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泰”巴布剂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奋儒 吴雪茹 +1 位作者 吴康郁 施佳平 《中药材》 CAS CSCD 1998年第7期376-377,共2页
巴布剂是目前贴膏剂的新一代,它是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采用先进设备,科学精制而成。巴布剂的生物利用度高,敷贴好,剥离方便、自然、透气、舒适,保湿性、涂展性好,对皮肤无过敏、刺激,且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恒定。中... 巴布剂是目前贴膏剂的新一代,它是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采用先进设备,科学精制而成。巴布剂的生物利用度高,敷贴好,剥离方便、自然、透气、舒适,保湿性、涂展性好,对皮肤无过敏、刺激,且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恒定。中药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结合中药提取物而制成的中药贴膏剂。 我院研制开发新产品“通泰” 巴布剂,是由大黄、黄柏、侧柏等中药组成,结合芳香走窜药冰片、薄荷脑等成分,选用高分子材料明胶、PVP、阿拉伯树胶、聚丙烯酸钠,填冲剂氧化锌、高岭土等原料,精制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剂 通泰巴布剂 制备 中药
下载PDF
富含银杏内酯的银杏叶干浸膏制备工艺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新岗 韦玮 陈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9,共2页
用乙醇在沸腾状态下浸泡银杏叶,以树脂吸附法进行精制,所得干浸膏经HPLC测定表明含黄酮醇甙27.4%,银杏内酯10.6%,产率2.48%。
关键词 黄酮醇甙 银杏内酯 银杏叶 干浸膏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小儿喜食糖浆方煎液澄清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程卫强 陆伟根 潘天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研究小儿喜食糖浆方的澄清工艺。方法 :通过优选的醇沉工艺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的条件 ,比较总固体量、橙皮甙含量及澄清度。结果
关键词 小儿喜食糖浆 壳聚糖 澄清工艺 橙皮甙 中药制剂
下载PDF
雷公藤贴膏透皮吸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彭代银 刘青云 +2 位作者 赵春 黄文林 邱季 《中药材》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524-527,共4页
雷公藤生物碱和总萜内酯是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二者的量,探索雷公藤有效成分透皮吸收情况。结果表明,雷公藤生物碱及总萜内酯成分均可透过鼠皮,12小时透过率分别达13.40%、17.60%,雷公藤贴膏敷贴人体12小时后... 雷公藤生物碱和总萜内酯是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二者的量,探索雷公藤有效成分透皮吸收情况。结果表明,雷公藤生物碱及总萜内酯成分均可透过鼠皮,12小时透过率分别达13.40%、17.60%,雷公藤贴膏敷贴人体12小时后,膏中生物碱及总萜内酯成分分别被吸收17.34%、22.13%,提示雷公藤可经应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生物碱 总萜内酯 贴膏 透皮吸收
下载PDF
小青龙糖浆的药理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苗爱蓉 宋延平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2-622,共1页
目的观察小青龙糖浆的药理作用 ,方法采用 SD大鼠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小青龙糖浆具有解热、抗炎、镇咳等作用。
关键词 小青龙汤 临床药理学 糖浆 SD大鼠
下载PDF
珍珠乌鸡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杲 吴汉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3-33,共1页
本文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恒温加速试验法,对珍珠乌鸡口服液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绞股蓝总皂甙为指标,测定其含量变化,预测其有效期t25℃0.9为3.7年。
关键词 珍珠乌鸡口服液 绞股蓝皂甙 稳定性
下载PDF
安神健脾糖浆的研制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守敦 刘春芳 +1 位作者 徐重光 李凯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5-527,共3页
目的:制备中药安神健脾糖浆,建立质量控制方法并研究其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水为浸出溶媒,煎煮法提取,薄层层析法鉴别主药;用随机原理将受试对象分为两组,按双盲对照法验证疗效。结果:鉴别方法简便,重... 目的:制备中药安神健脾糖浆,建立质量控制方法并研究其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水为浸出溶媒,煎煮法提取,薄层层析法鉴别主药;用随机原理将受试对象分为两组,按双盲对照法验证疗效。结果: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好;两组病人在口干项有差异,在口苦、恶心、呕吐、食欲差、便秘等项阶段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便秘疗效尤为突出。结论:本品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可作为精神病治疗的辅助用药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神健脾糖浆 制备 质量控制 薄层层析法 抗精神病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伤痛外搽宁中不同浓度乙醇对士的宁和马钱子碱透皮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水寒 杨永华 +1 位作者 王实强 徐琳本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68-369,共2页
采用体外扩散池法 ,以伤痛外搽宁中主要化学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渗透量为指标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定量检测透过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 ,优选最佳乙醇浓度。结果表明 ,样品中乙醇浓度为 60 %时渗透速率最佳。
关键词 伤痛外搽宁 马钱子碱 透皮吸收 剂量效应关系
下载PDF
固本定痫镇痛合剂加蝎蜈胶囊治疗癫痫32例 被引量:6
9
作者 靳淼 安红梅 《河北中医》 2010年第4期510-511,共2页
关键词 癫痫 中医药疗法 胶囊剂(中药)
下载PDF
祛白糖浆的配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爱霞 吴纪园 肖卫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82-1183,共2页
目的:介绍祛白糖浆的制备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将药材按比例制备糖浆,口服每次30mL,b id,4周为一个疗程。服用4个疗程,用于治疗白癜风。结果:跟踪追查有效率为86.8%。结论:本药制作工艺科学,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 目的:介绍祛白糖浆的制备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将药材按比例制备糖浆,口服每次30mL,b id,4周为一个疗程。服用4个疗程,用于治疗白癜风。结果:跟踪追查有效率为86.8%。结论:本药制作工艺科学,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白糖浆 制备工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银杏叶黄酮干浸膏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卫明 王红 赵伯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5年第1期27-29,26,共4页
银杏叶黄酮干浸膏的制备工艺研究张卫明,王红,赵伯涛(内贸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目前,国际市场银杏叶活性物质制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美元,其中银杏叶黄酮制剂年销售量突破10亿美元,尽管如此,仍缺口较大,供不... 银杏叶黄酮干浸膏的制备工艺研究张卫明,王红,赵伯涛(内贸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目前,国际市场银杏叶活性物质制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美元,其中银杏叶黄酮制剂年销售量突破10亿美元,尽管如此,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1,2,3]。欧美及日本对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黄酮干浸膏 制备工艺
下载PDF
九味羌活丸与袋泡剂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赛红 徐华雄 +1 位作者 首第武 肖梅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3-44,共2页
九味羌活丸由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等药物组成,功能解表除湿,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1]。其水泛丸在各版中国药典中均有收载。因水泛丸的生物利用度低,服药体积大,欲将其改变为袋泡剂。为了解新剂型的药理作用,本文对... 九味羌活丸由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等药物组成,功能解表除湿,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1]。其水泛丸在各版中国药典中均有收载。因水泛丸的生物利用度低,服药体积大,欲将其改变为袋泡剂。为了解新剂型的药理作用,本文对九味羌活丸与袋泡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味羌活丸 袋泡剂 药理学
下载PDF
桂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8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永新 陈绍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桂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调理阴阳气血,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口服,两日一剂。结果:186例患者显效153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98.39%。结论:桂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桂枝汤 调和营卫
下载PDF
山红调脂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小根 张健泓 《中国药师》 CAS 2009年第7期850-852,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山红调脂滴丸制备工艺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以溶散时限、圆整度为指标确定滴丸的处方工艺,以丸重合格率为指标筛选滴丸滴制条件。结果:最佳工艺为滴制温度为85℃,PEG4000与PEG6000比例... 目的:研究影响山红调脂滴丸制备工艺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以溶散时限、圆整度为指标确定滴丸的处方工艺,以丸重合格率为指标筛选滴丸滴制条件。结果:最佳工艺为滴制温度为85℃,PEG4000与PEG6000比例为1∶1,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为1∶5,冷却温度10℃,滴距10cm,滴速20~30滴/min。结论:制得的滴丸溶散时限、圆整度及丸重均符合质量要求,该工艺合理、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 红曲 滴丸 成型工艺
下载PDF
陇西县甘草褐斑病的发生动态及防效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天旺 李建军 +2 位作者 张新瑞 马永强 李继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7期14-16,共3页
在陇西县首阳镇进行了甘草褐斑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甘草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上旬株发病率达100%,同时病害进入快速蔓延期;8月中旬病斑逐渐连片并开始大量脱落,病情指数快速增加,至9月上旬大部分田地50%植... 在陇西县首阳镇进行了甘草褐斑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甘草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上旬株发病率达100%,同时病害进入快速蔓延期;8月中旬病斑逐渐连片并开始大量脱落,病情指数快速增加,至9月上旬大部分田地50%植株叶片全部脱落。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以20%丙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和5%烯唑醇微乳剂1 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65.82%、64.41%;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微乳油2 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90.73%和8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褐斑病 发病动态 病情指数 防效 陇西县
下载PDF
小半夏加茯苓汤口服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江 冯泳 +2 位作者 邱德文 刘文 陈洪权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55-57,共3页
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一首止吐经典方。该方服用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水煎服用方法上, 不方便病患者服用。本文从药理验证来探讨小半夏加茯苓汤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问题。通过药效评价,认为离心方法是一简便可行的... 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一首止吐经典方。该方服用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水煎服用方法上, 不方便病患者服用。本文从药理验证来探讨小半夏加茯苓汤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问题。通过药效评价,认为离心方法是一简便可行的制备方法。使用该方法制备制剂具有成本低廉、质量良好、疗效稳定、澄明度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口服液 止吐 制备工艺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双柏凝胶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学政 吴昭璇 +1 位作者 陈惠红 罗单桂 《广西中医药》 2004年第6期44-45,共2页
目的 :确立双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以大黄素的含量为评判指标 ,考察影响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浸泡时间及渗漉速度三个因素 ,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进行实验。结果 :双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95%乙醇 ... 目的 :确立双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以大黄素的含量为评判指标 ,考察影响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浸泡时间及渗漉速度三个因素 ,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进行实验。结果 :双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95%乙醇 ,浸泡6h ,渗漉速度为5-7ml/min。结论 :此提取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柏凝胶 提取工艺 大黄素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回阳返本汤浸出工艺的合理性研究
18
作者 侯世祥 贺英菊 +4 位作者 张媛 廖工铁 龚涛 李成蓉 唐昌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606-608,共3页
以回阳返本汤为样本,研究中药复方浸出工艺的合理性。通过不同工艺路线浸出液多种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比较说明:对成分复杂的中药复方,宜根据药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设计工艺路线,视成分相互作用将药材分类提取,浸出溶剂可根据有效成... 以回阳返本汤为样本,研究中药复方浸出工艺的合理性。通过不同工艺路线浸出液多种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比较说明:对成分复杂的中药复方,宜根据药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设计工艺路线,视成分相互作用将药材分类提取,浸出溶剂可根据有效成分的不同溶解性质使用多种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阳返本汤 浸出工艺 合理性 方剂 剂型
下载PDF
甲壳胺沉淀法代替醇沉法制备补肾益骨膏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瑞芝 林华 王小云 《广东药学》 2000年第4期29-31,共3页
应用新型澄清剂甲壳胺代替乙醇对补肾益骨膏提取液进行了精制。采用了薄层色谱法和薄层扫描法对其中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并与醇沉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甲壳胺作为澄清剂效果肯定 ,对其中有效成分无干扰。
关键词 甲壳胺 澄清剂 薄层色谱法 补肾益骨膏
下载PDF
“膏药”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具双 《中医文献杂志》 2002年第2期21-22,共2页
本文着重讨论膏药的最早得名及其以前的演变状况,并附释一个最早的膏药方. 在中药五大剂型中,膏药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当早,比到汉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在出土的医简帛书中,人们对药物的服用,主要还是采用冶末吞... 本文着重讨论膏药的最早得名及其以前的演变状况,并附释一个最早的膏药方. 在中药五大剂型中,膏药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当早,比到汉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在出土的医简帛书中,人们对药物的服用,主要还是采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药外敷法,煎煮取汁法则广泛出现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至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汤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汤药,而是一种食物药,即含药的糊糊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药 溯源 千金膏药方 考证 中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