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曾昭凡 肖占祥 戚悠飞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60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包...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60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球囊扩张(PTA)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Stent)。手术操作在介入室进行,狭窄为主的病例以球囊扩张为主,若扩张后有夹层形成或不能维持扩张效果的,则植入支架。结果 60例患者中,支架植入34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2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PTA),5例因导丝导管无法通过病变段管腔而放弃治疗。总成功率为92%。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血管破例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成功病例中,8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股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13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腘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7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胫后或足背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另有23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增加,9例患者(包括手术失败的5例)术后血运无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新兴、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它可与以往传统的血管外科治疗手段优势互补,遵循安全简单有效的原则,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减少了并发症,并为一些治疗困难,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缺血 腔内治疗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孜冠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皮下脂肪 功能恢复 功能障碍 先发现 徐达传
下载PDF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在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崔丽华 常再平 +1 位作者 李勇 高练兵 《医疗装备》 2016年第1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4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各项手术指标均...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4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采用髄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