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义 卢丽明 +1 位作者 陈勇 尹琦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3期3436-3438,共3页
目的评估以5-氨基酮戊酸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96孔细胞培养板为实验载体,加入红色毛癣菌悬液,分为治疗组和4个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同时给予氦氖激光照射、加入5-氨基酮戊酸、共同避光孵育12 h等三个... 目的评估以5-氨基酮戊酸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96孔细胞培养板为实验载体,加入红色毛癣菌悬液,分为治疗组和4个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同时给予氦氖激光照射、加入5-氨基酮戊酸、共同避光孵育12 h等三个条件;而4个对照组均不红色毛癣菌同时具备治疗组所获得的三个条件。然后按照设定的实验条件进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治疗,并用噻唑蓝法检测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结果 5-氨基酮戊酸的浓度介于0.05%~2.5%之间时,治疗组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依次递减,对应的存活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对5-氨基酮戊酸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而当5-氨基酮戊酸浓度介于2.5%~10%时,治疗组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5-氨基酮戊酸的浓度介于0.05%~10%之间时,对照组中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未受影响,四组的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特定浓度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红色毛癣菌 抑制
下载PDF
两种快速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樊建峰 李恒进 +1 位作者 索继江 万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2-594,共3页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e/Fischer系统 红色毛癣菌 PCR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菌株的聚合酶链反应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红梅 温海 廖万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DNA ,观察PCR指纹的差异以及基因型与传统表型的关系 ,建立一种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4、(GTG) 5及M1 3中心序列 ( 5′ ... 目的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DNA ,观察PCR指纹的差异以及基因型与传统表型的关系 ,建立一种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4、(GTG) 5及M1 3中心序列 ( 5′ GAGGGTGGCGGTTCT 3′)等 3种引物 ,扩增 2 0株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DNA ,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在 3种引物的扩增中 ,均可见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呈现出具有种特异性的DNA指纹 ,并检出其中 2株原据表型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的红色毛癣菌。结论红色毛癣菌可以用PCR方法加以鉴定 ,以 (GA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鉴定 DNA指纹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红色毛癣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鑫 李永军 +3 位作者 张瑞 付杰 李巍伟 薛文颖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红毛癣菌(trichophytonrubrum,T.r)的体外抑菌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参照CLSIM38一P方案,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株红色毛癣菌体外对R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观察红色毛癣菌经亚浓度...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红毛癣菌(trichophytonrubrum,T.r)的体外抑菌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参照CLSIM38一P方案,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株红色毛癣菌体外对R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观察红色毛癣菌经亚浓度RES作用后电镜下菌体形态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抑菌机制。结果白藜芦醇对红色毛癣菌的MIC50和MIC90均为0.064mg/ml;电镜下观察经0.032mg/ml RES处理的红色毛癣菌:菌丝出现明显的破坏性改变,表层有断裂皱褶,细胞质内多空泡,内含物流失,胞内出现大片空白区,结构凌乱无序;孢子内细胞核核膜不清,核质散乱;细胞器消失或皱缩。结论白藜芦醇在较低浓度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红色毛癣菌 最低抑菌浓度 电镜
下载PDF
2003年新疆喀什和克州儿童头癣病调查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黄陆军 阿迪力.司马义 +1 位作者 董雅荣 艾尼瓦尔.吾拉木 《地方病通报》 2004年第4期105-105,共1页
关键词 头癣病 调查 新疆
下载PDF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
6
作者 樊建峰 李恒进 +2 位作者 索继江 李若瑜 万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10-712,共3页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可重复的鉴定红色毛癣菌的方法。方法 利用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对 32株皮肤癣菌进行PCR扩增。结果 红色毛癣菌和苏丹毛癣菌产生特征性带型 ,而其他皮肤癣菌为阴性。结论 这种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可重复的鉴定红色毛癣菌的方法。方法 利用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对 32株皮肤癣菌进行PCR扩增。结果 红色毛癣菌和苏丹毛癣菌产生特征性带型 ,而其他皮肤癣菌为阴性。结论 这种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PCR
下载PDF
热变性法测定红色毛癣菌核中DNA鸟嘌呤加胞嘧啶含量的研究
7
作者 滕传远 吴绍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13-316,共4页
DNA中鸟嘌呤加胞嘧啶克分子百分比含量(G+Cmol%)值是一种间接反映两个物种核中DNA序列相似性的遗传指标之一.自从Lee和Belozersky把G+Cmol%值用作细菌分类鉴定遗传指标以后,G+Cmol%值在微生物分类鉴定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真菌方面... DNA中鸟嘌呤加胞嘧啶克分子百分比含量(G+Cmol%)值是一种间接反映两个物种核中DNA序列相似性的遗传指标之一.自从Lee和Belozersky把G+Cmol%值用作细菌分类鉴定遗传指标以后,G+Cmol%值在微生物分类鉴定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真菌方面,国外于60年代已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性法 红公抟癣菌 DNA特性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毛霉菌感染2例  
8
作者 李谊 冯联兵 牛志强 《罕少疾病杂志》 2000年第4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毛霉菌感染 白内障摘除术工晶体植入术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色素变异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傅爰锟 龚琼模 《江西医药》 CAS 1991年第3期140-142,共3页
报告337例红色毛癣菌色素变异情况,初步证明近年来红色毛癣菌无色素菌株增多原因可能是:1.药物因素即大量广泛应用咪唑类药物治疗后导致红毛无色素菌株增加;2.培养基中放线菌酮的影响;3.感染菌种的改变。影响色素产生的因素有:培基pH值... 报告337例红色毛癣菌色素变异情况,初步证明近年来红色毛癣菌无色素菌株增多原因可能是:1.药物因素即大量广泛应用咪唑类药物治疗后导致红毛无色素菌株增加;2.培养基中放线菌酮的影响;3.感染菌种的改变。影响色素产生的因素有:培基pH值;培养时间;菌落形态等。本文证明培养基最佳pH值是6~6.5,2~3周大多数未变异菌株可产生色素(72.7%),比国外报告长。羊毛型、颗粒型菌落产色素较多,绒毛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色素变异
下载PDF
河南漯河市首次检出伦敦沙门菌
10
作者 张军华 法爱玲 +4 位作者 吴书军 李志伟 吕志英 宋彩红 王昊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596-597,共2页
关键词 食品行业 沙门氏菌 检测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维达 吕桂霞 +1 位作者 王金燕 吴建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2-314,共3页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产色消失 变异
原文传递
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剑 易金玲 +8 位作者 刘丽 尹颂超 陈荣章 李美容 叶聪秀 张玉清 杨素莲 陆春 赖维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605-607,653,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P1~5)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比较在皮屑和甲屑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的金属蛋白酶基因的(MEP1~5)表达差异...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P1~5)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比较在皮屑和甲屑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的金属蛋白酶基因的(MEP1~5)表达差异。结果在皮屑、甲屑这两种来源的角蛋白的诱导下,MEP2的表达量最高,MEP3、MEP4的表达量极少,MEP1、MEP5的表达量介于两者之间。MEP1、3在甲屑组和皮屑组中表达量相近,MEP2在甲屑组表达较少仅为皮屑组的0.21,而MEP4、5在甲屑组表达量较高分别为皮屑组的7.75和2.44倍。结论MEP2是目前已知的金属蛋白酶中最为重要的毒力因子,其他的金属蛋白酶可能起到辅助的作用。MEP2对皮肤来源的角蛋白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而MEP4、5的结构可能更适合降解甲板来源的角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 金属蛋白酶 致病性
原文传递
ITS基因测序对须癣毛癣菌的鉴定分析
13
作者 陈富 张伟铮 +3 位作者 屈平华 李松 秦笙 罗燕芬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ITS基因测序对须癣毛癣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以确定致病菌株的种属。方法从病人头皮及头发分离出一株真菌,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镜下形态和菌落特征,同时取纯培养物进行普通PCR,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 目的探讨ITS基因测序对须癣毛癣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以确定致病菌株的种属。方法从病人头皮及头发分离出一株真菌,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镜下形态和菌落特征,同时取纯培养物进行普通PCR,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鉴定,收集目的片段进行ITS基因测序。结果本菌的镜下形态和培养特征与其他毛癣菌属极其相似,难以直接鉴定分离菌为须癣毛癣菌,将其纯培养后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所得的扩增片段大小约700 bp,将目的片段送至公司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须癣毛癣菌与之相符率达99.5%。结论 ITS基因测序可以准确鉴定从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ITS基因测序 PCR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