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人体经络穴位排汗现象的发现
1
作者 常振战 赵钟玉 +1 位作者 严靓 黄力新 《光明中医》 2024年第6期1229-1232,共4页
经络学说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许多中医文献载有经络与穴位的内容,针灸铜人等教具亦标有穴位,常见的针灸经穴图通常标有十四经穴位。但是经络与穴位究竟是如何发现的至今仍是一个谜,经络与穴位的真实性也一度受到质疑。道家认为练功者能... 经络学说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许多中医文献载有经络与穴位的内容,针灸铜人等教具亦标有穴位,常见的针灸经穴图通常标有十四经穴位。但是经络与穴位究竟是如何发现的至今仍是一个谜,经络与穴位的真实性也一度受到质疑。道家认为练功者能够通过返观内视觉察到经络穴位的存在,这些主观觉察结果尚需客观证据的证明及科学方法的验证。笔者发现在练拳、针刺、喝黄酒等刺激之后,人体会有十四经穴位排汗现象,该现象在冬至等节气前后更明显。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揭示经络穴位发现之谜、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也为深入探索经络本质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十四经脉 排汗现象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浅析病位在经络病机中的重要作用
2
作者 郭静 曾芳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2期69-73,共5页
目的本研究以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十二经脉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以经脉病位为研究内容,探讨《内经》中病位对于经脉病机的重要性,以期为经络病机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部分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本研究以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十二经脉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以经脉病位为研究内容,探讨《内经》中病位对于经脉病机的重要性,以期为经络病机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部分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经脉循行对《内经》全文进行逐一筛选;采用Rostcm、Ucinet、Citespace、Excel等工具软件,总结归纳《内经》中十二经脉病位的特点。结果通过经脉循行相关条文梳理出循行部位词99个。通过经脉病候、诊断、治疗相关条文梳理出实际病位词93个,其中,与“脏腑官窍”相关的病位词出现频次为114次;与“肢体筋肉”相关的病位词出现频次为138次;与“全身整体”相关的病位词频次为32次。就单条经脉而言,循行部位和实际病位之间有74个病位词重合;子母经中循行部位与实际病位有5个病位重合;表里经中有5个病位重合;同名经中有2个病位重合;三条经脉中循行部位与实际病位有2个重合,集中在“循经交接的官窍之处”。结论不论是单条经脉,还是互为子母关系、表里关系、同名经关系的经脉、以及三阴经、三阳经,其表示“脏腑官窍”与“肢体筋肉”的相关病位词数量基本相当,反映出经脉整体协同的理论和临床特点;循行部位与实际病位之间重合之处多为经脉相交之所,构成异经同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位 经络病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肥大细胞与腧穴 被引量:2
3
作者 冷三华 景向红 +18 位作者 韩松平 王富春 巩昌镇 刘京 郭义 陈波 李灿辉 杨观虎 潘卫星 彭增福 陈德诚 金观源 郭松鹏 刘宏伟 陈大志 苏红 李永明 王少白 朱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皮肤活检发现肥大细胞密集是经脉腧穴和微针系统针刺靶点的共同特点。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微血管在组织分布毗邻。外界机械或温度等物理刺激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形成局部炎症性内环境,导致周围C神经等结构敏化... 皮肤活检发现肥大细胞密集是经脉腧穴和微针系统针刺靶点的共同特点。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微血管在组织分布毗邻。外界机械或温度等物理刺激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形成局部炎症性内环境,导致周围C神经等结构敏化。敏化的C神经释放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SP激活肥大细胞,CGRP促进局部微血管扩张而渗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白细胞浸润,促进周围组织敏化。肥大细胞激活与C神经纤维敏化之间的反复循环持久存在会导致中枢敏化。周围与中枢敏化表现为腧穴区域敏化,包括对温度的敏化和对压痛的敏化,成为针刺和艾灸靶组织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腧穴 肥大细胞 C神经纤维 穴位敏化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之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证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达 姜泉 +4 位作者 徐浩东 程增玉 庞枫韬 张富渊 唐晓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50-153,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该病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基于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文章梳理了近些年基于络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该病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基于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文章梳理了近些年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总结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法及临床用药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论治及用药,规范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策略,为临床其他属络病范畴的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络病理论 中医药
下载PDF
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肖萍 田丽 《河北中医》 2024年第3期447-450,455,共5页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对照组60例予多潘立酮片治疗,2...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对照组60例予多潘立酮片治疗,2组均治疗28天。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58/6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46/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主要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贴敷联合穴位药熨治疗脾胃虚寒型FD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穴位贴敷疗法 药熨疗法 子午流注法
下载PDF
基于尸体解剖的结筋病灶点与筋结点病理组织学差异研究
6
作者 苏玥 董宝强 +1 位作者 林星星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7,I0001,共5页
目的结合人体标本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测,初步揭示不同年龄段的下肢结筋病灶点与筋结点在组织、病理方面的异同,为建立结筋病灶点和筋结点的鉴别标准奠定基础,探讨其可能的病理学机制。方法取12例自愿捐赠的尸体标本作为试验研究对象,... 目的结合人体标本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测,初步揭示不同年龄段的下肢结筋病灶点与筋结点在组织、病理方面的异同,为建立结筋病灶点和筋结点的鉴别标准奠定基础,探讨其可能的病理学机制。方法取12例自愿捐赠的尸体标本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其中青、中、老年不同年龄段确定患有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标本各2例,青、中、老年正常尸体标本各2例,对标本进行解剖,对KOA尸体标本的8个膝关节和正常尸体标本的12个膝关节取材并进行病理镜下观察。结果KOA尸体标本中结筋病灶点与正常组中筋结点的病理组织学存在差异,相较于正常尸体标本的筋结点,KOA尸体标本的足三里次、腓骨小头、阳陵次、血海次等结筋病灶点软组织呈现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肌组织纤维间隔增宽,囊壁增厚的趋势,经统计学处理,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达显著水平。结论KOA尸体标本在镜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可能与结筋病灶点的结构特性有关,而结筋病灶点和筋结点的病理组织学差异,可能是造成两者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探索结筋病灶点和筋结点的鉴别诊断标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筋结点 结筋病灶点 膝骨性关节炎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论鸠尾穴之针、灸可行性
7
作者 邹忠坊 芮靖琳 +2 位作者 范郁山 石罗玉 罗本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99-1601,共3页
鸠尾穴为任脉络穴,膏之原穴,与心神相关,临床应用对多种疾病有效验,但穴位临近要脏,古代医师对人体解剖认识不足,施术工具落后,无菌意识缺乏等条件限制,操作不当极易发生治疗意外,鸠尾穴因此被列为禁忌穴。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历史... 鸠尾穴为任脉络穴,膏之原穴,与心神相关,临床应用对多种疾病有效验,但穴位临近要脏,古代医师对人体解剖认识不足,施术工具落后,无菌意识缺乏等条件限制,操作不当极易发生治疗意外,鸠尾穴因此被列为禁忌穴。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历史源流与当代诸家认识与实践的深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解剖结构认识的清晰化,突破了医者对鸠尾穴的禁忌限制,从“不可灸刺”到“可针可灸”,且常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疗效,但仍有部分学者苦于古籍禁用慎用记载与临床实效的矛盾而取穴犹豫。故笔者欲引经据典,结合近现代解剖结构与临床实践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望能抒己之见,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能更安全有效地将鸠尾穴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穴 禁忌穴 古籍记载 现代解剖 临床应用 针刺 艾灸 可行性
下载PDF
基于俞募配穴理论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探析
8
作者 王书华 陈丽萍 +1 位作者 李丹 张世卿 《河北中医》 2024年第1期129-133,共5页
小儿推拿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疗法之一。俞募配穴推拿法,是将患儿病变脏腑作为论治点,根据经脉配穴和脏腑部位,以手代针,调理脏腑阴阳与气血,恢复机体功能的一种疗法。本文围绕俞募配穴的中西医相关理论及其与小儿生理病理关系... 小儿推拿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疗法之一。俞募配穴推拿法,是将患儿病变脏腑作为论治点,根据经脉配穴和脏腑部位,以手代针,调理脏腑阴阳与气血,恢复机体功能的一种疗法。本文围绕俞募配穴的中西医相关理论及其与小儿生理病理关系、临床探讨等层面,阐述俞募配穴推拿法治疗小儿疾病的可行性,为推拿治疗小儿病患提供临床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疾病 推拿 俞募配穴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经筋理论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9
作者 邱观来 张宝鉴 +1 位作者 孙润芳 张挺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医经络学说经筋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以“经筋理论”“十二经筋”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核心作者...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医经络学说经筋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以“经筋理论”“十二经筋”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1168篇文献,主要作者形成以董宝强-宋杰-林星星-富昱、韦英才-王凤德-梁树勇、杨岚菲-廖军-黄于婷等学者为中心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机构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为中心。形成9个关键词聚类,研究现状为经筋理论指导下确立的经筋疗法,方向有经筋结点、经筋病、经筋、经筋理论、经筋疗法、经筋推拿、颈椎病、肩周炎、经筋刺法。结论本研究直观展示了该领域2003—2023年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经筋理论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CITESPACE 经筋疗法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现代化诠释和发展思路
10
作者 高树中 陈永君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781-787,共7页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内容下,“司外揣内”反映脏腑病变可在体表出现特定症状或体征;而“辨经论治”则反映了经脉体表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当下的多...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内容下,“司外揣内”反映脏腑病变可在体表出现特定症状或体征;而“辨经论治”则反映了经脉体表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当下的多学科交叉和大数据时代下,验证及科学诠释经络学说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经脉-脏腑相关”的角度,探讨应用大数据技术发现诊治疾病的规律,利用多学科前沿技术研究该学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以梳理总结传统经络理论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及提升经络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中医现代化 大数据 发展思路 经脉-脏腑相关
下载PDF
应用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结直肠癌预后评估模型
11
作者 魏菁菁 邓次妮 +4 位作者 曾志武 傅冬梅 韩江龙 付振明 刘莉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64-74,共11页
目的:应用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构建结直肠癌(CRC)预后评估模型。方法: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647例CRC患者资料,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下载556例CRC患者资料,GeneCards和铁死亡基因... 目的:应用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构建结直肠癌(CRC)预后评估模型。方法: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647例CRC患者资料,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下载556例CRC患者资料,GeneCards和铁死亡基因数据库下载774个与铁死亡相关的基因(FRGs)。通过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筛选出了14个与铁死亡相关的预后分子,通过Lasso回归建立铁死亡相关的预后模型,采用生存曲线分析(Kaplan-Meier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建立一个由11个基因组成的与铁死亡相关的CRC预后评估模型,可用于预测CRC患者的生存概率。结果表明高风险组患者预后较差。在TCGA数据库中,CRC患者1年、3年和5年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756、0.774和0.782。在GEO数据库中,CRC患者1年、3年和5年AUC分别为0.767、0.744、0.726。FRGs预测模型的风险评分是CR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11个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CRC预后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铁死亡 预后模型
下载PDF
下合穴理论探疑
12
作者 宫甜甜 王茎 +1 位作者 李庆羚 曾永蕾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95-599,共5页
下合穴理论是《内经》中论治腑病的经典理论,其出现解决了腑病无所主的困境。古医籍中因无“下合穴”这一名词,使得合穴与下合穴主治条文模糊难辨,造成了五输合穴与下合穴概念上虽存在绝对差异,主治上却相似的尴尬局面。本文基于医书古... 下合穴理论是《内经》中论治腑病的经典理论,其出现解决了腑病无所主的困境。古医籍中因无“下合穴”这一名词,使得合穴与下合穴主治条文模糊难辨,造成了五输合穴与下合穴概念上虽存在绝对差异,主治上却相似的尴尬局面。本文基于医书古籍及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下合穴理论的出现缘由、产生基础、取穴特点及与五输合穴的差异。提出下合穴理论的出现以根结、标本理论为雏形,在气街理论中得到支撑:胫气街经冲脉与腹气街沟通,使腑病下取得以实现,为临床诊疗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合穴中上下巨虚与委阳三穴的选取,体现了协调阴阳、上病下取的中医特色诊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腑 下合穴 根结 标本 气街 取穴 合穴 主治
下载PDF
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复发的影响
13
作者 阳荣秀 秦涛 +4 位作者 彭悠悠 李沛然 蒋龙辉 欧阳顺琦 祝丽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58-161,共4页
目的分析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7月门诊收治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与观察组(消食液),各60例。... 目的分析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7月门诊收治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与观察组(消食液),各60例。比较2组患儿中医症候评分、疗效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vs.80.00%)(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随访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复发率(11.67%)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食液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患儿能显著改善患者食欲不振等症状,降低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食液 小儿厌食症 脾胃气虚型 复发性 中医证候积分 赖氨肌醇B_(12)口服溶液
下载PDF
《针灸大成》中大陵穴的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14
作者 高玉妍 刘孔 +2 位作者 王诗怡 曾仕圣 娄必丹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针灸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针灸经典,其中对于大陵穴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文章旨在整理并分析《针灸大成》一书中关于大陵穴的记载,并归纳总结其穴名、定位、归经、刺灸方法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大陵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推... 目的:《针灸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针灸经典,其中对于大陵穴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文章旨在整理并分析《针灸大成》一书中关于大陵穴的记载,并归纳总结其穴名、定位、归经、刺灸方法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大陵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推广大陵穴及其针灸治疗的方法。方法:以《针灸大成》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词为“大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分析《针灸大成》中关于大陵穴的条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_v3.9.1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大陵穴的穴名、定位、治法、配伍规律及适应病症等,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分析大陵穴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陵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可针可灸可推。常规针刺深度为针针三至五分,常规灸量为三壮。大陵穴长于治疗心系病症,对于疼痛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疮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大陵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临床常用穴位且是十三鬼穴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大陵穴时应根据具体病症施治,配合其他穴位的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大成》 大陵穴 临床应用 规律探析
下载PDF
化腐再生法治疗糖尿病足疮面标准操作流程的制定及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一鸣 朱朝军 +6 位作者 孙旭 张慧婷 郭晶 张朝晖 卢旭亚 孙玉芝 田影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中医外治疗法在糖尿病足等疮面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致残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团队传承津沽疮疡学派学术思想,以学派第四代传人张朝晖教授提出的“化腐再生”疗法为指导思想,总结科室治疗糖... 中医外治疗法在糖尿病足等疮面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致残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团队传承津沽疮疡学派学术思想,以学派第四代传人张朝晖教授提出的“化腐再生”疗法为指导思想,总结科室治疗糖尿病足疮面临床研究经验及团队内外专家意见,制定并完善了一套规范化糖尿病足疮面标准操作流程(SOP),应用于科室患者,临床效果确切,但目前尚未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循证依据尚不充分。因此,该文拟从理论背景、操作流程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目的是面向临床推广该项标准操作流程,扩大应用范围,进一步评价其应用价值与疗效,为将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腐再生法 糖尿病足溃疡 疮面 标准操作流程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去势后大鼠血清骨代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小花 徐颖 +2 位作者 林超琴 胡德婷 郑启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z组)、50 Hz组(0VX+TEAS 50 Hz组),每组8只,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及BMD。结果0VX组较Sham组血清BALP、PICP、PINP、ICTP、Pyr、D-Pyr均显著增高(P<0.05);与OVX组比较,2 Hz组血清BALP、PINP、PICP、ICTP、Pyr、D-Pyr均显著降低,腰椎、右股骨BMD增加(P<0.05),50 Hz组血清BALP、PINP、PICP及BMD无明显变化,ICTP、Pyr、D-Pyr亦均显著降低(P<0.05);与50 Hz组比较,2 Hz组腰椎BMD增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参与抗骨质疏松作用,且2 Hz电刺激频率可能较50 Hz更适用于临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骨密度 大鼠
下载PDF
谷氨酸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变及针刺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觉 刘安国 +3 位作者 马重兵 贾静 张倩 严兴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1-1778,共8页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谷氨酸受体(Glu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针刺能够调节病理状态下的GluRs趋于正常,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谷氨酸受体(Glu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针刺能够调节病理状态下的GluRs趋于正常,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两种类型的谷氨酸受体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及针刺对iGluRs和mGluRs表达调节作用的研究文献,以期基于GluRs的表达为针刺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谷氨酸受体 突触可塑性 调节作用
下载PDF
从《针方六集》论“八脉交会穴”
18
作者 杨帅 秦丽娜 宋裕如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3期69-72,共4页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通过《医学小经》以歌诀形式流传。《针方六集》提出了“列缺本络手阳明,心主犹乎心,又肝肾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将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全部囊括其中;首次以伤寒六经“表、里、半表半里”理论解释“八脉”交会穴的治疗原理,提出了后溪穴与申脉穴主治在表之疼痛性疾病,内关穴与公孙穴主治在里之胃肠、心胸疾病,临泣穴与外关穴主治在半表半里之肝胆、三焦疾病。系统整理了八脉交会穴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照海穴、申脉穴、列缺穴的定位),强调“解结”与四穴同取,同时需要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进行补泻,以症状好转为一次治疗结束的标志等。文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验证,并对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观点,以期为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提供少许启发,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针方六集》 八脉交会穴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 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19
作者 浦怡婷 马顾全 +2 位作者 吕鹤群 冯瑶婷 彭拥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水沟穴的主治范围、使用方法及配伍腧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水沟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传染病和外科等,以内科心系及肝胆系病症为主。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前5位为合谷、百会、上星、承浆和风府,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主要分布于头颈部,聚类分析中,冰柱图显示2个有效聚类群,树状图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古代使用水沟穴主治病症范围较广,比较重视配伍使用,常使用本经配穴法,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使用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数据挖掘 水沟穴 古代文献 应用规律
下载PDF
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可视化系统研发与应用
20
作者 奥晓静 李琨 +5 位作者 刘宇航 杨潇暄 王星 李志军 任小燕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4-1840,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成人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相关研究,但基于真实儿童数字化断层解剖数据集对儿童腧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目的:设计研发儿童颈项部腧穴数字三维可视化系统,为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教学、针灸临床、针刺施... 背景:目前已有成人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相关研究,但基于真实儿童数字化断层解剖数据集对儿童腧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目的:设计研发儿童颈项部腧穴数字三维可视化系统,为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教学、针灸临床、针刺施术手法练习及针刺安全性研究提供依据,并为研发儿童腧穴仿真系统提供基础。方法:基于真实学龄前男童断层解剖数据集,运用PhotoShop 2021与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软件完成儿童颈项部三维数字化虚拟解剖模型及内部多器官三维重建;通过Unity数据库语言编制风府、风池等11个腧穴的数据库;在Unity3D软件中整合儿童颈项部解剖立体模型、腧穴数据库及编写针刺操作代码,成功创建集仿真腧穴定位、三维腧穴解剖、针刺训练、临床教学及针刺安全性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可视化系统。结果与结论:①该研究基于真实儿童标本,采用手动逐层分割断面图像法以最大程度确保3D模型精度。使用3D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和保存独立分割数据,与PhotoShop 2021软件共同完成儿童颈项部外层皮肤与其内部骨性结构、颈部脊髓、血管和神经、肌肉及韧带等数十个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模型。于MeshLab软件中完成各独立结构基本形态和整体轮廓完整性核验工作,并利用3-maticresearch13.0软件进行最终精细化调校及解剖位置确认,成功模拟还原学龄前儿童颈项部真实解剖形态。②依据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收集整理儿童颈项部常用腧穴的名称、所属经脉、定位、局部解剖、进针层次、针刺方法、针刺意外与预防、腧穴主治、二维解剖断层图像等8个方面内容形成腧穴数据库。③运用Unity3D软件将儿童颈项部三维模型、针刺模拟操作和腧穴数据库三者整合,成功构建三维数字儿童颈项部腧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显示儿童颈项部腧穴的信息、二维三维解剖结构,并实现了儿童颈项部腧穴的二维、三维针刺模拟功能及针刺安全性研究功能。基于真实儿童标本超薄断层解剖数据集,构建了首个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较既往腧穴系统更贴合亚洲儿童的解剖形态学发育特点,在针刺安全性研究、临床教学及针刺模拟训练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三维可视化 断层解剖 仿真系统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