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脆弱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McAb池在外科感染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雅萍 甘露 常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 制备抗脆弱类杆菌和抗产气荚膜杆菌单克隆抗体池 ,并用于快速诊断及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 (IFA)和免疫酶标抗体染色法 (ELA)对我院 1998~ 1999年 191例外科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 ,并与常规... 目的 制备抗脆弱类杆菌和抗产气荚膜杆菌单克隆抗体池 ,并用于快速诊断及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 (IFA)和免疫酶标抗体染色法 (ELA)对我院 1998~ 1999年 191例外科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 ,并与常规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从 191份标本中分别检出脆弱类杆菌 5 3株 (2 7.7% )和 5 5株 (2 8.8% )以及 2 5株 (13 .1% ) ;检出产气荚膜杆菌 12株 (6.3 % )和 11株 (5 .8% )以及 6株 (3 .1% )。IFA和ELA法 2种厌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CM法。但IFA和ELA法之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自制抗脆弱类杆菌和抗产气荚膜杆菌的McAb池 ,检测平时常见的脆弱类杆菌和战时常见的产气荚膜杆菌 ,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简便 ,快速 ,便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类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单克隆抗体 外科感染 诊断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外科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白彦生 刘海涛 +1 位作者 钟述猷 符磊 《天津医药》 CAS 1994年第8期496-497,共2页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调节粒细胞的干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在抗感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极重要作用。因此,测定G-CSF水平对诊断外科感染性疾病具有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1993年7月以来...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调节粒细胞的干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在抗感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极重要作用。因此,测定G-CSF水平对诊断外科感染性疾病具有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1993年7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2例普外科急性感染及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G-CSF测定。其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3例占31%,急性胰腺炎8例占19%,急性阑尾炎9例占21%,梗阻性黄疸2例占5%(胆管结石、壶腹癌各1例),腹部闭合性损伤10例占24%(脾破裂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外科感染
下载PDF
急性感染严重程度的估价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晓陆 王宝恩 赵淑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7-31,共5页
急性感染性疾病目前仍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特别是重症感染发展到感染中毒性休克、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
关键词 感染 感染程度 估价
下载PDF
外科切口感染早期检测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高峰 刘冲 +1 位作者 魏华 张秀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11,共4页
检测外科切口早期感染的半定量导管技术培养是选择手术后3天的切口,在其炎症反应最明显部位,采用静脉内导管插入后取出置血琼脂皿上进行培养。同时每天观察手术切口的感染指征。我们研究的55例切口中,49(89.1%)个检测伤... 检测外科切口早期感染的半定量导管技术培养是选择手术后3天的切口,在其炎症反应最明显部位,采用静脉内导管插入后取出置血琼脂皿上进行培养。同时每天观察手术切口的感染指征。我们研究的55例切口中,49(89.1%)个检测伤口的导管经培养,在血琼脂皿上无菌或有低密度(CFU≤15个)的表面定植菌生长,其切口后来均未发生感染;6个(10.9%)检测伤口的导管在血琼脂皿上培养的CFU>15,且分布呈皮下弥散型,其切口均在术后4~8天出现脓性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同检测导管培养分离菌相同。切口发生感染组和不发生感染组的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半定量导管培养技术具有区别切口细菌定植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感染 外科切口感染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应用气相色谱法快速诊断外科厌氧菌感染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瑞 唐岩 +1 位作者 王本茂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9-232,共4页
本实验对外科115例脓性标本做了挥发性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并同时做了革兰氏染色镜检、需氧菌与厌氧菌常规培养。共分离到细菌176株,其中需氧菌95株,厌氧菌81株。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可以在1 h内判断有无厌氧菌的感染,其特异度为98.11... 本实验对外科115例脓性标本做了挥发性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并同时做了革兰氏染色镜检、需氧菌与厌氧菌常规培养。共分离到细菌176株,其中需氧菌95株,厌氧菌81株。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可以在1 h内判断有无厌氧菌的感染,其特异度为98.11%,灵敏度为90.47%,并且可以对某些临床常见厌菌作出初步的鉴定。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厌氧菌 感染
下载PDF
老年人腹部手术前后测血CRP、FN、α1-AT含量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刘长安 朱仕钦 +4 位作者 高根五 叶友坤 赵红 杜伟 石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7-339,共3页
61例老年和18例中青年患者于术前后检测了血CEP、FN、a1-AT含量。病例分三组:A(老年感染组)、B(老年无感染组)、C(非老年感染组)。结果:术前A、C组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FN含量明显低于B组,A、C组... 61例老年和18例中青年患者于术前后检测了血CEP、FN、a1-AT含量。病例分三组:A(老年感染组)、B(老年无感染组)、C(非老年感染组)。结果:术前A、C组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FN含量明显低于B组,A、C组间含量无显著差异。术后1天三组CRP值均升高,3天B组下降,7大基本降至术前水平,A、C组5天有降低,7天又再上升。A、C组间术后各天含量无显著差异;术后A、C组FN含量均低于B组;术后1、3天A、C组a1-AT含量高于B组。结果表明术后CRP值持续上升,FN值持续下降对早期诊断老年人感染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 FN Α1-AT 感染 老年人 腹部外科手术
下载PDF
感染患者的急性时相蛋白联合检测
7
作者 赵群益 钱伯勇 《宁波医学》 1999年第4期156-157,共2页
对感染患者血清时相蛋白进行动态检测,找出较敏感的炎症标记蛋白。方法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对60例感染患者和叨例非感染患者的8项时相蛋白作动态检测。结果感染早期al-酸性蛋白(AAG)、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正常参考... 对感染患者血清时相蛋白进行动态检测,找出较敏感的炎症标记蛋白。方法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对60例感染患者和叨例非感染患者的8项时相蛋白作动态检测。结果感染早期al-酸性蛋白(AAG)、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明显升高,并随着感染的控制呈逐渐下降趋势;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B)水平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明显下降,随着疾病的变化逐渐恢复正常。其余4项急性时相蛋白升高的只占60例感染患者的<7%。非感染组8项时相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AAG、CRP为感染时最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TRF、PAN为较敏感的急性负时相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相蛋白 外科感染 检测 炎症标记蛋白
下载PDF
外科感染中的厌氧菌及其快速诊断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雅萍 肖光夏 +1 位作者 秦孝健 黎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65-767,共3页
目的 了解外科感染病原菌 ,并能快速诊断及时指导临床。 方法 对我院 1986~1996年 3 72例外科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了细菌学监测 ,采用厌氧菌培养法 (CM)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IFA)和免疫酶标抗体染色技术 (ELA)。 结果... 目的 了解外科感染病原菌 ,并能快速诊断及时指导临床。 方法 对我院 1986~1996年 3 72例外科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了细菌学监测 ,采用厌氧菌培养法 (CM)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IFA)和免疫酶标抗体染色技术 (ELA)。 结果 外科厌氧菌感染率高 ,如脓胸为88 9% ,腹腔脓肿为 86 7% ,阑尾炎为 83 9%。鉴定出专性厌氧菌 2 12株 ,无芽胞厌氧菌占绝对优势( 87 8% ) ,其中产黑类杆菌和脆弱类杆菌多见 ,分别为 2 8 8%和 2 5 0 % ;混合感染为 64 0 % ,单纯厌氧菌感染为 10 6%。IFA和ELA厌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CM法 ,检出率分别为 79 1%、80 9%和 3 7 3 %。产黑类杆菌、脆弱类杆菌、核粒梭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消化链球菌占检出厌氧菌的 62 1%。结论 IFA和ELA鉴定厌氧菌敏感、特异、简便、快速 ,便于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感染 厌氧菌 诊断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术后血沉的变化及其对合并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李广玉 上官峰 +1 位作者 赵永强 王宏鹤 《河南医药信息》 1999年第4期11-12,共2页
研究腰椎间盘术后血沉(ESR)变化的规律及其对手术后合并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腰椎间盘手术前及术后3天、10天的ESR和手术并发椎间隙感染患者ESR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腰椎间盘术后3天ESR显著升高达46.19±20.37mm... 研究腰椎间盘术后血沉(ESR)变化的规律及其对手术后合并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腰椎间盘手术前及术后3天、10天的ESR和手术并发椎间隙感染患者ESR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腰椎间盘术后3天ESR显著升高达46.19±20.37mm/h,术后10天逐渐降低至26.21±19.23mm/h,但仍高于术前5.72±4.11mm/h水平。合并椎间隙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晚期ESR仍不降低,而早期感染者ESR可以和未感染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腰椎间盘术后早期ESR均显著增高,随后逐渐降低,合并椎间隙感染者主要表现为ESR持续不降,术后早期合并椎间隙感染者,ESR仅可做为辅助检查,诊断应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隙感染 血沉 诊断
原文传递
急性外科感染诊治的进展
10
作者 谭毓铨 《普外临床》 CSCD 1990年第3期162-165,共4页
关键词 外科感染 急性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