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一琼 李薇 +3 位作者 王冠军 杨岩 王杰 张学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低剂量照射组与假照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低剂量照射组与假照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低剂量照射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2个,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2个,消失的蛋白有3个。质谱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结论:鉴定出的12种蛋白,其中某些蛋白如脯氨酰羟化酶、二氢嘧啶酶、ARP3放射相关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等可能与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相关,本研究为低剂量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低剂量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二维凝胶电泳 质谱
下载PDF
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素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启俊 傅强 +8 位作者 李翠萍 欧阳建 陈津 周丽娟 张晓萍 王瑛瑛 姜士荣 朱世钧 张葵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68-469,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1人(献血小板史>5年),分别检测采集血小板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等;另选择20名非血小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采集血小板后,2... 目的探讨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1人(献血小板史>5年),分别检测采集血小板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等;另选择20名非血小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采集血小板后,21名献血者的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血清磷明显降低,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钙和磷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旁腺素检测对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情况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长期 献血/血小板 甲状旁腺素 血清
下载PDF
GSTM1与GSTP1基因多态性对红细胞GST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钟诗龙 王一西 +1 位作者 周书峰 黄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6-729,共4页
目的研究单独或结合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时,不同GSTP1基因型对红细胞GST酶活性的影响。方法GST酶活性参照Habig等报道的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多重PCR分析GSTM1基因多态性,PCRRFLP检测GSTP15号外显子105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结... 目的研究单独或结合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时,不同GSTP1基因型对红细胞GST酶活性的影响。方法GST酶活性参照Habig等报道的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多重PCR分析GSTM1基因多态性,PCRRFLP检测GSTP15号外显子105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结果汉族人的GSTM1纯合缺失频率为56.1%,GSTP1105I/I、I/V和V/V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7%、35.2%和4.1%。杂合I/V基因型组的平均GST酶活性(3.53±0.63U·g-1Hb)比野生I/I基因型的GST酶活性低(4.25±1.07U·g-1Hb,P=0.000),比突变V/V基因型的GST酶活性高(2.44±0.67U·g-1Hb,P=0.004)。在GSTM1(-)基因组,GSTM1(-)/GSTP1I/I基因型携带者的GST酶活性比GSTM1(-)/GSTP1I/V或V/V携带者的高,而在GSTM1(+)组,两组间的酶活性无差异。不同年龄组平均GSTs活性无差异,而女性的平均GSTs活性比男性的平均值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尽管其它GST酶可能会稀释GSTP1基因型对GST酶活性的效果,GST酶活性仍与GSTP1105Val基因型呈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硫转移 基因多态性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 分光光度法 红细胞 中国汉族人
下载PDF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陆萍 凌冰 +3 位作者 钱开诚 王文逸 瞿涤 吕美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 (MB P) (亚甲蓝浓度 5 μmol/L ,光照时间 1h ,光照强度 380 0 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经MB 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 (MB P) (亚甲蓝浓度 5 μmol/L ,光照时间 1h ,光照强度 380 0 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经MB 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②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的鸭乙肝病毒 (DHBV)的人红细胞经静脉感染 1日龄雏鸭。采用同位素核酸杂交法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 ,计算病毒灭活前后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致死量 (ID50 ) )。结果 ①经MB P处理的犬自体红细胞输入Beagle犬体内未发生溶血 ,输血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尿素、肌酐等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②经MB P灭活处理后 ,含DHBV红细胞的ID50 由 1 0 3 .3 5变为 1 0 8.3 5拷贝。结论 红细胞MB P病毒灭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光化学法(MB-P) 红细胞 病毒灭活 BEAGLE犬 鸭乙肝病毒(DHBV)
下载PDF
胃癌细胞-DC融合疫苗T淋巴细胞激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坤 余佩武 +1 位作者 高朋芬 饶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特点,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1)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诱导分化获取成熟DC。(2)SGC 7 9 0 1胃癌细胞...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特点,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1)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诱导分化获取成熟DC。(2)SGC 7 9 0 1胃癌细胞-DC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融合细胞疫苗激活效应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按上述方法,可获得具备典型特征的DC及纯净的融合细胞。融合疫苗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与T淋巴细胞在1∶1效靶比时刺激能力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 1)。结论胃癌细胞-DC融合疫苗具有较亲代DC更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可能是其发挥更强抗肿瘤生物学效应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免疫学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活化
下载PDF
体外模拟的O型全血异型输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民才 冯倩 +4 位作者 潘纪春 冯双利 席映辉 贾帅争 王全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2期160-163,共4页
为了研究异型输血时B型受者接受大剂量O型全血的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记数、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取刚采集的B型全血40mL中分别加入7.5、10.0、13.5、20mL抗B效价为1:64的O型全血,其量相当于60kg个体输入800、1200、1600和2400mL血液,然后... 为了研究异型输血时B型受者接受大剂量O型全血的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记数、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取刚采集的B型全血40mL中分别加入7.5、10.0、13.5、20mL抗B效价为1:64的O型全血,其量相当于60kg个体输入800、1200、1600和2400mL血液,然后置38℃孵箱,用摇摆器以60次/min摇动混匀。分别在0h、2h、4h、8h、16h、和24h留取标本,使用SA-6000血液粘度仪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记数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在切变率为5h,30h,200h时各组标本差异十分显著,提示细胞的变形性下降,但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说明抗-B效价为1:64以下的O型血可以不限量地给A/B型输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异型输血 O型血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哮喘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国祥 许文龙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综述
下载PDF
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的质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利明 李廷俊 +4 位作者 肖泽斌 邹志强 陈雪丽 沈文英 杨湘辉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1期27-28,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复融后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为临床正确保存和使用冰冻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冰冻血小板制剂自超低温冰箱取出后,立即浸泡在42℃恒温水浴箱中,轻柔的不断的摇动直至完全融解;融解后的血小板制剂于百级净化... 目的:通过对复融后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为临床正确保存和使用冰冻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冰冻血小板制剂自超低温冰箱取出后,立即浸泡在42℃恒温水浴箱中,轻柔的不断的摇动直至完全融解;融解后的血小板制剂于百级净化台用一次性无菌空袋留样3份,其中一份保存于22℃,一份保存于4℃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另一份保存于4℃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置于22℃,保存48小时内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0.01,P〉0.05),其血块收缩试验保存2小时内为80%以上,保存4小时后呈明显下滑。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置于4℃保存4小时和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其血小板汁数在刚取出时无明显变化,其后血小板数量呈明显减少,取出4小时后血小板数量几乎全部受破坏,血块收缩试验在刚取出时为70%左右,很快呈现明显下滑。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最好置于22℃保存,越快输注效果越好,尽量缩短运输和保存时间,尽量在复融后2小时内输注完毕,避免低温保存和体外放置时间过长,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冰冻机采血小板 复融 应用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monolayer for thrombocyte research
9
作者 B. Liu, U. Fassnacht, T. Filler, B. Zhao and L. Pott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1-31,共1页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lining vascular endothelium is a major inhibitor of coagulat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Destroying 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endothelial cells is shown to have a devastating effect...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lining vascular endothelium is a major inhibitor of coagulat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Destroying 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endothelial cells is shown to have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coronalry 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In our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thrombocyte activation, the prepa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monolayer is 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The endothelial cells used in our study were prepared from human umbilical vein (HUVEC) and utilized in the experiments at passage 4. The cell culture media contained a basal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5% fetal bovine serum, antibiotics, cortisone and human growth factor. The cells were incubated in a Forma (3193) IR sensored, water jacketed, humidified 5% CO_2 incubator and culture media was replaced with fresh media every 48 hours. Endothelial cell confluence was usually achieved within 2 3 days after plating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Ruhr University Bochum, Bochum, Germany (Liu B and Pott L) Platelet Research Unit, University of Muenster, Muenster, Germany (Fassnacht U, Filler T and Zhao B) and the monolayers were utilized for experiments within 5 days. Prior to each experiment, the cells were examined for any abnormalities which might indicate non-confluent or atypical HUVEC monolayers. For calcium mobilization experiments, HUVEC were seeded on 6 well culture plates that were coated with gelatin and were maintained in endothelial growth media without heparin or growth factors for at least 24 hours. For the calcium mobilization cytoskeletal experiments, the media was changed and a basal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5% fetal bovine serum and 20 mmol/L Hepes, pH 7.4 was used to insure constant pH. For the thrombocyte adhesion experiments, washed human thrombocytes were adjusted to a concentration of 2×10~3 cells/ml with a medium containing 1 mmol CaCl_2 and added to the culture falsk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the culture plates or culture falsks were kept in the CO_2 incubator at 37℃. The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 monolaye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thrombocyt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