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防治疫病的理论及应用探微
1
作者 崔巍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43-246,共4页
大黄是常用的攻下驱邪药,驱逐停滞,效用以除血之滞、饮之积和食之积为主。疫病里热积滞用大黄通食滞,常见大黄类方有表里双解的宣白承气汤和防风通圣散;调畅气机的治疫大黄类方有升降散和大柴胡汤等。疫病血瘀证用大黄导血滞如桃核承气... 大黄是常用的攻下驱邪药,驱逐停滞,效用以除血之滞、饮之积和食之积为主。疫病里热积滞用大黄通食滞,常见大黄类方有表里双解的宣白承气汤和防风通圣散;调畅气机的治疫大黄类方有升降散和大柴胡汤等。疫病血瘀证用大黄导血滞如桃核承气汤,疫病津液代谢障碍用大黄除水滞如茵陈蒿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疫病 驱逐停滞 证候 大黄类方
下载PDF
黄元御运用浮萍治疗疫病理论及应用探微
2
作者 孙健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91-593,共3页
清代医家黄元御,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运用六经辨证诊治疫病。他在《玉楸药解》和《四圣悬枢》中详细阐述了浮萍的性味、功效及其在六经疫病中的应用,强调其在治疗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疫病时,根据六经证候特点,黄元御以浮萍... 清代医家黄元御,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运用六经辨证诊治疫病。他在《玉楸药解》和《四圣悬枢》中详细阐述了浮萍的性味、功效及其在六经疫病中的应用,强调其在治疗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疫病时,根据六经证候特点,黄元御以浮萍为君药,常与芍药、葛根、石膏、地黄等药物配伍。同时,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对药物剂量进行精细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黄元御运用浮萍治疗疫病的经验在当时医界具有较大影响,对后世的疫病防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当今疫情频发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黄元御的疫病防治思想和方法,对于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元御 温疫 浮萍 疫病
下载PDF
《温疫论》《温热论》外感病中疫病舌象特点
3
作者 陈静 吴锦琳 +3 位作者 朱晓晓 史亚星 刘浩田 王常海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7期3414-3417,共4页
此文通过对《温疫论》《温热论》的研究,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外感病疫病舌诊特点进行探析。提出在疫病舌诊中,以舌苔为重的观点。在疫病中,观苔可知感邪轻重,舌苔对邪气的传变感应迅速;强调白苔不尽为寒的思想,在疫病中不能尽断白苔为寒... 此文通过对《温疫论》《温热论》的研究,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外感病疫病舌诊特点进行探析。提出在疫病舌诊中,以舌苔为重的观点。在疫病中,观苔可知感邪轻重,舌苔对邪气的传变感应迅速;强调白苔不尽为寒的思想,在疫病中不能尽断白苔为寒;总结出疫病舌象对病理产物有预示作用,舌象可参与辨证,可在临床上定方论药。对疫病舌诊特点进行探析,不仅可以对临床新发疫病有参考价值,在外感病中,也可以进行鉴别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温病 舌诊 外感病 《温疫论》 《温热论》
下载PDF
升麻治疫思想探析
4
作者 张文风 罗绍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本文从阴阳毒、阴火、大气下陷等医论出发,探析不同医家运用升麻的治疫思想。升麻辛凉轻扬,可解百毒、辟障邪,多治温热疫、瘥后证。仲景以疫毒已发、未发之别区分阴阳毒,阳毒者,升麻合蜀椒、雄黄汗以发之、阴毒者,升麻合鳖甲解毒散结;... 本文从阴阳毒、阴火、大气下陷等医论出发,探析不同医家运用升麻的治疫思想。升麻辛凉轻扬,可解百毒、辟障邪,多治温热疫、瘥后证。仲景以疫毒已发、未发之别区分阴阳毒,阳毒者,升麻合蜀椒、雄黄汗以发之、阴毒者,升麻合鳖甲解毒散结;李东垣则总以心火独盛为致疫关键,发于头面者,升麻合风类药、苦寒之品清热解毒、升阳泻火,脾胃内伤者,升麻合甘温补脾土之品以泻阴火;疹毒客于肺胃者,则以辛凉气轻之品为主,透疫达表、解毒去实;余邪搏击大气者,则循同气相求之理,升提大气,举陷托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毒 升阳泻火 大气下陷 疫后诸证
下载PDF
防风防治疫病应用探析
5
作者 张文风 张崇恒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827-830,共4页
防风,药性辛、甘,微温,具有养护正气、解表、祛风胜湿之效,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疫病的滋生及治疗寒疫、风疫、湿疫等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对防风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该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等... 防风,药性辛、甘,微温,具有养护正气、解表、祛风胜湿之效,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疫病的滋生及治疗寒疫、风疫、湿疫等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对防风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该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等多重作用。通过对疫病治疗理论、防风性味及功效溯源、治疫作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以期为防风的开发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疫病 药理学 防治作用
下载PDF
雄黄治疫古今探微
6
作者 张文风 李岩珂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疫苗研发相对滞后,有着几千年抗疫历史经验的中医药焕发了新的光彩,为维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雄黄是古代治疫的常用药物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梳理雄黄治疫的历...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疫苗研发相对滞后,有着几千年抗疫历史经验的中医药焕发了新的光彩,为维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雄黄是古代治疫的常用药物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梳理雄黄治疫的历史源流,使用方法,配伍规律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雄黄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推动雄黄未来的开发与应用进程,丰富疫病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疫病 古今探微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常见症的中医阐释
7
作者 周胜元 张硕 +3 位作者 孙浩羽 付鲲 倪道艳 张童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77-480,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上属于“疫病”,中国自古便有对疫病的记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疫邪性质以湿为主,基本病机为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主要病位在肺脾,本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常见症从生理到病理进行阐释,指导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上属于“疫病”,中国自古便有对疫病的记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疫邪性质以湿为主,基本病机为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主要病位在肺脾,本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常见症从生理到病理进行阐释,指导中医临床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疫病 核酸转阴 常见症 辨证
下载PDF
齐刺环跳穴干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IL-1β、IL-6、TNF-α及GFAP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田辉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6,I0015,共7页
目的 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 目的 通过观察齐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齐刺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及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进行针刺及药物干预,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 SFI)、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的变化,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GFAP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前,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PWL值、SPI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齐刺组干预后大鼠PWL值、SPI值显著改善(P<0.01)。ELISA法、RT-PCR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齐刺组、单刺组、药物组IL-1β、IL-6、TNF-α、GFAP表达显著下降,齐刺组表达低于单刺组及药物组(P<0.01)。结论 齐刺环跳穴缓解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从而降低中枢痛觉敏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牛蒡子治疫古今探微
9
作者 陈晶晶 张文风 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1079-1082,共4页
《名医别录》将牛蒡列为中品,性味辛、苦、寒,能够疏风祛邪、清热解毒,治疗外感热病、温病初起等,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必备良药。基于古今文献学、现代药理学对牛蒡子治疗疫病进行梳理,探讨牛蒡子治疗疫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疫病提供... 《名医别录》将牛蒡列为中品,性味辛、苦、寒,能够疏风祛邪、清热解毒,治疗外感热病、温病初起等,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必备良药。基于古今文献学、现代药理学对牛蒡子治疗疫病进行梳理,探讨牛蒡子治疗疫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疫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子 疫病 药理学 功效应用
下载PDF
齐鲁医家刘奎《松峰说疫》对《黄帝内经》防疫思想的传承创新
10
作者 靳瑞琦 杨婕 +1 位作者 陈子杰 翟双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22-427,433,共7页
《松峰说疫》由齐鲁医家刘奎所著,其承袭并创新了《黄帝内经》中的疫病预防与治疗理论。基于天人相应与伏邪致病等理论,倚重运气四时,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重视邪虚、毒气等致病因素,阐释了伏邪致病机制,并提出瘥后防复的策略。《松峰说... 《松峰说疫》由齐鲁医家刘奎所著,其承袭并创新了《黄帝内经》中的疫病预防与治疗理论。基于天人相应与伏邪致病等理论,倚重运气四时,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重视邪虚、毒气等致病因素,阐释了伏邪致病机制,并提出瘥后防复的策略。《松峰说疫》还专设“避瘟方”,通过内外兼治、鲜药护正、芳香解毒以及妙用单药等多种创新性方法,丰富了疫病预防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刘奎还强调了防治结合的治疗理念,通过内服解毒、汗吐法及外治针刮、罨熨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为疫病的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方案。《松峰说疫》不仅促进了《黄帝内经》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还丰富了疫病预防的途径和方法,为临床防治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峰说疫》 《黄帝内经》 刘奎 疫病 预防 伏邪 运气理论 齐鲁医家
下载PDF
病情分级与院内制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11
作者 胡馨茹 杨凡 +5 位作者 王滢湉 王晨 邱玺瑞 陈芳怡 王威 王晓骁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8-627,共10页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COVID-19)住院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的交互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江苏省中医院于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收治入院的,年龄18~90岁的新冠患者信息,排...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COVID-19)住院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的交互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江苏省中医院于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收治入院的,年龄18~90岁的新冠患者信息,排除入院48 h内死亡和未随访到结局的新冠住院患者信息。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发生28 d死亡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冠住院患者发生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叉生分析和层次回归法探讨入院时病情分级与住院期间是否服用院内制剂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入院时病情分级、住院期间服用院内制剂、住院期间使用激素、年龄、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尿素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叉生分析和层次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在未校正任何混杂因素时,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20.678,95%CI:-33.703~-7.652;APAI=-2.301,95%CI:-4.027~-0.575)且为拮抗相互作用(SI=0.279,95%CI:0.157~0.493);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和临床特征,以及进一步校正实验室检查指标后,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5.972,95%CI:-10.564~-1.380;APAI=-2.205,95%CI:-4.131~-0.279),且为拮抗相互作用(SI=0.222,95%CI:0.095~0.523)。结论新冠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院内制剂可以降低28 d死亡风险,病情分级与使用院内制剂存在拮抗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新冠 交互作用 院内制剂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相火理论研究知母-黄柏药对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张景乐 张慧 +1 位作者 兰博雅 原晓风 《中医研究》 2024年第9期78-84,共7页
目的:基于相火理论研究知母-黄柏药对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知母、黄柏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 目的:基于相火理论研究知母-黄柏药对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知母、黄柏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进行交集靶点基因本体论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槲皮素、山柰酚等对ICPP的治疗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其治疗的核心靶点为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1、IL-1β等。根据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该药对主要通过化学致癌作用-受体激活、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ed end-products,AGEs)-AGEs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ICPP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山柰酚与核心靶点Akt1、IL-6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知母、黄柏配伍治疗ICPP主要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有效成分发挥作用,并且与Akt1、IL-6、ESR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Akt1、IL-6、ESR1可能是知母-黄柏药对治疗ICPP的重要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火理论 知母 黄柏 性早熟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三焦膜系理论辨治湿疫经验
13
作者 姜琳 刘铁钢 +6 位作者 马雪颜 董斐 李倩倩 田园硕 秦雪颖 刘慧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8期909-912,共4页
湿疫是湿毒疫邪引起的一类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三焦膜系分为外通性膜系和内通性膜系,五脏六腑包裹于三焦膜系中,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邪气的感受、伏藏、传变等,都与三焦膜系密切相关,可通过三... 湿疫是湿毒疫邪引起的一类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及脏器,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三焦膜系分为外通性膜系和内通性膜系,五脏六腑包裹于三焦膜系中,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邪气的感受、伏藏、传变等,都与三焦膜系密切相关,可通过三焦膜系理论指导湿疫的临床辨治。湿毒疫邪从外通性膜系而入,在膜系伏藏、传变,气机郁滞不通,津液输布失常,造成多系统损害。湿疫的治疗以通膜系、利三焦、护脾肾为关键,常用治法有透达膜原、分消走泄、辛开苦降、固护脾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湿疫 三焦膜系 膜原
下载PDF
《伤寒瘟疫条辨》疫病证治特点探讨
14
作者 郝振华 梁爽 +2 位作者 柳娜 周彦浩 周波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4期406-408,共3页
基于《伤寒瘟疫条辨》,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组方、复病治疗等角度探讨杨栗山疫病证治特点。疫病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所致,病机是阳热怫郁,治疗疫病以逐秽为第一要义,轻者用清法,选用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 基于《伤寒瘟疫条辨》,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组方、复病治疗等角度探讨杨栗山疫病证治特点。疫病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所致,病机是阳热怫郁,治疗疫病以逐秽为第一要义,轻者用清法,选用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者用泻下法,选用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升降散轻重皆可使用。杨栗山应用下法时不拘结粪,下不厌早。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严重不足者感受疫病须攻补兼施。杨栗山认为疫病出现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者,非表有实寒,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汗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瘟疫条辨》 瘟疫 证治特点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针刺外治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张冰怡 刘倩倩 +3 位作者 田源 刘文彬 姚寿长 周小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682-686,共5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针刺外治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筛选出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及针刺外治法,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针刺外治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筛选出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及针刺外治法,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损伤指标、氧代谢指标(氧合指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血乳酸)变化;比较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早期目标指导性复苏治疗(EGDT)达标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乳酸水平及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早期目标指导性复苏治疗(EGDT)达标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中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针刺外治法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缺氧,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针刺外治法 感染性休克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从《医法心传》中浅析程鉴治疫特色
16
作者 郑志祥 程洋 +7 位作者 张玉 吴元洁 李董男 彭博文 种博文 张跃 陈丽娟 刘琛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2-74,共3页
《医法心传》是清代嘉道年间新安医家程鉴的代表作之一,程鉴集唐宋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于一身,对疫病多有见解。现从气血、时行、虚实寒热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程氏治疫特色为:以气血为基,辨疫之异;以时行为常,重视时病;以虚实寒热为纲,... 《医法心传》是清代嘉道年间新安医家程鉴的代表作之一,程鉴集唐宋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于一身,对疫病多有见解。现从气血、时行、虚实寒热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程氏治疫特色为:以气血为基,辨疫之异;以时行为常,重视时病;以虚实寒热为纲,详议虚损及痢疾、痘症证治,以备后学参考并发挥其对疫病治疗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疫特色 新安医家 程鉴 医法心传 气血 时行 虚损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东北中医防治疫病研究述评
17
作者 唐哲 丁子惠 李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33-236,共4页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疫病频发。综合报刊、杂志、档案等相关史料,回顾并总结该时期疫病防治的经验,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疫病提供参考。疫病流行之际,东北中医传承古道、制定专方、针药并用以防治疫病,重视六气与体质的影响,强调固护正气、激...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疫病频发。综合报刊、杂志、档案等相关史料,回顾并总结该时期疫病防治的经验,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疫病提供参考。疫病流行之际,东北中医传承古道、制定专方、针药并用以防治疫病,重视六气与体质的影响,强调固护正气、激发自愈,注重病后调护与预防,以西医药理与中医思维相融合的方式中西汇通。中医药在当时的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并总结早期疫病防治的经验,对于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东北 疫病防治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雨涵 冯龙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医学病机及中医药防治方法、剂型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COVID-19的防治,应充分发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作用,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休养生息等,同时应利用中医...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医学病机及中医药防治方法、剂型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COVID-19的防治,应充分发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作用,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休养生息等,同时应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及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等独特优势,有效防治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中医药 防治 综述
下载PDF
“湿毒疫”命名的探讨
19
作者 李素素 王庆其 陈正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2期47-51,共5页
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疫”“湿毒疫”的命名进行内涵梳理和理论解读,并对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进行病机分析。发现古代“湿疫”多指湿热疫;以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为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核心病机多数仍不离“湿毒”。“... 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疫”“湿毒疫”的命名进行内涵梳理和理论解读,并对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进行病机分析。发现古代“湿疫”多指湿热疫;以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为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核心病机多数仍不离“湿毒”。“湿毒”内涵包括了湿邪炽盛、湿邪郁积和疫疠之邪夹湿三种不同含义,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毒、瘀、闭”的病机特点。我们认为,“湿毒疫”的命名可涵盖寒湿疫、湿热疫、暑湿疫等以湿毒为核心病理因素并且能够引起全球大流行的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疫 湿毒疫 德尔塔 奥密克戎
下载PDF
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琦 田小刚 +4 位作者 黄继升 窦旭辉 王琦 吴佳 陈红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68,共4页
目的 分析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63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 目的 分析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63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61/63),远高于对照组的80.96%(57/6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 TM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苯丙氨酸、溶血卵磷脂、焦谷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肠同调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确,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调节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及氨基酸、磷脂代谢障碍等,使紊乱的代谢趋于正常,以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肠同调针刺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 神经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