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中心数据探索肠道菌群对结直肠息肉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皓祺 孟锐萍 +7 位作者 肖续 周安 廖希平 黄宝宝 钟婷婷 唐波 周建云 谢霞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55-1762,共8页
目的比较结直肠息肉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探索差异菌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方案,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5家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经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息肉的75名患者为息肉组,肠镜检... 目的比较结直肠息肉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探索差异菌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方案,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5家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经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息肉的75名患者为息肉组,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73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肠镜检查前大便标本的菌群差异;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比对方法,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信息;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分析菌群显著差异物种及其预测作用。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息肉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Bray-curtis,weighted unifrac,P<0.05),息肉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P<0.001)及瘤胃球菌属_2(Ruminococcus_2)(P<0.05)明显减少,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明显增多(P<0.05)。肠道菌群功能分析结果显示,息肉组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P<0.05)、核糖体合成(P<0.01)、错配修复(P<0.05)及同源重组(P<0.01)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随机森林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对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AUC=0.756),其中粪杆菌属预测作用最强。结论结直肠息肉患者较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发生改变,其中粪杆菌属差异最显著,其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肠道菌群 16S rRNA 粪杆菌属
下载PDF
不同剂量异麦芽低聚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付萍 冉陆 +4 位作者 赵熙 陈稚峰 姚景会 杨宝兰 李志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8-199,210,共3页
对异麦芽低聚糖产品———纵横异麦芽低聚糖进行的人体试食实验。结果表明,每日服用5g~30g异麦芽低聚糖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作用。
关键词 异麦芽低聚糖 肠道菌群 剂量 双歧杆菌
下载PDF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郑江 郑瑞丹 +2 位作者 屠伟峰 陈军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并观察到大鼠肠道I R损伤可引起 :①门、腔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 .0 1) ,门脉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腔静脉血 (P <0 .0 1) ;②血浆TNFα在再灌注后 3h达峰值 ,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 (P 均 <0 .0 1) ;③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及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细菌 ,且各组织中的细菌与回、盲肠腔内的优势菌分布相一致。结论 肠道I R损伤可引起小肠、盲结肠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移位 肠源性细菌
下载PDF
细胞免疫反应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9
4
作者 朱峰 钱家鸣 潘国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1-278,共8页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建立评价肠道炎症严重度和监测炎症活动性的指标。方法 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30mg/50%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TNBS/乙醇模型),用10mgTNBS诱导了复发性IBD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大体标本...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建立评价肠道炎症严重度和监测炎症活动性的指标。方法 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30mg/50%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TNBS/乙醇模型),用10mgTNBS诱导了复发性IBD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大体标本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检测了病变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TNBS30mg/50%乙醇0.25ml致炎后动物出现懒动、厌食、稀便和便血表现,这些症状在致炎后第3天最明显,第7天后逐渐减轻。病理组织学在第3天出现明显的粘膜溃疡、隐窝脓肿和节段性炎症病变,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第7天在粘膜下层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结样淋巴细胞浸润;第21天炎症慢性化,有腺体增生;10mg TNBS单独2次致炎后又出现急性炎症的病理改变。组织MPO活性于TNBS/乙醇致炎后第1天开始升高,3d时达高峰,7d时下降,21d时基本恢复正常,在TNBS10mg单独2次致炎后又升高。组织SOD在相同炎症时间点的活性与MPO相反。结论 该模型在组织学上与人类IBD有相似之处,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IBD的手段。MPO和SOD与动物肠道急性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IBD肠道炎症严重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炎 动物模型 细胞免疫反应
下载PDF
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宗永 丁红 +1 位作者 卢蕊芬 汪清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44-45,共2页
目的 :探讨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 (IB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检查 ,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 5年来内镜检出的IBD作分析评价。结果 :2 181例全结肠镜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95 %。检出IBD 38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探讨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 (IB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检查 ,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 5年来内镜检出的IBD作分析评价。结果 :2 181例全结肠镜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95 %。检出IBD 38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30例 ,克隆病 (CD) 8例 ,总检出率 1.74%。UC结肠镜下特点 :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伴细颗粒状 ,糜烂及浅表溃疡呈弥漫密集分布 ,假息肉及粘膜桥形成。CD结肠镜下特点 :病变呈跳跃式 ,有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短环状狭窄。病变分布部位 ,UC以直乙及左侧结肠为主 ,CD以盲升及右侧结肠为主。结论 :全结肠检查在诊断IBD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方法 ,对病灶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结肠镜 炎症性肠病 诊断
下载PDF
肠三叶因子与严重烧伤后肠道损伤及修复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曦 汪仕良 +3 位作者 陶麟辉 王凤君 赵云 王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 (ITF)在烧伤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道损伤和修复的关系。方法 Wis tar大鼠 48只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烧伤后 (PBD) 1、2、3、5及 7d共 6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了肠粘膜中ITF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了血...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 (ITF)在烧伤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道损伤和修复的关系。方法 Wis tar大鼠 48只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烧伤后 (PBD) 1、2、3、5及 7d共 6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了肠粘膜中ITF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了血浆内毒素 (LPS)水平、肠粘膜损伤指数及肠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下降 ,除伤后第 1天ITF含量有一过性增加外 ,其余各组均明显低于伤前 (P <0 .0 1) ,伤后 7d仅有伤前的 4%。与之对应 ,血浆LPS水平及肠粘膜损伤指数亦大幅上升 ,而肠粘膜PCNA值则明显下降。相关分析显示 ,ITF含量同血浆LPS水平及肠粘膜损伤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同肠粘膜PCNA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烧伤后肠道合成ITF的能力下降与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大鼠 烧伤 肠道损伤 修复
下载PDF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项平 周鋆 +1 位作者 方颖 季大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及与非老年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349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非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及与非老年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349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非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68例,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68.54±7.16)岁;非老年组281例,男性150例,女性131例,年龄(42.38±10.88)岁。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腹泻、腹痛和便血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与非老年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情轻度患者占60.3%,较非老年组多(P<0.05)。内镜下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以直肠、直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但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学上老年组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异型增生发生率较高,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结肠镜检查 病理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对大鼠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蒋寒青 易庆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2-34,共3页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双歧杆菌DM9227菌株及乳杆菌DM8121菌株对大鼠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将含有红霉素及链霉素的抗生素溶液给20只大鼠灌胃,灌胃量为每种抗生素2000mg/kg/日,连续3天。然后将动物分为双歧杆菌...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双歧杆菌DM9227菌株及乳杆菌DM8121菌株对大鼠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将含有红霉素及链霉素的抗生素溶液给20只大鼠灌胃,灌胃量为每种抗生素2000mg/kg/日,连续3天。然后将动物分为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菌液(BL)灌胃组及PBS灌胃对照组。前者给每只大鼠灌胃含有双歧杆菌DM9227株及乳杆菌DM8121株各为1.5×109/ml的菌液2ml,每日2次,连续5天;后者以PBS灌胃。分别检测抗生素灌胃前、灌胃后,BL菌液灌胃后及PBS灌胃后大鼠的粪菌群成员: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表明,抗生素灌胃后诱导产生了大鼠的肠菌群失调,表现出粪便中肠杆菌下降(P<0.001)、肠球菌升高(P<0.05)、乳杆菌及双歧杆菌下降(P<0.001)。BL菌液能明显纠正肠菌群的失调状态,使上述4种菌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双歧杆菌 乳杆菌 肠菌群失调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包呈梅 胡森 +1 位作者 陆江阳 武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45-1847,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变化以及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I/R+卡巴胆碱(I/R+CAR)组。制备肠I/R模型,于夹闭后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变化以及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I/R+卡巴胆碱(I/R+CAR)组。制备肠I/R模型,于夹闭后2.5 h处死动物,取肠袋组织测定TNF-α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另取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Cajal间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R组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比S组显著降低(P<0.01),I/R+CAR组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1)。I/R组MDA和TNF-α含量较S组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I/R+CAR组MDA和TNF-α含量与I/R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SOD活性有所回升(P<0.05)。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增加,导致Cajal间质细胞损伤;卡巴胆碱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氧自由基损伤,减轻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CAJAL间质细胞 卡巴胆碱
下载PDF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磷脂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培元 屠伟峰 +6 位作者 郑江 周红 王裴 王翔 陈军 肖光夏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 观察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对肺磷脂的影响。方法 制作IIR大鼠模型 ;肺磷脂组份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结果 肠道缺血 6 0min再灌注可引起肺磷脂组份的明显改变。PC和PE在再灌注后出现降低 ,其中PC降低明显 ,于 72h较缺血前... 目的 观察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对肺磷脂的影响。方法 制作IIR大鼠模型 ;肺磷脂组份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结果 肠道缺血 6 0min再灌注可引起肺磷脂组份的明显改变。PC和PE在再灌注后出现降低 ,其中PC降低明显 ,于 72h较缺血前降低 35 .1% ;而PI于再灌注后 48h、PS在 2 4h分别增加2 9.0 %和 37.9% ;SM在再灌注后 6h增加达峰值后下降 ,至 72h接近缺血前水平 ;其它磷脂在再灌注后明显升高 ,较缺血前增加 1倍以上。相关分析提示PC的改变与其他组份无明显相关性 ,PE、PS的变化则与S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肠道IIR可致肺磷脂组份的明显改变 ,可能是肠道IIR后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肺损伤 磷脂 大鼠 肠缺血
下载PDF
健康教育在肠线虫病防治中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一平 章涛 +7 位作者 董恺 邵靖鸥 杨维平 虞祖年 扈有林 陈庆勇 马洪庚 刘伯荧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1-351,共1页
健康教育在肠线虫病防治中作用的探讨*沈一平1章涛1董恺2邵靖鸥3杨维平4虞祖年2扈有林2陈庆勇2马洪庚5刘伯荧6健康教育[1]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本项研究在集体化疗迅速降低感染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提高人... 健康教育在肠线虫病防治中作用的探讨*沈一平1章涛1董恺2邵靖鸥3杨维平4虞祖年2扈有林2陈庆勇2马洪庚5刘伯荧6健康教育[1]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本项研究在集体化疗迅速降低感染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防病知识和能力来探讨其在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线虫感染 防治 健康教育
下载PDF
核黄素对大鼠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荣新洲 肖光夏 +3 位作者 黎鳌 周一平 李志清 陈惠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动态测定 ,同时对肠粘膜形态学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 ,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动物肠粘膜丙二醛含量下降较烧伤组显著 (P <0 0 1) ,而二胺氧化酶水平较烧伤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伤后肠粘膜充血、出血、肿胀及粘膜缺损明显减轻。结论严重烧伤后核黄素的早期运用 ,可减轻肠粘膜缺血、缺氧及脂质过氧化损害 ,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肠粘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肠粘膜损害 防治 大鼠
下载PDF
静脉营养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建华 黄萍 +1 位作者 储淞雯 蔡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3-95,共3页
通过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用静脉营养前后的体重变化,监测(?)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和血清氨基酸谱等,体会静脉营养在患儿需禁食时能提供较高能量,保证患儿体重增长和生长发育,促 进机体康复。小儿氨基... 通过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用静脉营养前后的体重变化,监测(?)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和血清氨基酸谱等,体会静脉营养在患儿需禁食时能提供较高能量,保证患儿体重增长和生长发育,促 进机体康复。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在新生儿中应用安全,包括好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低体重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静脉营养
下载PDF
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小众 林谷珍 +2 位作者 黄淑玉 王国平 卢贤立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本文对30例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活性、IL-2R表达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_3含量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外周血CD_8细胞减少、CD_4/CD_8比值升高、NK活性降低、IL-2R表达阳性率降低及血清IgG含... 本文对30例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活性、IL-2R表达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_3含量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外周血CD_8细胞减少、CD_4/CD_8比值升高、NK活性降低、IL-2R表达阳性率降低及血清IgG含量升高,提示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正常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易激 综合征 T细胞 免疫学
下载PDF
二胺氧化酶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1
15
作者 吴承堂 黎沾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向主胰管内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n=8);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测定血浆、肠组织DAO活性;测量回肠...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向主胰管内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n=8);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测定血浆、肠组织DAO活性;测量回肠粘膜绒毛形态学改变.结果ANP发病后d1(mol/s,0025±0006vs0011±0002),d2(mol/s,0019±0005vs0012±0003)血浆DAO活性增加,d4(mol/s,0006±0001vs0014±0002)以后明显下降,肠组织DAO活性亦显著下降;回肠粘膜绒毛萎缩、脱落,高度、宽度降低,面积减少;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10倍;肝、胰、脾、肺、肾及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细菌移位.结论ANP时血中DAO活性变化可反映肠粘膜上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组胺酶 肠道损伤 病理学
下载PDF
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卫昌 徐小明 +2 位作者 徐晓 朱兰香 温晓持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间行胶囊内镜的38例次检查结果。结果38例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6例,病变检出率为87.5%,以血管病变为多见(9/16例);证实2例克罗恩病累及小肠;...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间行胶囊内镜的38例次检查结果。结果38例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6例,病变检出率为87.5%,以血管病变为多见(9/16例);证实2例克罗恩病累及小肠;腹痛、腹部不适检查11例,诊断为胃炎8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球部溃疡1例;6例体检患者,诊断为胃炎5例,小肠滤泡增生1例;2例消瘦患者均发现有小肠滤泡增生;1例外伤后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原因。38例胶囊均能自然排出体外,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的食管、胃、小肠均较清晰。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消化道出血 小肠疾病 诊断
下载PDF
谷氨酰胺防治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移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时文 赵志毅 +3 位作者 黄春南 张明 黄擎雄 冯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OJ组及GLN组,每组各30只,OJ模型采用结扎胆总管诱发,GLN组制作OJ后每天灌入GLN,动物处理8d...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OJ组及GLN组,每组各30只,OJ模型采用结扎胆总管诱发,GLN组制作OJ后每天灌入GLN,动物处理8d后观察3组肠帮膜组织学和 DNA含量,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试验。结果OJ后8d,肠粘膜出现明显损伤,DNA含量下降,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标记菌移位率明显升高,应用GLN能明显减轻肠私膜损伤,增加DNA含量,减少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结论GLN有利于维持OJ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谷氨酰胺 肠道细菌移位 防治 大鼠
下载PDF
人重组生长激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屠伟峰 陈军 +4 位作者 郑江 夏培元 周红 肖光夏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动态观察rhGH对IIR后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情况。结果 早期应用rhGH ,无论是IIR后 3h用药组还是 12h用药组 ,均可明显降低IIR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 ;显著减少IIR后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肾等肠道外组织器官中的移位细菌量。结论 早期应用rhGH可有效地降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减轻促炎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人重组生长激素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龚时文 张明 +3 位作者 赵志毅 黄春南 黄擎雄 冯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NP组及GLN组,每组各40只,ANP模型采用结扎胰胆管诱发,GLN组制作ANP后灌入GLN,观...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NP组及GLN组,每组各40只,ANP模型采用结扎胰胆管诱发,GLN组制作ANP后灌入GLN,观察3组肠粘膜组织学和 DNA含量,肠系膜淋巴结,胰腺组织细菌培养及吖啶橙标记菌实验。结果 ANP后 72 h,肠粘膜出现明显损伤, DNA含量下降,肠系膜淋巴结,胰腺组织细菌培养计数明显升高,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明显升高,应用 GLN能明显减轻肠粘膜损伤,降低上述指标。结论GLN有利于维持ANP时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胰腺炎 谷氨酰胺 肠道细菌移位 大鼠
下载PDF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生理菌群的调整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密凯 陈燕芹 +1 位作者 马淑霞 杨景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3-143,151,共2页
本文通过以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培养液用于抗生素脱污染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了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均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 灭活 双歧杆菌 生理菌群 肠道菌群紊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