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根撕脱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病理表现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丽华 袁群芳 +2 位作者 李方澜 韩曙 姚志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病理表现 ,探讨在该条件下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SD雌性大鼠 2 0只 ,体重 2 0 0 - 30 0g ,撕脱右侧臂丛C5-T8神经根 ,术后动物存活 3d、5d、1周后取C5-C8节段脊髓 ... 目的 :观察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病理表现 ,探讨在该条件下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SD雌性大鼠 2 0只 ,体重 2 0 0 - 30 0g ,撕脱右侧臂丛C5-T8神经根 ,术后动物存活 3d、5d、1周后取C5-C8节段脊髓 ,对冰冻切片行NADPH -d组化、c -jun免疫组化、中性红和HE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 ,计数脊髓前角NOS阳性运动神经元及存活运动神经元数目 ,以非损伤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为 10 0 % ,计算百分比。结果 :神经根撕脱 3d、5d、1周后 ,损伤侧脊髓前角NOS运动神经元平均阳性率分别为 :0 74%± 0 5 9%、2 4 83%± 6 73%、5 1 16 %± 8 6 7%。神经元平均存活率分别为 93 0 0 %± 4 32 %、93 6 7%± 5 2 7%、89 83%±2 6 5 % ;c -Jun从撕脱术后 3d就有表达 ,5d后表达开始减少。运动神经元形态变化不明显。 1周时偶见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偏位 ,但核膜清晰 ,核仁尚存 ,染色体固缩。结论 :脊神经根撕脱 1周内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OS表达递增 ,c-Jun表达递减 ,运动神经元开始死亡。NO/NOS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反应 ,促进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 前角细胞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 运动神经元 病理 神经根撕脱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检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小冬 吴祖舜 +1 位作者 高俊风 李厚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38,共2页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与免疫的关系。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结果(1)全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肌...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与免疫的关系。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结果(1)全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组和进行性延髓麻痹组血清sIL-2R水平明显增高,但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2)经强的松治疗4周后的16例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运动神经元病存在一定的免疫异常,sIL-2R水平可能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SIL-2R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潘旭东 韩仲岩 潘之清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49-250,共2页
脊髓型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潘旭东,韩仲岩,潘之清我们发现脊髓型颈椎病(CM)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的关系很值得重视:(1)二者易相互误诊,但目前国内将CM误诊为MND为主要倾向;(2)二者有一定的... 脊髓型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潘旭东,韩仲岩,潘之清我们发现脊髓型颈椎病(CM)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的关系很值得重视:(1)二者易相互误诊,但目前国内将CM误诊为MND为主要倾向;(2)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文研究认为CM是M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 鉴别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 CT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的重复电刺激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为西 吕建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27-228,共2页
应用重复电刺激技术检查了43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和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发现部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类重症肌无力的肌电图表现,即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时波幅递增。低频刺激时,波幅的衰减与病程、病型、病情无关,... 应用重复电刺激技术检查了43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和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发现部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类重症肌无力的肌电图表现,即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时波幅递增。低频刺激时,波幅的衰减与病程、病型、病情无关,但在有束颤的患者中波幅衰减更明显。提示运动神经元病可能有突触前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颈椎性 脊髓病 重复电刺激
下载PDF
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培养的鼠神经元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扬 李月魁 +2 位作者 林嘉友 李莉 万选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6-302,共7页
目的 研究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在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抗运动神经元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结果 观察到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将anti-SMN(1:50)加入培养的细胞中,24... 目的 研究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在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抗运动神经元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结果 观察到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将anti-SMN(1:50)加入培养的细胞中,24h后有31%~41%神经元死亡,48h后有50%~67%神经元死亡,72h后有90%以上神经元死亡。该细胞毒作用不依赖补体参与,强度与抗体浓度呈正相关。AchE组化染色发现anti-SMN对胆碱能神经元有选择性损伤作用,随暴露于抗体时间延长,AchE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CaB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BP阳性细胞在加入抗体48h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大部分阳性细胞在72h后死亡。结论 antiSMN抗体对胆碱能神经元有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内Ca^(2+)浓度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 抗体 病理学
下载PDF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被引量:8
6
作者 管阳太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8年第6期371-373,共3页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是一种少见的周围神经病,其病理基础是多灶性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目前认为,MMN可能是一种新的或至少是新认识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病。近年来,因其具有一定的可治性及其貌似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运动神经元...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是一种少见的周围神经病,其病理基础是多灶性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目前认为,MMN可能是一种新的或至少是新认识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病。近年来,因其具有一定的可治性及其貌似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运动神经元病(MND)而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灶性 运动神经元病 电生理学 实验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进 梁秀龄 《广西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83-87,共5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常在病后3~5年内死亡(1,2)。多数国家ALS的患病率为5/10万~7/10万(3),高的可达40/10万,太平洋关岛地区为该病的高发区,我国尚无较准确的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常在病后3~5年内死亡(1,2)。多数国家ALS的患病率为5/10万~7/10万(3),高的可达40/10万,太平洋关岛地区为该病的高发区,我国尚无较准确的统计资料。发病年龄(成人型)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病因学 研究进展 ALS
下载PDF
dHMN-V型家系BSCL2基因和GARS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清华 刘承伟 +3 位作者 林剑锋 林小慧 陈梅玲 吴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115-2117,共3页
目的报告1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nopathyV,dHMN-V)家系,并探讨与BSCL2(berardinelli-seip congenital lipody-strophy2)基因和GARS基因(glycyltRNA synthetase)突变的关系。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 目的报告1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nopathyV,dHMN-V)家系,并探讨与BSCL2(berardinelli-seip congenital lipody-strophy2)基因和GARS基因(glycyltRNA synthetase)突变的关系。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并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GARS基因全部17个外显子和BSCL2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5代共1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成年起病,开始为单或双手大鱼际肌萎缩,逐渐出现小鱼际肌、手部骨间肌萎缩,遇冷挛缩,继而出现足趾骨间肌萎缩;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而感觉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基本正常;突变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BSCL2基因3号外显子糖基化位点无突变,在GARS基因也未发现致病突变,仅在内含子区和外显子非编码区发现3个多态,分别为IVS18+136G→A,IVS17-6C→T和C.-39G>C,其中IVS18+136G→A,IVS17-6C→T为新发现的2个多态。结论 dHMN-V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其可能存在除BSCL2基因和GARS基因外的新的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V型 GARS基因 BSCL2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互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双林 李光来 胡世保 《山西医药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6-47,共2页
我院磁共振成像(MRI)临床应用以来,我们发现运动神经元病(MND)与脊髓型颈椎病(CM)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认为CM是MND的主要病因之一。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MND病人均来自神经科门诊和病房。神经科... 我院磁共振成像(MRI)临床应用以来,我们发现运动神经元病(MND)与脊髓型颈椎病(CM)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认为CM是MND的主要病因之一。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MND病人均来自神经科门诊和病房。神经科专科医师做出诊断。其中肌萎缩侧索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颈椎病 脊髓型 相互关系
下载PDF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米向斌 邱贤文 张帆 《皮肤病与性病》 2009年第2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变性疾病 粥样硬化 动脉管壁 管腔狭窄 供血不足 进行性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运动神经元病小鼠脊髓和肢体肌的分布
11
作者 周明华 吴玺印 陈思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1-178,共8页
采用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1(MNTF1)单抗及其抗独特型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坝测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第一期和第四期WR小鼠(wobblermouse)脊髓颈、腰段运动神经元及肢体肌细胞的免疫阳性反应物质随其病程进展出现的变化。结... 采用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1(MNTF1)单抗及其抗独特型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坝测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第一期和第四期WR小鼠(wobblermouse)脊髓颈、腰段运动神经元及肢体肌细胞的免疫阳性反应物质随其病程进展出现的变化。结果表明: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颈、腰段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的胞质和突起,细胞核呈阴性反应,含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前角Ⅷ、Ⅸ层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在前、后肢骨骼肌的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阳性物质位于肌细胞的肌浆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第一期(3周龄)WR小鼠比同窝正常对照鼠脊髓颈、腰段和前、后肢肌含阳性物质的细胞数量减少(P<0.01),细胞内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低(P<0.01);在第四期(3个月龄)WR小鼠的相应结构中,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阳性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内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与其同窝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较减少得更为明显(P<0.01和P<0.01)。提示随wR小鼠病程的恶化,其靶源骨骼肌细胞产生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量减少,不能保障运动神经元的存活,进而会导致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 诱向因子 运动神经元病 受体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实验室检查及病因探讨
12
作者 魏松炎 张为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9期581-582,共2页
分析67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显示,肌活检、肌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等均非特异性诊断或排除诊断的辅助检查,提示本病的诊断需综合考虑。脊椎的退行性变及感染似与本病有关。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实验室检查 脊椎退变 病因
下载PDF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一家系
13
作者 牛豹 石建雄 《山西临床医药》 1999年第4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橄榄桥脑 小脑萎缩 家系 家族史 遗传学
下载PDF
家族性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分析(附16例报告)
14
作者 王常欣 禚洪云 周广福 《前卫医药杂志》 2001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家族性运行神经元病 球麻痹 体细胞染色体 遗传
下载PDF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遗传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
15
作者 后藤顺 赵育桢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5年第1期50-52,共3页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占肌萎缩性硬化症的5%~10%,它与21号染色体相连锁。在这些家系中证实有SOD-1变异。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家族性 遗传学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殿卿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本文阐述了FAL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及其临床特点。通过微小卫星DNA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确定本病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上。认为发病原因与Cu/TnSoD—1基因突变有关。对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了新的依据。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家族性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不同类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波 肖岚 +5 位作者 伍赶球 陈清棠 谢光洁 彭隆祥 梁静慧 刘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25-225,共1页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的超微结构特征,对13例患者取右额叶脑组织进行了电镜检查。其中婴儿型、晚婴儿型各2例、青少年型8例、成年型1例。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智力减退、视力进行性下降、抽搐和运动障碍。电镜...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的超微结构特征,对13例患者取右额叶脑组织进行了电镜检查。其中婴儿型、晚婴儿型各2例、青少年型8例、成年型1例。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智力减退、视力进行性下降、抽搐和运动障碍。电镜下婴儿型神经元胞浆内的沉积物主要为脂褐素体、偶见指纹体,晚婴儿型主要为曲线体,青少年型为大量指纹体和脂褐素体,成年型主要为脂褐素体伴少量指纹体。根据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和超微结构改变可鉴别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L 神经元脂质沉积 组织活检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GM1抗体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金宇宣 乔健 吕传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MN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节苷脂(GM1)抗体的分布,研究其在MN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45例不同类型的MN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gMGM1、IgGGM1抗体... 目的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MN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节苷脂(GM1)抗体的分布,研究其在MN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45例不同类型的MN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gMGM1、IgGGM1抗体的水平。结果MND患者血清中IgMGM1、IgGGM1抗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IgMGM1抗体在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患者中阳性率最高,而IgGGM1抗体在MND的不同临床类型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ND患者脑脊液中IgMGM1和IgGGM1抗体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MND不同临床类型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ND患者脑脊液中IgMGM1和IgGGM1抗体与血清中IgMGM1和IgGGM1抗体均不相关。结论MND患者周围和鞘内均存在对GM1的免疫反应,并可能参与了MND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疾病 脑脊液 GM1抗体
原文传递
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晶琼 张苏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2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S在临床上隐袭起病居多 ,但也可呈亚急性起病。ALS的发展速度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快。并发呼吸肌麻痹是ALS最常见的死因。典型ALS...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2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S在临床上隐袭起病居多 ,但也可呈亚急性起病。ALS的发展速度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快。并发呼吸肌麻痹是ALS最常见的死因。典型ALS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部分患者由于颈椎病的合并存在导致ALS的长期漏诊。EMG检查对ALS的确诊有重要意义。MRI检查对ALS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结论 ALS是临床上呈恶性经过的慢性变性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以及最易导致误诊的是颈椎病。EMG和MRI检查分别对ALS的诊断有确诊和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临床特征 变性疾病 病理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跃(综述) 刘莹(综述) +1 位作者 张春驰(综述) 王苏(审校)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66-568,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人类常见的变性疾病之一,据报道,国外PD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目前美国患病人数有100万,我国的患病人数已超过200万^[1,2],PD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终身性疾病,故PD的处理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性和挑... 帕金森病(PD)是人类常见的变性疾病之一,据报道,国外PD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目前美国患病人数有100万,我国的患病人数已超过200万^[1,2],PD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终身性疾病,故PD的处理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性和挑战性,本文对目前治疗观点以及对减轻疾病的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变性疾病 临床研究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