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谢明学 赵宸 +7 位作者 颜宇宸 彭正华 李娇春 谭银珍 王学付 张朝武 杨武 赵远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7期1-6,12,共7页
目的以健康雌性育龄期恒河猴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宏基因组方法探讨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相关性。方法将27只健康雌性恒河猴分为月经规律和不规律两组,分别采集两组实验猴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FP)、排卵期(o... 目的以健康雌性育龄期恒河猴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宏基因组方法探讨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相关性。方法将27只健康雌性恒河猴分为月经规律和不规律两组,分别采集两组实验猴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FP)、排卵期(ovulatoryperiod,OP)和黄体期(lutealphase,LP)粪便样品,对16S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测序,分析比较两组实验猴月经周期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在门水平,规律组和不规律组猕猴在卵泡期、黄体期和排卵期3个不同时期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要菌群,占比总和超过98%;在属水平以普雷沃菌属_9(Prevotella_9)、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_UCG-00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普雷沃菌属_2(Prevotella_2)、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瘤胃球菌_UCG-005(Ruminococcaceae_UCG-005)、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布劳特菌属(Blautia)、普雷沃菌属_NK3B31(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理研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主;在黄体期规律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高于不规律组,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刚好相反。规律组3个阶段,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均高于不规律组(P<0.05)。结论月经周期规律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两组猕猴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为研究肠道细菌与排卵障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月经周期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阿克曼菌外膜蛋白Amuc_1100研究进展
2
作者 付晶晶 韦芳 +1 位作者 蓝秋灵 孙健 《右江医学》 2024年第5期459-462,共4页
近年来,人们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与肠道黏液层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名为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是十多年前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定植于肠黏膜黏液层的一种细菌,它是疣微菌门、疣微菌纲、疣微菌... 近年来,人们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与肠道黏液层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名为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是十多年前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定植于肠黏膜黏液层的一种细菌,它是疣微菌门、疣微菌纲、疣微菌目、疣微菌科被培养出来的第一株细菌[1],占健康成人粪便中细菌总数的1%~3%[2],具有分解黏蛋白的特征,可以以黏蛋白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阿克曼菌与肥胖、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之间关系密切,多项动物及人体试验均证实体重和炎性反应标志物等水平与阿克曼菌的丰度呈负相关,且这种作用在细菌被巴氏杀菌后依然存在[3]。Patrice D Cani团队在阐明阿克曼菌的作用机制过程中首次发现,阿克曼菌的菌毛样外膜蛋白Amuc_1100能够独立发挥部分减脂和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现就阿克曼菌外膜蛋白Amuc_1100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曼菌 Amuc_1100 生物活性 药物潜力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ICU患者痰液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评价
3
作者 董娅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150-152,共3页
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痰液标本中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纳入的68例ICU患者进入试验,分别收集其痰液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 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痰液标本中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纳入的68例ICU患者进入试验,分别收集其痰液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标本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情况,统计鲍曼不动杆菌及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并观察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最后分析OXA-51基因检查结果和耐药基因OXA-23检查结果。结果68例ICU患者的痰液标本中,通过传统培养方式检出鲍曼不动杆菌33株,阳性检出率48.53%;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23株,阳性检出率33.82%;基因检测OXA-51阳性显示鲍曼不动杆菌有37株,阳性检出率54.41%;OXA-23阳性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有25株,阳性检出率36.76%。针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占75.76%。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对于大部分药物耐药,耐药性较低的药物分别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替加环素、黏菌素等。传统培养和耐药基因的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意义(P>0.05);经Kappa检验显示为0.879,证实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传统培养和耐药基因的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意义(P>0.05);经Kappa检验显示为0.712,证实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效果明显,可成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与非支原体肺炎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超 徐鹏 +2 位作者 黄国强 邱晓晖 刘艺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MP)。比较2组CT表现,以F test算法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6个最佳CT征象,以逻辑回归(LR)方法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及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分类器构建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最佳CT征象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CT-ML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MP与非MP的效能。结果病变累及右肺上、中、下叶,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及边缘回缩征为最佳CT征象,以之构建的CTLR在验证集的AUC为0.710。验证集中,ML_(LR)、ML_(SVM)、ML_(RF)、ML_(LDA)及ML_(SGD)的AUC分别为0.715、0.663、0.623、0.706及0.494,ML_(LR)为效能最优影像组学模型。CT-ML_(LR)、CT-ML_(SVM)、CT-ML_(RF)、CT-ML_(LDA)及CT-ML_(SGD)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13、0.823、0.649、0.796及0.665,CT-ML_(SVM)为效能最优CT-ML模型。训练集中,CT-ML_(SVM)的AUC(0.840)高于CTLR及ML_(LR)(AUC=0.713、0.740,P均<0.05);验证集中CTLR、ML_(LR)及CT-ML_(SVM)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UC=0.710、0.715及0.823,P均>0.05)。结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能有效鉴别儿童MP与非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靶向人c-Cbl基因重组干扰慢病毒与过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以及病毒功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启鑫 吴秉毅 +2 位作者 姚倩倩 黄志伟 朱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281,共8页
目的:构建可调控c-Cbl基因表达的重组慢病毒与腺病毒并评估其功效。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靶向人c-Cbl基因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后白血病细胞(HL60、THP1)c-Cbl基因表达与转录本... 目的:构建可调控c-Cbl基因表达的重组慢病毒与腺病毒并评估其功效。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靶向人c-Cbl基因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后白血病细胞(HL60、THP1)c-Cbl基因表达与转录本的变化。结果:3个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干扰慢病毒载体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均大于1×10^(8)TU/ml,其中shRNA-2号慢病毒干扰效率最高,白血病细胞感染后c-Cbl基因的表达约下调95%,CBL蛋白的表达约下调60%;同时,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过表达腺病毒载体也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大于1×10^(9)TU/ml,细胞感染腺病毒后,c-Cbl基因表达可瞬时上调约10倍,CBL蛋白表达约上调1.5倍。结论:重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均可高效感染白血病细胞,并能分别下调和上调c-Cbl基因与CBL蛋白的表达,为后续研究肿瘤细胞内c-Cbl基因功能打下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bl基因 慢病毒载体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浙江省幽门螺杆菌研究35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岚 厉有名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37-340,353,共5页
幽门螺杆菌(Hp)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人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不仅是慢性胃炎的直接原因,还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耐药和诊治一直是浙江省胃肠病研究中... 幽门螺杆菌(Hp)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人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不仅是慢性胃炎的直接原因,还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耐药和诊治一直是浙江省胃肠病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本文就近35年来浙江省Hp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述评,同时分享笔者的体会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 耐药性 根除治疗
下载PDF
2019—2022年北京某院HIV-1新发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莉 安希钊 +1 位作者 粟斌 刘利锋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990-1995,共6页
目的 了解2019—2022年该院新发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中原发耐药水平和流行现状。方法 对2019—2022年HIV-1确认阳性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新发感染者进行原发耐药检测。应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pol基因,进行病... 目的 了解2019—2022年该院新发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中原发耐药水平和流行现状。方法 对2019—2022年HIV-1确认阳性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新发感染者进行原发耐药检测。应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pol基因,进行病毒亚型、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和原发耐药率分析等。结果 2019—2022年新发HIV-1感染者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比例分别为62.23%(669/1 075)、80.00%(400/500)、 80.78%(500/619)及81.03%(474/585),原始耐药发生比例分别为5.31%(30/565)、6.65%(24/361)、6.59%(30/455)及4.19%(18/430),总耐药比例为5.63%(102/1 811)。蛋白酶抑制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率分别为0.11%(2/1 811)、1.44%(26/1 811)、4.91%(89/1 811);NNRTIs类耐药位点主要是V179D/E单独或与其他位点协同出现;NRTIs类耐药位点主要是M184V及K65R。主要感染亚型依次为CRF01_AE[44.56%(807/1 811)]、CRF07_BC[39.54%(716/1 811)]、B亚型[8.28%(150/1 811)]。结论 该院新诊断HIV-1感染者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比例逐年上升,近3年来原发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原发耐药呈低流行水平,主要原发耐药为NNRTIs及NRTIs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新发感染 亚型 原发耐药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下载PDF
2019—2021年新郑市某三级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胜勇 赵嘉咏 +4 位作者 刘颖惠 王云霞 穆玉娇 肖海励 穆晓敏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研究新郑市某三级医院近3年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遏制多耐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1年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收治的18430例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数据,分析病原菌分布、科室检出率、药物敏感程度,使用SPSS... 目的研究新郑市某三级医院近3年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遏制多耐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1年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收治的18430例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数据,分析病原菌分布、科室检出率、药物敏感程度,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分离出病原菌1948株。检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最多。多重耐药菌622株,占病原菌的33.93%。前五位耐药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15株,50.64%)、肺炎克雷伯菌(116株,18.65%)、金黄色葡萄球菌(94株,15.11%)、铜绿假单胞菌(39株,6.27%)、鲍曼不动杆菌(18株,2.89%)。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53.82%)、环丙沙星(56.48%)、复方新诺明(62.29%)、左氧氟沙星(56.48%)等药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1.99%)、美罗培南(1.9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15%)耐药率极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仅对复方新诺明(19.30%)、左氧氟沙星(21.05%)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耐药(100.00%),对阿奇霉素(74.02%)、红霉素(74.02%)、克林霉素(70.10%)耐药率高。未见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结论初步掌握新郑市患者病原菌分布基础数据,为临床医生选药、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郑市 病原菌分布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下载PDF
芬戈莫德增效多粘菌素B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发现
9
作者 吴夏丽 黄维 典灵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196,共2页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迫切需要开发新抗生素的最优先级关键性病原体之一[1]。多粘菌素B(PolymyxinB,PB)对包括CRPA在内的耐药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迫切需要开发新抗生素的最优先级关键性病原体之一[1]。多粘菌素B(PolymyxinB,PB)对包括CRPA在内的耐药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被认为是治疗其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1]。然而,PB的毒性及临床上出现的多粘菌素耐药是阻碍其临床应用的两个重要因素[2]。开发新的替代PB的抗生素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但周期较长且成功率极低,而开发其增效剂则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案[3]。本研究通过对已知靶点化合物库的筛选发现芬戈莫德可增强PB的抗PA活性,具有与PB形成联合用药方案的潜能。芬戈莫德(Fingolimod)的中文化学名称:2-氨基-2-[2-(4-辛烷基苯基)乙基]-1,3-丙二醇,分子式为C19H33NO2,分子量为30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多粘菌素B 芬戈莫德 pmrB 点突变
下载PDF
2020-2021年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彤 吕水利 +2 位作者 徐小亚 常人元 张艳利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2020-2021年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非重复送检标本,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815株。培养后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行... 【目的】探讨2020-2021年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非重复送检标本,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815株。培养后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行CRE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81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CRE菌株106株,检出率为5.84%,以肺炎克雷伯菌(63.21%,67/106)、大肠埃希菌(11.32%,12/106)和阴沟肠杆菌(10.38%,11/106)为主。CRE标本主要来源为痰液(62.26%,66/106)、尿液(11.32%,12/106)、血液(7.55%,8/106)。CRE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41.51%,44/106)、神经外科(16.04%,17/106)、呼吸内科(14.15%,15/106)。CRE菌株对四环素、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58%和41.51%,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结论】医院CRE菌株分布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临床治疗CRE可首选四环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抗药性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感染 抗药性
下载PDF
中美李斯特菌病流行特点和食品溯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11
作者 张智芳 刘雪杰 +3 位作者 吴生根 李曲文 陈伟伟 邓艳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6-643,共8页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等数据库报道的李斯特菌病病例,并对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对食品溯源成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美国2009—2021年共报告1037例李斯特菌病病例,住院902人,死亡165人。因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污染食品引起的发病高峰在7月份,其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191/1037)、20.5%(185/902)和22.4%(37/165)。大多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被归因于3类食物: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归因百分比的范围在73.8%~89.6%。中国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数量不高,2009-2021年共报告619例,有详细发病年份记载的仅177例,其中2018年最多为26例。有详细发病月份报道的病例有220例,其中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0例。中国的李斯特菌病病例资料不完善,且多散在发生,仅7例病例成功追溯到原因食品。结论美国对Lm的监测资料比较完善,食源性暴发病例较多,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是最容易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中国仅有散发病例报道。中国应逐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并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加快推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步,防止Lm污染食品引起疾病的暴发,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单增李斯特菌 归因估计 全基因组测序 李斯特菌病 食品召回
下载PDF
特勒凯比尔沙门菌临床血流分离株的毒力研究
12
作者 郑恩惠 邱玉锋 +5 位作者 陈建辉 高亚东 黄梦颖 李曲文 林杰 翁顺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构建ICR小鼠感染模型研究特勒凯比尔血清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对小鼠分离株进行病原学鉴定。方法通过感染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组织细菌载量等的变化,观察排菌周期,评价该血清型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计算小鼠LD_(50);通过飞行... 目的构建ICR小鼠感染模型研究特勒凯比尔血清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对小鼠分离株进行病原学鉴定。方法通过感染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组织细菌载量等的变化,观察排菌周期,评价该血清型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计算小鼠LD_(50);通过飞行质谱、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分子分型等实验,与人分离株进行比对;通过PCR实验、全基因组测序等进行毒力基因分析。结果特勒凯比尔沙门菌LD 50为2.67×10^(8) CFU/mL;感染后0.5 h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卷缩、被毛松乱;死亡小鼠解剖发现小肠充血严重,可见较多气泡、积液,盲肠坏死,肝尖点状变性坏死,肾脏表面有坏死灶,脾脏萎缩;小鼠脾脏、肾脏、肺脏、肝脏、空肠细菌载量感染后3 d达到高峰,而心脏第6 d达高峰;高剂量组排菌时间超100 d;组织中CD3含量随剂量增加呈递增状态,炎细胞浸润,心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肝细胞大面积空泡、变性坏死,脾窦扩张明显,分区模糊,肾小球基膜增厚,纤毛上皮部分剥脱,空肠绒毛萎缩、脱落;PCR及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具有cdtB、pltA、pltB等沙门菌相关毒力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特勒凯比尔沙门菌ICR小鼠模型,证明了该血清型沙门菌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勒凯比尔沙门菌 小鼠模型 病原学鉴定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化 全基因组序列
下载PDF
2015—2021年CHINET儿童患者临床分离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
13
作者 董方 吕志勇 +86 位作者 杨溪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徐英春 张小江 张朝霞 季萍 谢轶 康梅 王传清 王爱敏 徐元宏 黄颖 孙自镛 陈中举 倪语星 孙景勇 褚云卓 田素飞 胡志东 李金 俞云松 林洁 单斌 杜艳 郭素芳 魏莲花 邹凤梅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卓超 苏丹虹 郭大文 赵金英 喻华 黄湘宁 刘文恩 李艳明 金炎 邵春红 徐雪松 鄢超 王山梅 楚亚菲 张利侠 马娟 周树平 周艳 朱镭 孟晋华 胡芳芳 沈瀚 周万青 贾伟 李刚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继红 段金菊 康建邦 马晓波 郑燕萍 郭如意 朱焱 陈运生 孟青 王世富 胡雪飞 沈继录 汪瑞忠 房华 俞碧霞 赵勇 龚萍 温开镇 张贻荣 刘江山 廖龙凤 顾洪芹 姜琳 贺雯 薛顺虹 冯佼 岳春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目的了解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方法按CHINET耐药监测统一方案使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21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临床分离... 目的了解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方法按CHINET耐药监测统一方案使用纸片扩散法或商品化药敏试验自动测试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21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临床分离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26987株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为主,其他各菌属均有不等检出。下呼吸道标本占51.1%,居于首位,脓液及伤口分泌物占16.5%,尿液标本占9.2%。这些菌株主要分离于内科病房(38.1%)、儿科ICU(26.8%)和外科病房(18.9%)。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为22.7%,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5.6%,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54.1%,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的15.6%,2020年和2021年出现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新生儿期患儿的检出率(34.7%)高于其他患儿;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随患儿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高(39.9%~65.4%)。结论儿童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锯齿形变化,对大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患儿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不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征和不同菌属菌株的耐药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儿科对此类菌进行耐药监测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儿童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下载PDF
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2021年呼吸道分离菌耐药性监测
14
作者 李艳明 陈丽华 +13 位作者 付陈超 李晨 刘君 宁兴旺 石国民 邬靖敏 杨怀德 袁红霞 任南 郑铭 吴安华 黄勋 刘世坤 易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9-441,共13页
目的了解2012—2021年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呼吸道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方法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一按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方案执行,剔除重复菌株。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2年标准判断细菌... 目的了解2012—2021年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呼吸道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方法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一按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方案执行,剔除重复菌株。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2年标准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12—2021年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呼吸道标本共分离976984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85642株(19.0%),革兰阴性菌791342株(81.0%)。分离自成人患者呼吸道标本排名前五位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25.2%)、铜绿假单胞菌(17.0%)、鲍曼不动杆菌(14.6%)、大肠埃希菌(6.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8%)。分离自儿童患者呼吸道标本排名前五位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7.7%)、肺炎链球菌(15.6%)、大肠埃希菌(13.5%)、肺炎克雷伯菌(13.1%)和流感嗜血杆菌(10.8%)。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5%)。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从2012—2013年的3.5%、4.2%逐渐上升至2020—2021年的9.5%、11.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率较低(<6%),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耐药率较低(<6%)。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下降。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从18.0%上升至43.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氟喹诺酮类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人和儿童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37.8%(14208/37594)、22.7%(10874/47882)。结论湖南省2012—2021年呼吸道分离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成人和儿童患者分离的优势细菌并不相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断下降。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渐上升。应持续高效做好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 耐药性 监测 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
下载PDF
OmniLog TM微生物鉴定系统在青海高原野生型鼠疫噬菌体宿主谱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李存香 祁芝珍 +6 位作者 张青雯 赵海红 马龙 游陪松 杨建国 吴海生 冯建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采用两种微量法检测青海高原野生型鼠疫噬菌体的宿主谱,为今后噬菌体生态学研究和基于宿主范围噬菌体分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OmniLog TM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法和微量点滴法,检测3株鼠疫噬菌体对2株鼠疫耶尔森菌(鼠疫疫苗株EV... 目的采用两种微量法检测青海高原野生型鼠疫噬菌体的宿主谱,为今后噬菌体生态学研究和基于宿主范围噬菌体分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OmniLog TM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法和微量点滴法,检测3株鼠疫噬菌体对2株鼠疫耶尔森菌(鼠疫疫苗株EV 76、614F)和4株非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PTB3、PTB5、大肠杆菌V51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52302-2)的裂解情况。结果476号、087号和072204号鼠疫噬菌体均能成功感染鼠疫疫苗株EV 76、614F并依赖其生长繁殖,且基于OmniLog TM系统33℃培养48 h也能够观察到试验孔中四唑类染料颜色随着噬菌体数量的增加和宿主菌数量的减少而变淡。利用微量点滴法检测3株鼠疫噬菌体对4株非鼠疫耶尔森菌敏感性结果显示,28℃和37℃时476号鼠疫噬菌体对假结核耶尔森菌PTB5敏感,而087号和072204号对其不敏感;476号、087号和072204号鼠疫噬菌体对假结核耶尔森菌PTB3、大肠杆菌V51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52302-2这3株非鼠疫耶尔森菌均不敏感,且基于OmniLog TM系统观察到试验孔与对照孔中细菌生长曲线和四唑类染料颜色分别呈现相似对应的结果。然而,以鼠疫疫苗株EV 76、614F为宿主菌,37℃时072204号鼠疫噬菌体微量点滴于固体培养基上不显示噬菌斑。结论基于OmniLog TM检测系统的噬菌体宿主范围测定法可以作为一种替代传统检测宿主谱的测定方法,在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作用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鼠疫菌 宿主谱 OmniLog TM微生物鉴定系统 点滴法
下载PDF
1例输入性类鼻疽的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
16
作者 杨红霞 王春雨 +3 位作者 王洋 郝瑞娥 赵启玉 郑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对1例输入性类鼻疽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为山西省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血培养阳性,分离菌株鉴定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采用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进行菌株鉴定,核酸提取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MLST型和耐药... 目的对1例输入性类鼻疽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为山西省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血培养阳性,分离菌株鉴定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采用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进行菌株鉴定,核酸提取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MLST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此次分离株经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检测均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型为ST366,全基因测序分析与海南省3个分离株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结论此例类鼻疽病例经分子溯源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海南省输入,提示医疗机构及疾控部门应加强对类鼻疽的认识,提高诊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MLST分型 全基因测序 分子溯源
下载PDF
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特征
17
作者 张秋萍 徐倩 +4 位作者 田华君 褚羽丹 何俊良 马国强 邱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051-3060,共10页
背景:了解运动员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确定相关运动项目的最佳肠道微生物组成,寻求提高运动表现和恢复的有效途径,并为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独特视角。目的:总结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特征,从运动训练和饮食摄入两方面阐述影响运动... 背景:了解运动员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确定相关运动项目的最佳肠道微生物组成,寻求提高运动表现和恢复的有效途径,并为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独特视角。目的:总结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特征,从运动训练和饮食摄入两方面阐述影响运动员肠道菌群特征的重要因素。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2004-2024年发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icrobiota,microbiome,athlete,exercise,training,diet,nutrition,dietary fiber,protein,ketogenic,fat”,中文检索词为“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运动员,训练,比赛,饮食,营养”。排除研究质量较差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纳入65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普通人群相比,精英运动员的肠道菌群以α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健康有益菌丰度增加、有助于运动表现的功能途径富集为主要特征;②项目类型和训练负荷与运动员肠道菌群物种结构及功能表达密切相关;③由代谢物介导的宿主与肠道微生物间的双向交流,是运动影响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④阶段训练通常能够引发肠道微生物群产生适应性变化,并且菌群在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具有持续效应;⑤宏量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组合形式能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并与运动训练发挥协同叠加或削弱抵消的作用;⑥未来应持续加强对运动员肠道菌群的相关探索,明确因果关系,建立运动训练干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运动员 运动 训练 饮食 肠道微生物 综述
下载PDF
2020-2023年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研究
18
作者 李雪 孙婷婷 +2 位作者 魏彤竹 王晓丹 刁文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的关联性,了解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流行趋势,为辽宁省YE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20-2023年辽宁省60株YE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 目的通过研究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的关联性,了解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流行趋势,为辽宁省YE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20-2023年辽宁省60株YE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MLST分子分型研究。结果60株YE分离株可分为4个血清型、2个生物型、8个毒力基因型和29种ST型。2023年40株YE分离株分为8组PFGE优势带型A-G,A组为2023年沈阳市地区流行分子型。PFGE的分辨力(DI)为0.954,MLST分辨力(DI)为0.948。ST3、ST252位于树状图核心位置向四周发散。PFGE较MLST方法分辨力稍高。结论2020-2023年辽宁省YE分离株流行致病血清型是O∶3,毒力基因型和ST型均呈现多样化状态。沈阳市YE污染较严重。应重点加强对于生物1A型菌株的研究工作。猪是辽宁省地区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PFGE和MLST对YE分离株分型均是可行的,ST分型与PFGE分型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血清型 生物型 基因型 分子型
下载PDF
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9
作者 谢爱蓉 李毅 +4 位作者 楼辉煌 谢中必 章乐怡 胡玉琴 吴跃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结果71株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94.4%(67/71)的分离株为生物1A型,生物血清型以1A/O∶5占比最高(29.6%,21/71)。分离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到95.8%以上。共获得了16种126个毒力基因,其中2株菌株携带pYV质粒和染色体相关毒力基因。分离株以ST3型最常见(31.6%,12/38),cgMLST分析显示除具有相同ST型的菌株外,菌株无明显基因型簇形成。结论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存在致病性菌株,菌株呈高度遗传多态性,需加强此类菌株的监测,以预防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全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HIV阳性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药物管理
20
作者 邵琨 王祥慧 周佩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0-574,共5页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但病毒感染和cART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器官衰竭。针对HIV感染者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然而,在HI...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但病毒感染和cART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器官衰竭。针对HIV感染者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然而,在HIV阳性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存在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增多、感染风险升高、药物毒性以及cART治疗和免疫抑制药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等诸多问题,管理HIV阳性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本文就免疫诱导治疗、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在HIV阳性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HIV阳性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实体器官移植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免疫诱导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 霉酚酸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