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多普勒系统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控制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丹 李俊青 +2 位作者 王彦 彭红兵 武清菊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91-798,共8页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多普勒系统(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EP)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患者术中个体化血压管理、心肌耗氧及术后认知功能...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多普勒系统(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EP)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患者术中个体化血压管理、心肌耗氧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择期行CEA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通过血管活性药物升高血压,研究组术中根据TCD和SEP联合监测结果指导血压调节工作。收集2组麻醉前(T00),麻醉后10 min(T0)、颈动脉阻断前5 min(T1)、颈动脉阻断前后即刻(T2)、解除颈动脉阻断即刻(T3)及解除颈动脉阻断后1 h(T4)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值和外周动脉收缩压,比较2组术中一般情况(心肌耗氧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和半年后超声复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术中麻黄碱用量、尼卡地平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心肌耗氧量及术中发生心动过缓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侧Vm与外周动脉收缩压呈波动趋势,研究组Vm与外周动脉收缩压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OCD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反应蛋白、丙二醛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研究组C反应蛋白、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0例患者中有25例术中阻断颈动脉后,TCD监测提示达到流转标准,其中7例患者同时达SEP波幅下降流转标准,给予转流术操作。TCD监测阳性率高于SEP监测(P<0.05),两种手段共同监测达到转流标准的比例一致性一般(Kappa=0.243,P<0.05)。研究组术后半年发生术后再狭窄和形成继发血栓的患者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偏少(P<0.05)。结论 TCD联合SEP对CEA患者术中个体化血压管理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可显著减少术中心肌耗氧量,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其中TCD对CEA术中脑血流高灌注现象监测效果较好,而SEP对术中转流的实施指导意义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下载PDF
IABP治疗期间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处理 被引量:7
2
作者 杜萍 杨运亮 +7 位作者 牛润岭 马晓静 王春平 赵建辉 张在旺 杨小民 姜博 宋铁鹰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828-829,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下肢血管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寻找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接受IABP治疗患者75例,将IABP下肢血管并发症分为主要并发症和次要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和肢体缺血,患者需要通过... 目的研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下肢血管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寻找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接受IABP治疗患者75例,将IABP下肢血管并发症分为主要并发症和次要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和肢体缺血,患者需要通过栓子切除,血管修复或筋膜切开治疗。次要并发症是指仅需通过移除IABP就能得到缓解而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下肢缺血。结果患者应用外鞘插管12.0%,应用无外鞘插管80.0%。患者出现IABP相关血管病并发症10例(13.3%)。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6)岁;体重63~93kg,平均(76±7)kg;IABP使用时间为2~10d,平均(13.0±1.2)d;冠脉搭桥数量为2~5,平均(3.0±0.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变量对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没有相关性。结论对于存在危险因素或需长时间置管患者,应尽可能使用无外鞘插管技术,选择较小的管道,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危险因素 并发症 下肢血管
下载PDF
采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元恒 杨军民 +3 位作者 张红超 于鲁峰 李令珂 徐金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81-882,共2页
目的探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女3例,男2例,年龄7.0±3.9(2~13)岁。术前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绀,血氧饱和度为0.89~0.9... 目的探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女3例,男2例,年龄7.0±3.9(2~13)岁。术前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绀,血氧饱和度为0.89~0.93。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厚。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右心房室增大,心影呈"雪人征",心胸比率0.55~0.70。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静脉总干入垂直静脉至无名静脉,房间隔缺损13~17mm,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肺动脉高压[73.8±5.3(67~80)mmHg],其中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左房顶部径路进行矫治,其中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55.6±8.7(43~65)min,体外循环时间86.8±12.9(72~10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7.8±3.5(8~22)h,4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硝普钠、前列腺素E和多巴胺处理。结果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0.5~2.5年,生长发育良好,无心律失常和吻合口狭窄。结论采用心上径路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操作方便,显露好,可减少心律失常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畸形 肺静脉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龚琪 林薇 +3 位作者 王哲 徐振海 谈玲玲 吕会来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5期1876-1877,共2页
目的总结探讨复杂先心病行双向腔肺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的患者24例,术前患者血氧饱和度0.71±0.07,术中肺动脉压力(14±4)mmHg,术中不关闭肺动脉,其中11例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 目的总结探讨复杂先心病行双向腔肺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的患者24例,术前患者血氧饱和度0.71±0.07,术中肺动脉压力(14±4)mmHg,术中不关闭肺动脉,其中11例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肺动脉压力(17±5)mmHg,出院前血氧饱和度0.90±0.08,术后乳糜胸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无其他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等并发症,随访心脏超声示吻合口通畅。结论对于某些难以一期根治的复杂先心病患者,采用双向腔肺分流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腔肺分流术
下载PDF
心内型肺静脉畸形引流误诊2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文娟 唐红 +1 位作者 饶莉 赁可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3147-3148,共2页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静脉/畸形 引流术 误诊
下载PDF
肝脏枪击伤超声表现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樊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37,共1页
患者男.43岁,主因“枪击伤后20min”入。查体: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腹见直径约5mm伤口,有少量出血。
关键词 枪击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巨大肺动脉瘤1例
7
作者 周宇 张凤香 +1 位作者 王洋 司忠义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735-735,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1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前区不适,无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明显气短。5月份开始心前区不适症状加重并伴心前区疼痛,难以忍受,休息后亦不能缓解。于2011年5月7日入我院,查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 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1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前区不适,无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明显气短。5月份开始心前区不适症状加重并伴心前区疼痛,难以忍受,休息后亦不能缓解。于2011年5月7日入我院,查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60mmHg(1mmHg=0.133kPa);胸部正侧位片提示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部增强CT提示肺动脉主干近端变细拉长,粗径约2.8cm,长约2.0cm,主干远端扩张增粗,直径约4.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肺动脉瘤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
8
作者 李发洲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3年第5期35-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X线及CT特征。方法:搜集2例经CT增强证实的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并结合文献分析其X线及CT表现。结果:①患侧肺透亮度明显增高;②患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明显细小;③患侧支气管可见囊状及柱状扩张。结论:单侧... 目的:探讨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X线及CT特征。方法:搜集2例经CT增强证实的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并结合文献分析其X线及CT表现。结果:①患侧肺透亮度明显增高;②患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明显细小;③患侧支气管可见囊状及柱状扩张。结论: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X线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 X线 CT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三尖瓣闭锁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特殊改变1例分析
9
作者 邹文利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2450-2450,共1页
对三尖瓣闭锁全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术后特殊改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女,15岁。因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于3a前行单向格林术,为完全纠正发绀来我院行二期手术。于2010—05—14在我院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下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 对三尖瓣闭锁全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术后特殊改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女,15岁。因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于3a前行单向格林术,为完全纠正发绀来我院行二期手术。于2010—05—14在我院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下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术。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室间隔缺损(肌部),单向Glenn术后。2009—10—14一期手术术前超声报告:左心房室及右心房增大,右室腔较小。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闭锁/外科学 肺动脉/外科学 腔静脉/外科学 吻合术 外科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支架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伟 余志庆 +8 位作者 李奋 黄美蓉 李筠 杨健萍 钟玉敏 张玉奇 孙锟 付力军 周爱卿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12期1498-150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5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植入的介入治疗。年龄7.0~15.0岁(平均10.8岁)。结果法洛四联症(TOF)和室间隔完整...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5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植入的介入治疗。年龄7.0~15.0岁(平均10.8岁)。结果法洛四联症(TOF)和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术后残留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狭窄者3例,分别在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起始部各植入CP支架和Palmaz支架一只。TOF和室间隔缺损伴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VSD/APW)术后残留左和右肺动脉均狭窄者2例,分别在左肺动脉和右肺动脉起始部同时各植入CP支架一只。其中PA/IVS术后右肺动脉狭窄者,术中发生支架移位至肺总动脉,换大一号球囊后将其再次扩张,使其固定在肺动脉总干内,然后再重新选择一支架植入狭窄的右肺动脉内。除1例植入Palmaz支架者使用Z-Med球囊外,其余均使用BIB球囊。支架植入后,左、右肺动脉跨狭窄处压差(△P)分别由术前(40.00±14.50)mmHg、(41.7±11.8)mmHg降至(2.75±0.83)mmHg和(8.3±2.6)mmHg(1mmHg=0.133kPa);左、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直径分别为(5.5±1.3)mm、(8.7±0.5)mm上升至(12.2±1.8)mm和(16.0±2.6)mm。随访1~3年(平均2年)。术后患儿日常活动量明显增加。无再狭窄、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也未发现有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需外科干预者。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技术目前已成为对肺动脉分支狭窄常规球囊扩张术疗效不明显时最好的补充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