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心理剧治疗效果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彦茹 王希林 +2 位作者 刘华清 张晓鸣 王志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效果。方法:在某医院住院儿童病房招募精神障碍患者22例(年龄12~18岁),根据访谈提纲对连续参加4次心理剧治疗的患者(均按常规服用精神科药物)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效果。方法:在某医院住院儿童病房招募精神障碍患者22例(年龄12~18岁),根据访谈提纲对连续参加4次心理剧治疗的患者(均按常规服用精神科药物)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自编心理剧治疗参与感受及评价调查表调查患者参加心理剧治疗后的感受、收获或变化。结果:访谈分析发现,心理剧治疗的效果包括减轻症状、提高自尊程度、促进功能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个方面。自编心理剧治疗参与感受及评价调查表结果显示,排名前4位的是促进人际关系、有趣、愿意继续参加和提高自信。结论:心理剧治疗对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促进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心理剧治疗 精神障碍 少年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注意力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幻听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丽 刘旭恩 +2 位作者 王硕 张凌芳 李拴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注意力训练技术(A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有幻听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BT组30例(26例完成)...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注意力训练技术(A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有幻听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BT组30例(26例完成)和CBT+ATT组30例(25例完成)。CBT组只接受4周的幻听认知行为干预,CBT+ATT组在幻听认知行为基础上增加注意力训练技术干预共6周。在基线及12周后,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幻听分量表(PSYRATS-AH)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两组患者的幻听症状及社会功能,采用注意控制量表(ACS)评估CBT+ATT组患者的注意控制能力。结果:12周后,CBT+ATT组PSYRATS-AH总分[(-6.8±2.2)vs.(-4.2±1.5)]及幻听频率、持续时间、痛苦数量、对声音的控制的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均低于CBT组(均P<0.05),CBT+ATT组SSPI总分[(13.9±2.9)vs.(11.6±4.2)]及因子I、因子III的差值均高于CBT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注意力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训练技术 精神分裂症 声音 幻听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下电休克治疗伴有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包玲 江雪 +2 位作者 谢琴 王娟 鲁凤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518,共5页
目的比较通过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电休克治疗伴有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艾司氯胺酮作为具有抗抑郁作用特点的电休克麻醉剂,针对伴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治疗时的优点和不足,为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 目的比较通过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电休克治疗伴有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艾司氯胺酮作为具有抗抑郁作用特点的电休克麻醉剂,针对伴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治疗时的优点和不足,为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20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n=40)。对照组予以丙泊酚1.2~1.5 mg/kg缓慢推注麻醉,低剂量组予以0.3 mg/kg艾司氯胺酮加1.0 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麻醉,高剂量组予以0.6 mg/kg艾司氯胺酮加0.5~0.8 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麻醉,后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过程中评价疗效、安全性指标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HAMD-24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经MECT治疗后评分值逐组递减,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项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有差异(均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项观察指标有差异(均P<0.0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三组患者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高剂量组的RBANS评分分值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P<0.05);三组12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自杀意念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后高剂量组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分分值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P<0.05)。结论三组患者的重度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均得到改善,使用不同麻醉剂及不同剂量对伴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患者疗效随着剂量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且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应用到临床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电休克治疗 自杀意念 重度抑郁障碍
下载PDF
醒脑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4
作者 吴晓文 包成政 吴吉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5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脑保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评估醒脑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 目的探讨醒脑静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脑保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评估醒脑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及醒脑静组(20只)。醒脑静组大鼠灌胃给药醒脑静3 mL/kg体质量,1次/d,连续给药5 d,给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纯净水。末次给药后30 min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组大鼠均术后饲养至再灌注72 h。比较再灌注24 h和72 h 3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再灌注72 h 3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与再灌注24 h比,再灌注72 h醒脑静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升高,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再灌注24、72 h,与手术组比,模型组和醒脑静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均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与模型组比,醒脑静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均升高,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05);与再灌注24 h比,再灌注72 h模型组与醒脑静组大鼠血清NSE、IL-6及IL-10水平均降低,再灌注24、72 h,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和醒脑静组大鼠血清NSE、IL-6及IL-10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比,醒脑静组大鼠血清NSE、IL-6及IL-10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再灌注72 h模型组和醒脑静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出现明显改变,脑组织结构不完整,神经元出现坏死现象,与模型组比,醒脑静组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相对较轻,脑组织结构相对完整,神经元坏死相对较少。结论醒脑静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损伤中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能够保护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元损伤,进而改善其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保护 神经功能评分
下载PDF
健康教育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遵医行为及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职晓燕 冀紫阳 王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93-698,共6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认知行为干预(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遵医行为及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某院收治的8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干预组(...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认知行为干预(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遵医行为及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某院收治的8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干预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BT)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功能失调性认知水平、抑郁程度及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结果:干预后干预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t=2.051,P<0.05);干预后干预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总分低于对照组(t=-11.938,P<0.001);干预后干预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t=-16.376,P<0.001),康纳·戴维森复原力量表(CD-RISC)“乐观”、“自强”、“坚韧”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5.164,5.919,7.544;P<0.001);干预后干预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t=5.354,P<0.001),“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t=-3.883,P<0.001);干预后干预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4.520,3.246,5.002;P<0.01)。结论:健康教育联合CBT能有效增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心理弹性,改善功能失调性认知水平及应对方式,降低抑郁程度,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整体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认知行为干预 青少年抑郁症 遵医行为 功能失调性认知
下载PDF
运动干预对睡眠障碍脑异常激活的补偿作用:一项脑成像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婉婷 段立晖 +3 位作者 吴佳雯 杨思雨 孙淮庆 吴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6-173,共8页
目的探讨运动对睡眠障碍造成的脑激活异常的补偿作用。方法通过激活似然比估计(ALE)对睡眠障碍所致脑激活异常和运动相关脑激活变化进行脑成像元分析。结果共纳入119项研究。在睡眠障碍相关的异常脑区和运动干预后的脑区中,两侧半球的... 目的探讨运动对睡眠障碍造成的脑激活异常的补偿作用。方法通过激活似然比估计(ALE)对睡眠障碍所致脑激活异常和运动相关脑激活变化进行脑成像元分析。结果共纳入119项研究。在睡眠障碍相关的异常脑区和运动干预后的脑区中,两侧半球的额叶、海马体、颞叶上中回和丘脑部分区域共同激活。结论运动可能对缓解睡眠障碍引起的脑激活异常具有重要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失眠 运动 激活似然比估计
下载PDF
强迫思维症状来访者心理干预个案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董芳 董乐莲 高永玲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8-160,共3页
很多考生在大型考试前头脑中会控制不住的反复出现不相干的想法,影响注意力及心身状态,这是考前焦虑以及脑神经过度疲劳引起的强迫思维。本文通过联合运用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象对话技术、正念呼吸放松技术,对实际案例进行心理干... 很多考生在大型考试前头脑中会控制不住的反复出现不相干的想法,影响注意力及心身状态,这是考前焦虑以及脑神经过度疲劳引起的强迫思维。本文通过联合运用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象对话技术、正念呼吸放松技术,对实际案例进行心理干预,有效改善来访者强迫思维症状,缓解考前焦虑。通过对咨询过程的呈现和分析,希望能将此方法、思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思维 考前焦虑 森田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意象对话技术 正念呼吸放松技术
下载PDF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情绪障碍心理治疗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乐涛 李春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8-482,共5页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IU)概念源于焦虑相关研究,是与焦虑情绪相关的基本认知过程。高IU水平预示着焦虑程度增加,反映了个体对不确定事件的低容忍度。IU亦与其他情绪障碍相关,以IU为聚焦点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情绪障碍患者改善认知回避等负性...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IU)概念源于焦虑相关研究,是与焦虑情绪相关的基本认知过程。高IU水平预示着焦虑程度增加,反映了个体对不确定事件的低容忍度。IU亦与其他情绪障碍相关,以IU为聚焦点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情绪障碍患者改善认知回避等负性情绪行为,影响情绪调整策略,是一类跨诊断的心理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心理治疗 情绪障碍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幼东 王建强 +7 位作者 彭雨涵 刘久楹 王紫妍 邓屹杉 李少雄 吕晶 张伟 杜玉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河北省6个地区48所的4413名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7%、10.4%,共病检出率为6.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P<0.05),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P<0.01),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P<0.05)。网络结构中预期影响较高的症状为GAD4“很难放松”(Z=1.09)、PHQ6“感觉自己糟糕或让其他人失望”(Z=1.06)、PHQ1“兴趣下降”(Z=1.05);桥梁预期影响较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PHQ9“存在消极观念”(Z=0.54)、PHQ1“兴趣下降”(Z=0.53)、GAD7“害怕将有可怕的事发生”(Z=0.46)。结论:“双减”背景下河北省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低,但仍有待进一步降低。二者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焦虑抑郁症状网络中的关键症状为GAD4、PHQ6、PHQ1,传递风险较高的桥梁症状为PHQ9、PHQ1、GAD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抑郁症状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网络分析 中小学生 双减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中青年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性别差异
10
作者 孙倩 姜玮 +3 位作者 李艳茹 王楠 侯冷冰 任艳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348,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6次MECT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对抑郁、焦虑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分别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比较性别差异。结果纳入抑郁发作患者共122例,其中青年组83例、中年组39例。两组中,基线HAMD及HAMA评分、MECT后HAMD减分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青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的时点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基线时提高,性别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的时点-性别分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在第6次MECT后较基线时提高(P<0.05),时点效应和性别分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抑郁患者MECT后认知功能整体有所改善,中年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需依据患者性别、年龄特征优化MECT方案,以减轻认知功能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年龄 性别
下载PDF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状态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11
作者 范颖英 孙娟 +3 位作者 靳玉红 张彩凤 姬娟娟 常勇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44-148,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 目的分析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胃肠动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胃肠激素一氧化氮(NO)、血清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有效增强患者胃肠动力及活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心理状态 胃肠动力 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干预模式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康复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范颖英 孙娟 +4 位作者 张彩凤 姬娟娟 靳玉红 常勇生 张超群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干预模式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康复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食管癌的围术期常规干预,干预组实施I...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干预模式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康复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食管癌的围术期常规干预,干预组实施IKAP干预模式。干预前后采用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CP)、Champion健康信念评估量表(CHBMS)、中文版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受情况、康复信念情况、健康行为、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PBS-CP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CHBMS、SRAHP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干预后,两组患者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IKAP干预模式通过系统的信息支持和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自我感受负担,增强其康复信念,促进其健康行为,提升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 早期食管癌 自我感受负担 康复信念 健康行为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互联网+”延续性康复训练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实证研究
13
作者 张艳萍 任京科 +4 位作者 严芳 赵晶媛 李亚婷 顾小静 王传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6期818-824,共7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延续性康复训练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对抑郁症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选取符合诊断抑郁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等待对照组,等待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每月复查和电话随... 目的:探讨“互联网+”延续性康复训练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对抑郁症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选取符合诊断抑郁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等待对照组,等待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每月复查和电话随访,试验组在等待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药物自我管理训练、舞动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SC)社会适应功能评估量表(SAFE)比较干预前及干预2、4、6月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HAMD、SDS、SSC、SAF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与时间对HAMD、SDS、SSC、SAFE评分有交互作用(F=4.400,13.085,23.841,41.777;P<0.001),组间对HAMD、SDS、SSC、SAFE评分主效应显著(F=4040.373,3522.972,16452.039,151.544;P<0.001),时间对HAMD、SDS、SSC、SAFE评分主效应显著(F=69.345,100.620,69.874,221.385;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试验组、等待对照组组内前后HAMD、SDS、SSC、SAF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2,-6.313,-7.811,-18.903;P<0.008)。结论:“互联网+”延续性康复训练综合干预模式能减轻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增强患者的社交能力,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延续性康复 康复训练 抑郁症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下载PDF
以间歇性晕倒伴随肌阵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分离转换障碍1例报道
14
作者 唐培源 汪崇泽 +3 位作者 洪武 费慧 易正辉 吕钦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6-1060,共5页
分离转换障碍的特征是患者在记忆、身份意识、即时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方面的正常整合部分或完全丧失。该文报告了1例起始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面部抽动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随后出现间歇性晕倒伴随肌痉挛。患者多次在综合医院和精... 分离转换障碍的特征是患者在记忆、身份意识、即时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方面的正常整合部分或完全丧失。该文报告了1例起始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面部抽动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随后出现间歇性晕倒伴随肌痉挛。患者多次在综合医院和精神科就诊,经多种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该案例的报道旨在加深对这类症状复杂且易误诊疾病的认识,并为类似症状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转换障碍 情绪低落 间歇性晕倒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李文娟 孙玉玺 张红云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788-792,共5页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8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86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8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861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315例(2.4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87.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精神疾病分类、自知力、治疗用药种类、患者管理方式和合并基础疾病与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相关(P<0.05);住院季度、改良电抽搐治疗、保护性约束、侵入性操作与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30 d、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患者住院封闭管理方式、年龄≥60岁、男性和治疗用药种类>2种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常见,住院天数>30 d、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患者住院封闭管理方式、年龄≥60岁、男性和治疗用药种类>2种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开展定向目标监测,及时识别出高危感染病例,有的放矢地制定出有针对性防控措施,以降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住院患者 医院获得性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就诊特点分析
16
作者 仲乐乐 余天浩 袁慧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了解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的就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22年8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间,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急诊就诊老年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共纳入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224例,平均年龄(71.33±8.62)岁;按年龄划分为低龄老... 目的:了解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的就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22年8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间,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急诊就诊老年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共纳入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224例,平均年龄(71.33±8.62)岁;按年龄划分为低龄老人组(60~75岁)和高龄老人组(≥75岁)。组间比较,低龄老人组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比例较高,高龄老人组神经认知障碍和痴呆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1,P<0.001);高龄老人组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较高,低龄老人组使用镇静催眠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高龄老人组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1,P=0.0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精神科急诊老年患者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接诊时需关注躯体疾病情况,综合评估和诊治;应加强对精神科急诊医学建设的重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老年患者 急诊
下载PDF
强制医疗暴力危险性评估专家共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对照分析
17
作者 潘金灯 马斌方 邱晔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医疗暴力危险性评估专家共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强制医疗法律实施后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收治的强制医疗患者104例,其中55例已经解除强治疗(解除组),还在接受强制医疗的患者49例... 目的:探讨强制医疗暴力危险性评估专家共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强制医疗法律实施后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收治的强制医疗患者104例,其中55例已经解除强治疗(解除组),还在接受强制医疗的患者49例(待解组),运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和暴力危险性评估专家共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确定其危险等级,并随访解除组解除后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强制医疗的时间、暴力风险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2、-7.104,P均<0.01);在疾病严重程度、犯罪类型方面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531;χ^(2)=1.089,P=0.293)。结论:强制医疗暴力危险性评估专家共识为强制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医疗 危险性评估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叙事疗法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自悯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8
作者 郑雪洋 张顺 +4 位作者 王晓曼 王冰洁 李璐 霍晓铭 董理丽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自悯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已稳定使用我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3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46名,采用面对面或视频电话的形式,对...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自悯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已稳定使用我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3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46名,采用面对面或视频电话的形式,对其进行每两周1次、每次约1h、共计6次的叙事疗法,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自悯量表及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干预3个月后自悯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生活质量中精神维度、心理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叙事疗法有助于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自悯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疗法 失能老人 家庭照顾者 自悯能力
下载PDF
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任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314-131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将某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2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n=41,常规干预)和观察组(n=41,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常规干...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将某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2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n=41,常规干预)和观察组(n=41,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自闭程度[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刻板行为[重复刻板行为检查量表(RBS-R)]、功能发展情况[相关发育障碍儿童心理教育量表-3(C-PEP-3)]、心理状态[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智力水平[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社交能力[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结果:干预后,两组CARS、RBS-R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6.948,-5.605;P<0.05);干预后,两组C-PEP-3量表中粗动作、精细动作、认知、模仿、手眼协调、感知觉、口语表达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5.722,9.663,10.340,9.904,9.073,8.070,22.067;P<0.05);干预后,两组SCARED、DSRSC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11.239,-13.830;P<0.05);干预后,两组全量表IQ(FIQ)、言语量表IQ(VIQ)、操作量表IQ(PIQ)、注意/不分心因子(C因子)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2.437,2.024,2.813,2.015;P<0.05);干预后,两组ATEC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8.485,-7.688,-6.896,-8.342;P<0.05)。结论:给予ASD患儿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自闭程度和刻板行为,促进功能发展,还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升智力水平,提高患儿社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诱导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 自闭程度 刻板行为 心理状态 智力 社交能力
下载PDF
Effects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mood and sleep quality in menopausal women 被引量:1
20
作者 Qing Liu Zhen Huang Ping Xu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4年第7期1087-1094,共8页
BACKGROU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s in naturally menopausal women.However,some patients report experiencing adverse effects.AIM To analyze the effec... BACKGROU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s in naturally menopausal women.However,some patients report experiencing adverse effects.AIM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menopausal femal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152 menopausal femal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Gan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December 2023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76,conventional treatment+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and the control group(n=76,conventional treatment only)via random casting.The improvement observed in the following ite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emotional stat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sleep quality[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treatment effectiveness,and treatment safety.RESULTS The modified KMI and SRS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ree rounds of treatment.The improvement in the PANAS score obser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ity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6.84%vs 96.05%,χ2=4.121,P=0.042).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6.58%vs 9.21%,χ2=0.361,P=0.547).CONCLUSION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linical symptoms,actively channeled negative emotions,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leep in menopausal patients,indicating i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MENOPAUSE WOMEN Mood states Sleep quality Sex hormon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