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孕期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玉萍 梁东芝 +1 位作者 王丹 郭红玉 《中国医刊》 2025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孕期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分娩且完成盆底肌评估的898例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据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盆底肌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孕期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分娩且完成盆底肌评估的898例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依据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盆底肌训练前后两个时间段进行分组,对照组为2021年5—10月分娩的女性(563例),均给予常规的孕期保健及盆底肌健康宣教;干预组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分娩的女性(335例),孕期除给予常规的孕期保健及盆底肌健康宣教外,还接受了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盆底肌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8周评估Glazer盆底肌表面肌电图并采用盆底肌锻炼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盆底肌训练的依从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早期Glazer盆底肌表面肌电图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体重指数≥30 kg/m2及阴道分娩的比例更高,贫血的比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慢肌(Ⅰ类纤维)阶段正常(>35μV)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经产妇、孕期贫血和干预方式(干预组)是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干预组对盆底肌训练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孕期盆底肌训练能降低产后6~8周盆底功能受损的风险,同时可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 盆底肌训练 表面肌电图 依从性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威 赵继蓉 李胜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 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 目的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 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入NICU的发生情况。于分娩前1周和产后2周、6周分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EPDS评分≥11分为PPD),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产妇焦虑情绪,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产妇感受到的总社会支持度。结果与非镇痛组比较,镇痛组产妇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产后2、6周PPD发生率、PSSS高支持状态、GAD-7≥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产妇接受LEA不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后抑郁 产后焦虑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下载PDF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玉芳 王晓娥 +2 位作者 刘亚丹 张静 江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9期2104-2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组,其中采用常规分娩模式产妇为常规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分娩产妇为联合组,...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组,其中采用常规分娩模式产妇为常规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分娩产妇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联合组阴道分娩率(91.7%)高于常规组(75.0%),第1产程(356.4±69.0 min)、第2产程(34.5±10.8 min)、第3产程(6.1±1.1 min)时间均短于常规组(442.2±82.6 min、46.1±14.5 min、9.6±1.5 min),分娩时疼痛等级≤2级占比(90.0%)高于常规组(68.3%),分娩控制感评分(178.41±19.68分)高于常规组(121.88±16.54分),产后出血量(208.4±30.0 ml)及分娩时并发症(11.7%)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92.5±37.3ml、31.7%)(均P<0.05)。结论:应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能够减少初产妇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轻分娩疼痛,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分娩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阴道分娩 中医穴位按摩 自由体位 产程 产后出血量 分娩控制感评分 分娩疼痛
下载PDF
黄豆袋热敷联合合谷穴按摩在产程活跃期中的镇痛效果
4
作者 蒋妮珊 李凤连 +5 位作者 蓝英 甘丽红 韦细芳 韦连 薛健梅 杨昆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黄豆袋热敷联合合谷穴按摩在产程活跃期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综合干预方法,包括心理疗法、体位管理和拉玛泽呼吸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程活跃期给予观... 目的探讨黄豆袋热敷联合合谷穴按摩在产程活跃期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综合干预方法,包括心理疗法、体位管理和拉玛泽呼吸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程活跃期给予观察组黄豆袋热敷联合合谷穴按摩。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顺产及中转行剖宫产比例,以及顺产产妇产程活跃期至胎儿娩出时间、阴道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顺产比例高于对照组,顺产产妇的产程活跃期至胎儿娩出时间、阴道出血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理疗法、体位管理、拉玛泽呼吸法基础上,在产程活跃期辅以黄豆袋热敷联合合谷穴按摩可缓解初产妇的疼痛感,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豆袋 合谷穴 热敷 按摩 产程活跃期 镇痛
下载PDF
促进胎肺成熟的药物使用
5
作者 何雪莲 马慧凡 高岩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426,共3页
1969年新西兰产科医生Liggins教授首次观察到产前糖皮质激素(ACS)可以预防早产羔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Liggins和他的儿科同事看到了ACS降低早产儿高死亡率的潜力,并进行了ACS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引发... 1969年新西兰产科医生Liggins教授首次观察到产前糖皮质激素(ACS)可以预防早产羔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Liggins和他的儿科同事看到了ACS降低早产儿高死亡率的潜力,并进行了ACS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引发了数十年的研究,被认为是新生儿领域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但早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RDS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是早产数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如何在产前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仍然具有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医生 新生儿死亡 糖皮质激素 对照试验 公共卫生问题 胎肺成熟 高死亡率 早产
下载PDF
持续揿针内关穴刺激辅助硬膜外自控与程控脉冲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运用
6
作者 李欢欢 肖斌艳 +2 位作者 饶云 宋劼 周群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64-466,485,共4页
目的通过揿针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辅助PCEA+PIEB的镇痛方式,观察其分娩镇痛效果,为临床分娩镇痛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一种选择方案。方法选择本院拟经阴道分娩产妇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关穴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N组产... 目的通过揿针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辅助PCEA+PIEB的镇痛方式,观察其分娩镇痛效果,为临床分娩镇痛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一种选择方案。方法选择本院拟经阴道分娩产妇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关穴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N组产妇均行揿针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其余操作与C组产妇相同。选取L2-3椎间隙为硬膜外阻滞穿刺点,操作成功后,即行PCEA+PIEB分娩镇痛。如分娩过程中出现爆发性疼痛,产妇主诉需麻醉医生再次介入镇痛,则经硬膜外导管快速给予1.5%利多卡因5 mL,作为补救镇痛措施。结果N组产妇宫颈口全部开放、胎头娩出时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FPR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产妇PCEA次数及有效PCEA按压次数均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要求补救镇痛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揿针内关穴刺激辅助硬膜外自控与程控脉冲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揿针 内关穴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 分娩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7
作者 任伟伟 郝银丽 +1 位作者 杨奇星 梁勇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比较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80例产妇,参考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ESPB,40例)与B组(硬膜外麻醉,4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 目的:比较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80例产妇,参考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ESPB,40例)与B组(硬膜外麻醉,4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时、出生后5min),产妇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瘙痒、发热)与镇痛前、分娩完成时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结果:产程:A、B组产妇第一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二产程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A、B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A、B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镇痛前,两组产妇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完成时,两组产妇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娩完成时的NR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具有良好效果,安全性高,且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可进一步缩短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止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分娩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8
作者 刘伟武 曾伟兰 +3 位作者 徐敏兰 徐秀英 周树强 梁妙 《右江医学》 2024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后是否出现发热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后是否出现发热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观察组为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阴道操作次数、破膜时间、总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比例、分娩方式、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阴道操作次数(7.56±1.12)次,破膜时间为(11.86±2.03)h,总产程时间为(17.08±2.34)h,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为51例(34.00%),对照组阴道操作次数(5.41±1.04)次,破膜时间为(8.69±1.75)h,总产程时间为(15.04±1.84)h,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为20例(13.33%),两组产妇的阴道操作次数、破膜时间、总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比例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82例(54.67%),剖宫产45例(30.00%),器械助产23例(15.33%),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121例(80.67%),剖宫产19例(12.67%),器械助产10例(6.67%),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观察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头痛、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60.67%(91/150),对照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头痛、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1.33%(47/150),两组产妇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出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0.67%(61/150),对照组出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2.67%(34/150),两组新生儿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产时发热是一种临床表现,早发现早预防非常重要。对于产科医生而言,应加强产程管理,掌握阴道操作指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预防感染性产时发热。同时,要避免产时发热相关因素的叠加,防止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此外,还需综合分析产时发热的原因,动态监测各项指标,仔细鉴别,并采取适宜的产程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分娩镇痛 产妇 发热 分娩方式 母婴结局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效果
9
作者 石喜玲 刘凌芝 +1 位作者 沈婷 高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组、T组、E+T组及C组,每组40例。E组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T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E+...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组、T组、E+T组及C组,每组40例。E组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T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E+T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C组不进行分娩镇痛。比较4组分娩方式,产程,产后出血发生率,镇痛前及宫口开2、4、6 cm和宫口全开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新生儿出生1、5、10 min后的Apgar评分,镇痛前、宫口开4 cm和宫口开全时血清β-内啡肽水平;比较E+T组与E组的镇痛药物用量。结果E+T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E组、T组及C组,第一及第二产程显著短于E组、T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前4组VAS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2、4、6cm和宫口全开时E+T组VAS评分显著低于E组、T组及C组,E组及T组显著低于C组,E组显著低于T组,宫口开4cm和宫口开全时E+T组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显著高于E组、T组及C组,T组显著高于E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出生1、5、10 min后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镇痛药物用量显著少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作用相对更好,且可有效改善分娩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初产妇 分娩 镇痛作用 分娩结局
下载PDF
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10
作者 王欣 高学军 +1 位作者 赵洋洋 李建薇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S01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名。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采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名。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采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结果研究组产程显著更短,自然分娩率显著更高,镇痛效果显著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可缩短产程,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妇分娩的疼痛感知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程护理 非药物性镇痛分娩 妊娠结局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气囊仿生助产联合骨盆摇摆运动在高龄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陈恒 肖海燕 +2 位作者 刘伟武 徐秀英 胡月圆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骨盆摇摆运动在高龄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高龄初产妇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骨盆摇摆运动分娩,观察组予以气囊仿生助产联合...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骨盆摇摆运动在高龄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高龄初产妇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骨盆摇摆运动分娩,观察组予以气囊仿生助产联合骨盆摇摆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产后2h出血情况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联合骨盆摇摆运动应用于高龄初产妇分娩中,可有效提升阴道分娩率,加快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高龄初产妇 气囊仿生助产 骨盆摇摆运动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对产妇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
12
作者 刘洋 赵天天 +2 位作者 李彦东 江海滨 张成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孕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根据有无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研究主...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孕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根据有无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研究主要结局是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助产方式的影响,次要结局是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收入重症医学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开始纳入856例孕妇,最终574例孕妇符合标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128例(发热组),未发热446例(未发热组)。发热组剖宫产发生率为16.4%,未发热组剖宫产发生率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情况在发热组12.5%,未发热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经阴分娩产妇之间助产、侧切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血症入ICU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会增加产妇剖宫产发生率以及孕妇围产期抗生素使用率,但对于经阴助产需求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血症入ICU情况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发热 剖宫产
下载PDF
头位分娩评分法在4000例孕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芳 白丽慧 +1 位作者 曹园园 张倩 《广州医药》 202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 探讨头位分娩评分法在孕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建档住院的4 000例待产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在宫口已开时都给予头位分娩评分,观察与记录所有孕妇的分娩方式与头... 目的 探讨头位分娩评分法在孕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建档住院的4 000例待产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在宫口已开时都给予头位分娩评分,观察与记录所有孕妇的分娩方式与头位分娩评分法状况,记录新生儿出生1 min与出生5 min的Apgar评分,记录所有孕妇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4 000例孕妇中,Apgar评分≤8分者156例、9~10分者894例、≥11分者2 950例。不同头位分娩评分法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分者的剖宫产率为100.0%,9~10分者、≥11分者分别为35.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分者、9~10分者、≥11分者的新生儿出生1 min与出生5 min的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分者、9~10分者、≥11分者的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血肿、产后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为分别为13.5%、2.0%、0.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位分娩评分法在产科中处理头位分娩时具有指导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位分娩评分法 孕妇 自然分娩 剖宫产 产后并发症 新生儿Apgar评分
下载PDF
芳香疗法与穴位按摩联合分娩球镇痛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蕾 张金花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5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芳香疗法与穴位按摩联合分娩球镇痛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产科接收的80例初产妇,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使用分娩球,研究组(40例)在使... 目的探讨芳香疗法与穴位按摩联合分娩球镇痛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产科接收的80例初产妇,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使用分娩球,研究组(40例)在使用分娩球的基础上结合芳香疗法与穴位按摩。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总满意率、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芳香疗法与穴位按摩联合分娩球镇痛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产妇情绪,缩短产程,促进母婴健康,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疗法 穴位按摩 分娩球 初产妇 阴道分娩
下载PDF
罗哌卡因穴位注射镇痛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作用
15
作者 徐琳 雷恩骏 祝文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620-622,637,共4页
目的评价潜伏期罗哌卡因穴位注射镇痛对硬膜外镇痛疗效、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L组,n=30)于宫口开至1 cm时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对照组(N组,n=30)则给与生理盐水。两组... 目的评价潜伏期罗哌卡因穴位注射镇痛对硬膜外镇痛疗效、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L组,n=30)于宫口开至1 cm时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对照组(N组,n=30)则给与生理盐水。两组均于宫口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及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比较穴位注射即刻(T0)、穴位注射后1 h(T1)、穴位注射后2 h(T2)、宫口开到3指(T3)、宫口开全时(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两组各产程时间;记录比较两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记录比较两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相比,L组T1、T2、T3时刻的VAS评分明显降低;L组镇痛泵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N组,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潜伏期行罗哌卡因的穴位注射镇痛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产妇潜伏期的疼痛,与硬膜外阻滞联合镇痛,可加强镇痛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穴位注射 硬膜外阻滞 分娩镇痛
下载PDF
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在肩难产新生儿并发症预防效果分析
16
作者 廖丽琴 刘四华 文慧珍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在肩难产新生儿并发症预防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法将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自然分娩的肩难产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娩肩法和顺应宫缩... 目的:探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在肩难产新生儿并发症预防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法将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自然分娩的肩难产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娩肩法和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进行分娩。比较2组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和窒息情况、盆底肌收缩运动肌电值。结果:与对照组(20.22%)相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产伤总发生率(3.33%)较低;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6%;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盆底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较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应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分娩,能有效预防肩难产新生儿并发症,且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利于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难产 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 新生儿并发症
下载PDF
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在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许红玲 王根生 +5 位作者 李青 王雪梅 张玉艳 赵迎春 吴玉叶 吴超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1期1661-1663,共3页
目的分析新产程标准下单胎足月初产妇实施全产程分娩镇痛对其分娩产程过程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安庆市立医院产科收治的36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不同产程分娩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全产程... 目的分析新产程标准下单胎足月初产妇实施全产程分娩镇痛对其分娩产程过程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安庆市立医院产科收治的36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不同产程分娩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全产程分娩镇痛分娩,n=180)与对照组(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分娩,n=180)。比较两组最终分娩方式、不同产程阶段疼痛程度情况以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两组自然阴道分娩率、中转剖宫产率、人工破膜率、会阴裂伤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采用全产程分娩镇痛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且有效缓解产妇全产程疼痛及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在临床上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单胎足月初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产程标准 初产妇 分娩镇痛
下载PDF
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温洪樱 李秋霞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9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PPD)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给予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PPD)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给予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β-EP)、谷氨酸(Glu)水平,并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产妇PPD发生率。结果:宫口开4、6、8、10 cm时,2组VAS评分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宫口开10 cm时,2组血清β-EP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Glu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Glu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分娩方式、新生儿1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2组EPDS评分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42 d,观察组PP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产妇PP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分娩疼痛、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揿针 硬膜外分娩镇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
下载PDF
上身直立坐位分娩对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及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闫思思 吴英 付玉惠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4-478,共5页
目的:利用产时超声监测,观察并分析上身直立坐位分娩对第二产程中胎头下降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2~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足月宫口开全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1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 目的:利用产时超声监测,观察并分析上身直立坐位分娩对第二产程中胎头下降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2~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足月宫口开全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1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直立位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或半卧位分娩,直立位组采用上身直立坐位分娩。两组产妇均在第二产程初期即宫口开全指导分娩时和第二产程指导分娩30分钟后,对产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腹部和会阴二维超声检查检测胎头进展角(AOP)、胎头-会阴距离(HPD)及胎方位,同时记录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及分娩结局,分析两组产妇AOP、HPD角度和位置变化,分娩时长及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第二产程初期两组产妇AOP、HPD及胎方位非枕前位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分娩30分钟后,与对照组比较,直立位组产妇AOP角度增大,HPD距离缩短,胎方位非枕前位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直立位组自然分娩率提高,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会阴水肿率和缩宫素使用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均活产,1分钟Apgar评分两组均全为10分。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第二产程采取上身直立坐位分娩时,AOP增大,HPD缩短,加速第二产程时间,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医学干预,减少分娩时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超声 第二产程 直立坐位分娩 分娩结局
下载PDF
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20
作者 刘欣 曹桂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2期113-116,共4页
目的 探析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产科产检并拟用无痛分娩的100例产妇为分析对象,对产妇编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方法分组,分设为对照组(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 目的 探析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产科产检并拟用无痛分娩的100例产妇为分析对象,对产妇编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方法分组,分设为对照组(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各5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镇痛效果(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不同时间段(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母婴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4.56±1.68)min、完全阻滞时间(12.35±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14±1.87)、(23.41±2.13)min,镇痛持续时间(5.38±0.57)h长于对照组的(2.66±0.33)h,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376.22±61.23)min及总产程(427.71±82.2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2.42±88.21)、(484.77±112.42)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分别为(1.78±0.34)、(1.23±0.24)、(1.54±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0.41)、(1.87±0.27)、(3.23±1.16)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0 min的Apgar评分及产妇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无痛分娩时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母婴结局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分娩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镇痛效应 母婴结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