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微微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4-36,40,共4页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外科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56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81%(20/2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贫血、手术时间≥3 h、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6.316,95%CI=2.214~18.018,P=0.001)、合并糖尿病(OR=4.787,95%CI=1.877~12.209,P=0.001)、术前贫血(OR=4.756,95%CI=1.860~12.163,P=0.001)、手术时间≥3 h(OR=6.367,95%CI=2.458~16.491,P<0.001)、急诊手术(OR=6.574,95%CI=2.547~16.968,P<0.001)、围手术期输血(OR=5.441,95%CI=2.111~14.024,P<0.001)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手术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因本身具有创伤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贫血、手术时间≥3 h、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的患者,需重点管理,尽可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术后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输血
下载PDF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用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溪 陈文美 +2 位作者 王敏 张晓东 杨韩清 《大医生》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58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仅采用...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58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仅采用曲安奈德治疗)和试验组(30例,采用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HS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瘢痕增生状态,缓解疼痛程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曲安奈德 增生性瘢痕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干扰hsa_circ_0013958/miR-637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3
作者 林颜 阮树斌 +4 位作者 陈晓东 杨荣华 王婧薷 林泽鹏 信琪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hsa_circ_0013958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umankeloid fibroblast,HKF)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si-NC组、si-hsa_circ_0013958组、miR-NC组、miR-63...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hsa_circ_0013958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umankeloid fibroblast,HKF)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si-NC组、si-hsa_circ_0013958组、miR-NC组、miR-637组、si-hsa_circ_0013958+anti-miR-NC组和si-hsa_circ_0013958+anti-miR-637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试剂盒检测hsa_circ_0013958、miR-637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数;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hsa_circ_0013958和miR-637的靶向关系。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hsa_circ_0013958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组织升高,miR-637表达水平降低(P<0.05)。干扰hsa_circ_0013958表达或过表达miR-637后,HKF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以及迁移、侵袭细胞数均降低(P<0.05)。hsa_circ_0013958和miR-637有靶向调控关系;抑制miR-637表达逆转了干扰hsa_circ_0013958对HKF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结论:干扰hsa_circ_0013958通过调控miR-637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a_circ_0013958 miR-637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现代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的用药规律研究
4
作者 陈晓东 陈刚 +3 位作者 金玉 王金明 张骏 黄金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81-84,共4页
目的:整理分析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采用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的方剂,挖掘现代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的药物配伍相关规律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采用中医方剂外治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文献,应用E... 目的:整理分析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采用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的方剂,挖掘现代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的药物配伍相关规律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采用中医方剂外治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构建方剂数据库,采用SPSS与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整理得到外治病理性瘢痕的92首方剂,涉及中药206味。频次≥10和频率较高的中药分别为丹参、五倍子、白芷、冰片、蜈蚣、当归、苦参、红花、甘草、莪术、川芎和大黄。药味以苦辛为主,药性以寒温居多,归经主归肝、脾、肺三经,功效以清热、活血化瘀药为主。基于关联规则核心药对为:蜈蚣-五倍子;丹参-五倍子;五倍子-冰片等18对。聚类分析得到新药方4个:五倍子、蜂蜜、防己、蜈蚣、丹参;莪术、昆布、苦参、威灵仙;白芷、当归、紫草、血竭、甘草;大黄、黄柏、白矾。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显示现代中医外治病理性瘢痕多外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以软坚散结,灭瘢祛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数据挖掘 中药外治 用药规律
下载PDF
瘢痕疙瘩miR-557和eIF2a的表达及靶向关系研究
5
作者 贾红侠 兰东 +1 位作者 于思思 张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检测瘢痕疙瘩中微小RNA-557(miR-557)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a(eIF2a)在病变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特征,明确两者的靶向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患者术后的瘢痕疙瘩(n=98)、增生性瘢痕组织(n=49)和正常皮肤... 目的检测瘢痕疙瘩中微小RNA-557(miR-557)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a(eIF2a)在病变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特征,明确两者的靶向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患者术后的瘢痕疙瘩(n=98)、增生性瘢痕组织(n=49)和正常皮肤组织(n=49)。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557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IF2a和Ki-67的表达。分离培养瘢痕疙瘩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57与eIF2a的靶向关系。结果瘢痕疙瘩中miR-557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中eIF2a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miR-557和eIF2a在不同病变最大径、不同增殖指数和有无伴随症状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中miR-557与eIF2a呈负相关性(r=-0.69,P=0.0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557与eIF2a具有靶向关系。结论miR-55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下降,eIF2a的表达升高,均与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有关,miR-557与eIF2a具有靶向负调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微小RNA-557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a 组织病理 靶向关系
下载PDF
腹腔负压装置在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中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钟铁刚 陈一杰 +2 位作者 施建设 陈智炜 杜振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通过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18例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ACS)患者,其中实验组68例,接受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胃肠道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3.9±0.6)d比... 通过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18例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ACS)患者,其中实验组68例,接受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胃肠道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3.9±0.6)d比(6.2±0.8)d,P<0.05],胃肠道排空时间缩短[(4.7±0.5)d比(7.4±0.5)d,P<0.05],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天数[(10.8±1.9)d比(16.3±3.6)d,P<0.05]、ICU住院天数[(5.6±1.7)d比(9.2±2.5)d,P<0.05]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所减少[(3.4±1.1)d比(6.3±1.9)d,P<0.05],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对于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ACS的患者,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可显著改善胃肠道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在这类患者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负压装置 严重创伤 腹腔感染 腹腔高压综合征 胃肠道功能
下载PDF
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观察
7
作者 李瑞峰 尹庆伟 +1 位作者 李钦宗 张洪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观察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预防效果。[方法]选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3年8月就诊的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 [目的]观察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预防效果。[方法]选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3年8月就诊的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穴位刺激联合耳穴压籽治疗,两组均在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患肢周径差值、患肢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数(CI)、最大振幅(MA)、血凝块聚合形成速率(α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时间(K)、反应时间(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可有效改善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缓解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缩小患肢周径差,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籽 低频电穴位刺激 髋、膝关节术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8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针灸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漏斗胸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陈春梅 耿峰 +2 位作者 陈敏 陈雪欢 王文林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70-73,共4页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自控镇痛泵(PCAP)治疗漏斗胸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行改良Nuss手术治疗的中重度漏斗胸患者作研究对象,共纳入7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自控镇痛泵(PCAP)治疗漏斗胸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行改良Nuss手术治疗的中重度漏斗胸患者作研究对象,共纳入7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控镇痛泵治疗术后疼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双侧神门、内关、合谷、太冲、公孙、阳陵泉穴针灸治疗。采用0~10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中重度疼痛,经针灸联合镇痛泵治疗96h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快。观察组患者PCAP自控单次给药次数、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间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有助于缓解中重度漏斗胸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促进漏斗胸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镇痛泵 漏斗胸 疼痛
下载PDF
PRP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及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
10
作者 刘丹 李茂玉 吴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及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瘢痕疙瘩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85例,遵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安奈德组42例...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及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瘢痕疙瘩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85例,遵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安奈德组42例(瘢痕组织瓣修复术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和联用PRP组43例(曲安奈德组基础上联合PR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瘢痕恢复情况,疼痛及瘙痒情况和复发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用PRP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曲安奈德组的85.71%(P<0.05);治疗后,两组色泽、柔软度、血管及厚度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用PRP组显著低于曲安奈德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及瘙痒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用PRP组显著低于曲安奈德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联用PRP组总复发率为2.33%,显著低于曲安奈德组的14.29%(P<0.05)。结论:PRP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瘢痕创面恢复,缓解疼痛及瘙痒,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曲安奈德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瓣修复术
下载PDF
90锶敷贴疗法对瘢痕增生患者症状改善、应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
11
作者 林晓华 陈海波 翁咏梅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研究90锶敷贴疗法对瘢痕增生患者症状改善、应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瘢痕增生患者,以电脑编号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及参考组,每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基础护理干预,而试验... 目的:研究90锶敷贴疗法对瘢痕增生患者症状改善、应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瘢痕增生患者,以电脑编号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及参考组,每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基础护理干预,而试验组则予以90锶敷贴疗法干预。对比两组症状改善,应激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出血、皮肤破溃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2.68%,高于参考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锶敷贴疗法对瘢痕增生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且能降低应激反应程度,安全性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增生 90锶敷贴疗法 症状改善 应激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脑脊液与血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对神经外科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价值
12
作者 陈彤岩 史一君 +2 位作者 姜文灿 王冬至 郑光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589-592,608,共5页
目的利用脑脊液与血多项实验室常规检查预测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培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2020~2023年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细菌性脑膜炎(357例)和无菌性脑膜炎(363例)的10项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探究脑脊液与血多... 目的利用脑脊液与血多项实验室常规检查预测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培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2020~2023年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细菌性脑膜炎(357例)和无菌性脑膜炎(363例)的10项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探究脑脊液与血多项检查对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细菌性脑膜炎组与无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C-WBC)、脑脊液单核细胞比例(C-LY)、脑脊液蛋白浓度(C-PRO)、脑脊液乳酸(C-LAC)、血葡萄糖浓度(B-GLU)、血白细胞计数(B-WBC)、血C反应蛋白(CRP)等7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间C-WBC与CR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通过对C-WBC和CRP进行联合诊断模型的构建,其诊断AUC=0.727,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61.5%。诊断模型为:Y=-1.18×10^(-4)×C-WBC-0.11×CRP+3.118。结论联合C-WBC与CRP对细菌性脑膜炎与无菌性脑膜炎可以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诊断模型
下载PDF
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13
作者 杨晓艳 史伟东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441-2443,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经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4例、未感染组61例,...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经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4例、未感染组6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中穿孔等均为ESD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中穿孔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合并以上因素的患者可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感染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14
作者 周璘 熊刻勤 栾婷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224-1228,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202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科电子病历为数据来源,对行子宫切除术并且有术后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的347例老年病...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202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科电子病历为数据来源,对行子宫切除术并且有术后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的347例老年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其临床特征、术后感染指标、阴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女性行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检出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中检出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34.21%),其次为粪肠球菌(28.42%)、肺炎克雷伯菌(5.26%)。不同年龄、不同术式、不同病种病人术后阴道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子宫切除范围病人阴道病原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术后发热多见。药敏结果显示,60.00%以上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以内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耐药,而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耐药率低于5%,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无耐药。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病原菌总多重耐药率为80.00%(140/175)。结论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更易检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最易检出大肠埃希菌,且病原菌总多重耐药率较高。老年女性子宫切除病人术后升级使用抗生素时,推荐首先选择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尽量避免直接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子宫切除术 老年人 耐药性
下载PDF
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治疗痤疮瘢痕疗效观察
15
作者 于飞 张娇娇 +1 位作者 刘太宾 任刘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究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治疗痤疮瘢痕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16例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治疗)58例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治疗痤疮瘢痕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16例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治疗)58例和对照组(采用点阵CO_(2)激光Deep FX模式治疗)5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瘢痕情况、疼痛与瘙痒情况、面部皮肤相关指数、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86.2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斑指数、棕色斑指数、紫外线光斑指数、毛孔指数、纹路指数及斑点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阵CO_(2)激光Deep FX+Active FX模式能够提高痤疮瘢痕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瘢痕情况,降低瘙痒情况与面部皮肤相关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CO_(2)激光 痤疮 瘢痕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某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玲香 李明生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为临床EMT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06例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为临床EMT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06例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微生物检查结果等资料信息,分析EMT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106例EMT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27例,感染发生率为25.47%;27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4.84%)、革兰阳性菌12株(占38.71%)和真菌2株(占6.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贫血、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是EMT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手术(OR=2.157)、合并糖尿病(OR=1.982)、合并贫血(OR=1.774)、术中体温<36℃(OR=2.351)、手术时长≥2 h(OR=3.149)、导尿管留置时间≥7 d(OR=3.524)、住院时间≥14 d(OR=1.958)是EMT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MT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较高,而其主要与手术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贫血、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有着密切关联,为此临床应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护理和干预,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分布
下载PDF
西维来司他钠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博 周俊辉 +2 位作者 钟巍 奚高原 王鹏浩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期108-113,119,共7页
目的 探讨西维来司他钠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西维来司他钠组(S组),每组40例。记录术中及... 目的 探讨西维来司他钠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西维来司他钠组(S组),每组40例。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死亡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 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3 d内发生术后谵妄(POD),S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 d内发生POD,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1、3 d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 d均增高,但S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后90 d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无差异(P>0.05)。术后共有4例(10.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OCD)。两组间POCD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90 d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西维来司他钠可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POD发生率,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有益于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维来司他钠 术后谵妄 炎性反应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宇 张家萌 +2 位作者 张震 苗雨 张飞雄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2期111-114,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VTE的发病率因癌症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长期住院、接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VTE的发病率因癌症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长期住院、接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VTE的发生风险更高。在临床诊疗中,早期筛查VTE高危患者及提高对此类疾病的防治意识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VTE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子佳 邢倩 +2 位作者 胡丹丹 剧宁 张洁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目的探究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增生性瘢痕组,102例伤口痊愈后未转化为增生性瘢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变量,... 目的探究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增生性瘢痕组,102例伤口痊愈后未转化为增生性瘢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变量,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因素;相关性E值法对研究结果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将多因素分析结果中的β值代入回归方程y=1-1(/1+e^(-z)),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9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瘢痕史、家族瘢痕史、创面愈合不良史、辛辣饮食习惯、伤口类型为烧伤、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升高等,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采取瘢痕预防措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P<0.05);E=1.984,95%CI下限为1.216,研究结果的灵敏度较高;当模型预测增生性瘢痕形成概率为0.85时,约登指数最高(74.38),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3%、85.73%、88.6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782~0.913,P<0.001),区分度较好;十字交叉试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参数的拟合度较高(Nagelkerke R2=0.602),模型较稳定。结论年龄、瘢痕史、饮食习惯、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等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关,临床上应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以降低增生性瘢痕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十字交叉试验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的注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智瀚 王铄链 +1 位作者 崔振芸(综述) 刘毅(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91-194,共4页
皮肤伤口的愈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此过程涉及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不同愈合阶段的共同协调,包括细胞迁移和增殖、血管再生、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重塑。修复过程中任何阶段的异常愈合都可能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临... 皮肤伤口的愈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此过程涉及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不同愈合阶段的共同协调,包括细胞迁移和增殖、血管再生、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重塑。修复过程中任何阶段的异常愈合都可能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临床上根据病理性瘢痕的持续时间、瘢痕组织内胶原蛋白的排列以及是否侵犯周围正常皮肤,可将其分为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病灶内注射疗法、手术切除以及放射治疗。注射疗法因其廉价与易操作性作为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且随着药理学及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以及多种辅助注射手段与工具的开发,注射疗法的优势与可行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本文围绕伤口愈合过程中病理性瘢痕最新的注射治疗相关进展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注射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