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5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点回归方法及应用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屈水令 张悦 +2 位作者 王琦琦 金承刚 于石成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完整、系统介绍断点回归设计(RDD)原理及统计方法,为其在公共卫生领域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介绍断点回归设计原理基础上,用室内甲醛干预的实例演示了利用Stata软件实现断点回归统计方法的过程,介绍和比较属于参数法的多项式回归和... 目的完整、系统介绍断点回归设计(RDD)原理及统计方法,为其在公共卫生领域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介绍断点回归设计原理基础上,用室内甲醛干预的实例演示了利用Stata软件实现断点回归统计方法的过程,介绍和比较属于参数法的多项式回归和属于非参数法的局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和结果。结果RDD是一种准实验设计,对研究对象没有随机分组,而是选择一个与干预措施有关的变量,根据该变量的取值选择切点划分干预组和对照组。RDD在内部有效性方面优于其他准实验设计,但外部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基于观察性资料的RDD不仅可控制可观测的混杂因素,还可控制无法观测的混杂因素,也更符合伦理道德。在本文实例中,多项式回归和局部线性回归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RDD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科学评估干预政策和提供高质量决策依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实验设计 断点回归设计 多项式回归 局部线性回归 效果评估
下载PDF
宁波市热浪对寿命损失年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
2
作者 谷少华 王爱红 +2 位作者 王永 陆蓓蓓 张丹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08,413,共6页
目的评估宁波市热浪对寿命损失年(YLL)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方法收集2013—2019年宁波市死亡、人口、气象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计算得到每日YLL率;根据日最高气温的百分位数和持续时间定义15种热浪类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结合分布滞... 目的评估宁波市热浪对寿命损失年(YLL)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方法收集2013—2019年宁波市死亡、人口、气象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计算得到每日YLL率;根据日最高气温的百分位数和持续时间定义15种热浪类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热浪对人群YLL率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并按照性别和年龄(<65岁、≥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宁波市人群总YLL率为(19.74±3.14)人年/10万,热浪期的总YLL率均高于非热浪期(P<0.05)。随着热浪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热浪的总效应均呈上升趋势。当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气温≥P97.5(37.2℃)且持续时间≥2d时,热浪累积10 d(Lag0-10 d)的总效应最大,总YLL率增加3.77(95%CI:2.25,5.29)人年/10万。热浪对男性和老年人影响的总效应高于女性和低年龄人群。仅部分热浪类型对男性和老年人YLL率影响的附加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浪导致宁波市人群YLL率增加,且对男性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大;热浪的附加效应可能仅在男性和老年人等敏感人群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附加效应 寿命损失年
下载PDF
2013—2022年气象因素对合肥市肺结核发病的影响
3
作者 尤恩情 李娟 +3 位作者 陈丽丽 刘溦 吴金菊 曹红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9-356,共8页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合肥市肺结核发病的影响,为制定肺结核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合肥市肺结核周发病数,从合肥市气象局收集同期的气象数据,对二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 4.3....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合肥市肺结核发病的影响,为制定肺结核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合肥市肺结核周发病数,从合肥市气象局收集同期的气象数据,对二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 4.3.0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讨气象因素和肺结核周病例数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结果:2013—2022年合肥市肺结核患者共报告发病41366例,报告发病率从2013年的63.2/10万(4742/7506266)下降至2022年的31.4/10万(2960/9424437),呈波动下降趋势(χ_(线性)^(2)=1622.439,P<0.001)。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分别呈现为“M”型、倒“N”型和近似“Z”型分布。气温在4.7℃时对肺结核发病的累积效应最高(CRR=2.261,95%CI:1.422~3.594),低温(P5=2.4℃)在滞后16周情况下肺结核发病风险最大;相对湿度在46.1%时对肺结核发病的累积效应最高(CRR=8.666,95%CI:5.452~13.773),低相对湿度(P_(1)=54.7%)在滞后0周时RR值最大,为1.073(95%CI:1.047~1.100),高相对湿度(P_(99)=93.0%)在滞后0~15周时为肺结核的保护因素;风速在1.2m/s时对肺结核发病的累积效应最高(CRR=1.563,95%CI:1.203~2.031),低风速(P_(1)=1.2m/s)在滞后16周时RR值最大,为1.042(95%CI:1.011~1.073),高风速(P_(99)=3.5m/s)在滞后0~13周时为肺结核的保护因素。结论:气象因素在肺结核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非线性和滞后效应,低温、低相对湿度和低风速会增加肺结核发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危险因素 发病率
下载PDF
湿热地区室内气流调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
作者 刘倩妮 郭倩 +7 位作者 孟庆林 汪俊松 张仲军 翟永超 金玲 王小蕊 康瑞祥 张宇峰 《暖通空调》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气流调控在改善湿热地区夏季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气流对人体全身热舒适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气流作用于身体局部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8—10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 气流调控在改善湿热地区夏季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气流对人体全身热舒适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气流作用于身体局部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8—10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展了问卷调研,共收集1 34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气流温度过低或气流主要作用于人体额头、腹部、太阳穴等敏感部位时,最易引发头疼、流涕、面瘫等症状;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上,青年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容易因气流影响而出现此类症状,女性相比男性更排斥被气流直吹身体。这些发现可为制定湿热地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气流调控策略提供支撑,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调控 健康风险 体表骤冷 吹风感 热舒适
下载PDF
2019—2021年郑州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
5
作者 阙菡雅 陈彦哲 +3 位作者 金路恒 杨嵩泰 王哲 周舫 《江苏卫生保健》 2024年第5期375-378,381,共5页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为制订相关的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1年郑州市大气污染资料、气象资料及不同区域4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门诊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为制订相关的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1年郑州市大气污染资料、气象资料及不同区域4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门诊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暴露—反应关系评估。结果SO 2、NO 2、O 3-8h、PM 10、PM 2.5的日平均浓度按顺序依次为8.50、37.65、107.85、92.25、50.88μg/m 3,CO为0.81 mg/m 3;NO 2、O 3-8h、PM 10、PM 2.5的超标率分别为1.15%(12/1096)、18.89%(207/1096)、11.86%(130/1096)、18.34%(201/1096),SO 2和CO没有超出二级浓度限值。4家综合医院呼吸系统类别日均门诊量在暴露当日SO 2、NO 2、CO、O 3-8h、PM 10、PM 2.5浓度平均每升高10μg/m 3,分别增加1.55%、0.33%、0.28%、0.04%、0.08%、0.19%。结论郑州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郑州市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呈正相关,部分污染物有滞后效应,应采取相关措施对人群进行有效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 时间序列分析 滞后效应
下载PDF
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及SAS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紫琦 王爱玲 +3 位作者 屈水令 王潇滟 于石成 潘晓平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12,35,共6页
目的探讨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应用及SAS实现,为该方法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介绍分位数回归模型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了分位数回归模型应用情景与优势,并以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水平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 目的探讨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应用及SAS实现,为该方法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在介绍分位数回归模型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了分位数回归模型应用情景与优势,并以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水平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变化数据为例,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相比,探讨分位数回归模型应用及SAS实现过程。结果分位数回归模型不仅可以分析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水平对FEV1/FVC均值的影响,还可以分析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水平对FEV1/FVC不同分位数的影响,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且通过统计软件SAS可方便实现。结论分位数回归模型可弥补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仅关注应变量均值特征而不能分析其完整分布特征的不足,SAS软件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分析语句,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 分布特征 公共卫生 SAS
下载PDF
短期大气颗粒物暴露和MTNR1B基因多态性对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影响的家系研究
7
作者 郭煌达 彭和香 +11 位作者 王斯悦 侯天姣 李奕昕 章涵宇 王梦莹 武轶群 秦雪英 唐迅 李劲 陈大方 胡永华 吴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3,共9页
目的:利用北京房山家系队列研究资料,探索短期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暴露和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MTNR1B)基因多态性对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的影响。方法:纳入来自北京市房山区9个... 目的:利用北京房山家系队列研究资料,探索短期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暴露和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MTNR1B)基因多态性对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的影响。方法:纳入来自北京市房山区9个乡镇的先证者及其亲属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评估短期PM暴露和MTNR1B基因rs10830963位点多态性与TyG指数的关联,进一步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探索rs10830963位点多态性在PM与TyG指数关联中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来自2084个家系的4395名参与者,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98±8.68)岁,女性占比53.9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M 2.5浓度每升高10μg/m 3,TyG指数升高0.017(95%CI:0.007~0.027),而PM 10每升高10μg/m 3,TyG指数升高0.010(95%CI:0.003~0.017),且关联均存在滞后效应。此外,rs10830963位点与TyG指数存在阳性关联。每增加一个风险等位基因G,TyG指数升高0.040(95%CI:0.004~0.076)。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携带者的TyG指数高0.079(95%CI:0.005~0.152)。未发现该位点多态性与PM暴露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M 2.5和PM 10短期暴露与较高的TyG指数相关,MTNR1B基因的rs10830963位点G等位基因与TyG指数升高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吸入暴露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MTNR1B基因 家系研究
下载PDF
沙漠干热环境下大鼠运动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的筛选
8
作者 武堂晓 杨曦 +3 位作者 尹紫依 吴荧秋 吴吉利 惠华强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4-900,共7页
目的使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建立沙漠干热环境大鼠运动骨骼肌损伤模型,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大鼠运动骨骼肌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和骨骼肌损伤相关等指标,筛选干热环境运动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方法1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使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建立沙漠干热环境大鼠运动骨骼肌损伤模型,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大鼠运动骨骼肌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和骨骼肌损伤相关等指标,筛选干热环境运动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方法1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6):空白对照组(常温环境中自由运动)、常温运动组(常温环境中力竭运动)、干热运动组(干热环境中力竭运动)。3组大鼠先进行3 d的运动跑台适应性训练(速度为16 m/min,坡度为-16°,时间为5~10 min);常温运动组和干热运动组大鼠以19.3 m/min速度、-16°坡度运动至力竭结束,1次/d;干热运动组采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沙漠干热环境[温度(40±1)℃,湿度(10±2)%]建立模型。实验连续6 d,取大鼠比目鱼肌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通过血清学检测大鼠骨骼肌损伤标志物、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激素等相关指标。结果干热运动组骨骼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oncentrations of 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型肌酸激酶(muscle-specific creatine kinase,CK-MM)的浓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的浓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氧化应激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睾酮(testosterone,T)的浓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干热运动组睾酮/皮质酮(testosterone/corticosterone,T/Cort)的浓度低于空白对照组、常温运动组(P<0.05);骨骼肌损伤标志物CK、CK-MB和CK-MM与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呈正相关(P<0.05);与MDA呈正相关,与抗氧化指标SOD呈负相关(P<0.05)、与激素水平Cort呈正相关,与T、T/Cort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出沙漠干热运动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验证了沙漠干热环境较常温环境运动骨骼肌损伤程度大,筛选出TNF-α和IL-1β可作为评价损伤的间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干热环境 运动 骨骼肌损伤 肌酸激酶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兰州市某农村地区秋冬季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分析
9
作者 李盛 赵贵雪 +4 位作者 王金玉 田琳娟 李星波 冯亚莉 李普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8期691-695,共5页
目的掌握兰州市榆中县某农村地区秋冬季室内环境污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兰州市榆中县连搭镇薛家营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户家庭住宅作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9月(秋季)和2023年12月(冬季)分别对室内环境进行采样,收集噪音... 目的掌握兰州市榆中县某农村地区秋冬季室内环境污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兰州市榆中县连搭镇薛家营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户家庭住宅作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9月(秋季)和2023年12月(冬季)分别对室内环境进行采样,收集噪音、照度、温度、湿度、PM_(2.5)、PM_(10)、CO、CO_(2)、NO_(2)、苯、甲苯、二甲苯、菌落总数、真菌总数监测数据,数据的统计学描述采用M(P_(25),P_(75)),不同季节和房间类型相应指标的监测结果差异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室内环境各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秋冬两季各收集60份空气标本,PM_(2.5)达标率最低(0.00%),二甲苯达标率最高(100.00%);噪音、温度、湿度、菌落总数、真菌总数秋季高于冬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_(2.5)、PM_(10)、CO、CO_(2)、甲醛、苯、甲苯冬季高于秋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温度在不同房间类型间的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市所调查农村地区秋冬季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PM_(2.5),应关注房屋固体燃料燃烧、烹饪情况等对农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农村 室内 环境质量监测
下载PD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European ethnic minoriti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10
作者 Mohamed Bamoshmoosh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3期98-103,共6页
This editorial is intended to be a reflection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burden in European ethnic minorities.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ethnic minority realities,due to their recent appearance,are still to be stud... This editorial is intended to be a reflection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burden in European ethnic minorities.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ethnic minority realities,due to their recent appearance,are still to be studied in depth.The experience of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where the migration processes started earlier,eve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can help by being an example.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jor differences in CVD burden exist not only between countries,but also within the same country when considering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and ethnic groups.The CV risk factors underlying heart disease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Important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helped us understand that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heart disease as well as the behaviors that can help prevent them are the same.We are now well aware that CVD should be treated by considering a holistic approach.This is why the social determinants(SDs)of health that may worsen the disease burden or that,vice versa,may improve the treatment,and even more significantly,the prognosis of a patient’s illnes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For ethnic minority patients,this holistic,hermeneutic approach is of importance.Several SDs of health that influence CVDs 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their relevance for the health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defined.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most ethnic minorities are largely also religious minorities.Only a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role of relig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SD that affects the probability of having CV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s.Adolescents,particularly those belonging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seem to be the weak link.If we believe that these young people are really citizens of their country of birth,then a way of recognizing their belonging to the community starts from a wil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condition,in order to assist them while they grow physically and mentally.Thinking about safeguarding the health of this population should be more than a health task,rather a goal of social jus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European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75
11
作者 董凤鸣 莫运政 +2 位作者 李国星 胥美美 潘小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4,共7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空气污染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交叉研究
下载PDF
沙尘暴PM_(2.5)、PM_(10)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黄雪莲 金昱 +3 位作者 郭新彪 王芸 朱彤 胡敏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沙尘暴PM2.5、PM10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沙尘暴颗粒物样品采自北京市城区,实验细胞为原代培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 目的探讨沙尘暴PM2.5、PM10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沙尘暴颗粒物样品采自北京市城区,实验细胞为原代培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NO的测定用Griess重氮化反应法,细胞因子IL-8、TNF-α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1)沙尘暴PM2.5、PM10作用24h后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巨噬细胞存活率逐渐减低,高剂量组约为对照的80%。(2)20~150μg/ml的沙尘暴PM2.5、PM10染毒24h后均能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IL-8及TNF-α。(3)沙尘暴PM2.5的细胞毒性比相同浓度的PM10大,而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TNF-α的作用却小于PM10。结论沙尘暴PM2.5、PM10可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NO、IL-8及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气象因素 巨噬细胞 肺泡 炎性损伤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沙尘暴颗粒物
下载PDF
成都市喘息婴幼儿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
13
作者 段亚平 周珈旭 +3 位作者 艾涛 张蕾 姚佳伟 罗荣华 《现代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喘息婴幼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我院就诊且有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1783例)和幼儿组(12~36个月,2354例),进行FeNO检测。收集... 目的:探讨喘息婴幼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我院就诊且有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1783例)和幼儿组(12~36个月,2354例),进行FeNO检测。收集成都市环境监测部门和气象局2019年1—12月每月PM_(2.5)、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臭氧(O_(3))、一氧化碳(CO)和气象数据,并分析喘息婴幼儿FeNO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幼儿组喘息发生率、FeNO值均高于婴儿组(P<0.05)。婴幼儿FeNO值与PM_(2.5)、PM_(10)、SO_(2)、NO_(2)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3浓度及平均气温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都市喘息婴幼儿的FeNO水平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应告诫患儿家长在空气污染较重时减少外出,并持之以恒地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息 婴幼儿 呼出气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臭氧
下载PDF
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欣 邓芙蓉 +4 位作者 吴少伟 郑迎东 孙秀明 刘红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 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小学的216名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统一测量其反映呼吸道大气道功能和小气道功能的8项肺功能指标,同时监测肺功能测量当天及前4天校园中PM2.5的水平及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同时收集由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学校附近监测站的PM10的浓度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PM10和PM2.5对肺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在累计滞后1d(Lag0-1)和2d(Lag0-2)时,随着PM10和PM2.5浓度的增加,反映大气道功能的缓慢肺活量(slowvital capaci-ty,S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以及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25%and75%of vital capacity,FEF25-75)、75%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25%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25)和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50%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50)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以大气道功能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且女生的SVC、FVC和FEV1.0的下降程度略大于男生。结论:大气PM10和PM2.5对儿童肺功能存在短期负效应,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在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指标FVC和FEV1.0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女生的大气道功能对于颗粒物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呼吸功能试验 儿童
下载PDF
环境香烟烟雾对非吸烟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甘德坤 焦力 +2 位作者 朴文花 马玲 何兴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采用环境香烟烟雾 (ETS)和被动吸烟与健康危害有关的关键词 ,对近五年的国内外文献作了回顾 ,就1 .室内 ETS污染水平和生物监测 ;2 .ETS对非吸烟人群的非癌性健康影响 ,包括 :被动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被动吸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妊娠... 采用环境香烟烟雾 (ETS)和被动吸烟与健康危害有关的关键词 ,对近五年的国内外文献作了回顾 ,就1 .室内 ETS污染水平和生物监测 ;2 .ETS对非吸烟人群的非癌性健康影响 ,包括 :被动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被动吸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妊娠与哺乳妇女被动吸烟危害 ,儿童及青少年被动吸烟危害 ;3.处于环境香烟烟雾中的非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评价包括 :被动吸烟 (ETS)是人类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ETS致癌的理论依据 ,ETS致肺癌的危险度 ,ETS致肺癌的剂量 -反应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烟烟雾 被动吸烟 健康影响 环境卫生 空气污染
下载PDF
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发生的比较 被引量:37
16
作者 朱一丹 魏建荣 +3 位作者 黄露 王绍华 田寒梅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5-399,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区A区和较轻的郊区B区作为研究地点,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A区的4所小学和B区的3所小学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 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区A区和较轻的郊区B区作为研究地点,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A区的4所小学和B区的3所小学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与污染程度较轻的B区相比,A区儿童的咳嗽(62.2% vs.59.9%)、持续性咳嗽(6.3% vs.3.1%)、咳痰(42.4% vs.37.4%)、持续性咳痰(3.6% vs.2.4%)、喘鸣(13.3% vs.9.9%)和哮喘(9.5% vs.5.4%)等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且经统计学检验,除咳嗽、感冒时咳嗽、不感冒时咳嗽外,儿童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及症状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A区儿童持续性咳嗽、不感冒时咳痰、哮喘发生的危险性仍高于B区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污染程度较重的地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发生率高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地区,提示大气污染与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发生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儿童 体征和症状 呼吸系统
下载PDF
室内装修后甲醛和苯的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0
17
作者 刘君卓 陶永娴 +3 位作者 温天佑 崔强 刘红 金晓滨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比较甲醛和苯在室内装修后的浓度下降特征。方法选择装修后1周内、1年内和1年以上的旅馆 ,进行甲醛和苯浓度的测定。结果苯的浓度在装修后1周内最高 ,均值为0.534mg/m3,以后逐渐降低。而甲醛在装修后1周内的浓度并不高 ,以后逐渐升... 目的比较甲醛和苯在室内装修后的浓度下降特征。方法选择装修后1周内、1年内和1年以上的旅馆 ,进行甲醛和苯浓度的测定。结果苯的浓度在装修后1周内最高 ,均值为0.534mg/m3,以后逐渐降低。而甲醛在装修后1周内的浓度并不高 ,以后逐渐升高 ,装修后1年内的甲醛浓度最高 ,均值为0.141mg/m3,然后再逐渐下降。结论室内装修后 ,甲醛和苯的浓度下降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装修 甲醛 浓度变化特征 室内空气
下载PDF
办公室装潢后室内空气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18
作者 赵人琤 金念祖 +1 位作者 王克波 陈景衡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2-123,共2页
目的研究装潢后办公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定7间同时装潢了3个月后的办公室 ,每隔1.5个月监测1次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 ,同时测室温 ,连续监测5次。结果装潢3个月后至10个月 ,室温从14℃降到10℃ ,后又回升到26℃ ;室内甲... 目的研究装潢后办公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定7间同时装潢了3个月后的办公室 ,每隔1.5个月监测1次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 ,同时测室温 ,连续监测5次。结果装潢3个月后至10个月 ,室温从14℃降到10℃ ,后又回升到26℃ ;室内甲醛平均浓度从0 22mg/m3 下降到0 09mg/m3 后又回升到0 22mg/m3;超标率从57 1%下降到0,又回升到85.7 %。结论监测期间 ,办公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未随装潢后时间延长而降低 ,而是随着室温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且有些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明显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甲醛 装潢 温度
下载PDF
不同室内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水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高翔 白志鹏 +2 位作者 游燕 苗娟 刘冰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在不同室内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暴露水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2005年4—6月,对天津市市区200户家庭(非职业暴露组)、30名长期从事房屋装修和涂料涂刷的工人和20名与喷涂油漆作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企业的工人...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在不同室内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暴露水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2005年4—6月,对天津市市区200户家庭(非职业暴露组)、30名长期从事房屋装修和涂料涂刷的工人和20名与喷涂油漆作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企业的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30个典型家庭的室内环境以及装修和涂料涂刷作业现场空气中VOCs。分别计算了不同人群对甲醛、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间)二甲苯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的日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结果装修≤2a的住宅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于装修>2a的住宅,装修和涂料涂刷现场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于普通工作学习场所。装修和涂料涂刷工人和涂装车间工人各种症状(感觉有异味、皮肤发痒、呼吸不畅、头昏、乏力、咽喉肿痛)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家庭成年居民(P<0.05或P<0.01);而住宅装修时间≤2a的居民感觉有异味的发生率高于住宅装修时间>2a的居民(P<0.01)。装修时间>2a的居室居民中,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甲醛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2.61、2.69和2.77mg/(m3·h),苯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1.05、1.14和0.71mg/(m3·h),甲苯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1.23、1.31和1.11mg/(m3·h),乙苯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0.75、0.81和0.88mg/(m·3h),邻二甲苯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0.82、0.86和0.75mg/(m3·h),对(间)二甲苯的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1.26、1.34和1.24mg/(m·3h),TVOC日暴露量平均值分别为13.53、14.38和11.94mg/(m3·h);均低于装修和涂料涂刷工人的VOCs暴露量。结论新装修的家庭住宅中VOCs污染较为普遍;在普通的非职业暴露人群中,成年人的VOCs暴露量大于儿童和老人;而特殊职业人群的VOCs暴露量远大于普通的非职业暴露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甲醛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北京市交警与郊区居民的多环芳烃暴露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春雨 徐东群 +6 位作者 王秦 黄宁华 常君瑞 汪静 王桂芳 董小艳 李韵谱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评价北京市交通警察和郊区居民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探讨1-羟基芘(1-OHP)作为多环芳烃环境暴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7年6—8月进行调查。以62名交通警察和35名郊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连续两天采集调查对象所处环境空气中PM2.5... 目的评价北京市交通警察和郊区居民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探讨1-羟基芘(1-OHP)作为多环芳烃环境暴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7年6—8月进行调查。以62名交通警察和35名郊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连续两天采集调查对象所处环境空气中PM2.5,以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10种多环芳烃含量,评价研究人群外暴露水平;收集研究人群班后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环芳烃暴露标志物1-OHP的浓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信息,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因素对尿1-OHP浓度影响。结果交警组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芘、多环芳烃总浓度分别为3.20、6.48、38.32 ng/m3,高于郊区居民组相应值(1.54、4.05、25.43 ng/m3);两组人群尿中1-OHP浓度分别为(0.56±0.48)和(0.37±0.28)μmol/mol肌酐,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的郊区居民和吸烟量≥20支/d的交警尿中1-OHP浓度显著高于相应的不吸烟个体。未发现年龄、饮酒、锻炼习惯等调查因素对1-OHP浓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市交警和郊区居民具有较高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环境空气暴露和吸烟是影响研究人群尿中1-OHP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环境暴露 环境监测 交通警察 郊区居民 多环芳烃 1-羟基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