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的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杜建青 汪立 +2 位作者 吴忠隐 李荣华 张弘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月198例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根据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是否改善分为改善组、非改善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月198例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根据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是否改善分为改善组、非改善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或剥脱术、大隐静脉曲张CEAP分级C5~C6、股浅静脉重度返流、股静脉重度返流、腘静脉重度返流、术后大隐静脉曲张VCSS评分均与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情况独立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28.514+2.031×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或剥脱术+2.104×大隐静脉曲张CEAP分级C5+3.199×大隐静脉曲张CEAP分级C6+3.751×股浅静脉重度返流+2.957×股静脉重度返流+3.031×腘静脉重度返流+2.190×大隐静脉曲张术后VCSS评分,该模型的AUC为0.926(95%CI:0.880~0.958),最佳截断值4.23,敏感度为84.31%,特异度为87.50%(P<0.05)。结论 手术方式、 CEAP分级、术前股腘深静脉返流程度、术后VCSS评分与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情况有关,临床可据此对患者术后股腘深静脉返流改善情况进行预测,从而指导手术的精准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 股腘深静脉返流 术后返流改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刘建平 夏娟 张永恒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AAA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破裂的风险随动脉瘤直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择期手术的死亡率通常低于4%,但肾下AAA(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AAA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破裂的风险随动脉瘤直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择期手术的死亡率通常低于4%,但肾下AAA(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破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即使接受修复死亡率也高达30%~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腹主动脉瘤 血管内动脉瘤修复术 模型
下载PDF
微小RNA-30a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主动脉夹层大鼠的影响
3
作者 吴跃武 胡斌 +2 位作者 过小冬 付琴 邹志佳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22-228,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30a调控MAPK通路对主动脉夹层大鼠模型夹层形成、炎性因子及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50只,建立主动脉夹层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NC组、miR-30a组、miR-30a抑制剂组,各组10只。组织病...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30a调控MAPK通路对主动脉夹层大鼠模型夹层形成、炎性因子及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50只,建立主动脉夹层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NC组、miR-30a组、miR-30a抑制剂组,各组10只。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组织变化、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变化;采用PCR、尾动脉压力计、ELISA法对各组miR-30a表达、干预前后收缩压情况、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6、MMP-2蛋白表达以及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iR-30a抑制剂组血管壁撕裂程度和内动脉壁排列紊乱有所改善;miR-30a抑制剂组改善血管重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iR-30a表达较高,与miR-NC组相比,miR-30a组、miR-30a抑制剂组表达较低,P<0.05;干预前,各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收缩压较高,与miR-NC组相比,miR-30a组表达较高,miR-30a抑制剂组表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IL-1β表达较高,与miR-NC组相比,miR-30a组表达较高,miR-30a抑制剂组表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MP-6、MMP-2、Ras、Raf、P38 MAPK及ERK1/2蛋白表达较高,与miR-NC组相比,miR-30a组表达较高,miR-30a抑制剂组表达较低,P<0.05。结论MiR-30a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形成、炎症反应、调控主动脉夹层血管重构,可能是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30a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主动脉夹层 免疫印迹法 大鼠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胡霄竹 韩晴 +2 位作者 屈丽楠 董然 李雪梅 《中国医药》 2024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1067例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1067例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谵妄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067例患者中谵妄组133例,谵妄发生率为12.5%,年龄(62±10)岁,男性97例;非谵妄组934例,年龄(62±9)岁,男性704例。使用SPSS 22.0软件随机抽取74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剩余320例患者作为内部验证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以下学历、术前睡眠障碍、糖尿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体外循环以及呼吸机使用≥48 h是试验组患者CABG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经ROC验证显示试验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置信区间:0.682~0.73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拟合度,P=0.748。经内部验证该评分预警系统AUC为0.754(95%置信区间:0.690~0.81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同样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较好,P=0.808。结论谵妄是CABG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低学历、术前睡眠障碍、体外循环及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等都是CABG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谵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以家庭为中心模式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5
作者 姬翠 王琴英 +1 位作者 王蕾 王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family-centered care,FCC)模式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0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family-centered care,FCC)模式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0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FCC模式下认知行为干预的延续性护理,两组均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抑郁、焦虑状况[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BMI、抑郁、焦虑状况均低于干预前(P<0.05),ESCA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血压和BMI控制情况分别为[(116.47±28.23)mmHg、(25.33±1.11)kg/m^(2)]均优于对照组[(124.48±29.81)mmHg、(26.18±1.35)kg/m^(2)];观察组自护能力(ESCA)、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别为[(121.15±29.69)分、(67.92±13.69)分]均高于对照组[(106.68±24.71)分、(60.81±10.77)分];观察组抑郁、焦虑状况分别为[(11.07±4.00)分、(12.39±3.59)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4.28)分、(13.45±4.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93、2.454、8.243、7.436、3.873、2.852,均P<0.01)。结论将FCC模式下的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血压、BMI和心理状况,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延续护理 认知行为干预 以家庭为中心 生活质量 自护能力
下载PDF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以不同方法治疗肺动静脉畸形
6
作者 范则杨 黄鹏 +1 位作者 关海涛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下以不同方法治疗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PAVM患者行MDT,对比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用于PA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1例中,22例接受介入治疗(介入组),4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 目的观察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下以不同方法治疗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PAVM患者行MDT,对比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用于PA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1例中,22例接受介入治疗(介入组),4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5例接受保守治疗(保守组)。介入组22例均成功栓塞PAVM,技术成功率100%(22/22);3例出现胸膜炎(3/22,13.64%),随访期间4例PAVM复发(4/22,18.18%),经二次介入治疗后均未复发。手术组4例均成功行胸腔镜下病变肺叶切除术,技术成功率100%(4/4),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PAVM复发(2/4,50.00%),1例接受介入治疗、1例接受保守治疗。保守组5例中,3例PAVM进展(3/5,60.00%);其中2例经介入治疗后未复发、1例接受保守治疗后死于脑卒中。结论MDT模式下以不同方法个体化治疗PAVM具有可行性;相比手术及保守治疗,介入治疗PAVM更为有效且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治疗学 多学科诊疗
下载PDF
经皮介入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二叶式或三叶式主动脉瓣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马培尧 孔深柯 +12 位作者 赵强 王坤 王鑫 王文志 赵法允 李艳鑫 王鹏飞 刘瑞闪 张戈军 徐仲英 徐亮 宋会军 李易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6-1401,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行经皮介入手术后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缩窄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47...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行经皮介入手术后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缩窄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合并BAV 18例,TAV 29例。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与术前相比,经皮介入治疗后CoA患者术后1年的CoA Vmax、CoA PG、LVEDd、LVEDdi、LVM、LVMI均明显改善,23.4%患者出现了左室逆重构。合并BAV的患者AV Vmax、AV PG、LVEDdi均高于TAV组(P=0.005,P=0.007,P=0.03),BAV患者左室逆重构率低于TAV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1年左室逆重构的影响因素。结论部分CoA患者经皮介入手术术后1年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且合并BAV的患者改善情况亚于TAV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二叶式主动脉瓣 经皮介入手术 左心室重构逆转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诊断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
8
作者 闫庆 刘嘉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肝内外血管异常多为胚胎发育第4~6周门静脉系统与下腔静脉、肝静脉或肝动脉等形成异常交通所致。门静脉畸形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门静脉狭窄等,其中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罕见,其临床表现隐匿,患者常因其他原因接... 肝内外血管异常多为胚胎发育第4~6周门静脉系统与下腔静脉、肝静脉或肝动脉等形成异常交通所致。门静脉畸形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门静脉狭窄等,其中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罕见,其临床表现隐匿,患者常因其他原因接受影像学检查而检出^([1-2])。目前影像学多采用Park分型评价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瘘 门静脉 肝静脉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机制及相关应用进展
9
作者 刘思稳 贾中伟 +2 位作者 郭钊 张祥祥 罗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91-95,共5页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减压与骨搬移骨块的弹性压力刺激;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平衡巨噬细胞极化并减轻炎症反应;启动跨皮质血管循环系统与干细胞动员。TTT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纯TTT治疗,未来的TTT治疗向微创化、个体化、简便化发展,针对于不同分级的糖尿病足将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 ILIZAROV技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硬化治疗静脉畸形效果研究进展
10
作者 康佳佳 何昀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静脉畸形(VM)为最常见先天性脉管畸形,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灶范围及位置,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出血等;治疗VM方法包括硬化治疗、手术治疗及激光治疗等,硬化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对于评价硬化治疗VM效果尚未建立统一标准。本文围绕... 静脉畸形(VM)为最常见先天性脉管畸形,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灶范围及位置,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出血等;治疗VM方法包括硬化治疗、手术治疗及激光治疗等,硬化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对于评价硬化治疗VM效果尚未建立统一标准。本文围绕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硬化治疗静脉畸形效果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清蛋白血症危险因素与预后
11
作者 赵冬 张雪娟 路长鸿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低清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CABG病人483例,定义术后第1天血清清蛋白(ALB)水平较术前下降的差值为△ALB,将△ALB≤7 g/L病人97例归为A组、7 g/L<△ALB≤15 g/L病人298例归为...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低清蛋白血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CABG病人483例,定义术后第1天血清清蛋白(ALB)水平较术前下降的差值为△ALB,将△ALB≤7 g/L病人97例归为A组、7 g/L<△ALB≤15 g/L病人298例归为B组、△ALB>15 g/L病人88例归为C组。比较3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3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C组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数及左室射血分数<40%的病人数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2~6.857,P<0.05);B、C两组中有介入治疗(PCI)史的病人数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3,P<0.05);C组术后在ICU停留时间>72 h、CABG当天引流>400 mL、大量失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浆、肾损伤等病人占比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1~39.287,P<0.05);C组术后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5,P<0.05)。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病人术前有PCI史(OR=1.670,95%CI=1.091~2.556,P=0.018)及左室射血分数<40%(OR=4.468,95%CI=2.304~8.665,P<0.001)是术后ALB水平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CABG后第1天ALB水平较术前下降程度7 g/L<△ALB≤15 g/L(OR=2.784,95%CI=1.190~6.516,P=0.018)和△ALB>15 g/L(OR=3.487,95%CI=1.373~8.853,P=0.009)是远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CI史及左室射血分数<40%是CABG后ALB水平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ALB水平较术前下降>7 g/L是CABG预后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白蛋白血症 冠状动脉分流术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陈敬杰 王晓玉 史云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4期60-63,共4页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腹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8例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研究组加用腹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腹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8例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研究组加用腹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比较两组肝、肾功能、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胱抑素C(Cys C)、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AST、ALT、Cys C、Cr及BUN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的AST、ALT、Cys C、Cr及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g(INF-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各指标低于术前(P<0.05);但对照组手术前后IL-1β、TNF-α、INF-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介入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选择素(CD62p)、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假腔最大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真腔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肝、肾功能,降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缓解患者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及再次介入手术发生风险,抑制术后炎症反应,促进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 保守治疗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术后高乳酸血症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王元博 刘建良 林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38-0041,共4页
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高乳酸血症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01—2020.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确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30例,其中男93例、女37例... 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高乳酸血症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01—2020.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确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30例,其中男93例、女37例,年龄26~79(52.9±12.1)岁。所有患者均同期行主动脉根部重建(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并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乳酸血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血症组43例及乳酸正常组87例两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术中资料、早期预后及并发症。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中重度主瓣返流情况、肌酐等基线资料;(2)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高乳酸血症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全麻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乳酸正常组,高乳酸血症组术后死亡率及MODS发生率较乳酸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提示术后第一次乳酸值对早期死亡率有预测作用结论。结论 高乳酸血症在ATAAD术后患者中很常见,术后首次乳酸值可预测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并且高乳酸血症与早期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乳酸血症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下载PDF
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石龙 郭秋哲 +3 位作者 张顺利 陈永昆 廖陆枭 王小啟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97-100,共4页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和预后不佳。根据累及范围不同,AAD的临床表现多变,常被误诊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腹症,导致治疗延误。尽管动脉增强CT被认为是确诊AAD的“金标准”,但由...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和预后不佳。根据累及范围不同,AAD的临床表现多变,常被误诊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腹症,导致治疗延误。尽管动脉增强CT被认为是确诊AAD的“金标准”,但由于患者需频繁移动、存在辐射暴露和造影剂过敏等风险,导致其使用受限。血清生物标志物具有无创、快速、简单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其在AAD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关注。目前,AAD诊断相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包括凝血相关的D-二聚体,可反映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炎症及应激反应相关的铜蓝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S100钙结合蛋白A1,可反映机体是否处于急性时相期;以及心血管及平滑肌相关的平滑肌22α、血管生成素2和溶血磷脂酸,可反映心血管和平滑肌损伤情况。上述血清生物标志物的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有助于区分AAD和其他临床症状相似疾病,为AAD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学 生物标志物 D-二聚体 铜蓝蛋白 平滑肌细胞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
15
作者 厉胜 晋炳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n=40)和剥脱组(n=40)。射频消融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剥脱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剥脱...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n=40)和剥脱组(n=40)。射频消融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剥脱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一般情况、应激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剥脱组,射频消融组手术切口数和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术后24 h,两组IL-6、TNF-α均高于术前(P<0.05),但射频消融组均低于剥脱组(P<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创面感染、瘀斑、疼痛和复发情况低于剥脱组(P<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剥脱组(P<0.05);术后1年复发率为5.00%,低于剥脱组的22.50%(P<0.05)。结论: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联合射频消融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高位结扎 射频消融 剥脱术 疗效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联合肌红蛋白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雷磊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肌红蛋白(Mb)及二者联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住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ATAAD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肌红蛋白(Mb)及二者联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住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AT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术前血红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Mb水平、SII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AAD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I、Mb及二者联合对ATAAD术后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102例患者中AKI发生率为46.08%(47/102)。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BUN水平及ACC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BMI、有无高血压史和术前SII、Mb、Scr、UA、eGFR及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史、高BMI、术前高SII、术前高水平Mb、CPB时间长是ATAAD患者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SII、Mb预测ATAAD患者术后AKI发生的截断值分别为2038.825×10^(9)L^(-1)、27.000μg·L^(-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769,敏感度分别为0.745、0.766,特异度分别为0.727、0.745;术前SII与Mb联合预测ATAAD患者术后AKI发生的ROC为0.800,敏感度为0.723,特异度为0.782。结论有高血压史、高BMI、术前高SII、术前高水平Mb、CPB时间长是ATAAD患者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SII和Mb对预测ATAAD患者术后发生AKI有一定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较单一指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肌红蛋白
下载PDF
弹簧圈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髂内动脉处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
17
作者 刘佳 张阳 王志义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39,共4页
目的:对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患者进行随访和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行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 目的:对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患者进行随访和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行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臀肌萎缩、跛行、性功能障碍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有6例(18.2%)患者发生跛行,4例(12.1%)患者发生臀肌萎缩,对照组中各有1例(1.6%)患者发生跛行和臀肌萎缩,实验组患者术后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患者发生Ⅱ型内漏,对照组中有2例(3.2%)患者发生Ⅱ型内漏。结论: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发生,但需权衡其可能引发的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在行EVAR时应尽量保证髂内动脉的通畅和盆腔循环的畅通,以最大程度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髂内动脉 弹簧圈 栓塞 Ⅱ型内漏
下载PDF
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前沿
18
作者 孙羽东 董维 景在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61-166,共6页
血管战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是战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自近现代战争以来,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腔内血管救治技术与理念出现后,以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代表的救治技术和器具显著提高了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本文... 血管战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是战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自近现代战争以来,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腔内血管救治技术与理念出现后,以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代表的救治技术和器具显著提高了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本文将深入探讨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的前沿,围绕血管战创伤救治理念、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血管战创伤救治装备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展开论述,并对信息时代下的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战创伤 战场 救治 出血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导丝会师技术在腋动脉损伤腔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窦树彬 王小微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导丝会师技术在腋动脉损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8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腋动脉损伤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30~66岁,平均40.3岁。经股动脉及患侧桡动脉入路,双向入路导丝会师腋... 目的探讨导丝会师技术在腋动脉损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8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腋动脉损伤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30~66岁,平均40.3岁。经股动脉及患侧桡动脉入路,双向入路导丝会师腋动脉损伤段,经股动脉引入圈套器,将导丝拉出体外,建立股-桡动脉的“体外导丝”工作轨道,然后行支架植入术。观察患者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再干预情况等。结果腔内治疗过程中采用导丝会师技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34枚,平均1.5枚,术中造影示腋动脉血流完全恢复通畅。随访6~49个月,平均28.6个月,支架内血流通畅或支架腔内狭窄小于30%未行腔内干预20例,支架腔内狭窄超过50%再次腔内治疗2例,无支架移位、断裂、内瘘等。结论腋动脉损伤腔内治疗过程中采用导丝会师技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应用价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损伤 导丝会师技术 支架 腔内
下载PDF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单中心临床诊治经验
20
作者 刘畅 宋毅 +6 位作者 袁烨 丁任重 吴文军 田现钢 钟昌明 陈建明 胡义杰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75-182,共8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23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救治的12例TAI患者的诊治情况。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7~80岁,平均51.7岁;道路交通伤8例,撞击伤2例,高处坠... 目的观察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23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救治的12例TAI患者的诊治情况。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7~80岁,平均51.7岁;道路交通伤8例,撞击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收集并分析患者主动脉损伤的分型、特点、治疗策略,多发伤治疗情况以及近远期随访结果。结果主动脉损伤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8例,Stanford Non-A/B型主动脉夹层2例;接受主动脉手术者8例(66.7%),其中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开放手术治疗3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4例,杂交手术1例,非手术治疗4例。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患者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TEVAR治疗患者中,1例合并严重多发伤,住院期间死亡。4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存活。随访时间14~123个月,平均45.9个月。截至2023年6月最后一次随访,1例TEVAR治疗患者失访,余10例患者均存活,无新发主动脉事件。结论早期识别TAI,充分评估患者的多发伤及主动脉损伤伤情,制定个性化整体治疗方案,合理地干预和正确的手术策略,是TAI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 多发伤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