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NQO诱导大鼠腭黏膜癌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岳阳丽 季旭东 刘进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建立与人腭黏膜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体积分数为0.5%的四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水溶液涂抹Wistar大鼠腭部黏膜至28周,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癌变全过程。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的延长,小鼠... 目的:建立与人腭黏膜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体积分数为0.5%的四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水溶液涂抹Wistar大鼠腭部黏膜至28周,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癌变全过程。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的延长,小鼠腭黏膜相继出现白色斑块、红白相间斑块、乳头状新生物和浸润性肿块等改变,组织学上经历了单纯性上皮增生、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病理过程,用药16、20、24、28周时腭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11.1%、44.4%、100%,未见远处转移。结论:4NQO涂抹法诱发大鼠腭癌模型建立方法简单、靶器官代表性强、病变典型,癌变时间稳定集中,且与人类口腔癌病变过程相似,是研究口腔癌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硝基喹啉-1-氧化物 腭黏膜癌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2012—2017年某院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汤进 黄晓霞 +5 位作者 张昆 陶怡秀 何宝明 赵翠红 柏莹 魏少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了解某院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特点、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儿科住院患儿的痰、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M100-S28标准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 目的了解某院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特点、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儿科住院患儿的痰、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M100-S28标准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2384株肺炎链球菌,男性占54.32%,女性占45.68%;0.5~3岁年龄段患儿占63.38%,≤0.5岁者占21.10%,>3岁者占15.52%。肺炎链球菌占所有分离细菌的18.08%,按季度统计其占细菌分离的比率,四季度(20.62%,839/4068)>一季度(18.77%,762/4059)>二季度(18.42%,557/3024)>三季度(11.11%,226/2034),但随季度变化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73.21%~99.62%),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较低(0.19%~33.9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莫西沙星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结论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感染患儿,≤3岁儿童是感染主体。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随季度变化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其时间分布特点越来越不明显。阿莫西林、青霉素可作为治疗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耐药性 儿童 时间分布
下载PDF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宋淑芳 王俊霞 宋静慧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细胞凋亡是新近提出的一种细胞自主性死亡方式 ,是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理现象 ,细胞凋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本文就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妇科恶性肿瘤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新近提出的一种细胞自主性死亡方式 ,是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理现象 ,细胞凋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本文就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妇科恶性肿瘤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基因 妇科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牛鼻腔分泌物非结核分支杆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世平 杨应周 +1 位作者 谭卫国 程锦泉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调查非结核分支杆菌在牛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74头牛鼻腔分泌物,按中国防痨协会1995年11月颁布的“结核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非结核分支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从174份标本中分离出分支杆菌88株,阳性率为50.5%,其中草分支杆... 目的调查非结核分支杆菌在牛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74头牛鼻腔分泌物,按中国防痨协会1995年11月颁布的“结核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非结核分支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从174份标本中分离出分支杆菌88株,阳性率为50.5%,其中草分支杆菌占22.7%、偶然分支杆占21.5%、戈登分枝杆菌占17.3%、不产色分支杆菌占14.8%、土分支杆菌占10.2%、龟脓肿分支杆菌占9.1%和鸟胸分支杆菌占2.2%。结论非结核分支杆菌在牛中存在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其毒力对人类的影响应进一步研究,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人群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支杆菌 分离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表现
5
作者 熊明 罗崇军 冉卫民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71-574,共4页
目的:提高X线与CT检查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的认识,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7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FDB的X线与CT表现。结果:由于病理上骨组织成分的不同,FDB在X线片和CT上表现为... 目的:提高X线与CT检查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的认识,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7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FDB的X线与CT表现。结果:由于病理上骨组织成分的不同,FDB在X线片和CT上表现为皮质变薄,呈膨胀性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5例;髓腔呈磨玻璃样密度改变3例;骨干增粗、变形,髓腔呈丝瓜肉样改变4例;虫蚀样改变1例,骨质广泛增生改变2例;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2例。结论:大多FDB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X线片大多可显示病变的整体观及病变特点,但CT可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图像重组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比邻关系、范围,同时可测量CT值,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更具优势,可作为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X线 CT 表现
下载PDF
黄芩素与黄芩苷联合用药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净洁 王崇 +2 位作者 张维甲 杜超 李国林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芩素与黄芩苷联合用药在体外条件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黄芩素、黄芩苷及联合用药时对CAL-2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检测黄... 目的探讨黄芩素与黄芩苷联合用药在体外条件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黄芩素、黄芩苷及联合用药时对CAL-2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检测黄芩素、黄芩苷及联合用药时对CAL-2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上皮标志物E钙粘蛋白(E-cadherin)与间充质标志物N钙粘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黄芩素与黄芩苷对CAL-27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增强,而联合用药组对CAL-27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黄芩素及黄芩苷单药组(P=0.045,P=0.001),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4 h时,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的细胞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02,P=0.001),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单药组(P=0.003,P=0.00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黄芩素、黄芩苷及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升高,N-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且联合用药组较单药组差异更为显著。结论黄芩素与黄芩苷均可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且联合用药对CAL-27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能力强于黄芩素与黄芩苷组,抑制作用可能与EMT的逆向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黄芩素 黄芩苷 联合用药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暗色丝状菌病引起慢性间隔型脂膜炎一例
7
作者 Pare.,CJ 周炜 《世界医学杂志》 2001年第2期53-54,共2页
脂膜炎可见于多种疾病,表现为下肢的紫红色皮下结节,除眼生于风湿性疾病,如血管炎外,许多感染也可以造成为。病原体多为细菌和真菌,后者包括念珠菌属,诺卡菌属,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cromomycosis和interalia,均... 脂膜炎可见于多种疾病,表现为下肢的紫红色皮下结节,除眼生于风湿性疾病,如血管炎外,许多感染也可以造成为。病原体多为细菌和真菌,后者包括念珠菌属,诺卡菌属,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cromomycosis和interalia,均有引起脂膜炎的描述,我们报道一名免疫力正常的患者出现持续性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性间隔脂膜炎,病因为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Pullulans),这种病原体属于暗色丝状菌病(phaeohyphomycosis)的致病真菌,患者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0.5mg/kg/天,伊曲康唑(itracomazole)400mg/ 天,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150mg/(kg.d)治疗4周,效果良好。这是文献中第一次报告由出芽短梗霉性暗色丝状菌病引起的脂膜炎,我们认为当脂膜炎患者常治疗无效,出现慢性病程,活检示中性粒细胸浸润,应将由不常见病原体引起的脂膜炎例为暗色丝状菌病放在鉴别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隔型脂膜炎 病因 暗色丝状菌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