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软骨终板结构及交界面血管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莹 彭伟 《河北中医》 2016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软骨终板结构及交界面血管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各2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及针刺组均建立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针刺组采用电针治疗,其余2组不做处... 目的观察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软骨终板结构及交界面血管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各2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及针刺组均建立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针刺组采用电针治疗,其余2组不做处理。治疗3个疗程后,处死全部大鼠,对大鼠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观察软骨终板钙化层、非钙化层厚度,以及交界面血管芽数量。结果模型组软骨终板交界面血管芽数量较空白组减少(P<0.01),说明造模成功;针刺组软骨终板交界面血管芽数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高于空白组(P<0.05),非钙化层厚度低于空白组(P<0.05),说明造模成功。针刺组大鼠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低于模型组(P<0.05),非钙化层厚度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可延缓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减轻软骨终板钙化程度,增加血管芽数量,提高髓核营养供应,起到缓解疼痛、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病理学 椎间盘 动物 实验 针刺 软骨细胞
下载PDF
浆细胞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2例报告
2
作者 陈革 蔡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31-132,共2页
浆细胞瘤占脊髓硬膜外肿瘤的9%~10%,但引起脊髓压迫症少见。我科近10年共收治2例引起脊髓压迫症的浆细胞瘤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48岁。因双上肢麻木伴肩背疼痛2个月,双下肢力弱3周,以脊髓压迫症收... 浆细胞瘤占脊髓硬膜外肿瘤的9%~10%,但引起脊髓压迫症少见。我科近10年共收治2例引起脊髓压迫症的浆细胞瘤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48岁。因双上肢麻木伴肩背疼痛2个月,双下肢力弱3周,以脊髓压迫症收入院。查体:双上肢腱反射弱,感觉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浆细胞瘤 病例报告 骨髓瘤
下载PDF
实验性肿瘤压迫大鼠脊髓
3
作者 李家鼎 周维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458-461,2,共4页
将10~6个 Walker 256癌细胞经皮注射到35只 Wistar 大鼠 T_(13)椎体的前方引起脊髓压迫损害。接种后5~10天出现截瘫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根据大鼠后肢功能将其分为0(正常)~4级。应用 CT 和 MRI 扫描测量椎旁肿瘤大小。24和6只动物分别... 将10~6个 Walker 256癌细胞经皮注射到35只 Wistar 大鼠 T_(13)椎体的前方引起脊髓压迫损害。接种后5~10天出现截瘫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根据大鼠后肢功能将其分为0(正常)~4级。应用 CT 和 MRI 扫描测量椎旁肿瘤大小。24和6只动物分别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肿瘤穿透椎骨或椎间孔浸润到硬膜外,受压的脊髓白质的髓鞘间隙增宽及脱髓鞘现象,到晚期髓鞘和轴索崩解。但灰质运动神经元改变较轻。受压段背髓毛细血管扩张,以后塌瘪,内皮细胞间隙增宽,渗透性高,常有红细胞溢出。实验结果表明,机械压迫,脊髓内循环障碍和轴索破坏是造成截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 脊髓压迫症 大鼠
下载PDF
特殊脊髓压迫症4例
4
作者 胡伟鹏 陈峻严 杨波 《临床医学》 CAS 1993年第3期115-116,共2页
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通常以恶性肿瘤为主,我们近年来收治4例特殊的硬脊膜外占位病变。病例介绍例1。男,62岁。反复双下肢麻木20年,双下肢无力伴大小便困难2个月。体检:脊柱无压痛、叩击痛;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反射对称正常。双侧 T... 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通常以恶性肿瘤为主,我们近年来收治4例特殊的硬脊膜外占位病变。病例介绍例1。男,62岁。反复双下肢麻木20年,双下肢无力伴大小便困难2个月。体检:脊柱无压痛、叩击痛;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反射对称正常。双侧 T6以下皮肤痛、触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膝反射、踝反射亢进,右巴氏征(+)。CT 检查见 T_(4-6)椎管内、胸腔哑铃状肿瘤,肿瘤大部位于后纵隔。在全麻下作背部正中切口,咬除椎板,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肿瘤
原文传递
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清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82-484,共3页
复习100例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正常成人49例作为对照,在颈椎侧位及伸、屈位X线片上测量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功能Ⅰ径、功能Ⅱ径,颈伸位时椎体后滑距离,椎体后缘骨刺。将颈椎管中矢径比值小于0.75作为... 复习100例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正常成人49例作为对照,在颈椎侧位及伸、屈位X线片上测量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功能Ⅰ径、功能Ⅱ径,颈伸位时椎体后滑距离,椎体后缘骨刺。将颈椎管中矢径比值小于0.75作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判断标准,中矢径比值小于0.75为椎管狭窄组(A组),其余为非狭窄组(B组),将正常成人组定为C组。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JOA法对脊髓病患者(A、B组)的颈脊髓功能做出评估。结果显示:A、B组中节段性不稳定(segmentalinstability,SI)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不稳定程度(颈椎后滑)无明显差异。脊髓病损程度A组重于B组,在A组中与滑移程度正相关。A组功能Ⅰ径<Ⅱ径,B组功能Ⅰ径>Ⅱ径,提示节段性不稳定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时具有致病作用。颈伸位时椎体后滑使功能Ⅰ径小于12mm为脊髓受压的临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节段性不稳 脊髓压迫症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受压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和益气化瘀利水方药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郑清波 施杞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9年第2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通透性在脊髓受压后的改变和益气化瘀利水方药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注射106 W alker 256 瘤细胞液到大鼠 T13 椎体前,建立脊髓硬膜外压迫实验模型,通过伊文思蓝法定量测定脊髓血管通透性。结果:脊髓... 目的:观察血管通透性在脊髓受压后的改变和益气化瘀利水方药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注射106 W alker 256 瘤细胞液到大鼠 T13 椎体前,建立脊髓硬膜外压迫实验模型,通过伊文思蓝法定量测定脊髓血管通透性。结果:脊髓受压后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 P< 0.01),消炎痛和益气化瘀利水方药能明显抑制血管通透性,但消炎痛的作用强于益气化瘀利水方药( P< 0.01),颈痛灵对血管通透性则无影响( P> 0.05)。结论:脊髓受压后的水肿为血管源性水肿,益气化瘀利水方药通过减轻水肿,来延缓脊髓继发性损害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 血管通透性 益气化瘀利水 方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