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焦病症患者溢脉及炎症的关联研究
1
作者 张祉薇 李菲菲 +5 位作者 张旭峰 石晓兰 邓皖利 范忠泽 谢曼丽 张晓晓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期326-330,335,共6页
目的 分析上焦病症患者发生溢脉及炎症反应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3月15日—2022年7月31日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的上焦病症患者1151例作为病例组,选同期健康志愿者10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发生溢... 目的 分析上焦病症患者发生溢脉及炎症反应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3月15日—2022年7月31日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的上焦病症患者1151例作为病例组,选同期健康志愿者10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发生溢脉及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溢脉发生率、外周血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溢脉比较,病例组溢脉外周血IL-1、IL-6和TNF-α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无溢脉比较,病例组无溢脉外周血IL-1、IL-6和TNF-α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例组无溢脉比较,病例组溢脉外周血IL-1、IL-6和TNF-α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9例溢脉中单脉象797例(88.65%),复合脉象102例(11.35%),单脉象中涩脉539例(59.96%)、滑脉89例(9.90%)、实脉68例(7.56%)、弦脉56例(6.23%)、洪脉分别为45例(5.01%),复合脉象中滑实脉89例(9.90%)、洪弦脉13例(1.45%)。与单脉象比较,复合脉象的IL-1、IL-6和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脉象中涩脉、滑脉、实脉的IL-1、IL-6和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紧张焦虑症、口鼻咽疾病、甲乳疾病、高血压、反流性食管炎、颅内疾病等上焦病症发生溢脉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周血IL-1、IL-6和TNF-α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溢脉不是一种生理性脉象,发生溢脉与上焦疾病相关性较大,且伴随明显的炎症反应,以失眠、焦虑相关最大,口鼻咽疾病次之,可能与呼吸系统的喘息无关。因此临床脉诊出溢脉,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脉 脉诊 上焦病症 炎症 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以阴阳学说新释人迎寸口脉法
2
作者 林桂煌 袁梦微 陈久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22期7-9,共3页
《灵枢·终始第九》将人迎、脉口相比较的方法定经,称为人迎寸口脉诊法。今以阴阳学说及人迎寸口脉诊法为基础,对脉象进行阴阳分类,以阴阳学说解释人迎、寸口的定位及倍数关系,从而快速定经取穴,以明其在临床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阴阳 人迎寸口脉法 针刺治疗
下载PDF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邱科 周兴兰 +4 位作者 孙睿睿 曾芳 谢涛 江章华 梁繁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72-1373,1390,共3页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厥阴心包经 西汉 髹漆人像 循行 发展演变
下载PDF
论《脉经》对针灸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桂芝 孙冰 +4 位作者 张丽 郑灿磊 胡申 孙闵 于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2-1214,共3页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向前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通过对王叔和《脉经》原文的梳理,总结其对针灸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和主治病证;强调经络辨证,即提出脉针相应理论,发展了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注重针药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学 针灸
下载PDF
《脉经》脉诊探微 被引量:4
5
作者 关晓光 季铁鑫 +3 位作者 宗立华 王小路 刘博 迟梦雅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6期37-38,共2页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规范了二十四脉及其脉象,开创脉象鉴别之先例,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脉证联系等.《脉经》一方面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另一方面系统地规范和完善脉诊体系,成为脉诊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中医学起到推动作用,后来传及海外,对世界医学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诊 探微
下载PDF
脉诊古代文献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广涛 王学岭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22-224,共3页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古代医学文献是现代医者研究中医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以研究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最为广泛。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脉诊文献 古代医学著作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从任脉胸腹部经穴的命名看任脉的经气流注方向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翠红 刘占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目的:探讨任脉经气的流注方向。方法:利用文献整理、内容分析等方法,结合古代建筑学知识,从经络腧穴的起源、任脉胸腹部穴位命名解析、古代建筑布局特点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果与结论:任脉的经气流注方向应该是由下向上,符合十二正经&qu... 目的:探讨任脉经气的流注方向。方法:利用文献整理、内容分析等方法,结合古代建筑学知识,从经络腧穴的起源、任脉胸腹部穴位命名解析、古代建筑布局特点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果与结论:任脉的经气流注方向应该是由下向上,符合十二正经"阴主升"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经气流注 经穴
下载PDF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京生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8-10,共3页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关键词 经脉 中医理论 灵枢经
下载PDF
脉诊研究规范化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冰星 朱文锋 黄惠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8-9,共2页
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中医脉象,吸引了部分其它学科学者的兴趣,近40年来多学科学者(含医学)致力于中医脉诊研究,企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那种主观、抽象地“在心了了、指下难明”的状况,并从脉象信息的内涵中找到生命科学的新信... 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中医脉象,吸引了部分其它学科学者的兴趣,近40年来多学科学者(含医学)致力于中医脉诊研究,企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那种主观、抽象地“在心了了、指下难明”的状况,并从脉象信息的内涵中找到生命科学的新信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客观描记仪器的研制;脉图分析方法研究;脉搏波及脉象形成机理的动物模型及实验研究;三部九候的临床、分析方法及机理研究;正常人不同生理状态下,四时、昼夜脉象及脉图研究;脉象、脉图与病、证关系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标准化 诊断仪
下载PDF
王叔和及《脉经》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臣 贾红玲 +1 位作者 韩涛 汤继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41-544,共4页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二是撰写《脉经》。《脉经》涉及针灸学术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以第二、第七、第十卷最为集中。...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二是撰写《脉经》。《脉经》涉及针灸学术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以第二、第七、第十卷最为集中。本文从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治疗学四个方面对《脉经》中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叔和 齐鲁医家 脉经 学术思想
下载PDF
论中医脉诊之道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彤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6期501-502,共2页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汉代以前脉学之大成,依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陀等医家之论,阐明脉理联系各科疾病脉证,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并对世界医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北宋著名医家韩祗和提出诊病当"以脉为先,以...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汉代以前脉学之大成,依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陀等医家之论,阐明脉理联系各科疾病脉证,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并对世界医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北宋著名医家韩祗和提出诊病当"以脉为先,以证为后"。先识浮、沉、数、迟、阴、阳;再察紧、缓、大、小、盛、虚。尤其重视脉之阴阳盛虚。并以此立论,用于临床辨证。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虚实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直接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血府 脉(中医)
下载PDF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锡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7期48-51,共4页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古佚医书考 文献整理
下载PDF
“可”与“不可”再辩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佃会 《中医药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76-78,共3页
通过对《脉经》与《伤寒论》“可”与“不可”条文的对勘比较 ,明显窥见王叔和从中抄录的痕迹 ,同时亦反映出叔和整理编次仲景遗著在前 ,撰写《脉经》在后。叔和在撰写《脉经》时根据当时的治疗习惯 ,把散在于仲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条文... 通过对《脉经》与《伤寒论》“可”与“不可”条文的对勘比较 ,明显窥见王叔和从中抄录的痕迹 ,同时亦反映出叔和整理编次仲景遗著在前 ,撰写《脉经》在后。叔和在撰写《脉经》时根据当时的治疗习惯 ,把散在于仲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条文中关于“可”与“不可”的条文加以”重集” ,即按“可”与“不可”类别进行重新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仲景 治疗 六经辨证 三阴 《伤寒论》 撰写 排列
下载PDF
《脉经》所引存世医籍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婷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86-2587,共2页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俄藏敦煌文献Дх08644“《脉经》节选本”录校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应存 李金田 史正刚 《甘肃中医》 2006年第1期16-17,共2页
据考证俄Дx08644,主要是从《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及《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节选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作者暂将其定名为“《脉经》节选本”并录校于此。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芤脉的脉形及寸、关、尺三部中浮(沉)... 据考证俄Дx08644,主要是从《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及《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节选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作者暂将其定名为“《脉经》节选本”并录校于此。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芤脉的脉形及寸、关、尺三部中浮(沉)脉与伏脉的所主病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藏敦煌文献 《脉经》节选本 录校
下载PDF
冲脉“气本血用”观辨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衣华强 谷世喆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10期1833-1834,共2页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从气血角度对冲脉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古人关于冲脉的认识进行了点评。首先,以古代哲学关于气的认识为着眼点,从气的角度认识冲脉,并探讨了冲脉与宗气、元气的关系。其次,从冲脉为“血海”方...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从气血角度对冲脉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古人关于冲脉的认识进行了点评。首先,以古代哲学关于气的认识为着眼点,从气的角度认识冲脉,并探讨了冲脉与宗气、元气的关系。其次,从冲脉为“血海”方面探讨了冲脉与胃的关系。最后,从临床角度探讨分析了“气本血用”观对治疗冲脉病证的指导意义,并对叶天士、张锡纯关于冲脉证治特点做了分析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脉 “气本血用”观
下载PDF
经筋理论与面瘫治疗探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德昌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264-265,共2页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症是临床常见病。面瘫是面部经筋受累的疾患,特别是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1 经筋的结构和分布  《说文解字》将“筋”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症是临床常见病。面瘫是面部经筋受累的疾患,特别是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1 经筋的结构和分布  《说文解字》将“筋”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经筋理论 顽固性面瘫 经筋病 面部 经络系统 临床 探析 组成部分 常见病
下载PDF
《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婷 胡成湘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第3期1-3,共3页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难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中沉脉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涛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33期10-11,共2页
目的:沉脉是临床中常见的脉象,而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论文期望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该方面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 目的:沉脉是临床中常见的脉象,而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论文期望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该方面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方法:本论文全面的整理了《伤寒论》中涉及沉脉的所有条文,并从生理性沉脉和病理性沉脉两个方面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沉脉主里证。并可分为里阳虚证、营血不足、痰饮病、水热互结、瘀血内结、里有积滞、邪热内扰七种证型。结论:仲景脉法博大精深,系统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脉法的条文,必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脉 伤寒论
下载PDF
经络诊断方法概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玥 《甘肃中医》 2010年第10期10-12,共3页
通过分析文献,从经典经络诊断方法(病候诊断法,经穴按诊法)、现代经络诊断方法(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经穴光、热失衡现象的研究,经穴力学失衡现象的研究)2个方面对经络诊断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经络诊断 病候诊断法 经穴按诊法 光、热学失衡 力学失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