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其所得”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治
1
作者 晏蔚田 刘念 +3 位作者 殷建美 张昊喆 王兴强 彭江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随其所得”理论源自《金匮要略》,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重要延伸及发挥。该文基于“随其所得”理论,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治中的指导意义。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虽然存在较... “随其所得”理论源自《金匮要略》,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重要延伸及发挥。该文基于“随其所得”理论,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治中的指导意义。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虽然存在较大异质性,但基本病机总不离肝肾精血亏虚,热毒、瘀血等实邪为患,且常可因激素的使用造成证候特殊改变。治疗时将疾病分期和激素治疗阶段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同时不忘顺应脏腑生理特性用药,从而最大程度激发脏气,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其所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脏腑特性
下载PDF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
2
作者 韩守霞 赵怡蕊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其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其主旨的提出上至秦汉,其后历延诸家,最终由明清温病医家明确提出并发扬延伸。立足于《温热论》《温热条辨》等温病专著,结合《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相...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其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其主旨的提出上至秦汉,其后历延诸家,最终由明清温病医家明确提出并发扬延伸。立足于《温热论》《温热条辨》等温病专著,结合《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相关文献,追本溯源,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出处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探讨湿温病中“利小便”作为利湿大法的体现,以就近驱邪、分消湿热,从而恢复气机正常运行,达到通阳的目的,并解读四逆散、当归四逆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等经典方剂,探讨“通阳利小便”的应用演变,归纳总结出“分消走泄”“因势利导”“调畅三焦”等治则,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气机 通利小便
下载PDF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证大鼠内毒素转导信号的动态干预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方平 周洁 +2 位作者 陈娟 刘松林 梅国强 《中医药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细胞内毒素特异性受体LBPmRNA、CD14mRNA、TL-R4mRNA及NF-κBp65表达变化的动态干预,深入探讨清热化湿方的治疗机制。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清热化湿组;采用逆转录...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细胞内毒素特异性受体LBPmRNA、CD14mRNA、TL-R4mRNA及NF-κBp65表达变化的动态干预,深入探讨清热化湿方的治疗机制。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清热化湿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肝巨噬细胞LBPmRNA、CD14mRNA、TLR4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巨噬细胞NF-κBp65活化。结果:模型组在感染6h、12h、24h等不同时相点LBPmRNA、CD14mRNA、TLR4mRNA、NF-κB表达非常显著增强,且不同时相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病程的发展,湿热模型LBPmRNA、CD14mRNA、TL-R4mRNA、NF-κB表达逐渐增强。治疗组6h、12h、24h等不同时相点比较,LBPmRNA、CD14mRNA、TL-R4mRNA表达减弱,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h时相点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LBPmRNA、CD14mRNA、TL-R4mRNA表达减弱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仍未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仍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LBPmR-NA遏制衰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治疗组NF-κB激活6h、12h、24h各时相点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正常组比较NF-κB激活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肝巨噬细胞LBPm-RNA及NF-κB的激活具有较好的干预调控作用,能中止炎症介质的转录,限制急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PmRNA CD14mRNA TLR4mRNA NF-ΚBP65 巨噬细胞 湿热证 大鼠模型 甘露消毒丹
下载PDF
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智兵 彭胜权 +2 位作者 林培政 钟嘉熙 沈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9期40-42,共3页
为了阐明湿热环境对机体抗病力的影响机理 ,本实验以兔为实验对象 ,观察了湿热环境对体内一种重要的杀菌抗内毒素物质———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发现湿热环境能使兔在内毒素刺激下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 为了阐明湿热环境对机体抗病力的影响机理 ,本实验以兔为实验对象 ,观察了湿热环境对体内一种重要的杀菌抗内毒素物质———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发现湿热环境能使兔在内毒素刺激下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减少 ,这可能是湿热致病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内毒素 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mRNA
下载PDF
基于隐结构和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辨治暑温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丽平 陈冬玲 +2 位作者 杨淑慧 卞华 赵正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528-532,共5页
目的:探究名老中医辨治暑温的病机、证候分型演变和用药规律。方法:以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中447例暑温医案为数据源,先用Lantern3. 1. 2软件建立症状和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诠释,再用SPSS Modeler 18. 0对症-症、药-药、药-症进行... 目的:探究名老中医辨治暑温的病机、证候分型演变和用药规律。方法:以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中447例暑温医案为数据源,先用Lantern3. 1. 2软件建立症状和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诠释,再用SPSS Modeler 18. 0对症-症、药-药、药-症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最后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47例暑温医案频次≥10的症状54种、频次≥20的药物72味,常见症状有发热、汗出、咳嗽、胸闷、口干、口渴,常用药物有茯苓、半夏、苦杏仁、陈皮、连翘、通草;症状隐结构模型得到10个隐变量,含20个隐类,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22个隐变量,含44个隐类,症-症关联有头痛、恶寒和发热,恶心、呕吐和胸闷,发热、欲饮和口渴,咳嗽和咯痰,神昏和谵语。药-药关联有党参和甘草,藿香、泽泻和茯苓,天花粉、石斛、生地和甘草。结论:采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辨治暑温,暑温病位有肺、胃、心、脾,病理因素有气虚、阴虚、痰湿等,证型有气阴两虚、湿阻中焦、暑湿伤气等。老中医辨治暑温的常用核心药物有佩兰、茯苓泽泻、天花粉、砂仁、陈皮、白术,佩兰是化湿的基础药;核心方剂有银翘散、三仁汤、五加减正气散、沙参麦冬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温 名老中医 医案 隐结构分析 关联规则 辨治规律
下载PDF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干预 被引量:5
6
作者 程方平 李家庚 +3 位作者 刘松林 李云海 周璇 梅国强 《中医药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指征的调控变化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放免法观察SI-gA、IL-1、TNF-α,GAS、MTL;直接法测定HDL-c、LDL-c;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的症状、体征变化,与中医学湿热证基本相...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指征的调控变化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放免法观察SI-gA、IL-1、TNF-α,GAS、MTL;直接法测定HDL-c、LDL-c;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的症状、体征变化,与中医学湿热证基本相符;模型组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HDL-c、LDL-c水平显著增高,模型组MTL水平显著升高,GAS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肝线粒体Na+-K+-ATPase活性显著降低,湿热模型组经过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指征的变化具有较好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模型 干预 甘露消毒丹
下载PDF
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智兵 彭胜权 舒彤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5-46,共2页
探讨湿温发病的机理。比较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1(IL - 1)含量。结果 :湿热环境能使新西兰白兔体温升高 ,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1浓度升高 ,并产生倦怠、... 探讨湿温发病的机理。比较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1(IL - 1)含量。结果 :湿热环境能使新西兰白兔体温升高 ,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1浓度升高 ,并产生倦怠、纳差、大便粘滞等温病湿热证样表现。提示湿热环境是引起湿温病的部分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湿热环境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肖明霞 安莉萍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697-698,701,共3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诊断标准的1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就诊时或入院3 d内,用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收集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情况,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诊断标准的1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就诊时或入院3 d内,用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收集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情况,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结果: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0,P=0.038)。结论:RA疾病不断发展,证候相应不断变化、发展,由实转虚。血红蛋白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RA发病之内因。血瘀的病变贯穿RA证型从实证到虚证演变之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证型 类风湿因子
下载PDF
吴仕九教授论治湿热病证经验撷要 被引量:4
9
作者 文彬 贺松其 廖荣鑫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08-1110,共3页
关键词 吴仕九 湿热病证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湿温病源流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德友 吴佳姝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8期1397-1400,1408,共5页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湿温病禁忌证,沿用至今。考察湿温病源流,有助于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准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病名 病因病机 治法 禁忌 源流
下载PDF
浅谈小儿汗证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洁 唐静 常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第3期215-216,共2页
汗证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症状,可影响其生长发育。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浅谈五脏皆可令人汗出,并根据现代生活背景下,强调脾胃病变致小儿汗证更为常见,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关键词 汗证 五脏汗出 脾胃 因时因地制宜 儿童
下载PDF
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德权 谭峰 +4 位作者 张明霞 李广兴 陈景梅 林东雄 黎力生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3期60-61,共2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加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加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于治疗的第1、7、14天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加电针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电针 急性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下载PDF
湿阻证大鼠胃肠功能的改变及健脾祛湿方药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孝银 劳永生 严灿 《四川中医》 1999年第1期4-5,共2页
关键词 湿阻证 健脾祛湿 胃肠功能 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从湿热论治疑难病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世红 曲强 郑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3-1184,共2页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胶结之证,其性黏滞,病程缠绵难愈,为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可见于多种疑难病。湿与热分而为病则疾病轻浅,湿与热相互纠缠则疾病深重,临床将一些疑难杂病从湿热论治效果甚佳。根据湿热证的特点及病因病机,提出淡渗利小便...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胶结之证,其性黏滞,病程缠绵难愈,为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可见于多种疑难病。湿与热分而为病则疾病轻浅,湿与热相互纠缠则疾病深重,临床将一些疑难杂病从湿热论治效果甚佳。根据湿热证的特点及病因病机,提出淡渗利小便、通便导滞、疏理气机3条治湿热之法,使邪有所出,病有所解。故列举三则有效案例,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法,将湿热致病化简驭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治法 疑难病
下载PDF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手足口病9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莉芬 李树娟 +5 位作者 郭赏 刘春玲 孙梅花 张瑞芬 王文静 宁更献 《河北中医》 2011年第7期1031-1031,1064,共2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1]。近年来,我国局部区域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好发于春夏季节,5~8月份为其高峰,尤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较少见。以发热,手、足、臀部的皮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1]。近年来,我国局部区域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好发于春夏季节,5~8月份为其高峰,尤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较少见。以发热,手、足、臀部的皮疹或疱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干扰素 注射剂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叶天士治湿法则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林 《中医药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3,共2页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善治温热病 ,且对湿邪致病的治疗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湿邪和热邪的关系中 ,重视祛除湿邪 ;针对湿邪和气机的相互影响 ,注重宣畅气机 ,宗气化则湿化 ;根据湿邪侵犯的部位 ,分三焦论治 ;由湿邪与阳气的关系 ,着...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善治温热病 ,且对湿邪致病的治疗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湿邪和热邪的关系中 ,重视祛除湿邪 ;针对湿邪和气机的相互影响 ,注重宣畅气机 ,宗气化则湿化 ;根据湿邪侵犯的部位 ,分三焦论治 ;由湿邪与阳气的关系 ,着重顾护阳气。其治法思想对当今湿热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治则 湿邪 温热病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湿病活血能增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辉武 吴行明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4-46,共3页
本文以临床和中医理论为依据,提出湿病缠绵难以速愈的病理基础是“湿瘀相关”,因此,治疗湿病应配伍适当的活血化瘀药,以提高疗效。并附临床案例加以佐证。
关键词 湿温 活血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湿热证患者免疫功能及自由基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佟丽 吴仕九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 1999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临床诊断为湿热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自由基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单相琼脂扩散法^「1」测定血清C3、C4、IgA、IgG、IgM水平。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方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用改良八木国夫法检测丙二醛含... 目的:观察临床诊断为湿热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自由基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单相琼脂扩散法^「1」测定血清C3、C4、IgA、IgG、IgM水平。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方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用改良八木国夫法检测丙二醛含量;T-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湿热证患者血补体C3,C4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01),免疫球蛋白除IgA外,IgG,Ig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体液免疫 T-细胞亚群 自由基
下载PDF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被引量:4
19
作者 毛以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5-7,共3页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湿温病 附子
下载PDF
刘仕昌教授治疗暑湿发热的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志云 钟嘉熙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1-3,共3页
刘仕昌教授治疗暑湿发热,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临证多年,深得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其经验整理介绍于下。1 察病因,明病机,为辨证关键刘老认为暑湿发热所致病邪是暑湿之邪,暑为热之盛,湿为重浊之阴邪。
关键词 暑湿 中医药疗法 辨证分型 刘仕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