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CCN-IPI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瘤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皮肤肿块
下载PDF
不同预防策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曲双 廖丽昇 +4 位作者 郑艳彬 王杰松 何鸿鸣 陈碧云 孙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1-1406,共6页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料,根据预防方案将患者分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每组根据CNS-IPI评分和/或睾丸累犯将患者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评估不同治疗组及危险亚组CNS无复发生存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不同预防策略对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CNS复发高风险DLBCL患者共200例其中HD-MTX组120例来那度胺组80例。根据HD-MTX预防时间的不同将HD-MTX组患者又分为诱导化疗结束后和化疗间歇期两组,两组分别80例和40例。中位随访48(14-133)个月,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93.6%和90.4%(P>0.05);4年PFS率分别为57.2%和69.4%(P>0.05),来那度胺组PFS有改善的趋势;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8%和7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中的高危患者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3.4%(P>0.05),未显示出CNS复发风险差异;而4年PFS率分别为49.5%和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TX组共收集248个周期进行不良反应分析,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25个周期(占10.1%);来那度胺组在240个周期中有20个周期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占8.3%),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与HD-MTX相比,来那度胺联合免疫化疗在改善预后的同时可兼顾中枢预防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的中枢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预防
下载PDF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高晶晶 朱雄鹏 +3 位作者 王明泉 林兴智 庄燕玲 林宏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O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潜伏膜蛋1 mTORC1通路 CD3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浆母细胞化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5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单发毛囊周围纤维瘤1例
6
作者 于玮 梅少帅 陈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5,共2页
毛囊周围纤维瘤(PFF),又称为毛囊纤维瘤或纤维性丘疹,由BURNIER和REJSEK^([1])于1925年首次报告。本病是一种极少见的毛囊周围鞘的痣样增生性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多见于面部、颈部及背部,大多表现为圆顶坚实的丘疹,无自觉症状。本病... 毛囊周围纤维瘤(PFF),又称为毛囊纤维瘤或纤维性丘疹,由BURNIER和REJSEK^([1])于1925年首次报告。本病是一种极少见的毛囊周围鞘的痣样增生性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多见于面部、颈部及背部,大多表现为圆顶坚实的丘疹,无自觉症状。本病临床特征不典型,主要依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本文报道1例毛囊周围纤维瘤,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周围纤维瘤 单发 组织病理
下载PDF
治疗前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判断价值
7
作者 翟素娜 张羲茜 +3 位作者 李冰妍 赵静宜 李荣臻 杨道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前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LC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3例初诊为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得到LCR预测5 a总生存期(OS)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 目的:探讨治疗前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LC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3例初诊为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得到LCR预测5 a总生存期(OS)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LCR预测5 a OS的最佳截断值为0.19,低LCR组患者预后较差(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LCR组ENKTL患者预后较差,PFS和OS的HR(95%CI)分别为0.462(0.336~0.636)和0.381(0.275~0.527)。结论:治疗前LCR可影响ENKTL预后,低LCR患者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预后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黄燕 周正宇 +2 位作者 彭志强 余萍萍 钟幸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74-77,82,共5页
目的探索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因素。方法收集80例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病程时间、化疗疗程、采集前疾病缓解状态、动员方案、采集前血常规指标,... 目的探索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因素。方法收集80例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病程时间、化疗疗程、采集前疾病缓解状态、动员方案、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分析相关因素对CD34+细胞采集数的影响。结果干细胞采集成功患者63例,采集失败患者17例。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缓解状态与CD34+细胞采集数无关(P>0.05)。病程时间、化疗疗程、动员方案、白细胞水平、单核细胞水平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重要影响因素。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的患者采集到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的患者(P<0.05),普乐沙福动员的患者CD34+细胞数量显著高于rhG-CSF动员和化疗+rhG-CSF动员的患者(P<0.05),采集成功患者的白细胞、单核细胞水平显著高于采集失败者(P<0.05)。结论病程时间和化疗疗程会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需要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争取在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时动员,白细胞水平、单核细胞水平具有预测价值,必要时可采用普乐沙福动员以提高采集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伯基特淋巴瘤伴肉芽肿反应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周智俊 陈艳 郑凤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伯基特淋巴瘤(BL)伴肉芽肿反应的研究进展及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BL伴肉芽肿反应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6岁男性,因右颌下无痛肿物入院检查,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中央见肉... 目的探讨伯基特淋巴瘤(BL)伴肉芽肿反应的研究进展及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BL伴肉芽肿反应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6岁男性,因右颌下无痛肿物入院检查,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中央见肉芽肿形成及大量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周边见大量成片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示Ki-67阳性(>90%),CD20弥漫阳性,CD10阳性,C-myc阳性(>90%),FISH检测示MYC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侧颌下淋巴结BL伴肉芽肿反应。患者术后未进行治疗,随访5年内未见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肿大。查阅国内外关于BL伴肉芽肿反应相关的文献,选择病理活检确诊的BL伴肉芽肿反应病例11例,显示淋巴结非霍奇金BL伴肉芽肿反应发生在下颌4例,颈部淋巴结2例,右腋窝淋巴结2例,腹部3例;EBV阳性率100%;MYC重排阳性100%,其中MYC基因异常基因1例t(8;22),5例t(8;24);随访10例,预后完全缓解4例,健康6例,未知1例。结论BL伴肉芽肿反应病例极为罕见,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挑战性,这类患者往往预后较好,可能不需要进一步的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肉芽肿反应 预后
下载PDF
lncRNA-MIAT通过靶向调控miR-584/EZH2轴促进DLBCL细胞的自噬
10
作者 张红莉 徐晓玮 +1 位作者 阿迪娜·乌提库尔 石雨薇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0期1412-1418,1426,共8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AT通过调控微小RNA(miR)-584/ZESTE同源物增强子2(EZH2)轴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DLBCL细胞系Raji分为siMIAT组[lncRNA-MIAT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沉默组]、沉默阴性对照...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AT通过调控微小RNA(miR)-584/ZESTE同源物增强子2(EZH2)轴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DLBCL细胞系Raji分为siMIAT组[lncRNA-MIAT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沉默组]、沉默阴性对照组(siNC组)、miR-584的模拟物组(mimic组)、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mic-NC组)。将siMIAT组的Raji继续分为miR-584的inhibitor组(inhibitor组)、inhibitor的阴性对照组(inhibitor-NC组)、EZH2过表达组(pcDNA-EZH2组)以及过表达空载体组(pcDNA-null组)。用实时定量PCR法(qRT-PCR)检测lncRNA-MIAT和miR-584的表达,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检测lncRNA-MIAT在Raji中的定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ZH2和细胞自噬标志物LC3-I、LC3-II、Atg5、Beclin-1和p62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584与EZH2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miR-584与lncRNA-MIAT的靶向调控作用。结果与B淋巴细胞系MAO比,lncRNA-MIAT在Raji中高表达(P<0.05),lncRNA-MIAT的表达主要定位在MAO和Raji的细胞质中。沉默lncRNA-MIAT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抑制细胞的自噬(均P<0.05),沉默lncRNA-MIAT还抑制EZH2的表达并促进miR-584的表达(均P<0.05)。生信分析预测lncRNA-MIAT与miR-584具有多个结合位点,以及EZH2与miR-584也具有多个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ZH2是miR-584的靶基因,且miR-584与lncRNA-MIAT也具有靶向调控作用。在沉默lncRNA-MIAT的细胞中,与inhibitor-NC组比,inhibitor组中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细胞的自噬均增加(P<0.05)。在沉默lncRNA-MIAT的细胞中,与pcDNA-null组比,pcDNA-EZH2组中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细胞的自噬均增加(P<0.05)。结论lncRNA-MIAT通过靶向调控miR-584/EZH2轴促进DLBCL的增殖,增强DLBCL细胞的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MIAT 微小RNA-584 ZESTE同源物增强子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 自噬
下载PDF
10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
11
作者 仵菲斐 刘晓艳 +4 位作者 王亚楠 甘思林 王卫敏 马杰 孙慧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62.5(19~87)岁,≥60岁者占52.8%(56/10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66.0%(70/106),结外病变≥2处者占46.2%(49/106),骨髓受累者占20.8%(22/106),Ⅲ~Ⅳ期者占67.0%(71/10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26.4%(28/106),2分22.6%(24/106),3分16.0%(17/106),4、5分34.9%(37/106)。接受化疗者102例,90例完成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为52.2%(47/90),经分析LDH>240 u/L(χ^(2)=6.136,P=0.017)、IPI评分3~5分(χ^(2)=5.257,P=0.022)患者缓解率低。10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533.5 d。单因素分析示年龄(χ^(2)=7.061,P=0.008)、B症状(χ^(2)=5.188,P=0.023)、骨髓受累(χ^(2)=14.074,P<0.001)、分期(χ^(2)=4.030,P=0.049)、LDH水平(χ^(2)=5.219,P=0.022)、β2-MG水平(χ^(2)=10.979,P=0.001)、IPI评分(χ^(2)=14.886,P=0.002)、化疗强度(χ^(2)=36.992,P=0.001)是DLBCL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示LDH水平(HR=1.001,95%CI:1.000~1.001,P=0.004)、化疗强度(HR=0.403,95%CI:0.164~0.988,P=0.047)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LBCL预后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LDH水平、化疗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1例
12
作者 贾红侠 冉立伟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患者男,41岁,背部出现皮损,不伴痛痒6个月余。皮肤科情况:背部可见一直径约1.0 cm红色、近圆形、表面光滑的结节,周围有红斑晕,质地略硬,无触压痛。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弥漫性浸润,呈现上方浸润多且范围广,下方浸润少且范围窄... 患者男,41岁,背部出现皮损,不伴痛痒6个月余。皮肤科情况:背部可见一直径约1.0 cm红色、近圆形、表面光滑的结节,周围有红斑晕,质地略硬,无触压痛。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弥漫性浸润,呈现上方浸润多且范围广,下方浸润少且范围窄,伴有反应性生发中心;可见“三相”模式,即中央为淡染的生发中心,绕以深染的滤泡套细胞,以及淡染的肿瘤性边缘区细胞;并可见较多浆细胞、淋巴浆细胞样细胞、边缘区细胞(较大且淡染的细胞)以及小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偶有大的母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性边缘区细胞CD20、CD79a、B细胞淋巴瘤-2(Bcl-2)、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CD43均阳性,Kappa(浆样细胞阴性),Lambda(浆样细胞阳性),Ki-67达25%;CD3、CD21、Bcl-6均阴性。分子病理检测结果示T淋巴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阴性,B细胞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阳性。诊断: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皮肤边缘区域 原发性
下载PDF
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PICC术后CRBSI的案例分析
13
作者 李婷 李军梅 +3 位作者 靳丽萍 牟文昭 张彩琳 刘娜娜 《甘肃医药》 2024年第1期77-79,共3页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PICC术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的护理过程,并阅读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经验,为皮肤型淋巴瘤患者选择血管通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安全。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PICC CRBSI
下载PDF
抑制细胞自噬提高KPT-330抗套细胞淋巴瘤效应
14
作者 张永利 陈昱函 +1 位作者 郑瑞玑 张可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有无自噬溶酶体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KPT-330体外对MCL细胞(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的影响;通过MDC染色... 目的:探讨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有无自噬溶酶体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KPT-330体外对MCL细胞(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的影响;通过MDC染色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和Western blot检测LC3B的切割以探讨KPT-330对MCL细胞自噬的影响;进一步联合应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氯喹(CQ),观察其对KPT-330导致LC3B-Ⅱ增加的影响。通过CalcuSyn联合用药软件分析CQ与KPT-330的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结果: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r分别为:0.930,0.946,0.691,0.968)。KPT-330作用于Jeko-1细胞和Granta-519细胞后,导致自噬泡形成增加,LC3B-Ⅱ表达增加,并具有浓度依赖性(r=0.993,r=0.971),表明,KPT-330导致MCL细胞自噬体形成增加。CQ联合KPT-330导致Jeko-1、Granta-519细胞LC3B-Ⅱ表达高于单药CQ或单药KPT-330(P<0.05)。CalcuSyn 2.0软件分析结果提示KPT-330和CQ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抗MCL效应。结论:新型CRM1小分子靶向抑制剂KPT-330具有体外抑制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诱导Jeko-1、Granta-519细胞自噬的作用;KPT-330联合CQ可产生协同抗MCL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CRM1抑制剂 套细胞淋巴瘤 自噬 氯喹
下载PDF
伴单克隆B淋巴细胞和单克隆浆细胞增殖的AITL 1例
15
作者 徐腾飞 刘金立 朱永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95-1198,共4页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侵袭性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伴单克隆B淋巴细胞和单克隆浆细胞增殖AITL患者的诊疗经过,以提高对AITL的认识及诊疗水平,从而减少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 单克隆B淋巴细胞 单克隆浆细胞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从肿瘤生物学进展探讨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的识别和治疗
16
作者 吴俣 代诗硕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0期1405-1411,共7页
滤泡性淋巴瘤(FL)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尽管大多数FL患者诊断时临床表现为惰性,但早期进展或复发,多次复发,或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预后差。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未能很好地识别这一群体... 滤泡性淋巴瘤(FL)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尽管大多数FL患者诊断时临床表现为惰性,但早期进展或复发,多次复发,或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预后差。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未能很好地识别这一群体;多次复发的患者耗尽现有治疗方案后,面临无药可治。FL在肿瘤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复发难治FL患者提供了新的识别策略、治疗依据和治疗方案。本文就FL的肿瘤生物学的进展,评述复发难治FL患者的识别和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
17
作者 陈景连 黄仁青 +2 位作者 王小平 林英 张茜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52-154,158,共4页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测定血液中EB病毒DNA的阳性检出率、LDH水平和铁蛋白水平的区别。结果 淋巴瘤组DNA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的对比中淋巴瘤组中的LDH和铁蛋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LDH和铁蛋白高代表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就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对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重大意义,检测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DNA LDH 铁蛋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
18
作者 刘冬梅 于富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指标[CRP、TNF-α、糖类抗原125(CA125)]、生活质量、免疫功能(CD^(3+)、CD^(4+)、CD^(8+)以及CD^(4+)/CD^(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74%,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4.01±2.36)mg/L、TNF-α(18.54±8.32)pg/ml、CA125(26.41±2.25)U/ml均低于对照组的(6.25±2.36)mg/L、(26.93±7.25)pg/ml、(34.21±3.58)U/m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4%,与对照组的30.43%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83.79±7.84)分高于对照组的(73.78±6.89)分,美国东部肺肿瘤协会组体力状况量表(ZPS)评分(0.93±0.27)分低于对照组的(1.43±0.31)分(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结论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显著的疗效,可促进CRP、TNF-α、CA125水平降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且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可以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吴春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8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预后结果,比较患者相关资料,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2年...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预后结果,比较患者相关资料,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2年,127例DLBCL患者存活92例(72.44%),死亡35例(27.56%),分别纳入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组合并症>2种、结外器官受累数量≥2处、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占比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2种、结外器官受累数量≥2处、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化疗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妮娜 刘婉艺 +5 位作者 刘志强 龚佳惠 林艺玲 王泽川 黄月琴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苯丁酸氮芥 伊布替尼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