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
1
作者 庄春红 吴小凤 郑友限 《应用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为避免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采自该食物中毒事件现场的接触者肛拭子、食物样本、环境涂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鉴...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为避免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采自该食物中毒事件现场的接触者肛拭子、食物样本、环境涂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鉴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采集的38份样本中,有21份(19份肛拭子、2份环境涂抹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分离出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其tlh/tdh毒力基因为阳性,PFGE分子分型显示高度同源(同源性在98.7%~100.0%之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引起该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携带tlh/tdh基因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卫生监管力度,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荧光定量PCR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金平 刘扬成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6期875-876,共2页
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方法选择10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呕吐物、肛拭子、粪便、可疑剩余食物等标本检测致病菌,分析各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10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 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方法选择10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呕吐物、肛拭子、粪便、可疑剩余食物等标本检测致病菌,分析各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10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占32.35%,其次为中毒致泻性大肠细菌,占20.59%。患者多见于农村宴席,占37.25%,其次为集体食堂,占30.39%;送检样本中肛拭子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占91.18%。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致泻性大肠细菌,农村宴席为好发地,且肛拭子致病菌检出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检验 肛拭子 致病菌
下载PDF
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玉梅 秦丽云 +3 位作者 徐保红 王苋 吕国平 张慧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探讨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预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报告进行汇总分析。10 a间石家庄地区共报告24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111起检出致病菌,... 探讨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预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报告进行汇总分析。10 a间石家庄地区共报告24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111起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45.87%(111/242);单一致病菌和混合致病菌所致食物中毒分别占80.18%(89/111)和19.82%(22/111)。共检出7种病原菌,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他还有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样品中以食品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患者粪便、剩余食品、呕吐物、涂抹物;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主要集中在4至9月份;食物中毒总体呈下降趋势。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呈多样性,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食物中毒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近2a,沙门菌食物中毒有增多的迹象,应根据以上特点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食物中毒 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特征
下载PDF
升阳益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HIF-1、TAK-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阔 韩毅 +2 位作者 刘华一 路理杰 王秀娟 《陕西中医》 2020年第7期853-855,共3页
目的:研究升阳益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HIF-1、TAK-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灌胃造模,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又分为模型对照组、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 目的:研究升阳益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HIF-1、TAK-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灌胃造模,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又分为模型对照组、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西药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容的蒸馏水灌胃,药物组按各自剂量采取灌胃途径给药,连续28 d后,将大鼠麻醉取材,检测指标。结果:模型组和升阳益胃汤低剂量组大鼠DAI显著升高;西药组和升阳益胃汤中、高剂量组大鼠DAI显著降低。病理示,升阳益胃汤各剂量组和西药组结肠组黏膜仍可见腺体及杯状细胞,虽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但明显少于模型组,其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较好。ELISA示,HIF-1:模型组和西药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西药组和高、中、低剂量组均模型组显著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较西药组显著降低。TAK-1:模型组、西药组、低、高剂量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低、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中剂量组较西药组、及低、高剂量组TAK均显著降低。结论:升阳益胃汤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HIF-1和TAK-1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反应,从而对本病起到治疗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阳益胃汤 溃疡性结肠炎 HIF-1表达 TAK-1通路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和分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栾军 祝长青 +1 位作者 蒋原 金伟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求较好的空肠弯曲菌培养分离方法。方法采用GB/T4789.9-2003、SN0175—92、ISO10272-1:2006、FDA/BAM:2003、USDA/FSIS:1998,5个标准分离空肠弯曲菌。结果人工布菌量在每份样10^3CFU/mL时,5种方法都能检出,但在10^1~1... 目的探求较好的空肠弯曲菌培养分离方法。方法采用GB/T4789.9-2003、SN0175—92、ISO10272-1:2006、FDA/BAM:2003、USDA/FSIS:1998,5个标准分离空肠弯曲菌。结果人工布菌量在每份样10^3CFU/mL时,5种方法都能检出,但在10^1~10^2CFU/mL时FDA、USDA、ISO相对灵敏度要高。结论肉样,建议采用USDA方法。而水产品建议采用FD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分离率 方法 比较
下载PDF
2005年~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韩喜荣 丁越江 +4 位作者 胡英 汪建秀 汤丽 谢利军 韩晔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883-1884,共2页
关键词 细菌性食物中毒 致病菌 预防措施
下载PDF
肝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波 马捷 +1 位作者 孙桂勤 周晓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791-797,共7页
通过对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过程的电镜观察 ,揭示细胞凋亡与肝脏疾病的关系。选择 2 8例肝脏病变标本及 6例正常肝脏标本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肝细胞凋亡具有一般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 ,又具有其特殊形... 通过对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过程的电镜观察 ,揭示细胞凋亡与肝脏疾病的关系。选择 2 8例肝脏病变标本及 6例正常肝脏标本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肝细胞凋亡具有一般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 ,又具有其特殊形态学特征。应用电镜手段进行细胞凋亡研究有助于从更深的层次对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病变 细胞凋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一起伦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悦康 叶志英 刘绮明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342-344,共3页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采集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检出的菌株进行溯源检测,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同源性).方法依据GB4789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K-B法),应用PFGE检...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采集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检出的菌株进行溯源检测,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同源性).方法依据GB4789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K-B法),应用PFGE检测技术对检出的伦敦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通过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检出5株菌株的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图谱有4株为相同菌株,1株菌株与其他菌株相似率为96%.结论该起食物中毒与伦敦沙门氏菌分离株为相同克隆群,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沙门氏菌 食物中毒 药敏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PCR技术快速探测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 被引量:4
9
作者 丁建清 董杰 +2 位作者 孙美玲 周萍 张文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699-1700,共2页
目的:探讨PCR技术快速检测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方法:以分离培养及PCR技术并用,对采集到的3份剩余食物和10份患者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份剩余食物茶鸡蛋和5份患者粪便样本PCR技术均扩增出了425 bp阳性条带,分离培养结果与PC... 目的:探讨PCR技术快速检测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方法:以分离培养及PCR技术并用,对采集到的3份剩余食物和10份患者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份剩余食物茶鸡蛋和5份患者粪便样本PCR技术均扩增出了425 bp阳性条带,分离培养结果与PCR吻合。结论:采用PCR技术检测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方法简便、快速,可谓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PCR快速检测 食物中毒
下载PDF
体外细胞培养中甲肝病毒的连续传代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纪山 周宗安 +3 位作者 王宏 唐祖明 邓小昭 乔仁良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63-367,共5页
观察甲肝病毒(HAV)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连续传代的特点及细胞内病毒荧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实验中采用了间接免疫荧光法(IF)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结合技术,并与ELISA进行比较。LSCM技术发现将NJ-3株HAV接种于PLC/PRF/5细胞1 h... 观察甲肝病毒(HAV)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连续传代的特点及细胞内病毒荧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实验中采用了间接免疫荧光法(IF)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结合技术,并与ELISA进行比较。LSCM技术发现将NJ-3株HAV接种于PLC/PRF/5细胞1 h后细胞表面有病毒吸附,2-4 h病毒吸附量增多,4 h后逐步减少。在病毒随细胞连续传代中,至第7代病毒增殖量可达到稳定状态并至少可连续传77代,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达95%以上;细胞传代或病毒收获的最佳周期为5 d;经多次冻存、复苏,仍保持良好的细胞形态和产毒性能。结果表明LSCM技术能更早地检出细胞表面吸附的少量病毒和胞浆内微弱的HAAg荧光,而ELISA则需要较多量病毒才能显示阳性。提示前者更适合于少量病毒时的定性,特别是在初次病毒分离时;后者则适合于病毒量较多时的整体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 细胞培养 连续传代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下载PDF
2000~2006年杭州市上城区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动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连生 张蔚 +2 位作者 吴爱萍 杨素青 杨宁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478-1480,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6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病原体组成等,给公共饮食服务行业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集2000年~2006年发生食物中毒时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6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病原体组成等,给公共饮食服务行业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集2000年~2006年发生食物中毒时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分型鉴定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分型鉴定.结果:2000~200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5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为85.33%.有6起食物中毒事件由二种致病菌引起,其中:2002年发生一起由EPEC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03年发生一次由EPEC大肠埃希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一次由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三次由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两种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说明污染来源来自多方面,加强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需要全方位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事件 病原体 动态分析
下载PDF
一起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被引量:6
12
作者 凌勤芳 陈云 +1 位作者 胡雪峰 朱建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203-1203,1226,共2页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食物中毒
下载PDF
1998-2003年广州市108起食物中毒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妤 蒋卓勤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85-48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1998-2003年广州市发生的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W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进... 目的:通过分析1998-2003年广州市发生的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W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样本数总计14848份,食物中毒病原菌检出数为5451份,总检出率为36.71%;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数为2303,检出率为15.51%,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变形杆菌检出数为1429份,检出率为9.62%;沙门菌,检出数为1138,检出率为7.66%,排在第三位。结论: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其次是变形杆菌,第三位检出沙门菌的菌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致病因素 食源性致病菌
下载PDF
一起私立学校内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志鑫 马树波 +2 位作者 唐雅清 隋吉林 刘重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
下载PDF
从海、水产品中检出3株霍乱弧菌的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晓红 沈莉 +1 位作者 王仁刚 陶力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2054-2055,共2页
目的:了解奉贤区海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霍乱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依据《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同时用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从20件样品中检出霍乱弧菌3株,其中1株为O1群霍乱弧... 目的:了解奉贤区海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霍乱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依据《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同时用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从20件样品中检出霍乱弧菌3株,其中1株为O1群霍乱弧菌稻叶27L型,另外2株分别为O1群霍乱弧菌小川9L型和15d型。结论:本次检出的3株霍乱弧菌均为非流行株,但仍需加强对海水产品的主动监测,预防霍乱流行株的出现而导致霍乱的散发和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海水产品 非流行株
下载PDF
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学生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伟 李刚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930-931,共2页
蜡样芽孢杆菌是食物中毒中较常见的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几年来在我省较为多见,引起食物中毒所涉及的食品种类较多,多以剩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 调查分析
下载PDF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引起的类霍乱样腹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树民 冯艳洁 +4 位作者 贾红 石小英 刘兰吉 张红梅 罗永松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202-1202,共1页
目的:对一起疑似霍乱的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检验。方法:参照GB/T4789-2003和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程序检验,同时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美国BD公司)进行协同比较。结果:在10份水样便中检出6份副溶血性弧菌,排除霍乱感染的可能。... 目的:对一起疑似霍乱的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检验。方法:参照GB/T4789-2003和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程序检验,同时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美国BD公司)进行协同比较。结果:在10份水样便中检出6份副溶血性弧菌,排除霍乱感染的可能。由于两种致病菌同属弧菌,其临床症状、致病性、菌落形态、动力实验和制动实验较难鉴别,通过病原学分离可以区分。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检验结果。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霍乱样腹泻 食物中毒
下载PDF
一起学校食源性菌痢暴发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学文 张建雄 李永刚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7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及时调查处置某小学校部分学生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解脓血便等症状暴发疫情,并通过实验检测,探明该病暴发原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保留米饭、菜、餐用具物表、饮用水及患者排泄物、... 目的及时调查处置某小学校部分学生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解脓血便等症状暴发疫情,并通过实验检测,探明该病暴发原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保留米饭、菜、餐用具物表、饮用水及患者排泄物、厨工肛拭子等采样,做病原学检验。结果124例学生发病,采样21个,通过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志贺菌属2a型痢疾杆菌引起的食源性菌痢暴发,罹患率6.18%。其原因可能是食品原料及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污染,导致食用后发生该疾病暴发。结论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各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学校学生这类特殊人群,疫情一旦发生,影响较大,波及面广,处理也比较棘手,更应作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菌痢 暴发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乃树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1期95-97,101,共4页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以及对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宁德市蕉城区医院就诊的65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2例,对...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以及对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宁德市蕉城区医院就诊的65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常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干预组采用同样的抗结核药物常规四联疗法并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率、临床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的6周,干预组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后的4周和6周时,干预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恩替卡韦和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提升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率,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药物联合应用可以降低患者肝脏的损害并改善肝功能,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四联疗法 恩替卡韦
下载PDF
宁夏布鲁氏菌系统鉴定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学平 高建炜 +6 位作者 杨聪 韩坤 张术斌 邹悦 陈丽莉 海娥 赵建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605-608,共4页
目的鉴定宁夏地区布鲁氏菌历史菌株、近期分离菌株,检测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遗传进化树,为宁夏地区布鲁氏菌鉴定、传染源追溯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具有代表性的20株布... 目的鉴定宁夏地区布鲁氏菌历史菌株、近期分离菌株,检测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遗传进化树,为宁夏地区布鲁氏菌鉴定、传染源追溯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具有代表性的20株布鲁氏菌和参考菌株的种和生物型,从GeneBank下载与布鲁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并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布鲁氏菌的16SrRNA扩增、测序,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经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20株布鲁氏菌分别为羊种13株,牛种2株,猪种4株,犬种1株。布鲁氏菌历史菌株、近期分离菌株和部分参考菌株16SrRNA经PCR扩增均得到1 412 bp条带,所有菌株和布鲁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RNA经一致性分析,达到98.54%,进化树显示,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离菌株与参考菌株在同一末端的分支上,遗传距离十分接近。布鲁氏菌与人苍白杆菌在进化树的同一次分支上,遗传距离为0.019,而与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耶尔森菌属O∶9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距离均大于0.02。结论从遗传进化角度对布鲁氏菌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所有种型遗传距离接近,提示16SrRNA为高度保守序列,不宜做遗传进化分析的靶基因,可作为布鲁氏菌属的一个鉴定方法,布鲁氏菌与人苍白杆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布鲁氏菌 16SrRNA 基因序列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