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PTL4 TSP-1及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1
作者 高灵利 方建 +2 位作者 李晓晖 李延红 耿智凡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亲环素A(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01—2022-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病例进行观察,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亲环素A(CyPA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01—2022-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病例进行观察,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划分认知障碍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50例)和认知正常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MMSE量表测评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与认知正常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MMSE评分降低,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比较,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与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比较,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升高(P<0.05)。在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血清ANGPTL4、TSP-1、Cy PA与MMSE评分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会降低MMSE评分,提高患者血清ANGPTL4、TSP-1、CyPA水平。ANGPTL4、TSP-1、CyPA水平越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癫痫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凝血酶敏感蛋白-1 亲环素A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血清NGF、VILIP-1水平与癫痫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王立宁 史亚楠 李宝广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癫痫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11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癫痫共患ADHD患儿95例作为癫痫+ADHD组,单纯癫痫患儿95例... 目的分析癫痫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11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癫痫共患ADHD患儿95例作为癫痫+ADHD组,单纯癫痫患儿95例作为癫痫组,同一时期来河北省妇幼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9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NGF、VILIP-1水平;对癫痫+ADHD组、癫痫组患儿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检测;血清NGF、VILIP-1水平与癫痫共患ADHD患儿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癫痫+ADHD组、癫痫组血清NGF、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ADHD组血清NGF、VILIP-1水平高于癫痫组(P<0.05)。癫痫+ADHD组类同比较、系列关系、比较推理、抽象推理、知觉辨别、智商数低于癫痫组(P<0.05)。癫痫+ADHD组P300潜伏期高于癫痫组,P300波幅低于癫痫组(P<0.05)。癫痫+ADHD组患儿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总智商(FSIQ)均低于癫痫组(P<0.05)。血清NGF、VILIP-1水平与癫痫共患ADHD患儿类同比较、系列关系、比较推理、抽象推理、知觉辨别、智商数、P300波幅、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FSIQ均呈负相关(P<0.05),与P300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癫痫共患ADHD患儿血清NGF、VILIP-1水平升高,均与患儿认知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神经生长因子 视锥蛋白样蛋白-1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吡仑帕奈添加治疗0~18岁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研究
3
作者 马湖萍 任蓉 +1 位作者 侯梅 苑爱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治疗效果,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总有效占比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结论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更为有效。脑电图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颞中部)放电、头颅磁共振结果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儿童 吡仑帕奈 治疗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左然然 孙素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6-762,共7页
背景目前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DRE)在儿童癫痫中的占比维持在30%左右,且常合并精神发育迟滞,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DRE的诊疗仍然是神经病学的重大挑战。目的分析儿童DRE的遗传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进行基因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 背景目前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DRE)在儿童癫痫中的占比维持在30%左右,且常合并精神发育迟滞,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DRE的诊疗仍然是神经病学的重大挑战。目的分析儿童DRE的遗传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进行基因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2022年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完善基因检测的95例DRE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基因突变阳性组(44例)和基因突变阴性组(51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用药情况、发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发育情况)、辅助检查[基因检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分析DRE的遗传病因及临床特征。结果95例DRE患儿中,男55例(57.9%)、女40例(42.1%),中位发病年龄为1.00(0.50,4.00)岁,用药数量为3(2,4)种;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发病年龄小于基因突变阴性组(Z=-5.322,P=0.001);两组患儿性别、发热惊厥史、癫痫家族史、用药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40.0%)的患儿确诊为癫痫综合征,其中76.3%(29/38)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癫痫综合征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12.065,P=0.001)。临床发作类型多样,最常见的为2种及以上发作类型,占52.6%(50/95),其次为单一局灶性发作,占33.7%(32/95);两组DRE患儿发作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0,P=0.404)。57例患儿完善了发育筛查,其中43例(75.4%)在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33例(76.7%)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发育迟缓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5.728,P=0.017)。44例患儿检出变异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6.3%,其中以离子通道类变异为主,SCN1A为最常见的单基因突变。90例(94.7%)患儿VEEG检查异常,以局灶性癫痫放电为主;基因突变阳性组患儿高峰失律占比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χ^(2)=7.425,P=0.006)。25例(26.3%)患儿存在结构性病因,其中基因突变阳性组12例,基因突变阴性组13例;两组DRE患儿结构性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844)。结论遗传因素为儿童DRE的重要病因,提示发病年龄小、发育迟缓与遗传性病因有关,应积极早期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RE并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难治性癫痫 儿童 遗传学 基因检测 癫痫综合征 临床特征 全面性发育迟缓
下载PDF
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在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的应用
5
作者 田鑫 王惠娟 +3 位作者 倪兵 史燕薇 徐冬 遇涛 《中国医刊》 2025年第1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在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使用普通医用床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135例癫痫患者为对照组,选...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在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使用普通医用床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135例癫痫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使用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150例癫痫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监测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身体损伤发生情况以及发作期间的标记及时率、标记延误率、漏报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监测期间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身体损伤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作期间的标记及时率高于对照组,标记延误率、漏报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后采用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可有效减少监测期间不良事件、身体损伤的发生,提高发作期间的标记及时率,降低标记延误率与漏报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脑电监测专用床 癫痫 立体定向脑电图 电极植入术 视频脑电图监测
下载PDF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lepsy: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mediate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and new technologies
6
作者 Dian Jiao Lai Xu +3 位作者 Zhen Gu Hua Yan Dingding Shen Xiaos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4期917-935,共19页
Epilepsy is a severe,relapsing,and multifactori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tudies regarding the accurate diagnosis,prognosis,and in-depth pathogenesis are crucial for the precis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pilepsy.The ... Epilepsy is a severe,relapsing,and multifactori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tudies regarding the accurate diagnosis,prognosis,and in-depth pathogenesis are crucial for the precis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pilepsy.The pathogenesis of epilepsy is complex and involves alterations in variables such as gene expression,protein expression,ion channel activity,energy metabolites,and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Satisfactory results are lacking f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for epilepsy.Surgical resection of lesions,drug therapy,and non-drug interventions are main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treat pain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such as a ketogenic diet,gene therapy for nerve regeneration,and neural regulation,are currently areas of research focus.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diagnostic methods,and treatments of epilepsy.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treatment modes,and effects of invasive nerve stimulation in neurotherapy,including per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deep bra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repetitive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in addition to non-invas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mediate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can markedly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epileptic seizures.Additionally,many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lepsy are being explored.However,current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analyzing patient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xploring releva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at a molecular level,which has led to a lack of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related to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NOSIS drug treatm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pilepsy monitoring EPILEPSY nerve regeneration NEUROSTIMULATION non-drug interventions PATHOGENESIS prediction
下载PDF
The role of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pilepsy
7
作者 Zheng Liu Chunhua Pan Hao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5期1244-1257,共14页
Current treatments for epilepsy can only manage the symptoms of the condition but cannot alter the initial onset or halt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Consequently, it is crucial to identify drugs that can target no... Current treatments for epilepsy can only manage the symptoms of the condition but cannot alter the initial onset or halt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Consequently, it is crucial to identify drugs that can target nove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play a role i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 and that the dysregulation of these molecules is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 susceptibility.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essential role of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in neuron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se molecules on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brain tissue remodeling. Furthermore,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and neuroinflammatio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specific brain reg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pilepsy. Amp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including semaphorins and ephrin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guiding axon grow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naptic connections. Deviations in their expression or function can disrupt neuronal connections, ultimately leading to epileptic seizures. The remodeling of neural networks i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epilepsy, with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playing a role in the dynamic reorganization of neural circuits. This, in turn, affects synapse formation and elimination. Dysregulation of these molecules can upset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within a neural network, thereb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overexci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pilepsy. Inflammatory signals ca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thus influencing axonal growth, axon orienta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The dysregula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can intensify neuronal dysfunc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occurrence of epilepsy. This review delves into th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icity of axon guidance molecules in epilepsy, offer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present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is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on guidance drug-resistant epilepsy EPILEPSY nerve regeneration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neural pathways neuroinflammatory diseases neuronal plasticity NEURONS synaptic remodeling
下载PDF
The complex role of protocadherin-19 in brain function:a focus on the oxytocin system
8
作者 Sara Mazzoleni Marta Busnelli Silvia Bassan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11期3211-3212,共2页
Mutations in the protocadherin-19(PCDH19)gene(Xq22.1)cause the X-linked syndrome known as 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9(DEE9,OMIM#300088)(Dibbens et al.,2008).DEE9 is characterized by early-onset cluste... Mutations in the protocadherin-19(PCDH19)gene(Xq22.1)cause the X-linked syndrome known as 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9(DEE9,OMIM#300088)(Dibbens et al.,2008).DEE9 is characterized by early-onset clustering epilepsy associat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anging from mild to profoun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nd other neuropsychiatric features including schizophrenia,anxiety,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and obsessive or aggressive behaviors.While seizures may become less frequent in adolescence,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persist and often worsen with age(Dibbens et al.,2008;Kolc et al.,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EPSY FUNCTION SYSTEM
下载PDF
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章洪斌 肖志龙 +1 位作者 郝楼 李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RE)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RE患者纳入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联用组,各40例。对照组仅使用丙戊酸钠治疗,联用组采用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 目的:探究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RE)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RE患者纳入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联用组,各40例。对照组仅使用丙戊酸钠治疗,联用组采用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脑电图改善情况差异,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韦氏智力测验量表(WAIS-RC)]及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变化,分析治疗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联用组总有效率和脑电图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联用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NSE、S-100β、MB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用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妥英钠联合丙戊酸钠治疗RE患者临床效果突出,有助于修复神经元损伤,并改善异常脑电活动及认知功能,且药物方案安全性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妥英钠 丙戊酸钠 难治性癫痫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髓鞘碱性蛋白
下载PDF
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季桦 高林 +1 位作者 赵晓庆 邰先桃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多种慢性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脑卒中、痴呆、脑性瘫痪、糖尿病等均可导致,其发病率上升带来严重社会问题,早期识别与干预对康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神经心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三方面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发... 认知功能障碍是多种慢性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脑卒中、痴呆、脑性瘫痪、糖尿病等均可导致,其发病率上升带来严重社会问题,早期识别与干预对康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神经心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三方面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发现神经心理学评估以量表为主,如Gesell量表评估儿童智力发育: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应用广泛,但对轻度认知损害不敏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特异性高、应用广;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基本和工具性生活能力。神经影像学评估包括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可提供大脑结构和功能信息,辅助诊断和鉴别认知障碍。神经电生理学评估通过定量脑电图(QEEG)、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反映大脑皮层活动,评估脑功能变化,且比前两者更直观地提供脑功能的状态和脑细胞损害程度。尽管各方法有局限,但数字化技术发展为认知障碍评估带来新可能,有望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推动脑健康数字诊疗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 评估方法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定量脑电图
下载PDF
维生素D辅助哌甲酯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患儿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路琰 刘芳 苏琼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辅助哌甲酯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BECTS)患儿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BECTS共病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哌甲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维生素D辅助哌甲酯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BECTS)患儿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BECTS共病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哌甲酯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维生素D联合哌甲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核心症状[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PSQ)评分]、认知功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脑电θ/β比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vs. 73.33%,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PSQ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WISC-Ⅳ及MMSE评分均提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和脑电θ/β比值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13.33%,P>0.05)。结论:在哌甲酯治疗BECTS共ADHD患儿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核心症状,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降低炎症水平及脑电θ/β比值,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 哌甲酯 认知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膳食炎症指数与罹患癫痫风险的关系研究——基于NHANES调查数据的横断面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玲 陈邓 刘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99-506,F0003,共9页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膳食炎症与罹患癫痫(EP)风险的相关性,为癫痫的防治工作提供饮食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3年1月—2020年3月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收集的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膳食炎症与罹患癫痫(EP)风险的相关性,为癫痫的防治工作提供饮食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3年1月—2020年3月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收集的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DII与罹患癫痫风险的相关性,使用受限三次样条回归(RCS)进行线性试验,探索评分值与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通过亚组及交互作用分析,评估不同亚组之间DII和EP相关的稳定性。结果研究纳入15565例受访者,其中131例诊断为癫痫,在多元逻辑回归完全调整模型中,DII作为连续变量与罹患癫痫风险之间呈正相关(OR=1.12,95%CI 1.02~1.24;P=0.021);进行DII三分位后,在完全调整模型中,高促炎组的罹患癫痫风险高于低促炎组(OR=1.63,95%CI 1.02~2.6;P=0.039)。在RCS线性试验中,DII与罹患癫痫风险之间呈正相关(非线性:P=0.342)。在分层分析中,两者之间关系保持稳定,各亚组间未发现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美国成人DII与罹患癫痫风险呈正相关,DII每增加一个单位,癫痫发生风险增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膳食炎症指数 促炎饮食 抗炎饮食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鹏 文立杨 +2 位作者 高国杰 李航 毛森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目的探究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镁... 目的探究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维持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单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日常活动能力、认知水平、氧化应激反应、药物毒性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结局。结果治疗前后研究组癫痫发作频率差值、单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差值、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差值、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评分差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差值、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有助于提升抗癫痫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癫痫 奥拉西坦 丙戊酸镁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视频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诊断癫痫的早期效能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晓燕 刘艳华 闫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视频脑电图(VEEG)与常规脑电图(REEG)诊断癫痫的早期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长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拟诊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VEEG与REEG监测,比较VEEG与REEG监测效果、检出情况及分型、定... 目的比较视频脑电图(VEEG)与常规脑电图(REEG)诊断癫痫的早期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长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拟诊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VEEG与REEG监测,比较VEEG与REEG监测效果、检出情况及分型、定位诊断。以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VEEG与REEG诊断癫痫的早期效能。结果VEEG监测到的痫样放电率、临床发作率均高于RE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EG癫痫、非癫痫发作检出率均高于REEG,暂不诊断癫痫检出率低于RE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癫痫患者中,强直阵挛性发作8例,肌阵挛发作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全面性发作5例,单纯部分性发作6例,失神发作7例;睡眠期出现异常放电24例,清醒期出现异常放电7例,睡眠期和清醒期均出现异常放电10例;明确痫样放电部位32例,包括颞区发作8例,额区发作7例,额颞区发作6例,中央区发作4例,枕区发作4例,颞枕后区发作3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诊断,104例拟诊癫痫患者中,确诊癫痫患者58例,非癫痫患者46例,VEEG早期诊断癫痫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RE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EG可提高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检出率,还能用于癫痫分型和痫灶定位,在癫痫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脑电图 常规脑电图 癫痫 诊断
下载PDF
癫痫诊断延迟的原因及后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薇薇 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83-485,F0002,共4页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证据表明癫痫是进展性疾病,既有发作性症状,又有慢性健康问题,如儿童发育迟滞,认知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等。早期确诊和有效治疗可以达到发作消失,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多种原因诊断常有延迟。诊断延迟的原...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证据表明癫痫是进展性疾病,既有发作性症状,又有慢性健康问题,如儿童发育迟滞,认知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等。早期确诊和有效治疗可以达到发作消失,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多种原因诊断常有延迟。诊断延迟的原因:(1)延迟决定(由于患者及其亲属),不认为是发作或其他原因未就医;(2)延迟推荐(由于医生),全科医生未及时推荐至专科医疗机构;(3)延迟到达专家讨论;(4)其他因素。诊断延迟的后果:(1)不能及时得到正规治疗,形成难治性癫痫;(2)神经心理及精神的不良影响,如耻辱感等;(3)导致不正规的治疗;(4)儿童发育及认知受损;(5)因发作导致外伤;(6)受社会交往、教育及就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诊断延迟 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兰正波 马小艳 +6 位作者 韩彦明 史哲 陈念东 王小强 贺振华 李强 张新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经分析讨论后植入SEEG监测,明确致癫灶及放电传播网络,进而在SEEG引导下行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道1例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的微创诊治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部分性 射频疗法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脑电描记术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癫痫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
17
作者 邓同兴 王敏丽 +2 位作者 常成 江丽 范文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方法: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方法制备幼年SE小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轴突...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对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突起及突触的影响。方法: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方法制备幼年SE小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轴突、树突及突触连接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区锥体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小鼠Ⅳ级以上发作率为80%,死亡率为25%。SE小鼠逃逸潜伏期延长(P<0.05),探寻平台路程轨迹明显延长且复杂化,且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均发现轴突神经丝标记蛋白SMI312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表达,且SE组轴突神经丝和神经元树突长短不一,排列比较密集散乱。SE组小鼠大脑海马区突触素(SYP)阳性表达增多,且SYP阳性斑点数量明显增加(P<0.01)。SE组突触囊泡数量增加,且突触后致密带(PSD)厚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SE可能导致幼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突触急性损伤,诱发突触囊泡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轴突和树突网络广泛的破坏和紊乱,突触发生反应性或代偿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海马 突触 突触囊泡 突触重建 小鼠
下载PDF
癫痫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丽钦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0例,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估其心理韧性,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特征癫痫患者CD-RIS...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0例,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估其心理韧性,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特征癫痫患者CD-RISC评分,重点分析癫痫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CD-RISC平均评分(59.55±7.14)分;不同发作频率、年龄、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受教育程度癫痫患者CD-RIS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癫痫家族史、家庭月人均收入、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婚姻状况癫痫患者CD-RIS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小、家庭关怀度低、发作频率高、受教育程度低及社会支持低下,其中年龄对癫痫患者心理韧性影响最大,受教育程度对癫痫患者心理韧性影响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癫痫患者心理韧性水平较低,可能与年龄、发作频率、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怀度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心理韧性 发作频率 家庭关怀度
下载PDF
CHD2基因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分析
19
作者 张晓莉 王梦月 +7 位作者 张晨宇 李佳霖 马轶超 王俊玲 李小丽 韩瑞 徐丹 贾天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研究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6例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基因特点及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岁8个月至12岁。... 目的研究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6例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基因特点及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岁8个月至12岁。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局灶性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各3例次,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失神发作2例次,不典型失神发作、痉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强直发作各1例次。3例诊断为癫痫综合征,其中2例为Jeavons综合征,1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具有光敏性。共患病中智力障碍6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3例,孤独症谱系疾病2例,精神障碍1例。6例CHD2基因变异中4例为新发突变,2例为母源;其中无义突变3例,错义突变2例,片段缺失1例。末次随访年龄5岁至15岁10月龄,5例患儿抗癫痫药物规律治疗,4例有效,其中2例癫痫发作控制超2年,1例控制1年8月。结论癫痫发作是CHD2基因变异的常见表型,癫痫起病年龄差别较大,表型为Jeavons综合征者预后不良,丙戊酸钠对CHD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疗效相对较好。精神障碍为罕见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2基因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癫痫
下载PDF
局灶性癫痫患儿HLA-B*1502等位基因与抗癫痫发作治疗的关系
20
作者 董燕 崔甲昱 +6 位作者 梁瑞瑞 李怡 李梦春 赵世超 甘玲 王丽君 贾天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2-845,共4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痫患儿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与抗癫痫发作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局灶性癫痫并行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的患儿138例,分析抗癫痫发作药物(ASM)的选择及药品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痫患儿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与抗癫痫发作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局灶性癫痫并行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的患儿138例,分析抗癫痫发作药物(ASM)的选择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结果:138例患儿中HLA-B*1502等位基因CC基因型(阴性组)117例(84.78%),CG或GC基因型(阳性组)21例(15.22%)。阴性组全部采用奥卡西平(OXC)治疗,控制率54.70%,有效率20.51%,无效率24.79%;其中10例(8.55%)存在ADR,减药或停药处理后症状均好转。21例阳性组患儿回避卡马西平,4例(19.05%)采用OXC治疗,17例(80.95%)采用非OXC治疗,采用OXC治疗的4例均未发现ADR。结论: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阴性患儿使用OXC过程中仍需警惕ADR;阳性患儿也存在使用OXC的时机,但需小剂量缓慢滴定并观察有无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癫痫 奥卡西平 HLA-B*1502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