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院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 被引量:8
1
作者 孙秀艳 周蓦 +8 位作者 刘长江 张屏 龙振海 齐萍 李双 周硕 贺莉 吴迎艳 佟伟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3 1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入院...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阜新市中心医院3 1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入院时血糖水平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出院时脑卒中量表mRS≥3分为残疾,mRS≥3或死亡为复合结局.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6.1mmol/L,6.1 ~ 6.9 mmol/L,≥7.0 mmol/L)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关联.结果 残疾组和死亡组的入院血糖水平和血糖升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校正后,以第1组为参比,第3组增加了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发生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风险,HR值和95% CI分别为1.58(1.28~ 1.96)、4.13(2.54~6.70)和1.89(1.56~2.29)并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发生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的风险也增加(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增加了出院残疾、死亡和复合结局发生的风险,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缺血性脑卒中 残疾 死亡 复合结局 预后
下载PDF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姜建东 庄爱霞 +11 位作者 戚玉娟 冯寿琴 曾庆宏 周芳 聂红霞 于善花 王阳 王传琪 金刚 殷乐 彭艳艳 张浩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8.56岁,男性36例(78.3%),女性10例(21.7%);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46例(占84.8%)、TIA7例/46例(占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46例(占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46例(占15.4%);多发病灶34例/46例(占87.2%),单发病灶5例/46例(占12.8%);NIHSS评分0~3分27例/46例(占69.2%),4~10分8例/46例(占20.5%),11分以上4例/46例(占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46例(占84.8%),Ⅲ~Ⅳ级7例/46例(占15.2%)。结论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C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65.2%合并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发泡试验 隐源性卒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丹参乙酸镁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鹏 王瑾 +3 位作者 苗常青 李正仪 李晓青 李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乙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乙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 目的观察丹参乙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乙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假手术+安慰剂组);Ⅱ组(缺血-再灌注+安慰剂组);Ⅲ组(缺血-再灌注+药物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结果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Ⅱ组相比,Ⅲ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Ⅲ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轻,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丹参乙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乙酸镁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叶酸、B族维生素对青年脑卒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娟 孙雅菲 +4 位作者 李永乐 张敬国 苏立凯 张杏红 郭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青年脑梗死和TIA患者(年龄≤45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TIA患者及8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HCY的检测...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青年脑梗死和TIA患者(年龄≤45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TIA患者及8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随机分成干预治疗组与非干预治疗组,每组40例,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隔日1次,维生素B12250ug,1日1次,维生素B610mg,1日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HCY水平各不相同,脑梗死组为(16.5±5.4)mmol/L,TIA组为(14.4±5.0)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9)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发现,血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HCY水平均有下降。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独立致病因素,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脑卒中 青年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BDNF、Hs-CRP及IGF-1含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8
5
作者 冯玉婧 王大鹏 +1 位作者 袁建新 杨秀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方法收集唐山市开滦总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方法收集唐山市开滦总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抑郁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观察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57例。检测患者入院后第2天BDNF、Hs-CRP及IGF-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评估BDNF、Hs-CRP及IGF-1水平和抑郁的相关性。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BDNF水平更低(P<0.05),Hs-CRP及IGF-1的水平更高(P<0.05),NIHSS及mRS评分更高(P<0.05);ADL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与抑郁评分呈现正相关(r=0.736,P<0.05),IGF-1水平与抑郁评分呈现正相关(r=0.752,P<0.05),BDNF水平与抑郁评分呈负现相关(r=-0.692,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BDNF、Hs-CRP及IGF-1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超敏-C反应蛋白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及其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小健 赵斌 邢永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6-1298,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神经损伤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的正常人各40例,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神经损伤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的正常人各40例,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百分率;同时用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Fugl-M eyer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脑梗死发病后2 w内随着病程的增加,CD34+CD38-细胞水平;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CD34+CD38-细胞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性间及不同年龄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均无差别。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在病程2 w内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较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很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可塑性 脑梗死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中国包头市城镇居民脑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2 位作者 张京芬 王宝军 田丽川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发现人群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布和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研究对象2482人,用标准的问卷收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心脏病史,测量血... 目的发现人群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布和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研究对象2482人,用标准的问卷收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心脏病史,测量血压,检测血糖、血脂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筛查的2482人的应答率为2360人,占95%,所有2360人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8.1%,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9.2%。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中,性别(P=0.01)、高血压(P=0.04)、糖尿病(P=0.00)在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无显著性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膜增厚,1个或多个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发生率33.4%。结论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中老年健康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的正常人群中就已经有颅内血管的狭窄,联合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TCD会发现更多的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的CTA、DSA对比研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袁波 刘运海 +1 位作者 谭莉 刘秋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总的病变部位来分析:CTA与DSA符合率为98.27%(454/462);CTA阴性而DSA阳性者为1.73%(8/462);CTA阳性而DSA阴性者为1.30%(6/462);以DSA作为"金标准";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7%(460/462),特异性为98.27%(454/462),假阳性为1.32%(6/454),假阴性为1.76%(8/454)。按不同部位分层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1、V2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假阴性为10.26%(8/78),椎动脉V3、V4段和基底动脉假阳性为15.34%(6/39)。结论 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方法。但对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和椎动脉V3、V4段还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对于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定中还要结合DSA进行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董艳红 贾彩云 +4 位作者 靳玮 李玲 吕佩源 崔文柱 张维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应用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入选SIVD患者53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25例为正常对照组。SIVD患者按照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2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 目的应用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入选SIVD患者53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25例为正常对照组。SIVD患者按照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2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26例。进行MMSE及血管性痴呆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视空间结构及执行功能5个认知域在内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确定VCIND患者受损的认知域。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aD组患者各项量表测试均严重受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VCIND组患者MMSE、数字倒背评分下降,连线测验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aD组与VCIND组相比,上述各项均受损严重,其中单词回忆、连线测验、画钟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IVD患者同时存在多个认知域损害,以执行功能、注意力损害较为突出,记忆、语言受累相对较轻;②VCIND患者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受损,程度均低于VaD组,晚期VaD患者全面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试
下载PDF
小脑梗死侧别与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晓荟 姜树军 +5 位作者 刘鹏 刘建民 岳阳 段博 边洋 刘荣荣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对小脑梗死侧别的影响。方法收集磁共振(MRI)证明小脑梗死并有双侧椎动脉超声结果的101例。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比≤1:1.7。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对小脑梗死侧别的影响。方法收集磁共振(MRI)证明小脑梗死并有双侧椎动脉超声结果的101例。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比≤1:1.7。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判断标准: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比>1:1.7,进一步分左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和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以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为对照组,比较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组中血流减少1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情况。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和不对称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情况。结果在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37例中,其中双侧小脑梗死40.54%(n=15),左侧小脑梗死32.43%(n=12),右侧小脑梗死27.03%(n=10)。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左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26例,左侧小脑梗死61.54%(n=16),与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相比,左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与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组相比,右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血流减少组38例,右侧小脑梗死81.57%(n=31),右侧小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椎动脉对称组。在椎动脉血流对称组和显著不对称组间,动脉硬化高危因素情况基本相同。结论在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不对称情况下,椎动脉血流减少对同侧小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椎动脉血流量 不对称
下载PDF
远端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波 谭莉 +1 位作者 黄晓松 刘秋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术后椎动脉开口造影证实,狭窄由76.0%±9.6%下降至13.9%±3.2%。技术成功率95.4%,1例因血管痉挛,放置保护装置失败。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12例评定分为1分,10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在保护装置下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保护装置 椎动脉开口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大宝 苗军 +3 位作者 侯慧清 岳世霞 刘少云 郭文杰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死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择10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分成老年ACI组(66例)和中青年ACI组(35例)。选择对照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ACI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死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择10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分成老年ACI组(66例)和中青年ACI组(35例)。选择对照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ACI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结果①老年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8+T和CD19+B细胞百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和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细胞百分率变化不明显(P>0.05)。②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T、CD8+T和CD19+B细胞百分率变化不明显(P>0.05)。③老年ACI组患者与中青年ACI组患者比较:CD8+T和CD19+B细胞百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ACI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发生重新分布,尤其老年ACI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显著,这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三联征—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综合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冀瑞俊 贾建平 +5 位作者 卢德宏 宿英英 武剑 高艳 丁建平 马欣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通过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演变过程的报道分析,对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宣武医院2006年12月间收治的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其影像学演变的特点,分析... 目的通过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演变过程的报道分析,对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宣武医院2006年12月间收治的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其影像学演变的特点,分析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作者将原发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续出现的脑组织移位和继发性神经结构受损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定义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同时,根据继发受损神经结构不同,将该综合征分为三型:即半球型、脑干型和混合型。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关于该综合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综合征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组血...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组血清MMP-9水平在发病24小时、3天及7天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MMP-9含量在不同血肿体积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3天及7天的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清MMP-9表达水平增高,血清MMP-9水平是早期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脑水肿
下载PDF
以坐骨神经痛为先兆渗漏症状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15
作者 邱伟 谭莎 +3 位作者 戴永强 李征然 陆正齐 胡学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期50-51,共2页
患者女性,49岁。2014年4月16日活动中出现头部不适,表现为顶枕部轻度紧张感,不伴有恶心、呕吐等,后不适感逐渐放射至后背部及双侧腰腿部,伴乏力不适,持续30s症状缓解。主要表现为双侧腰腿牵拉样疼痛,呈持续性,翻身和咳嗽用力时明显加重... 患者女性,49岁。2014年4月16日活动中出现头部不适,表现为顶枕部轻度紧张感,不伴有恶心、呕吐等,后不适感逐渐放射至后背部及双侧腰腿部,伴乏力不适,持续30s症状缓解。主要表现为双侧腰腿牵拉样疼痛,呈持续性,翻身和咳嗽用力时明显加重。17日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未见异常;颈椎磁共振未见异常;腰椎磁共振示L3/4、4/5、L5/S1椎间盘膨出(图A);头颅MRI示"双侧部顶叶白质变性灶"(图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膨出 紧张感 顶枕部 分叶状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 反转恢复序列 主要检查手段 侧脑室引流术 梯度回波
下载PDF
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无症状性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一例
16
作者 崔宁宁 鲁慧 +2 位作者 刘希奇 赵丽 邵汝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无症状性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存在高血糖、高血钾、高尿素氮、高肌酐,长期处... 目的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无症状性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存在高血糖、高血钾、高尿素氮、高肌酐,长期处于慢性高渗状态。头颅MRI显示脑桥基底部对称长T1长T2信号的蝶形病灶,但患者无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表现。经治疗2w复查头颅MRI,脑桥蝶形病变仍清晰,但头颅DWI示其高信号明显变淡。结论长期高渗状态可导致慢性脑桥渗透性脱髓鞘,此时可不出现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的临床表现,虽经积极治疗,也仅可改善细胞毒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性脱髓鞘 糖尿病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下载PDF
反复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相关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二例
17
作者 洪坤 何俊瑛 +2 位作者 高玉林 朱艳霞 谷聚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诊断为人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慢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综合征的二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第1例在2年之内6次入院,且6次查血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并经过正...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诊断为人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慢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综合征的二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第1例在2年之内6次入院,且6次查血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并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症状缓解。第2例在1年半之内2次入院,每次查血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HCMV激活感染可以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经过3个月~1年半左右的时间仍可因巨细胞病毒的激活感染而复发,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激活感染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
下载PDF
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文义 朱云波 +3 位作者 张晓璇 曹星华 佟伟军 赵亮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6期449-454,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实验室...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出院时进行脑卒中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0分≤MRs≤2分为结局良好组,3分≤MRs≤6分为结局不良组),并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4组,分别为≤2.4g·L^-1、2.4~2.72g·L^-1、2.72~3.18g·L^-1及〉3.18g·L^-1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 对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后,第1~4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4.25%、29.67%、33.00%及37.22%,各组之间的结局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518(1.150~2.004)和1.896(1.442~2.494),均P〈0.05。多因素调整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459(1.099~1.937)和1.683(1.271~2.230),均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独立的与发生结局不良相关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不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纤维蛋白原 临床结局
下载PDF
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党哲 张国鲁 +1 位作者 张微微 黄勇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下载PDF
葛根素保护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血-脑脊液屏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亚强 郭家辉 +1 位作者 杨燚 祝春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梗死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BB)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葛根素组。线栓法建立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动脉,对照组和葛根素组分别于pMCAO术后立即...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梗死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BB)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葛根素组。线栓法建立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动脉,对照组和葛根素组分别于pMCAO术后立即予溶剂和葛根素(100mg·kg-1,溶于10%酒精)腹腔注射。采用伊文斯兰染色评价BBB完整性,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水肿,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改良的Longa分级法评价神经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和qR-T PCR来观察pMCAO术后24 h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claudin-5的表达变化。结果葛根素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减少伊文斯兰染料的渗出BBB,并下调MMP-9表达和上调claudin-5表达。结论葛根素减轻pMCAO术后BBB损害,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抑制MMP-9和上调claudin-5表达可能是葛根素保护BBB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脑脊液屏障 葛根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LAUDIN-5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