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病邪入营血分实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叶望云 李鸣真 +8 位作者 陆付耳 汪先恩 邓益明 张艳萍 敖杰男 邓泽明 涂胜豪 施昌年 侯安继 《中国中医急症》 1994年第5期227-229,共3页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发家兔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制成温病营血分证模型,并对其实质进行研究.通过病理学、血液学、微循环学及生化学等方法检查,证明本模型有血管内凝血、血液低凝和纤溶增强、血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溶酶体和微粒...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发家兔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制成温病营血分证模型,并对其实质进行研究.通过病理学、血液学、微循环学及生化学等方法检查,证明本模型有血管内凝血、血液低凝和纤溶增强、血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溶酶体和微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并有过氧化脂质增多.据此认为温病营血分证的实质是:感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多种细胞器损伤和氧自由基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营分证 血分证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本文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源流作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这一学说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历史概貌,认为伏气温病学说萌芽于先秦时代,在西晋时期创立,隋唐宋元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关键词 伏气温病学说 源流 发展
下载PDF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被引量:6
3
作者 万海同 王灿晖 杨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10,共3页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热瘀证 阴伤 病机
下载PDF
温病急性热瘀证与TNF-α、ET-1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志强 杜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25-28,共4页
目的 :观察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的相关性。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 10只 ,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 ,每间隔 5h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 1次 (攻毒 ) ,剂量依次为 1μg kg、15 μg kg、30 μg kg... 目的 :观察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的相关性。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 10只 ,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 ,每间隔 5h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 1次 (攻毒 ) ,剂量依次为 1μg kg、15 μg kg、30 μg kg、2 5 0 μg kg。对照组同时从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攻毒”后 1 5h采血 ,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血浆内皮素 1(ET 1)水平。结果 :第一次“攻毒”后TNF α、ΕT 1的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其后上述指标随时间推移和“攻毒”剂量加大而递增。提示 :TNF α和ET 1与温病的病情轻重有密切的相关性 ,两项指标能客观地反映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轻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急性热瘀证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素-1
下载PDF
关于“伏气温病”的讨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鹏 丁京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1-42,共2页
在温病学的萌芽和成长阶段,伏气学说作为解释温病病因发病的理论工具,被多数医家接受或采纳。但随着医疗实践的需要和对温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围绕伏气的认识发生了长时期的争论。这种学术争鸣,促进了对温病火热机制的研究,丰富了温... 在温病学的萌芽和成长阶段,伏气学说作为解释温病病因发病的理论工具,被多数医家接受或采纳。但随着医疗实践的需要和对温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围绕伏气的认识发生了长时期的争论。这种学术争鸣,促进了对温病火热机制的研究,丰富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在温病学发展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伏气学说 病因 病理
下载PDF
温病之新感与伏邪探源─—兼对《温病学》教材(五版)中的一点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董锡玑 韦大文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8,共2页
本文作者用大量的、详实的材料,引经据典,旁证博引,从源到流,阐述了新感与伏邪应导源于《内经》,底定于王叔和、巢元方,命名于汪石山、吴又可,发展完善于秦之桢、沈宗淦、叶霖、刘吉人诸家的观点,以与温病学(五版教材)商榷。
关键词 新感温病 中医病机 伏气温病 温病
下载PDF
论温病肺热证与清肺活血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龚婕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9,5,共3页
肺热证是温病气分阶段的常见证型。本文从肺热证存在“血瘀”现象入手,对清肺活血法的立法依据、临床指征和运用要点作了深入、系统地论述。文章认为,热壅肺气、血络瘀滞是确立清肺活血法的病理基础,肺热血瘀的独特表现是运用清肺活... 肺热证是温病气分阶段的常见证型。本文从肺热证存在“血瘀”现象入手,对清肺活血法的立法依据、临床指征和运用要点作了深入、系统地论述。文章认为,热壅肺气、血络瘀滞是确立清肺活血法的病理基础,肺热血瘀的独特表现是运用清肺活血法的客观依据,辨析热壅、气闭、瘀阻的因果关系及其主次是灵活运用清肺活血法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肺热证 清肺活血法
下载PDF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被引量:6
8
作者 马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7,共5页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病因 六淫
下载PDF
温病伤阴与深部体温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健众 罗玲 《中国中医急症》 1995年第6期272-273,共2页
人体深部体温(即深部组织器官的温度)较为稳定,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波动,而温热病患者由于感受邪热,致使阴液亏损,阴阳失衡,阴虚阳亢,进而影响深部体温。本文就温病伤阴与深部体温变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病例选择 ... 人体深部体温(即深部组织器官的温度)较为稳定,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波动,而温热病患者由于感受邪热,致使阴液亏损,阴阳失衡,阴虚阳亢,进而影响深部体温。本文就温病伤阴与深部体温变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病例选择 系1990年至1993年6月底收治的住院和门诊急诊观察室收治的感染性发热病人,体温在38℃以上,具有口渴喜饮、舌干少津质红、小便短赤、肌肤失润的表现特征。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颁布的《外感高热的临床诊疗规范》,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九版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伤阴证候 体温 病理
下载PDF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清热养阴与活血化瘀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扬荣 陈晓玲 郑旭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8-9,共2页
温病气分阶段范围广泛,证情复杂。其特点是邪虽盛而正气亦强,正邪交争激烈,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因此,叶天士创立了“到气清气”的治则,用辛寒、苦寒等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使其外达而解。从传统... 温病气分阶段范围广泛,证情复杂。其特点是邪虽盛而正气亦强,正邪交争激烈,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因此,叶天士创立了“到气清气”的治则,用辛寒、苦寒等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使其外达而解。从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气分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气分证 清热养阳 活血化瘀
下载PDF
温病伤阴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附178例观察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玲 田令群 《中国中医急症》 1995年第6期256-258,共3页
在温病临床过程中,最易出现伤阴证候,尤其在中、后期表现得更突出。阴液耗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此,我们将温病伤阴的证候进行了临床研究,探索温病伤阴的证候特点,使其临床证候规范化,有利于找出温病伤阴的临证... 在温病临床过程中,最易出现伤阴证候,尤其在中、后期表现得更突出。阴液耗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此,我们将温病伤阴的证候进行了临床研究,探索温病伤阴的证候特点,使其临床证候规范化,有利于找出温病伤阴的临证规律。现将1990年元月~1993年6月由各协作组按同一实施方案提供的温病伤阴178例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78例全系收治住院和门诊急诊观察室收治的感染性发烧病人,体温≥38℃,具有舌少津、质红的表现特征。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颁布的《外感高热临床诊疗规范》,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五版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伤阴证候 症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试论温病“血分期”的概念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选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9-121,共3页
本文指出:现阶段学术界普遍将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症候称为“血分证”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卫气营血”的本质意义在于划分温病的病程阶段;邪入血分应称为“血分期”而不是“血分证”。并对“血分期”的概念及确立该概念的依据、... 本文指出:现阶段学术界普遍将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症候称为“血分证”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卫气营血”的本质意义在于划分温病的病程阶段;邪入血分应称为“血分期”而不是“血分证”。并对“血分期”的概念及确立该概念的依据、意义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血分病 中医理论
下载PDF
温邪与“毒”致病学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瑾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温邪 毒邪 温病 病因学
下载PDF
温病邪毒病因说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克扬 贾敏 《四川中医》 1989年第6期2-3,共2页
本文从温病发生发展及其证候的相似性、清热解毒法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证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提出温病邪毒病因说。认为邪是温病的特殊致病因素,毒是温病共同致病因素,是对温病病因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并对邪毒的关系、分类以及毒的性... 本文从温病发生发展及其证候的相似性、清热解毒法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证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提出温病邪毒病因说。认为邪是温病的特殊致病因素,毒是温病共同致病因素,是对温病病因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并对邪毒的关系、分类以及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邪毒 病因
下载PDF
温病病因的若干属性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6期5-6,共2页
温病病因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表象性、整体性、定位性、辨证性和物质性。宏观地把握温病病因五个方面的属性,有利于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 温病 病因学说 温邪
下载PDF
温病“毒”之概念再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文亮 《中医药研究》 1998年第1期2-3,共2页
“毒”是温病中运用极为广泛的概念,在病因病机理论上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的含义,阐释各有不同,故澄清“毒”的概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 在温病病因学中,毒的含义有四: 1.1 指病邪中之有传染,并能引起流行... “毒”是温病中运用极为广泛的概念,在病因病机理论上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的含义,阐释各有不同,故澄清“毒”的概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 在温病病因学中,毒的含义有四: 1.1 指病邪中之有传染,并能引起流行者。如《素问·刺法论》中最早的温病病因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避其毒气”,王焘的《外台秘要》则说:“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病因学 概念
下载PDF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17
作者 万海同 王灿晖 杨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6-138,共3页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我们以温病治则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研究成果,...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我们以温病治则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研究成果,并运用动物实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中医病机 热证 阴伤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与温病急性热瘀证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志强 杜建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43-45,共3页
肿瘤坏死因子(TNF)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3种:由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恶液质素称TNF-α;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称为TNF-β;由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的自然杀伤细胞毒性因子称为TNF-γ。TNF具有多重生物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NF)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3种:由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恶液质素称TNF-α;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称为TNF-β;由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的自然杀伤细胞毒性因子称为TNF-γ。TNF具有多重生物功能,除能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在感染性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温病 急性 热瘀证
下载PDF
温病辨治汇讲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景源 王庆侠 《中国农村医学》 1998年第9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温病 辨证论治 病因
下载PDF
试论肺胀与伏邪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志平 《山西中医》 1992年第4期3-5,共3页
伏邪之说由晋人王叔和提出,为温病学派所采用,广泛应用于温病病因病机的阐释中,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伏邪之说并不局限于外感温热疾患,多种内伤杂病亦与伏邪密切相关,有人将其扩充为广义的伏邪。在肺系病证中,中医传统观... 伏邪之说由晋人王叔和提出,为温病学派所采用,广泛应用于温病病因病机的阐释中,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伏邪之说并不局限于外感温热疾患,多种内伤杂病亦与伏邪密切相关,有人将其扩充为广义的伏邪。在肺系病证中,中医传统观点主要认为伏邪与哮证密切相关,历代医籍多有论述,然未将伏邪说明确引入肺胀病中,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一、伏邪与肺胀的相关性肺胀是中医肺系病证中的常见证候,以气道不利、肺气胀满为主要证候特征,病位主要在肺。伏邪与肺胀的相关性可结合肺的生理病理及肺胀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来说明。(1) 肺居上焦,通过气道、卫表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邪气侵袭,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实易虚,易为邪伏,是邪气得以伏留的前提。(2) 肺主气,朝百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胀 伏邪 温病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