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居集》外损思想探析
1
作者 马佩宏 邹怡航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4期210-214,共5页
“外损”一词为吴澄所创,见于《不居集》。其“外损”理论是在当时医家不辨内外、以外感作虚劳、一味滋补的背景下所提出,其根源是医家对“外感”与“内伤”鉴别不明。吴澄提出外感六淫皆可成虚损,其成因包括误治、失治及失摄。对于外... “外损”一词为吴澄所创,见于《不居集》。其“外损”理论是在当时医家不辨内外、以外感作虚劳、一味滋补的背景下所提出,其根源是医家对“外感”与“内伤”鉴别不明。吴澄提出外感六淫皆可成虚损,其成因包括误治、失治及失摄。对于外损的辨治,需明辨病因、正气盛衰,治疗以祛邪为先,重视正气,以补为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居集 吴澄 外损 病因 辨治
下载PDF
血脉理论下血瘀证的论治思路
2
作者 马祺鑫 艾碧琛 +3 位作者 肖碧跃 王蔓菲 肖肽平 赵好好 《河北中医》 2024年第6期1013-1017,共5页
通过梳理血脉理论,探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实质。可将其归纳为气、血和脉三者异常,分别以气失调运、血的变化和脉道不利为内容,解析三者异常在血瘀证中的表现。结合血瘀证发生实质及各医家对血瘀证的认识,阐述血瘀证的论治思路,以期为血... 通过梳理血脉理论,探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实质。可将其归纳为气、血和脉三者异常,分别以气失调运、血的变化和脉道不利为内容,解析三者异常在血瘀证中的表现。结合血瘀证发生实质及各医家对血瘀证的认识,阐述血瘀证的论治思路,以期为血瘀证引发的诸病提供论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血脉理论 论治思路
下载PDF
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研究现状及其对社区失眠患者健康管理的启示
3
作者 王源循 徐霄 +2 位作者 朱卫星 杨小龙 姚君伊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社区老年群体健康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深入,慢性病健康管理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失眠是社区老年群体常见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眠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 社区老年群体健康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深入,慢性病健康管理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失眠是社区老年群体常见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眠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诊疗效果欠佳。通过对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发现,体质辨识是诊断老年失眠症的基础辩证之一。服务包模式是近年来医疗政策改革与发展后提出并开展的新模式。如何将体质辨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促进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综述体质辨识在失眠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以中医体质为基础的失眠服务包,以期为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为失眠症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体质辨识 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下载PDF
伤寒温病一毒论及攻毒疗法在外感热病诊疗中的运用
4
作者 杨仓良 杨涛硕 杨佳睿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2期182-186,共5页
基于“毒邪学说”理论,认为伤寒温病两者病因病机皆与毒有关,将外感热病分为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痰毒、瘀毒、虚毒八种类型,以此进行辨证论治,称为八毒辨证。采用攻毒疗法为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寒温一毒 八毒辨证 攻毒疗法
下载PDF
基于Toll样受体通路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炎症机制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干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军 姜春云 +1 位作者 解紫从 王雪娇 《河北中医》 2023年第10期1725-1727,1731,共4页
随着Toll样受体(TLRs)通路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炎症机制研究深入,其对炎性反应、自我免疫等人体生理代谢活动所需路径产生影响等证据表明,心肌炎性活动与此有关。炎症是防御机体内外病原造成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TLRs通路可... 随着Toll样受体(TLRs)通路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炎症机制研究深入,其对炎性反应、自我免疫等人体生理代谢活动所需路径产生影响等证据表明,心肌炎性活动与此有关。炎症是防御机体内外病原造成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TLRs通路可通过炎性反应参与心肌梗死后心脏肥大及心肌纤维化;DAMPs分子可促使心脏组织产生慢性炎性反应,从而导致心脏组织损伤、修复。近几年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而炎症机制可成为中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新靶点与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DAMPS 心肌病 扩张型
下载PDF
超重/肥胖人群湿证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康福琴 陈雪吟 +7 位作者 陈耿杭 杨丽虹 刘少南 何怡瀚 赖佳琪 陈裕 郭新峰 谢长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857-1862,共6页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人群湿证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1月参加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肥胖专病联盟“八周强化减重方案”的超重/肥胖者数据,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该人群湿证...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人群湿证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1月参加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肥胖专病联盟“八周强化减重方案”的超重/肥胖者数据,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该人群湿证量表评分与人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并初步分析患者减重前后湿证量表评分变化与人体成分变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9例患者(其中50例有减重后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湿证量表评分与体质量指数(BMI)、脂肪重、内脏脂肪指数呈正相关(R=0.37,P=0.00;R=0.36,P<0.01;R=0.26,P<0.01),且与基础代谢率呈正相关(R=0.34,P<0.01);调整体质量、年龄、性别的影响后,湿证量表评分与人体成分的偏相关结果显示与体脂率、脂肪重相关度较调整前提高(R=0.45,P<0.01;R=0.44,P<0.01),与水分率负相关度也较调整前提高(R=-0.43,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湿证量表得分变异的25.80%可由脂肪重的变化来解释,拟合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8.06,P<0.000)。50例患者的湿证量表评分与人体成分的8周强化减重前后变化差值均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超重/肥胖人群的湿证程度与脂肪组织(体脂率、脂肪重)呈正相关,与水分率呈负相关,脂肪重是影响湿证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建议纳入其他可能与湿证相关的病理指标,使湿证的病理机制得到更全面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湿证 人体成分 体脂率 脂肪重 水分率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从朱丹溪“六郁”学说探讨中风病因病机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哲 丁玉洁 +3 位作者 陈哲 赵丽丽 黄鑫磊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朱丹溪基于《黄帝内经》“五郁”理论,首创“气、湿、痰、热、血、食”之“六郁”学说,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郁为六郁之先”“凡郁皆在中焦”等观点。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六郁”学说,提出中风病因病机与“六郁”密切相关。指出... 朱丹溪基于《黄帝内经》“五郁”理论,首创“气、湿、痰、热、血、食”之“六郁”学说,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郁为六郁之先”“凡郁皆在中焦”等观点。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六郁”学说,提出中风病因病机与“六郁”密切相关。指出六郁皆为中风常见病理因素,气郁为先,诸郁相合,损伤营卫气血津液进而累及血脉,损脑毁神,与中风气机逆乱、病在血脉、脑髓神机受损的病机特点高度契合,故六郁能完满解释临床所观察到的各项危险因素导致中风的发病机制。将“六郁”学说与血脉理论相结合,指导中风病因病机认识,以此为理论基础干预诸郁形成与致病过程,是保护血脉、预防中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六郁 气郁为先 郁在中焦 中风 血脉 病因病机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系统聚类分析及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永明 武士锋 赵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994-2999,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患者中医证型系统聚类分析及与疾病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70例T2DN患者。比较T2DN患者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同...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患者中医证型系统聚类分析及与疾病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70例T2DN患者。比较T2DN患者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包括T2DN患者的中医本证和中医兼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对应性。结果早期T2DN、临床T2DN、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气阴两虚挟瘀证(38.46%)、气滞痰瘀证(37.88%)、气滞痰瘀证(50.00%)。截取聚类图的不同位置,证型分型不同,其中,D点截取分为5个证型:肝肾阴虚证、心肾两虚证、肝胃火盛证、气阴两虚挟瘀证及气滞痰瘀证。在170例T2DN患者中,肝肾阴虚证40例(23.53%),心肾两虚证26例(15.29%),肝胃火盛证29例(17.06%),气阴两虚挟瘀证20例(11.76%),气滞痰瘀证55例(32.35%)。气阴两虚挟瘀证和气滞痰瘀证在二维投影图中间,并未偏向T2DN病变程度某一分级;肝胃火盛证偏向Ⅴ期,心肾两虚证偏向Ⅳ期,肝肾阴虚证偏向Ⅰ~Ⅲ期。结论T2DN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为肝肾两阴、心肾两虚、肝胃火盛、气阴两虚挟瘀及气滞痰瘀。且随着T2DN发展,中医证型逐渐由肝肾两阴到心肾两虚到肝胃火盛,而气阴两虚挟瘀及气滞痰瘀伴随T2DN患者的各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 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 疾病分期
下载PDF
高职医学生失眠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分析
9
作者 欧阳云帆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486-1488,1491,共4页
目的:探究高职医学生失眠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医学生进行失眠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分析。结果:高职医学生失眠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生... 目的:探究高职医学生失眠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医学生进行失眠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分析。结果:高职医学生失眠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就业竞争等引起,失眠发生率为15.5%,女生高于男生;失眠中医证型分布多见肝郁化火型、阴虚火旺型和痰热内扰型。结论:失眠已成为困扰高职医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需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积极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失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医学生 失眠因素 中医证型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湿热外环境在岭南湿热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及茵陈蒿的干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欣玥 黄欣慧 +1 位作者 陆希婧 赵江宁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3期7-15,共9页
目的:研究湿热外环境在岭南湿热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及茵陈蒿的干预机制。方法:实验一,将48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25±2)℃,HR 55%]、岭南湿热外环境模型组[T(33±2)℃,HR 85%]、高热组[T(33±2)℃,HR ... 目的:研究湿热外环境在岭南湿热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及茵陈蒿的干预机制。方法:实验一,将48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25±2)℃,HR 55%]、岭南湿热外环境模型组[T(33±2)℃,HR 85%]、高热组[T(33±2)℃,HR 55%]、湿阻组[T(25±2)℃,HR 85%],12 h暴露,造模28 d,每天记录小鼠进食量,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分别于造模后第14天与第2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IL-1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Toll样受体4(TLR4)等炎症因子血清水平。实验二,将5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岭南湿热外环境模型组、茵陈蒿低、中、高剂量组,将模型组与茵陈蒿3个剂量组放入人工气候箱[T(33±2)℃,HR 85%],12 h暴露,制造湿热外环境。造模后14 d,茵陈蒿3组小鼠连续7 d用3种不同浓度的茵陈蒿水煎剂灌胃。检测方法及指标同上。结果:实验一,造模后14 d、造模后14~28 d、造模后28 d,与对照组、高热组、湿阻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增加(P<0.05,P<0.01)。各组IL-18、IL-6、NF-κB、TLR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8 d,高热组IL-1β与岭南湿热外环境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二,与模型组相比,茵陈蒿低、中、高剂量组血清TNF-α含量均降低(P<0.05,P<0.01)。各组IL-18、IL-1β、IL-6、NF-κB、TLR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外环境通过上调血清TNF-α水平触发岭南湿热证炎症反应的机制是由“外湿之邪”与“外热之邪”共同作用所致,而茵陈蒿可通过干预这一机制改善此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湿热证 湿热环境 肿瘤坏死因子-Α 茵陈蒿 小鼠
下载PDF
湿邪致病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1
作者 于斌 邓力 +7 位作者 张丽 孙冰 厉启芳 陈佳 吴先林 赵昌林 李恩庆 陈孝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74-177,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细胞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湿性趋下的机制与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内酶的活性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临床上湿邪致病往往兼夹痰、热、寒、风等因素,故今后应探讨湿邪夹杂其他因素的致病机制。同时应量化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检测指标,以更直观地说明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 中医病机 现代机理 综述 指导性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沈毅 张继东 +2 位作者 胡连海 乔云 武传龙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HI)的关系。方法:将高血压病的4种证型及对照组各选30例,测定空腹血中胰岛素(INS)、C肽及血糖(B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EH组与正常组相比较,空腹INS...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HI)的关系。方法:将高血压病的4种证型及对照组各选30例,测定空腹血中胰岛素(INS)、C肽及血糖(B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EH组与正常组相比较,空腹INS、C肽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与对照组相比,空腹INS、C肽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这两型与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相比,INS、C肽及ISI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患者常伴IR及HI,IR(HI)主要体现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辨证分型 胰岛素 C反应蛋白质 血糖
下载PDF
2115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洪可 朱清静 +4 位作者 聂凡 李慧涓 袁虹 李秀慧 聂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证候学的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分期辨证模式。方法收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住院病例2 115份,按照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统计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分析手足口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再进行证素聚类分析,获...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证候学的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分期辨证模式。方法收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住院病例2 115份,按照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统计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分析手足口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再进行证素聚类分析,获得不同分型的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进而总结手足口病的传变发展规律,依据其规律进行分期辨证。结果证素分析发现普通型和重型都以湿(87.97%,96.75%)和热(98.66%,97.93%)为主要证素,并且贯穿整个病程。普通型患者病邪在表而解,外以邪盛为主,内以正气亏虚(43.06%)和气机逆乱(19.22%)为次;重型为疫毒循经入里,其证素除邪盛外,内风也成为主要证素(73.26%),邪盛正虚,正气亏虚(73.26%)进一步加重,气机逆乱(37.07%)仍然为较常见的次要病机;危重型以亡阳、气脱、厥证和内风占优势地位。结论依据各型手足口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分期辨证,表证期主要病机为邪犯太阴,湿热兼夹;里证期为内热郁蒸、气机逆乱,或兼肝风内动,或热扰心神,阴阳离绝。此法更能体现手足口病发展规律,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更高层次的结合,更符合中医临床,值得推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期论治 证素 辨证分型
下载PDF
试探肝郁证的临床规律——附146例资料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郑吉民 罗仁 +2 位作者 陈健 陈宝田 吴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39-40,共2页
本文属于肝郁证的宏观临床研究,以整群抽样680份内科病历为对象,对照分析肝郁证146例与非肝郁证534例。分析结果认为,肝郁证具有三个临床特点:一是肝郁证以女性、中年为多见;二是肝郁证多见于多种中西医病证中;三是肝郁证以呈现复合病... 本文属于肝郁证的宏观临床研究,以整群抽样680份内科病历为对象,对照分析肝郁证146例与非肝郁证534例。分析结果认为,肝郁证具有三个临床特点:一是肝郁证以女性、中年为多见;二是肝郁证多见于多种中西医病证中;三是肝郁证以呈现复合病证者为多见。统计表明,肝郁证多见于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疾病中;中医辨证以兼有脾虚、血瘀、化热为多见。作者建议将胸胁腹部胀闷/疼痛、病势波动性大、脉弦,列为肝郁证临床辨证的简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证 临床辨证 复合病证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医辨证模型构建方法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徐亮 陈守强 +2 位作者 侯建辉 毕文霞 袁锋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335-338,共4页
目的:以气虚证辨证模型为例,探讨中医辨证模型构建方法。方法:将684例名老中医医案录入电子病历中,利用其统计功能,创建验案症状表;将验案症状表导入Matlab软件中;利用BP神经网络程序,随机将669例医案作为训练数据,剩余15份病例作为测... 目的:以气虚证辨证模型为例,探讨中医辨证模型构建方法。方法:将684例名老中医医案录入电子病历中,利用其统计功能,创建验案症状表;将验案症状表导入Matlab软件中;利用BP神经网络程序,随机将669例医案作为训练数据,剩余15份病例作为测试数据。结果:测试数据与模型数据之间的绝对误差中,有3例大于0.6,其余12例小于0.3;灵敏度为83.3%,特异性为77.8%,预测一致性为80%。结论:本文以气虚证为例,结合BP神经网络技术,创建了一种中医辨证模型,准确率较高,并为挖掘名老中医辨证经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模型 BP神经网络 气虚 中医
下载PDF
量表方法在瘀热病因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勉华 李国春 +4 位作者 周学平 周仲瑛 过伟峰 金妙文 叶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1-93,共3页
阐述了瘀热病因临床测定量表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基于中医学病因病机特点,结合现代生存质量量表和心理学量表的制定方法,分析了瘀热病因全病域测量量表和具体疾病特异性量表(共性和个性量表)研制思路,瘀热存在于出血性疾病、流行性... 阐述了瘀热病因临床测定量表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基于中医学病因病机特点,结合现代生存质量量表和心理学量表的制定方法,分析了瘀热病因全病域测量量表和具体疾病特异性量表(共性和个性量表)研制思路,瘀热存在于出血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种内科难治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并且在某一特定疾病中又以特异性子证候表现出来,这种瘀热所显示的证候层次性和多维性,反应了中医瘀热量表制定的层次性和多维特性。在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为主的专家组成员指导下,首次采用量表的方法探讨瘀热的定量的测量,为瘀热病因的具体化、客观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病因 量表 中医学
下载PDF
浅析“肝络病”概念与特点 被引量:15
17
作者 司远 车念聪 +3 位作者 杜宇琼 李文新 王金光 刘晔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本文从"肝络"的定义与特点出发,重新定义了"肝络病",认为"肝络病"指自发病起即为肝络功能和(或)结构异常,整个病程中均以肝络的功能或结构病变为中心的一类疾病。探讨了肝络病的内涵、外延,认为肝络病的... 本文从"肝络"的定义与特点出发,重新定义了"肝络病",认为"肝络病"指自发病起即为肝络功能和(或)结构异常,整个病程中均以肝络的功能或结构病变为中心的一类疾病。探讨了肝络病的内涵、外延,认为肝络病的核心是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以肝络的异常为中心,而由其他疾病波及肝络而导致异常的疾病不属于肝络病的范畴。阐述了"肝络病"自身的独特特点,即"肝络病"是气络病变与血络病变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络病 肝络 病机特点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从“瘀血”理论辨识股骨头坏死 被引量:28
18
作者 徐传毅 何伟 李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瘀血 股骨头坏死 中医学 骨科
下载PDF
浅议四川人的“外湿内燥”与西北人的“外燥内湿”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呼永河 钟梁 +13 位作者 李静 孙薏 匡红 田卫卫 李硕 周龙甫 钟国成 沈涛 杨宇 谢春光 高永翔 黄秀深 由凤鸣 张丰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9期995-997,共3页
地理环境和气象物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由此造成不同的体质变化。干燥的西北地区和位于西南高湿环境中的四川具有截然不同的地域及气候条件,笔者从气候、地域、饮食以及病因病机等多角度比较了四川人与西北人的不同,提出西北... 地理环境和气象物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由此造成不同的体质变化。干燥的西北地区和位于西南高湿环境中的四川具有截然不同的地域及气候条件,笔者从气候、地域、饮食以及病因病机等多角度比较了四川人与西北人的不同,提出西北地区多"外燥内湿",四川地区多"外湿内燥"及"燥湿同病"的观点,为部队官兵更好的适应驻地环境,做好卫勤保障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湿内燥 外燥内湿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瘀热病机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学平 吴勉华 +1 位作者 潘裕辉 叶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瘀热属中医学病机概念范畴。其致病范围较广,可见于临床各科病证。近20年来已由一些医家关注"瘀热"的致病作用,从瘀热辨治临床各科疾病,但大多仅为零星、初步的临床报道。迄今为止,以周仲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报道最早、最多,对... 瘀热属中医学病机概念范畴。其致病范围较广,可见于临床各科病证。近20年来已由一些医家关注"瘀热"的致病作用,从瘀热辨治临床各科疾病,但大多仅为零星、初步的临床报道。迄今为止,以周仲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报道最早、最多,对"瘀热"理论的阐发较为系统、深入。今后拟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研究,以冀形成系统的"瘀热"病机学说,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临床各科疾病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