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收缩:血小板无力症的可能代偿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解勤之 陈方平 +2 位作者 蹇在伏 赵谢兰 谭柏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1期3-4,共2页
该文对2例Ⅰ型血小板无力症进行了13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出血症状随年龄增长明显减轻,全血血块回缩(CR)也由初诊时的不良转变为良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血小板CR仍有缺陷,Mg2+对血小板CR缺陷无改善作用,但患者... 该文对2例Ⅰ型血小板无力症进行了13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出血症状随年龄增长明显减轻,全血血块回缩(CR)也由初诊时的不良转变为良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血小板CR仍有缺陷,Mg2+对血小板CR缺陷无改善作用,但患者红细胞CR(分别为0.52和0.60)较正常(0.40)好,将洗涤后的正常“O”型血红细胞分别悬浮在患者和正常新鲜血浆中所作的CR二者无区别,该研究表明:患者红细胞而不是血浆因素(纤维蛋白质)可能发挥了部份代偿全血C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无力症 血块回缩 病理
下载PDF
糖尿病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和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冯爱萍 王彩玲(审校)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年第5期103-105,共3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2007~2008年的全国普查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对患者的危害在于血栓性疾病.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血栓性疾患,其中75%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其余5%死于脑血管事件和外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2007~2008年的全国普查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对患者的危害在于血栓性疾病.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血栓性疾患,其中75%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其余5%死于脑血管事件和外周血管并发症[1].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的高凝状态,纤溶功能异常加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以防治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性疾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异常 糖尿病 发生机制 纤溶 血栓性疾病 外周血管并发症 凝血 心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性解聚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家绮 张之南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82-488,共7页
在进行中的不可逆聚集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解聚剂,测定其解聚程度。以一系列作用机制不同的血小板解聚剂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U_(46619)(血栓素A_2类似物)、PAF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的结果显示,血小板聚... 在进行中的不可逆聚集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解聚剂,测定其解聚程度。以一系列作用机制不同的血小板解聚剂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U_(46619)(血栓素A_2类似物)、PAF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的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作用得以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机制的参与,并和促聚剂种类有关。维持ADP诱发的聚集,需要外源性Ca^(2+)及细胞内Ca^(2+)的动员。PAF U_(46619)和花生四烯酸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也需要细胞内钙的动员。但是胶原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有除Ca^(2+)、ADP以外的其他途径。维持持续的聚集并不依赖于血小板TXA_2(血栓素A_2)的持续合成,钙调节蛋白在血小板的持续聚集中起重要作用。钙调蛋白抑制剂都是有效的血小板解聚剂。各种血小板解聚剂的拮抗效果取决于(1) 采用促聚剂的种类、(2) 加入解聚剂时血小板聚集的时相、(3) 解聚剂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药理性解聚
下载PDF
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异常
4
作者 陶元鋆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 功能异常 病理
下载PDF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临床重要性
5
作者 GeorgeJN ShattilSJ 黄穗子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2年第8期358-360,共3页
本文介绍能引起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并导致不明原因出血的各种原因、其发病机理以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 血小板异常 功能异常
下载PDF
亚临床右室功能异常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Wong C.Y. O'Moore- Sullivan T. +2 位作者 Leano R. T.H. Marwick 张宪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6期60-61,共2页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right ventricular(RV) dysfun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BACKGROUND: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obese subjects is usually a...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right ventricular(RV) dysfun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BACKGROUND: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obese subjects is usually ascribed to comorbid diseases, especially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We used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RV dysfun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METHODS: Standard and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12 overweight(body mass index [BMI] 25 to 29.9 kg/m2) or obese(BMI >30 kg/m2) subjects and 36 referents(BMI< 25 kg/m2), including 22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but no obesity. Tissue Doppler was used to measure RV systolic(sm) and diastolic(em) velocities and strain indexes. RESULTS: Obese subjects with BMI >35 kg/m2 had reduced RV function compared with referent subjects, evidenced by reduced sm(6.5± 2.4 cm/s vs. 10.2± 1.5 cm/s, p< 0.001), peak strain(- 21± 4% vs.- 28± 4% , p< 0.001), peak strain rate(- 1.4± 0.4 s- 1 vs.- 2.0± 0.5 s- 1, p< 0.001), and em(- 6.8± 2.4 cm/s vs.- 10.3± 2.5 cm/s, p< 0.001), irrespective of the presence of sleep apnea. Similar but lesser degrees of reduced systolic function(p< 0.05) were present in overweight(BMI 25 to 29.9 kg/m2) and mildly obese(BMI 30 to 35 kg/m2) groups. Differences in RV em, sm, and strain indexes were demonstrated between the severely versus overweight and mildly obese groups(p< 0.05). Body mass index remained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RV change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log insulin,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s. In obese patients, these chan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exercise capacity but not the duration of obesity and presence of sleep apnea or its severity. CONCLUSIONS: Increasing BMI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RV dysfun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without overt heart disease, independent of sleep apn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异常 肥胖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右室 亚临床 组织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检查 体重指数 受试者 应变率
下载PDF
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快速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基因变异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方平 解勤之 周伯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1-343,共3页
为探讨快速检测血小板膜的糖蛋白(GP)IIb和IIIa基因点突变(或小片段基因改变)的方法,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研究正常人和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膜GPIIb,IIla基因结构。外周血DNA提取后,用聚合酶链反应(... 为探讨快速检测血小板膜的糖蛋白(GP)IIb和IIIa基因点突变(或小片段基因改变)的方法,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研究正常人和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膜GPIIb,IIla基因结构。外周血DNA提取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各外显子,PCR产物变性后在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分离,通过银染色对迁移率异常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例血小板无力症2例点突变,1例小片断(16个碱基)基因缺失,另外检测出GPIIb三种多态性。本研究表明,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不失为一种快速、敏感、有效的检测GPIIb和IIla基因结构变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疾病 血小板膜 糖蛋白类 基因突变 病因
原文传递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林花 沈迪 +5 位作者 王爱莲 魏文宁 张玉金 刘仲萍 杨锐 杨焰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了解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8例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Ⅰb、GPⅡb、GPⅢa、GPⅠb/Ⅸ和GPⅡb/Ⅲa。结果:发现血小板膜GPⅠb和GPⅠb/Ⅸ复合物降... 目的:了解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8例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Ⅰb、GPⅡb、GPⅢa、GPⅠb/Ⅸ和GPⅡb/Ⅲa。结果:发现血小板膜GPⅠb和GPⅠb/Ⅸ复合物降低,平均荧光道数分别为58.5±3.51和62.13±2.17,对照组为65.22±4.49和66.0±4,0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GPⅢa百分标记率为68.21±3.45,对照组为73.72±4.11(P<0.05)。GPⅡb和GPⅡb/GPⅢa未显示明显异常。结论:血小板膜GP的降低,可能是造成患者出血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病 糖蛋白类 流细胞计数
原文传递
多部位出血伴血小板聚集缺陷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林花 沈迪 +5 位作者 张玉金 王爱莲 魏文宁 刘仲萍 杨锐 杨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89-389,共1页
多部位出血伴血小板聚集缺陷,特征为临床轻重不等的皮肤黏膜出血和(或)月经过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象正常;血小板形态无异常。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和肾上腺素等诱导的聚集反应出现不等程... 多部位出血伴血小板聚集缺陷,特征为临床轻重不等的皮肤黏膜出血和(或)月经过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象正常;血小板形态无异常。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和肾上腺素等诱导的聚集反应出现不等程度的缺陷。我们对这些患者的血小板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缺陷 多部位出血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原文传递
对幼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心脏重塑和功能异常研究
10
作者 张静(摘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年第23期9-9,共1页
有研究提示,幼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相关。但现有证据还非常有限,而且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的治疗结果也存在争议。中国香港大学的ChanYS等对幼年0SA亚临床的心脏异常及针对心脏异常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有研究提示,幼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相关。但现有证据还非常有限,而且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的治疗结果也存在争议。中国香港大学的ChanYS等对幼年0SA亚临床的心脏异常及针对心脏异常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的Thorax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功能异常 心脏重塑 幼年 心脏异常 超声心动图 香港大学 亚临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