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医药文献传播载体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永谦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10,共3页
论述了自古至今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法 ,文献载体的演变形式与作用。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传播医药知识是口耳相传 ,或结绳记事 ,后来逐渐发明、整理、发展了汉字 ,其载体的种类、质量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从早期的硬质载体 ,如甲骨、... 论述了自古至今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法 ,文献载体的演变形式与作用。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传播医药知识是口耳相传 ,或结绳记事 ,后来逐渐发明、整理、发展了汉字 ,其载体的种类、质量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从早期的硬质载体 ,如甲骨、青铜器、陶瓷类、石刻、竹简、木牍等 ,发展为软质载体 ,如丝帛、纸类等 ,为先人传播、整理医药知识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药的传播也进入了缩微载体时代 ,如胶片、碟片等 ,使中医药文献讯息有了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献 传播 硬质载体 软质载体 缩微载体
下载PDF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永文 郭郡浩 蔡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3-5,共3页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 ,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 ,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文更为合理 ,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 ,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 ,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 ,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文更为合理 ,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 ,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内经》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中国医学核心期刊引文及互引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濂 杨华 吴廷照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医学核心期刊 引文 互引
下载PDF
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会敏 董尚朴 邓国兴 《河北中医》 2002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关键词 窦默 《针经指南》 《针经标幽赋》 《流注通玄指要赋》 医著内容 版本考
下载PDF
谈古医籍中的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
5
作者 石景亮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4年第6期4-6,共3页
谈古医籍中的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石景亮焦作矿业学院(454100)主题词中医药文献,医古文熟悉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对提高古文水平,增强阅读古医籍能力,使译文达到“信、达、雅”,是有所裨益的。下面分别予以阐述。1使动... 谈古医籍中的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石景亮焦作矿业学院(454100)主题词中医药文献,医古文熟悉使动、意动及为动用法,对提高古文水平,增强阅读古医籍能力,使译文达到“信、达、雅”,是有所裨益的。下面分别予以阐述。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所表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献 医古文 中医典籍
下载PDF
古医籍助动词(能愿动词)汇解
6
作者 沈大水 《中医函授通讯》 1994年第6期18-20,共3页
1 当 《辞源》曰:“当:应当。”韩峥嵘著《古汉语虚词手册》(以下均以作者姓名代之)云:“当:助动词。表示理应如此,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可译为‘应当’、‘应该’;表示有可能,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会’、‘能’。”如: “寻当... 1 当 《辞源》曰:“当:应当。”韩峥嵘著《古汉语虚词手册》(以下均以作者姓名代之)云:“当:助动词。表示理应如此,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可译为‘应当’、‘应该’;表示有可能,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会’、‘能’。”如: “寻当下之,延当发汗。”(《医古文·华佗传》)——倪寻应当用下法,李延应当发汗。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医古文·华佗传》)——华佗说:“这病三周年之后会复发……”2 得 《辞源》曰:“得:能,可。”韩峥嵘云:“得:助动词,表示客观情况容许,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得以’、‘可以’、‘能(够)’。”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 中医典籍 助动词
下载PDF
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龙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3-45,共3页
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黄龙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与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不同,宋人比较注重考据,勇立新说,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超于前人的突出成就,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宋人考据时往往表... 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黄龙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与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不同,宋人比较注重考据,勇立新说,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超于前人的突出成就,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宋人考据时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刻意求新,以致行篡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献 文献整理
下载PDF
评介《医学实在易》的特点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选贤 张留超 吴毓敏 《河北中医》 2003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医学实在易》 书评 陈修园 中医古籍
下载PDF
良方荟萃 其功至伟──宋代医家方书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孝刚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4,共4页
两宋时期,诏集良方,纂辑方书,以卷帙浩瀚而闻名。医家竞著方书,成一时之风尚,各专科方论,又俱臻其妙,尤其是救急拯危之方,卓有成就。不少良方,沿用至今。宋代方书,医之珍宝。
关键词 宋代 方书 方论 急救 太平圣惠方 神医普救方
下载PDF
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景峰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358-366,共9页
苏颂作为北宋的一位政治家、科学家,在其从政的初期,由于受命参加校正医书的工作,接触到医学,并在封建道德的影响下,抱定拯救百姓免于疾疫之苦的决心,从事了一个阶段的医药事业的工作,著成了《图经本草》,因此,苏颂堪称一位医学家。他... 苏颂作为北宋的一位政治家、科学家,在其从政的初期,由于受命参加校正医书的工作,接触到医学,并在封建道德的影响下,抱定拯救百姓免于疾疫之苦的决心,从事了一个阶段的医药事业的工作,著成了《图经本草》,因此,苏颂堪称一位医学家。他的医学思想与方法具有该通、实用、创新、求实和辩证的特点,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颂 医学 北宋
下载PDF
对张景岳《新方八阵》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承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4-47,共4页
对张景岳的八阵分类新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86首新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张氏组方师古不泥,善于补阙创新;治疗上擅长补虚,并倡导阴阳两调,精气并补两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主张以扶正为要;用药与配伍上,强调用药以精一为贵,... 对张景岳的八阵分类新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86首新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张氏组方师古不泥,善于补阙创新;治疗上擅长补虚,并倡导阴阳两调,精气并补两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主张以扶正为要;用药与配伍上,强调用药以精一为贵,运用灵活,加减有则,并善于配合药物的升降动静等以纠正病气之偏,立法精当,配伍严谨。作者认为,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张氏对方剂研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启迪人们对待前人之方,既要掌握其制方之理,又要通晓其权宜之变。《新方八阵》是《景岳全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方剂的代表作,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24年)。该书首创了八阵分类法,并创立了新方186首,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不少研究,然大部分侧重于某一方、某一法的研究,而系统论述张氏研究方剂学术思想的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景岳新方的分类、立法、用药诸方面对其作一粗浅探讨,以冀对学习古代医家制方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方八阵 分类立法 用药配伍 治则
下载PDF
《中国医籍考》评介 被引量:3
12
作者 邢安菊 马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218-218,共1页
《中国医籍考》评介邢安菊马涌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50014关键词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评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17《中国医籍考》原名《医籍考》,系日本汉医学家丹波元胤编撰,约成书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 《中国医籍考》评介邢安菊马涌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50014关键词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评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17《中国医籍考》原名《医籍考》,系日本汉医学家丹波元胤编撰,约成书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全书共80卷,著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籍考 丹波元胤 评价
下载PDF
《外台秘要》所引《千金方》述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7-50,共4页
关键词 中医文献 外台秘要 千金方
下载PDF
《理瀹骈文》中的鼻药疗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雪梅 漆小梅 +1 位作者 杨春荣 谢茵 《中医外治杂志》 1997年第5期38-39,共2页
《理瀹骈文》中的鼻药疗法山西医科大学(030001)秦雪梅漆小梅杨春荣谢茵主题词:@《理瀹骈文》鼻药疗法综述《理瀹骈文》[1],原名《外治医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的专著。作者吴师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他毕生致... 《理瀹骈文》中的鼻药疗法山西医科大学(030001)秦雪梅漆小梅杨春荣谢茵主题词:@《理瀹骈文》鼻药疗法综述《理瀹骈文》[1],原名《外治医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的专著。作者吴师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他毕生致力于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研究,除膏药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Yue骈文 鼻药疗法 外治法 中医文献
下载PDF
考订《名医别录》及其与陶弘景著述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育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 一般认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内容编撰而成。本文通过考察《证类本草》中所保存《本草经集注》和"唐本注"的内容,指出《名医别录》实为一本方书;《本草经集注》中除《神农本草经》以外的内容并非来源于《名医别录》。另外,在论证过程中,大致勾勒出《名医别录》的内容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中医学 陶弘景
下载PDF
试论《足臂十一脉灸经》“皆灸×脉”对针灸治疗学的贡献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中朝 杨兆民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19-21,共3页
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经脉学专书,电是最早的灸疗学著作。它的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目前诸多文章仅着眼于分析该书经脉、病候等,而尚未见文从针灸治疗学角度探讨“皆灸×脉”内容的。为此,笔者... 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经脉学专书,电是最早的灸疗学著作。它的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目前诸多文章仅着眼于分析该书经脉、病候等,而尚未见文从针灸治疗学角度探讨“皆灸×脉”内容的。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作讨究。《足臂十一脉灸经》在论述每条经脉的主病病候——“其病”之后有云:“皆灸×脉”(脉在原书作“温”,指经脉。“温”与脉通,本文均以“脉”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臂十一脉 灸经 皆灸X脉
下载PDF
《通志·艺文略》对医籍著录的贡献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莹 刘更生 李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295-296,共2页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中医药图书 662部 ,首次将“医方”列为一级类目 ,并开创性地将所著录的中医古籍分为 2 6类 ,对后世医籍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郑樵 《通志·艺文略》 目录 医籍箸录
下载PDF
《周易·损益》与中医治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岐山 于水莲 李淑钊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5-56,共2页
《周易·损益》与中医治法荣成市人民医院(264300)张岐山于水莲荣成市妇幼保健院(264300)李淑钊关键词周易损益中医治法《周易》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文化意识起了极大作用,也为中医学提供了立论的基础和框架,使中... 《周易·损益》与中医治法荣成市人民医院(264300)张岐山于水莲荣成市妇幼保健院(264300)李淑钊关键词周易损益中医治法《周易》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文化意识起了极大作用,也为中医学提供了立论的基础和框架,使中医学产生了有异于西医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损益 中医治法
下载PDF
论戴思恭对丹溪学说的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杏林 《吉林中医药》 1990年第3期38-39,共2页
一般认为,丹溪学说即指朱丹溪的著述。其实,丹溪学说中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由其学生根据朱丹溪生前行医的言论杂记编著而成,其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不少其学生门人的见解。因此,严格地说,丹溪学说也包涵着相当一部分丹溪学生的学术思想,... 一般认为,丹溪学说即指朱丹溪的著述。其实,丹溪学说中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由其学生根据朱丹溪生前行医的言论杂记编著而成,其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不少其学生门人的见解。因此,严格地说,丹溪学说也包涵着相当一部分丹溪学生的学术思想,是朱丹溪和他的学生们长期共同研究的学术结晶。丹溪学说之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弟子中名医辈出,力倡其学,并加以发扬宏大是分不开的,戴思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说 戴思恭 中医文献
下载PDF
《景岳全书》论五志之火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玉芝 陈凤芝 王丹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2,共1页
五志之火,又称“五火”。五火之说乃始于以“火热论”而著称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他提出了“五志所伤,皆热也”的观点。朱丹溪也赞同其观点,将上述观点推衍为:“五志之动,各有火起。”刘宗厚则进一步提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 五志之火,又称“五火”。五火之说乃始于以“火热论”而著称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他提出了“五志所伤,皆热也”的观点。朱丹溪也赞同其观点,将上述观点推衍为:“五志之动,各有火起。”刘宗厚则进一步提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由此可见,上述三家之说,皆认为五志均可化而为火。针对这种观点,重视人体阳气,以温补派为著称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火论》篇中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五志之伤,则无非伤气败阳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志之火 景岳全书 中医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