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氧化二砷与隐丹参酮不同配比对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倪珊珊 廖广辉 +4 位作者 张广顺 申力 钱旭武 李范珠 张光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与隐丹参酮对人肝癌Hep G2裸鼠的最佳配伍剂量,以期提高As2O3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ep G2裸鼠肝癌模型,将As2O3(1.25mg·kg-1、2.5mg·k...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与隐丹参酮对人肝癌Hep G2裸鼠的最佳配伍剂量,以期提高As2O3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ep G2裸鼠肝癌模型,将As2O3(1.25mg·kg-1、2.5mg·kg-1、5.0mg·kg-1)与隐丹参酮(50mg·kg-1,100mg·kg-1,200mg·kg-1)低、中、高三个剂量分为9组联合治疗,计算各组瘤体体积、瘤重及计算肿瘤抑制率;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L-L剂量组的平均瘤重外,As2O3与隐丹参酮联合用药组平均瘤重及瘤体积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H-M剂量组瘤体积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6.38%,54.36%),抑瘤作用大于M-M剂量组(52.25%,45.43%)、L-M剂量组(48.90%,42.13%)、H-L剂量组(50.34%,40.82%)、H-H剂量组(46.10%,35.72%)、M-H剂量组(47.13%,33.68%)、L-H剂量组(32.08%,33.25%)、M-L剂量组(36.38%,31.94%)、L-L剂量组(33.39%,20.71%)。对血常规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M-H剂量组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L-M剂量组、L-H剂量组、M-L剂量组、H-L剂量组、H-M剂量组、H-H剂量组的红细胞数量比模型组有显著下降(P<0.01),M-M剂量组(P<0.05);L-H剂量组、H-M剂量组、H-H剂量组血红蛋白数量有明显下降(P<0.05),M-L剂量组、H-L剂量组的血小板数量下降(P<0.05)。对血生化的影响:除L-L剂量组ALT升高外(P<0.05),As2O3联合隐丹参酮各剂量组ALT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L-L剂量组、L-M剂量组的AST含量有显著升高(P<0.05);L-L剂量组、L-H剂量组CREA含量升高(P<0.05);BUN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与隐丹参酮配伍用药可显著的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的As2O3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大,隐丹参酮的联合运用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这为临床上As2O3治疗肝癌疗效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隐丹参酮 肝癌 血常规 血液生化 HEP G2裸鼠肝癌模型
下载PDF
《顾氏医镜》虚劳论治特点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曾志平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清代医家顾松园《顾氏医镜》中虚劳论治特点。[方法]通过对《顾氏医镜》一书的认真研读,整理、分析书中虚劳相关内容,阐述、归纳顾松园对于虚劳论治的学术特色,并总结出顾氏治疗虚劳一证的独特经验。[结果]顾氏在指出当世之... [目的]探讨清代医家顾松园《顾氏医镜》中虚劳论治特点。[方法]通过对《顾氏医镜》一书的认真研读,整理、分析书中虚劳相关内容,阐述、归纳顾松园对于虚劳论治的学术特色,并总结出顾氏治疗虚劳一证的独特经验。[结果]顾氏在指出当世之医治虚七误的基础上,提出虚劳是脏腑内伤以阴虚为主要病机,列出五脏虚劳之本症、立治疗虚劳三要法,主张药食同补忌辛热及火灸,用药以甘寒清热为主、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以保阴使精血充沛来治疗虚劳。[结论]顾氏承前人之说,阐发五脏受损为虚劳病之病因,指出阴虚为虚劳病之病机,提出保阴使精血充沛为虚劳病之治法,其学术经验对现代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氏医镜 顾松园医镜校注 顾松园 虚劳 阴虚 滋阴
下载PDF
防葵,当为防癸也
3
作者 林炜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32-133,136,共3页
[目的]为"防葵,当为防癸也"寻找相应的证据。[方法]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医及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对"防葵,当为防癸也"的理由,从历史考据、植物外观、产地和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世人对古... [目的]为"防葵,当为防癸也"寻找相应的证据。[方法]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医及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对"防葵,当为防癸也"的理由,从历史考据、植物外观、产地和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世人对古典文献"防葵"的释名研究甚少而多有误解。《唐本草》等古典文献中防葵名字由来的解释存有偏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三"防"即防葵、防风、防己;防葵功效与"癸水"具有极大相关性,此为笔者"防葵,当为防癸也"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论]防葵,真名应为防癸。而此一证明,虽只一字之差,且不过名称尔。然从中药及历史研究等角度看,为"防葵"正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葵 防癸 产地 功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