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耐药与PD-L1蛋白表达相关
1
作者 宋丽丽 管玉洁 +1 位作者 马平 李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柔红霉素(DNR)耐药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AML患儿骨髓样本作为研究组,以50名骨髓正常供体骨髓样本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柔红霉素(DNR)耐药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AML患儿骨髓样本作为研究组,以50名骨髓正常供体骨髓样本作为对照组。培养人AML细胞系HL60、THP-1、U-937、Molm-13,Western blot检测PD-L1蛋白表达量。构建LV-PD-L1-shRNA、LV-PD-L1-WT-OE慢病毒载体,分析PD-L1对Molm-13细胞DNR耐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研究组PD-L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AML细胞系中PD-L1蛋白表达量高于健康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P<0.05),PD-L1表达与AML患儿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率、预后危险分层、两个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后疾病缓解情况有关(P<0.05)。PD-L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低于PD-L1低表达组(P<0.05)。与LV-PD-L1-WT-OE组比较,LV-PD-L1-shRNA组PD-L1 mRNA表达量降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LV-PD-L1-shRNA可提高Molm-13细胞对DNR的敏感性。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可能为PD-L1潜在的目标基因。结论PD-L1在儿童AML中高表达,与患儿化疗耐药有关,其可能通过调控G6PD引起DNR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柔红霉素 耐药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下载PDF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进行中性粒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
作者 龚政 刘红 +2 位作者 刘慧文 金琰 周佳子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究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进行中性粒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中性粒细胞输注。结果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在进行中性粒细... 目的探究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进行中性粒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中性粒细胞输注。结果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在进行中性粒细胞输注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相比输注前显著上升(P<0.005),44例患者脱离粒缺期,62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有20例患者出现轻微发热现象,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性粒细胞输注对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感染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感染 粒细胞输注
下载PDF
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艳平 高文慧 +3 位作者 伍艳婷 杨俊 周毅 简晓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97-260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F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组,对3组的一般资... 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F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组,对3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N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组FN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86.15%,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患者粒缺时间、体能状况评分(PS评分)、降钙素原(PCT)和给药时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粒缺时间<7 d、PS评分<2、PCT<0.5 ng/mL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结论FN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PS评分和PCT高的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纠正粒缺情况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缺伴发热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魏小芳 冯友繁 陈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为HE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2...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为HE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HE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53.5(20-79)岁,35例为非心血管损害患者,其余27例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心电图异常22例(81.5%),超声心动图异常18例(66.7%),9例患者为单一心电图异常,5例患者为单一超声心电图异常,13例患者合并多种异常情况。心血管损害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肌钙蛋白T、N端B型利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而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因学分类、血小板数、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存活率为88.9%,非心血管损害患者为100%(P=0.012);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9.3%,中位时间为37(21-52)个月,非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EFS率为80%,中位时间为63(51-74)个月(P=0.002)。年龄(>60岁)、发病病程(>24个月)、N端B型利钠肽前体(>3000 pg/ml)、肌钙蛋白T(>100 ng/L)、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升高与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缩短相关,是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E非心血管损害患者的EFS率明显高于心血管损害患者,年龄、病程、N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T、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是影响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心血管损害 总生存期 无事件生存期 预后
下载PDF
Protein C deficiency with venous and arterial thromboembolic events
5
作者 Nan Zhang Dong-Kun Sun +2 位作者 Xu Tian Xin-Yu Zheng Tong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2期2000-2003,共4页
Protein C(PC)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pathway.It exerts anticoagulant effects by inactivating factors V and VIII.Acquired or inherited PC deficiency results in a prothrombotic state,wi... Protein C(PC)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pathway.It exerts anticoagulant effects by inactivating factors V and VIII.Acquired or inherited PC deficiency results in a prothrombotic state,with presentations varying from asymptomatic to venous thromboembolism.However,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ports linking PC deficiency to arterial thromboembolic events,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This editorial focus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C deficiency and thromboembolism,which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reatment strate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C deficiency Venous thromboembolism Myocardial infarction EDITORIAL Arterial thromboembolism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王玲燕 王直滔 +3 位作者 金剑英 王渊文 罗文达 应双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1期141-142,144,共3页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以肾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为特征且持续时间≥3个月的疾病,可出现肾功能持续下降,甚至发生肾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羟苯磺酸钙可选择性作用于毛细血管壁,降低其通透性,改善微血管的供血,目前已被批准用于糖尿病肾...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以肾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为特征且持续时间≥3个月的疾病,可出现肾功能持续下降,甚至发生肾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羟苯磺酸钙可选择性作用于毛细血管壁,降低其通透性,改善微血管的供血,目前已被批准用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是羟苯磺酸钙的罕见不良反应,已有少数文献进行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慢性肾脏病 粒细胞缺乏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微小RNA-29b靶向卷曲蛋白6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柔红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赖思含 何莹 易海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9b(miR-29b)靶向卷曲蛋白6(FZD6)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柔红霉素(DNR)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检测AML细胞系在不同DNR浓度下的生存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ML细胞系中miR-29b的表达。选取TH... 目的探究微小RNA-29b(miR-29b)靶向卷曲蛋白6(FZD6)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柔红霉素(DNR)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检测AML细胞系在不同DNR浓度下的生存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ML细胞系中miR-29b的表达。选取THP-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miR-NC mimics组(转染miR-NC mimics)、miR-29b mimics组(转染miR-29b mimics)、miR-29b mimics+pcDNA组(转染miR-29b mimics和pcDNA)、miR-29b mimics+pcDNA-FZD6组(转染miR-29b mimics和pcDNA-FZD6),转染24 h后使用10 mM DNR处理培养24 h。q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DNR处理的THP-1细胞中miR-29b和FZD6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预测并检测miR-29b和FZD6靶向关系。CCK-8、Edu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DNR处理的各组THP-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AML细胞系对DNR的耐药性是呈浓度依赖性的,qRT-PCR结果显示,miR-29b在AML细胞系THP-1(1.00±0.05)、KG-1(1.87±0.16)、HL-60(2.96±0.21)及Kasumi-1(3.73±0.29)中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qRT-PCR及Western blot证明miR-29b可直接负靶向FZD6(0.32±0.04,0.37±0.05,0.48±0.06,P<0.05)。miR-29b过表达可使AML细胞对DNR的耐药性减弱,抑制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凋亡能力(43.59±5.24,21.97±3.13,P<0.05)。上调FZD6可一定程度上逆转上调miR-29b表达对TH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65.21±6.39,38.26±4.09,P<0.05)。结论miR-29b通过靶向抑制FZD6降低AML细胞对DNR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9b 卷曲蛋白6 急性髓系白血病 柔红霉素 耐药
下载PDF
皮肤型浆细胞增多症1例诊疗体会
8
作者 李玉梅 周冬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52-554,共3页
患者男性,37岁,头面、躯干部多发丘疹、结节1年余。体格检查:头面部、前胸、后背散在绿豆至蚕豆大小红褐色浸润性丘疹、斑丘疹、结节,以项背部为著,表面光滑,未见脓头及破溃,无明显压痛,可见色素沉着。完善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相关检... 患者男性,37岁,头面、躯干部多发丘疹、结节1年余。体格检查:头面部、前胸、后背散在绿豆至蚕豆大小红褐色浸润性丘疹、斑丘疹、结节,以项背部为著,表面光滑,未见脓头及破溃,无明显压痛,可见色素沉着。完善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提示皮肤型浆细胞增多症(CP)。予内服中药、外用黑布药膏贴敷,病情好转,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增多症 皮肤型 红褐色结节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联合利可君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4期4204-420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84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84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前者单一采用rhG-CSF治疗,后者联合利可君治疗,对比2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成效、血常规检查结果、免疫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5.24%,显著比对照组的71.43%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及CD3^(+)、CD4^(+)及CD8^(+)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者,采用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免疫功能得以提升,且安全性高,极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利可君 恶性肿瘤 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合并心肌梗死1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张媛媛 张红宇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 目前国内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合并心肌梗死的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治疗HES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HES合并心肌... 目的 目前国内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合并心肌梗死的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治疗HES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HES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心梗”为中文关键词,以“eosinophilic,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为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结果 (1)本文报道的患者入院诊断为HES,住院期间出现心肌梗死,予以大剂量激素静脉治疗后病情好转平稳出院。(2)文献检索结果:检索自1990年1月到2023年5月期间,HES合并急性心梗的中英文文献12篇,报道12例病例,其中中文4篇,英文8篇。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在发现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病因明确诊断,及时考虑激素治疗,以免引起如心梗或脑梗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急性心梗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下载PDF
伴TP53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
11
作者 李晟 韩冬梅 +3 位作者 郑晓丽 刘静 王恒湘 丁丽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891-894,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2022年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ELN)将AML分为预后良好、中等、不良,其中AML伴TP53基因突变(AML wit...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2022年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ELN)将AML分为预后良好、中等、不良,其中AML伴TP53基因突变(AML with TP53 gene mutation,TP53mut-AML)且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10%的定义为预后不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TP53 复杂核型 预后
下载PDF
降钙素原和免疫炎性因子在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2
作者 付阳 江虹 +3 位作者 李立新 陈捷 张君龙 王兰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6-1300,共5页
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对四川大学华西... 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125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7例,以血培养作为金标准分为菌血症组和非菌血症组,分析数据,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表明: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菌血症组患者血清PCT、CRP、IL-6以及SAA水平较非菌血症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5),明显优于CRP(AUC=0.681,P<0.05)、IL-6(AUC=0.661,P<0.05)和SAA(AUC=0.6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CT的cut-off值为1.06 ng/ml时,灵敏度达95.8%,特异度达92.1%,Youden指数为0.879,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85.0%,阴、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05和12.2,均明显优于CRP、IL-6和SAA。结论:在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免疫炎性因子CRP、IL-6、SAA。PCT可作为预测细菌感染的一个快速可靠的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死亡风险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免疫炎性因子 血培养 菌血症 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安海云 肖敏 +1 位作者 何成 王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5期417-421,共5页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骨髓粒细胞显著增生,脾肿大,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1920年Tuohy^([1])首次报道CNL,目前国际报道仅有200...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骨髓粒细胞显著增生,脾肿大,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1920年Tuohy^([1])首次报道CNL,目前国际报道仅有200多病例。该疾病易与因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相混淆,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既往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基本上是排他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SF3R基因突变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敬雪明 李铃 +2 位作者 敬雨佳 李芸 梅小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7-961,共5页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探究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探究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占22.7%,其次是肺和口腔,分别占20.4%、18.5%。急性白血病并发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最高,占67.0%,其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白血病,分别占24.5%、14.7%。白细胞总数在0~0.5×109/L组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医院感染例次、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感染例次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发生感染时间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送检标本626份,分离病原体136株,分离率21.7%,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52.2%),革兰阳性菌35株(25.7%),真菌23株(16.9%)。患者的住院时间、接受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激素及免疫治疗、白细胞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子是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粒细胞缺乏症 交叉感染 化学药物治疗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艳 何琦 +8 位作者 黄晓军 江浩 杨申淼 路瑾 秦亚溱 师岩 党辉 邱镜滢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54-457,共4页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异常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万鼎铭 边志磊 +5 位作者 刘延方 曹伟杰 张媛 李涛 何海燕 玄中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为21例非白血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结果:对照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0.007(0.002,0.080);AML组为0.677(0.336,0.763),明显高于对照组(Z=2.620,P<0.001)。AML-M3患者WT1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CR1、2 a LFS和OS无差异。AML(非M3)患者WT1基因低表达组CR1为82.6%(38/46),高表达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6,P=0.002);两组的总生存曲线和无白血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0、4.698,P<0.05),高表达组2 a OS(36.0%)和LFS(33.3%)均低于低表达组(57.7%和53.7%)。结论: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是预测AML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WT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曲士强 艾小菲 +5 位作者 李承文 李庆华 徐泽锋 秦铁军 张悦 肖志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122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并对44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79例患者中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阳性19例,检出CHIC2缺失19例,检出PDGFRB基因重排4例,未检测到FGFR1基因重排患者。按照2008年WHO分类修订诊断后,有42%(20/48)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83%(5/6)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更正诊断为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17%(1/6)的CEL更正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4例,1例为CEL-NOS,3例为伴PDGFRB重排的髓系肿瘤,所有21例伴PDGFRA重排的患者均未检测出4q12异常。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HES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组患者的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33%(5/15)、40%(6/15)和36%(5/14),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既往诊断HES和CEL的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DGFRA/B基因重排,通过间期FISH和PCR方法可以提高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 PDGFRB基因 FGFR1基因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路 李剑 +1 位作者 周道斌 朱铁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男∶女=12∶3,中位年龄49.5岁(27~80岁)。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以下肢感染为最常见表现(66.7%)。即使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80%)。经卡方检验分析,死亡的患者有更高的下肢感染率(P〈0.01)和更高的感染性休克率(P=0.02)。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虽然罕见但致死率高,应给予充分的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急性白血病 下肢感染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抗甲状腺药致粒细胞缺乏症18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戴为信 张建德 +5 位作者 詹志伟 徐宝真 靳红 姚央 邢维常 白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分析常规白细胞计数对预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意义及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抗甲状腺药致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粒缺乏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12周。且与抗甲状腺药物... 目的分析常规白细胞计数对预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意义及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抗甲状腺药致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粒缺乏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12周。且与抗甲状腺药物剂量有关。有些患者的粒缺发生是突然的,每1~2周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也不能预测某些粒缺的发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维持剂量时,不需作常规白细胞检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粒细胞恢复是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粒缺的恢复似乎无明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缺乏症 抗甲状腺药 甲状腺机能亢进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甲亢药物诱发粒缺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海燕 孙桂华 +4 位作者 杨明功 刘树琴 王长江 章秋 汪延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88-389,共2页
目的 比较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治疗方法对甲亢药物治疗诱发粒缺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比较病例的临床指标。 结果 3组病情轻重不同,各组治疗前后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 目的 比较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治疗方法对甲亢药物治疗诱发粒缺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比较病例的临床指标。 结果 3组病情轻重不同,各组治疗前后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年龄、性别、甲亢病程、服药时间、入院前出现WBC下降或感染症状的时间、治疗后WBC值、WBC恢复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重症病例应用GM-CSF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可能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抗甲状腺药 副作用 粒细胞缺乏 化学诱导 甲状腺机能亢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