光耀 +5 位作者 岳保红 邹湘 徐学聚 赵晓明 白松婷 许培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5-650,共6页
目的探讨FLT3靶向RNA干扰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cyclinD1、cycli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FLT3靶向短发夹状干扰RNA(FLT3-shRNA),转染HL-60细胞,RT-PCR、流式细胞术(FCM)鉴定FLT3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FCM检测细胞周期;An... 目的探讨FLT3靶向RNA干扰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cyclinD1、cycli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FLT3靶向短发夹状干扰RNA(FLT3-shRNA),转染HL-60细胞,RT-PCR、流式细胞术(FCM)鉴定FLT3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FCM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V染色法检测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yclinD1,cyclinA在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FLT3-shRNA转染可下调FLT3的表达,它对FLT3 mRNA和蛋白的抑制率分别达(81.66±10.25)%,(76.76±11.23)%。FLT3表达下降后细胞增殖活力受到抑制,转染48h抑制率达(31.66±2.97)%,72h达(33.10±3.43)%;细胞生长曲线低平,缺乏指数增殖特征。与对照组比,转染48h细胞周期重新分布,G0/G1期(58.48±6.17)%的明显上升,S期(27.72±5.10)%下降;细胞早期凋亡率(8.95±0.88)%上升;细胞内cyclinD1的mRNA、蛋白表达下降,cycli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FLT3靶向RNA干扰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FLT3 RNA干扰 增殖 凋亡 HL-60细胞株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豚鼠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姚春丽 夏建新 陈玉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每天UV-A和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2 h,连续照射50 d,制备豚鼠皮肤光老化模型;体外分离培养豚鼠乳鼠MSCs;经DAPI标记后,局部多点皮内注入豚鼠...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每天UV-A和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2 h,连续照射50 d,制备豚鼠皮肤光老化模型;体外分离培养豚鼠乳鼠MSCs;经DAPI标记后,局部多点皮内注入豚鼠皮肤紫外线照射区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注入后24 h、5 d及10 d,DAPI标记的MSCs在紫外线照射区域皮肤组织的迁徙及定居;肉眼及HE染色切片观察MSCs对豚鼠光老化皮肤的修复作用。结果DAPI标记的MSCs经紫外线照射皮肤区域局部皮内多点注射24 h后,即出现在真皮层,5 d后出现在真皮层及毛囊组织,10 d后广泛弥散在皮肤各层。肉眼及皮肤HE染色切片镜下观察均显示,治疗组豚鼠较模型组明显延缓光老化进程,且在停止照射后,治疗组光老化症状比自然恢复组有更为显著的改善。结论MSCs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延缓及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光老化 迁徙 定居 修复
下载PDF
内大鼠毒素休克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涛 熊建琼 文亮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后大鼠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81只,随机取9只为实验前基础值组,余72只按腹腔注射的药物不同,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休克组(精制内毒素5mg/kg),每组9只,各组于实验后0、2、6和24 h分别检...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后大鼠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81只,随机取9只为实验前基础值组,余72只按腹腔注射的药物不同,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休克组(精制内毒素5mg/kg),每组9只,各组于实验后0、2、6和24 h分别检测肠粘膜及血浆中sIgA、TNF-α、IL-1β含量和肠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增殖活力。结果:内毒素休克组肠粘膜、血浆内sIg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NF-α、IL-1β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于注射后2 h、6h达峰值(P<0.05),上述指标在血浆中的变化滞后于肠粘膜的变化;同时肠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T、B细胞)增殖活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内毒素休克后肠粘膜免疫功能呈双向性变化,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引起整个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内毒索性 肠粘膜免疫功能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李秀东 刘雅娟 +3 位作者 陈强 宋祥福 张红梅 陈玉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2-314,322,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后,在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胸腺、脾脏及骨髓中的迁徙、定居情况及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探讨MSCs诱导异基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并培养小鼠...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后,在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胸腺、脾脏及骨髓中的迁徙、定居情况及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探讨MSCs诱导异基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并培养小鼠MSCs;将小鼠肝组织块埋入大鼠肝脏切口,建立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模型;经尾静脉移植DAPI标记的小鼠MSCs,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 h及5 d时,MSCs在模型大鼠胸腺、脾脏及骨髓内的迁徙及定居;采用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小鼠MSCs对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MSCs移植后,24 h即散在分布于胸腺、脾脏及骨髓内,5 d时集中在血管周围;经MSCs治疗后,大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与未经治疗的模型大鼠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小鼠MSCs可迁徙至异基因肝移植大鼠免疫器官内,并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 异基因移植 迁徙 定居 淋巴细胞增殖 抑制
下载PDF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对大鼠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吴梅 陈胜雄 周金鹏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7期916-919,共4页
目的研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大鼠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肝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4周龄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高(1/4LD50)、中(1/8LD50)、低剂量组(1/16LD50)和溶剂... 目的研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大鼠肝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肝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4周龄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高(1/4LD50)、中(1/8LD50)、低剂量组(1/16LD50)和溶剂对照组(玉米油),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IPDI方式进行染毒,连续染毒13周,每天1次。染毒期间每周对大鼠体重及摄食量进行测定。于末次染毒后24 h(禁食12 h)对实验动物股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及血清胱抑素C(Cys C)的浓度。结果各染毒组大鼠染毒前后体重、染毒期间总摄食量、肾脏重量及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肝脏重量和脏器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ALP、GLB明显高于对照组,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各染毒组血清中TP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血清Cr、i NOS、N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剂量组血清中Cys 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PDI可对肝脏造成器质性损伤,并影响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但毒性作用机制尚未明确。IPDI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其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与NO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肝脏 肾脏 血清 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人外周血白细胞处理后CD分子的变化及免疫原性
9
作者 邹浩勇 张智 +2 位作者 殷文曲 程文进 薛红刚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检测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培养后主要CD分子的变化,验证其作为免疫原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白细胞滤盘为原料,对比分析白细胞滤盘中淋巴细胞培养前后CD2、CD3、CD4、CD8、CD44、CD45、CD98、CD99、CD107a、CD38、CD25、CD56、CD147、CD50... 目的检测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培养后主要CD分子的变化,验证其作为免疫原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白细胞滤盘为原料,对比分析白细胞滤盘中淋巴细胞培养前后CD2、CD3、CD4、CD8、CD44、CD45、CD98、CD99、CD107a、CD38、CD25、CD56、CD147、CD50、CD49d、CD82、HLA-ABC共17种CD分子的变化,并与胸腺细胞、Jurkat细胞和外周血细胞进行对比。用培养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原的制备,进行E玫瑰花环抑制试验和淋巴细胞毒试验,制定并验证免疫程序。结果白细胞滤盘中的淋巴细胞培养后,检测的17种CD分子均未发生丢失,其中CD3+、CD3+CD4+、CD3+CD8+阳性率分别从培养前的59.81%、32.73%、22.15%变为98.80%、18.32%、75.31%。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第3次免疫后6~15 d血浆抗体的E玫瑰花环抑制试验100%合格,9 d时淋巴细胞毒试验合格率最高。另用10头猪进行了免疫程序的验证,结果显示效价100%合格。结论人外周血白细胞处理后作为免疫原制剂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 白细胞 抗原 免疫原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