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于红 邹曰坤 +2 位作者 张毅 张萍 张志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MRSA血流感染患者14例,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n=8)和利奈唑胺组(n=6)。观察两种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28d病死率(...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MRSA血流感染患者14例,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n=8)和利奈唑胺组(n=6)。观察两种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28d病死率(16.7%和12.5%,P>0.05)、细菌清除率(83.3%和87.5%,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1和4±1d,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万古霉素组退热时间短于利奈唑胺组(4.5±0.6和5.4±0.9d,P<0.05),细菌清除时间短于利奈唑胺组(4.0±0.8和4.4±0.9d,P<0.05),但ICU住院时间长于利奈唑胺组(19.8±2.5和16.4±2.7d,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与治疗前相比,自第3天开始下降,第5天出现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与上述变化相似,在治疗第5天开始与治疗前出现明显差异(P<0.05);万古霉素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rCl)在第3天下降,于第5天达到峰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又回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接受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的患者数没有增加。利奈唑胺组CrCl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ASA血流感染疗效基本相当,且两种药物安全性、耐受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菌血症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淑青 袁宝军 +3 位作者 李超 佟艳艳 王冬梅 邹吉敏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9期2942-2944,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5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阳性组)和113例血培养阴性患者(阴性组)及51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应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5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阳性组)和113例血培养阴性患者(阴性组)及51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应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百分比(NLR)、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分析比较PCT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PCT、CRP、WBC及NL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培养阳性组PCT和NLR水平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革兰阴性杆菌组与阳性球菌组比较,PCT和NLR也显著升高(P<0.05);脓毒血症组PCT、CRP和WBC均高于非脓毒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CRP(r=0.227,P<0.05)、PCT与NLR(r=0.294,P<0.01)呈轻度正相关。结论 PCT对于血液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感染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细菌感染 脓毒血症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詹剑勇 梅冰 +1 位作者 王美堂 霍正禄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干预治疗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①EP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无特定病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于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EP早期治疗组(C组)及EP延迟治...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干预治疗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①EP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无特定病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于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EP早期治疗组(C组)及EP延迟治疗组(D组),每组25只,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各组均于术后6、12、18、24、36、48、60、72h腹腔内注射给药3mL,C、D组分别于术后6、12h开始予EP(40mg/k),A、B两组同法予等量林格乳酸钠溶液(mger lactate solution,RLS),每隔12h记录死亡情况,分析比较5d生存率;②EP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80只无特定病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组及给药方法与方法一相同,术后24、48h各处死10只。测定各时间点血浆D-乳酸、DAO的变化,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48h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多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埔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C、D四组大鼠5d生存率分别为100%、24%、68%、56%,与B组相比,C、D组大鼠5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D组术后24h和48hm浆D-乳酸含量明屁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D术后24h和48h血浆DAO活性明显下降(P〈0.01),C、D组术后24、48h血浆D-乳酸含匿、DAO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c、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较B组明显减轻,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楚。结论脓毒症时肠黏膜损伤严重,EP早期与延迟干预治疗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提高5d生存率,具有抗脓毒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脓毒症 生存率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边毓尧 寿松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81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非脓毒症患者40例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81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非脓毒症患者40例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67例和死亡组1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血浆皮质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皮质醇、乳酸(LAC)、血糖(GLU)、白细胞计数(WBC)、肌酐(Cr)、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钙素原(PCT)、血氧分压(PaO2)、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LAC、GLU、P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ACTH、PCT、TNF-α、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3、0.186、0.403和0.360,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75,P<0.05)。血浆ACTH水平与TNF-α呈正相关(r=0.251,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r=-0.229,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醇、APACHEⅡ评分、LAC、PaO2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皮质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表现为高皮质醇、高TNF-α、低IL-10水平者预后较差。早期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氢化可的松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下载PDF
脓毒症免疫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汤超 刘朝奇 韩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20-1022,共3页
脓毒症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脓毒症早期机体可能表现为失控的持久性炎症反应,晚期则出现免疫抑制,表现为淋巴细胞凋亡,使机体的易感性增加。深入探讨脓毒症免疫干预措施,可为其预防与治疗开拓更广阔的思路与更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 综述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血清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马艳梅 霍正禄 +4 位作者 梅冰 詹剑勇 王美堂 张玲 何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2-445,482,共5页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动物多器官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脓毒症组(n=2...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动物多器官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脓毒症组(n=20)、EP早期治疗组(n=20)和EP晚期治疗组(n=20)。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24h和48h颈动脉置管留取标本后活杀,检测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以及24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及动脉氧分压(PaO2)等各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EP治疗组各时相点血清HMGB1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EP早期组和EP晚期组HMGBl均较同时相点脓毒症组显著降低(P〈0.01)。与脓毒症组相比,EP治疗组血清ALT、AST、BUN、Cr、CK、PaO,水平均明显改善(P〈0.01);脓毒症组24h血清HMGB1与血清ALT、AST、BUN、Cr、CK、PaO2水平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EP对脓毒症大鼠的重要器官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P抑制HMGB1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脓毒症 器官功能 高迁移率族蛋白-1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术期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与免疫缺陷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磊 黄朝刚 刘保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3251-3253,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围术期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与患者免疫缺陷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51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脓毒症发生...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围术期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与患者免疫缺陷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51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脓毒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无脓毒症组,分析两组术前免疫学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清蛋白水平。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0~199 cell/μl、200~349 cell/μl、≥350 cell/μl,分析脓毒症与免疫缺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较无脓毒症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脓毒症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脓毒症组与无脓毒症组免疫缺陷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69,P=0.004)。结论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为HIV感染者围术期脓毒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患者免疫缺陷程度加重,脓毒症的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艳秋 张辉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0期1791-1793,共3页
关键词 菌血症 导管播入术 中心静脉 感染
下载PDF
液体复苏后24 h胃管注入大黄附子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急诊ICU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秋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26-22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急诊ICU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脓毒症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入住ICU病房后均给予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评估,对照组给...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急诊ICU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脓毒症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入住ICU病房后均给予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评估,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入大黄附子汤。观察治疗前后AGI分级评估;ICU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时间、新发生感染率、28 d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前AGI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GI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ICU病房住院时间和住院总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新发生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附子汤对28 d全因病死率无影响。结论大黄附子汤有效改善胃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大黄附子汤 胃肠功能
下载PDF
ICU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皓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941-943,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ICU血流性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差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ICU血流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原发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 APACHEⅡ评分越高,血流性感染发生率越高。血培养阳性率为19.3... 目的了解我院ICU血流性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差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ICU血流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原发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 APACHEⅡ评分越高,血流性感染发生率越高。血培养阳性率为19.35%,革兰氏阴性菌(G-)45.83%,革兰氏阳性菌(G+)25%,真菌感染占29.16%。与下呼吸道感染同源性G-占83.33%,G+及真菌分别为16.67%和14.28%。耐药菌占54.54%,其构成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菌;G+菌未发现MRSA;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为主,对常用抗真菌药敏感。结论我院ICU血流感染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以耐药的G-为主,多与下呼吸道感染同源,其次为真菌、球菌感染,多来源于深静脉置管,为敏感菌。ICU血流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比例较高,多与下呼吸道感染及腹腔感染同源,其次为以真菌、球菌感染,多来源于深静脉置管,为敏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耐药性 相关因素
下载PDF
产科领域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原则
11
作者 徐惠民 江素芬 蔡惠萍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5期880-881,共2页
结合典型病例分析产科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原则和教训。
关键词 产科 革兰阴性菌 败血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HMGB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卫攀 李睿 +3 位作者 胡笑容 周晓亚 徐昌武 江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预处理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假手术组+丙酮酸乙酯组(SO-EP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酮酸乙酯+缺血再灌注组(EP-I/R组)。缺血前1 h给予...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预处理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假手术组+丙酮酸乙酯组(SO-EP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酮酸乙酯+缺血再灌注组(EP-I/R组)。缺血前1 h给予丙酮酸乙酯(50 mg/kg,ip),结扎冠脉前降支缺血30 min后再灌注4 h;应用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3,5-氯化三苯基四氮(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表达。结果:丙酮酸乙酯预处理显著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LDH和CK的表达(P<0.05);丙酮酸乙酯预处理显著抑制了MDA的升高和SOD的减少(P<0.05)。同时,丙酮酸乙酯预处理抑制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HMGB1的表达(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HMGB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心肌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败血症2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海滨 王慧芬 +6 位作者 林芳 许海苗 赵鸿 李雷 闫涛 牟劲松 李晨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以1986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血培养有真菌生长者为研究对象。结果符合真菌感染诊断509例,其中发生真菌败血症者共21例(4.13%),60岁以上16例(76.19%),住院天数平...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以1986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血培养有真菌生长者为研究对象。结果符合真菌感染诊断509例,其中发生真菌败血症者共21例(4.13%),60岁以上16例(76.19%),住院天数平均42.5d。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治愈5例,好转4例,死亡和/或无效12例。结论真菌败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重、免疫力低下的肝衰竭患者,死亡率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酵母菌属。延误诊断、治疗不正确以及疗程不足、原发病严重的病例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真菌血症 感染 肝功能衰竭 急性
下载PDF
神经外科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14
作者 陈苗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中心静脉(CVP)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NSICU收治的进行CVP置管患者300例,其中发生CRB患者25例,分析CRB发生率与病原菌耐药...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中心静脉(CVP)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NSICU收治的进行CVP置管患者300例,其中发生CRB患者25例,分析CRB发生率与病原菌耐药率。结果在NSICU收治进行CVP置管的300例患者中25例患者发生CRB,CRB发生率为8.33%。25例发生CRB的患者里分离得到75株病原菌,其中39株革兰阳性菌占比52.00%,34株革兰阴性菌占比45.33%,2株真菌占比2.67%。革兰阳性菌里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革兰阴性菌里肺炎克雷伯菌与黏质沙雷菌较多;真菌里1株白念珠菌与1株近平滑念珠菌。导致CVP置管患者出现CRB感染病原菌最多的是15株表皮葡萄球菌(占比20.00%)与12株肺炎克雷伯菌(占比16.00%)。CRB病原菌里,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青、红与克林霉素耐药率普遍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与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与哌拉西林具备较高的耐药性;对亚胺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等的敏感性高。真菌对氟、伏立由于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敏感度强。结论NSICU里CVP置管患者发生CRB的病原菌较为常见的主要是耐药率较高的表皮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应尽量减少患者置管时间,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合理采取抗菌药物治疗,降低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下载PDF
呼吸指数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邢柏 曾琦 +2 位作者 谭世峰 黄山 王明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98-2400,2403,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指数(RI)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急诊ICU收治的11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记录患者入ICU后的R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 目的探讨呼吸指数(RI)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急诊ICU收治的11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记录患者入ICU后的R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及转归。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8例和死亡组40例;以RI=2.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低RI组(RI<2.5)70例和高RI组(RI≥2.5)48例。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低RI组与高RI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RI、APACHEⅡ评分及脓毒性休克发生率较存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RI组与高RI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RI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脓毒性休克发生率、病死率较低RI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1,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RI与APACHEⅡ评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可用于早期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呼吸指数 预后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黛琪 洪浚锋 黄志昂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5期56-58,共3页
目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菌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者均给予血清PCT检测与血液细菌培养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及不同发... 目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菌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者均给予血清PCT检测与血液细菌培养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及不同发热时间阳性率。结果40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为菌血症患者38例,非菌血症患者2例。血清PCT检测结果诊断菌血症患者36例,阴性4例;血液细菌培养检测结果诊断菌血症的患者28例,阴性12例。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检测的准确率高于血液细菌培养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患者发热后24、48、72 h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液细菌培养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依次升高。结论相比血液细菌培养,血清PCT检测可以提高菌血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血症 诊断效果 血液细菌培养 血清降钙素原 临床检测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洪照 韩宇 +5 位作者 吴玉红 付蓉 瞿文 邢莉民 王化泉 邵宗鸿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5-818,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所有患者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21例)或者外周静脉置管(11例)。2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7例SAA为本病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死亡17例,好转15例。药敏试验显示多药耐药,替加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敏感,其余均耐药。重度中性粒细胞缺乏、重度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过长和复合感染等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死亡率高,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缺乏 血液病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细菌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死亡个案报告
18
作者 曹洪涛 朱会英 孙杰 《疾病控制杂志》 2005年第6期658-659,共2页
关键词 菌血症 疾病报告
下载PDF
老年菌血症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的检测及其意义
19
作者 吴怡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感染的老年菌血症患者体内血小板(PLT)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差异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ICu)被确诊为菌血症的53例老年患者,分别检测其确诊前后血液中PLT计数以及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感染的老年菌血症患者体内血小板(PLT)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差异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ICu)被确诊为菌血症的53例老年患者,分别检测其确诊前后血液中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并根据其感染类型(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和治疗结局(存活、死亡),对这53例患者进行分组,并对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进行对比。【结果】所有菌血症患者确诊后的PLT计数、APTT、PT和FIB均与确诊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TT值与确诊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的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不同治疗结局的患者间的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和FIB)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诊断菌血症和预测其患者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血症/诊断 血小板计数 血液凝固 老年人
下载PDF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报警时间的临床价值分析
20
作者 王桂焕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3期54-54,共1页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病原菌阳性报警时间(TT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Bact/A-lert240检测出的血培养阳性标本致病菌种类及其阳性报警时间。结果 17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72株,占42.11%;葡萄球菌...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病原菌阳性报警时间(TT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Bact/A-lert240检测出的血培养阳性标本致病菌种类及其阳性报警时间。结果 17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72株,占42.11%;葡萄球菌属47株,占27.49%;其他52株,占30.41%。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平均阳性报警时间最短,为13 h;其中最早报警时间为2 h;假丝酵母菌属的平均阳性报警时间最长,为84 h。阳性报警时间在0~12 h内的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86.49%(32/37),与其他菌株相比检出率最高;阳性报警时间在12~48 h内时,葡萄球菌属检出比率达65.31%(64/98),明显比其他菌株检出率高;均有P <0.05。结论通过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报警时间可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类,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阳性报警时间 血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