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
作者 秦伟 涂刚英 +1 位作者 万小梅 王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背景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运动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跌倒已被证实,但在精神科运用甚少。目的探讨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 背景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运动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跌倒已被证实,但在精神科运用甚少。目的探讨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老年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平衡强化训练方案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4、12周后,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中文版Barthel指数(BI)以及国际版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共62例患者完成训练,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与时间对BBS、BI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BB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BI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BBS、B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BBS、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组别与时间对FES-I总分与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FES-I室内活动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FES-I总分及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12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结论平衡强化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跌倒自我效能,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老年人 平衡强化训练 平衡能力 跌倒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小脑蚓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2
作者 董晓梅 赵红岩 +2 位作者 耿忠丽 徐天朝 王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5-580,共6页
背景小脑蚓部与情感调节、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小脑蚓部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能否改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CSZ)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小脑蚓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的rTMS对老年CSZ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血... 背景小脑蚓部与情感调节、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小脑蚓部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能否改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CSZ)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小脑蚓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的rTMS对老年CSZ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50例稳定期老年CSZ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SZ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TBS模式的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小脑蚓部,每周治疗5 d,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进行伪刺激,治疗时间和参数同观察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总体精神病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阴性症状,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功能。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ANSS量表阴性症状评分[(17.11±2.00)分与(19.21±2.76)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26.34±2.07)分与(29.33±4.27)分]和总分[(53.10±3.61)分与(58.99±5.53)分]及SANS评分[(54.00±3.78)分与(57.83±4.15)分]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信息处理加工速度评分[(39.78±2.45)分与(37.24±1.10)分]、注意警觉性评分[(47.07±4.27)分与(40.01±2.17)分]、工作记忆评分[(45.12±3.20)分与(41.89±4.11)分]和社会认知评分[(46.40±4.29)分与(41.42±7.45)分]均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L-1β水平[(41.09±7.34)μg/L与(47.03±12.45)μg/L]、IL-6水平[(41.28±7.32)μg/L与(47.03±9.45)μg/L]、TNF-α水平[(53.28±14.15)μg/L与(61.35±12.79)μg/L]较低(P<0.05)。rTMS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仅4例在首次治疗时出现头晕、头痛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均逐渐耐受。其余患者均无不适主诉。结论小脑蚓部TBS模式的rTMS可以改善老年CSZ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炎症因子 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巨噬细胞活化相关因子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关系
3
作者 方姣 陈闻锦 +8 位作者 郑文凯 勾梦壮 刘永利 陈松 李娜 黄隽超 李艳丽 潘淑娟 谭云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活化相关因子与精神分裂症(SCZ)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SCZ患者(n=166)和正常对照(n=71)为对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用酶联...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活化相关因子与精神分裂症(SCZ)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SCZ患者(n=166)和正常对照(n=71)为对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ELISA)测定α-NaGalases、MAF和IL-18浓度。分析生物学指标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SCZ组α-NaGalases (P<0.001)和MAF(P<0.01)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SCZ组中,IL-18与α-NaGalases浓度(r=-0.24,P<0.01)负相关;α-NaGalases与MAF浓度(r=0.67,P<0.001),PANSS阳性症状量表总分与IL-18 (r=0.21,P <0.05)、MAF浓度(r=0.22,P <0.01)正相关。α-NaGalases和MAF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中介效应占比25.47%。结论:IL-18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发生,α-NaGalases和MAF可能会负性调节IL-18对SCZ的炎性损伤作用,从而代偿性缓解阳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白细胞介素-18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 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下载PDF
不同首发年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凡 徐沛琳 +14 位作者 黄悦勤 刘肇瑞 张婷婷 何燕玲 章杰 龚元东 刘燕 刘波 赵乐胜 吴国平 刘敏 王延军 王继才 高长青 卢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首发年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取15~70岁患者2016例,由精神科医生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RDP... 目的:探讨不同首发年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取15~70岁患者2016例,由精神科医生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RDPS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诊断和评估。以18岁和25岁作为精神分裂症早发、中发及晚发的分组界值。采用方差分析、多重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发型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73.8±28.0)和CRDPSS量表总分(11.7±5.4)均为最高。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汉族、首发年龄较早、起病形式较慢等特征与PANSS量表和CRDPSS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数正关联(标化回归系数:0.04~0.47),收入水平和吸烟与PANSS量表和CRDPSS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数负关联(标化回归系数:-0.04~-0.14)。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更高,女性、受教育水平高、早发病、慢性起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严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首发年龄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下载PDF
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亚南 栗文娟 +3 位作者 赵淑芹 汤语忌 原富强 赵昆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8-1094,共7页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生存期常感知到的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出现自我疏离或者社会性疏离。目前针对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描述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体验,旨在为缓解该人群社会疏...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生存期常感知到的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出现自我疏离或者社会性疏离。目前针对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描述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体验,旨在为缓解该人群社会疏离体验制订支持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8~59岁,曾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且出院后愿意继续接受随访的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2月通过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共纳入18名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表现(包括2个亚主题:负性情感体验、期待与行为之间的退缩);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主观原因(包括2个亚主题:自我疏离、自我歧视)、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客观原因(包括4个亚主题:社会歧视和被动疏离、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精神疾病引起的生活和照护负担加重、缺乏社会支持)。结论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生理健康受损、心理状况不良、社会支持不足等存在社会疏离,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症状管理和心理疏导,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对精神疾病的正向认知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支持;同时强化家庭内部支持,以帮助其重返和适应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会疏离 缓解期 中青年 半结构式访谈 质性研究
下载PDF
首发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治疗延迟(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莉 曾如双 +5 位作者 刘肇瑞 黄悦勤 刘晓霞 姜兰 高长青 卢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旨在综述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治疗延迟的相关研究,对3类首发精神障碍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患者责任感提高、家庭凝聚力降低、病耻感、疾病相关知识匮乏、就医资源匮乏、医疗支持不足会导致治疗延迟,使患... 本文旨在综述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治疗延迟的相关研究,对3类首发精神障碍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患者责任感提高、家庭凝聚力降低、病耻感、疾病相关知识匮乏、就医资源匮乏、医疗支持不足会导致治疗延迟,使患者病程更长,症状更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抑郁症 治疗延迟 综述
下载PDF
社交焦虑、病耻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念、认知中链式中介路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倩 刘丽欣 +2 位作者 王龙斌 任利民 孙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6期71-76,共6页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病耻感在精神分裂症(SP)患者正念、认知中链式中介路径。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SP 87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交往焦虑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韦氏成人智力测试对其展开问卷调...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病耻感在精神分裂症(SP)患者正念、认知中链式中介路径。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SP 87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交往焦虑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韦氏成人智力测试对其展开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交焦虑、病耻感、正念、认知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层次、体质量指数、疾病分型SP患者智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P患者病耻感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正念与社交焦虑、病耻感呈负相关,认知与社交焦虑、病耻感呈负相关,认知与正念呈正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df=4.935,RMSEA=0.051,TLI=0.963,CFI=0.977,NFI=0.952;Bootstrap程序检验显示,正念对认知有直接效应,也可通过社交焦虑、病耻感的平行中介效应或社交焦虑→病耻感链式中介效应间接起正向效应。结论临床在SP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中,应重视正念干预在不同作用路径之间的效应,并以路径为依据,采取合适方式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病耻感 社交焦虑 正念 认知 中介路径 Pearson相关分析 Bootstrap程序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利培酮治疗后静息态脑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日鹏 邹文锦 +1 位作者 陆小兵 宁玉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探讨利培酮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全脑局部一致性的ReHo值并... 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探讨利培酮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全脑局部一致性的ReHo值并进行比较;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Hoffman幻听评定量表(AHRS)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定;将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量表评分与异常脑区的ReHo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H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ReHo值降低的脑区主要分布于左颞上回、左颞下回,ReHo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于双楔前叶、右顶上小叶、右小脑后叶(已校正,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eHo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于右小脑前叶、右顶上小叶,ReHo值降低的脑区位于左颞下回(已校正,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左颞上回ReHo值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和AHR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433、-0.23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个脑区存在静息态脑功能异常,左颞上回异常的脑活动与疾病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下载PDF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蔡珊 徐柳柳 +1 位作者 周琳 杨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外,实施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计算Cohen’s D值估计差异效应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认知重评分量表Cohen’s D值达到中等效应(0.5≤D≤0.8);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各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ohen’s D值均有提升,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达到较大效应(D>0.8),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分量表达到中等效应(0.5≤D≤0.8),消极反刍思维分量表减分值效应较小(0.2≤D≤0.5)。结论: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随着时间推移,效应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情绪调节策略
下载PDF
首发与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与分数低频振幅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欢 王惠玲 +1 位作者 荣蓓 陈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分析首发和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与分数低频振幅改变情况。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20年0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60例首发、60例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 目的:分析首发和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与分数低频振幅改变情况。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20年0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60例首发、60例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体素水平的低频振幅(ALFF)及分数低频振幅(fALFF)指标分析3组间局部脑功能活动情况。结果:协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ALFF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位于双侧纹状体(左侧F=23.06,P<0.001;右侧F=19.31,P<0.001),而fALFF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位于双侧纹状体(左侧F=19.71,P<0.001;右侧F=13.53,P<0.001)和前额叶内侧皮质(F=5.46,P<0.001);事后检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首发组和复发组双侧纹状体ALFF及fALFF值均显著升高、内侧前额叶皮质fALFF值降低;复发组内侧前额叶皮质fALFF值降低较首发组更为明显。结论:首发和复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双侧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局部功能活动异常,而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内侧前额叶皮质局部脑功能损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分数低频振幅
下载PDF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等效剂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方芳 司骐 +3 位作者 杨震 张婷婷 徐初琛 隋毓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等效剂量的差异性。方法:对155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组,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等效剂量的差异性。方法:对155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组,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等效剂量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性别分组结果显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利培酮组、联合药物组以及氯氮平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0.53±2.57)mg、(18.45±7.08)mg、(6.54±2.58)mg,显著低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1或P<0.05)。年龄分组结果显示55~66岁年龄段的平均有效剂量最低,16~55岁年龄段男性患者用药剂量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1)。结论:性别以及年龄因素均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年龄 精神分裂症 等效剂量
下载PDF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万为滔 严燕国 李啸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022年纳入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其中对照组采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022年纳入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其中对照组采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认知功能、记忆力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精神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临床记忆量表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明显改善精神症状,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 症状评分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44名连续抽样住院患者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君荣 李玉琳 +7 位作者 陈娇 陆雪玲 肖爱祥 黄杏笑 王琛 魏燕恒 杨航 袁乐欣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招募了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14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支持度量表(SSRS)调查患者社会支持情...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招募了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14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支持度量表(SSRS)调查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收集数据包括基本资料、精神症状情况等。结果:14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SRS总分为28.29±5.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为病程,婚姻状况与照顾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主要与主要照顾者(他人照顾)(β=2.836,95%CI:0.515~5.158,P=0.017),婚姻状况(无伴侣)(β=-2.725,95%CI:-4.627~-0.824,P=0.005),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素(β=-0.488,95%CI:-0.739~-0.250,P<0.001)有关。结论:受他人照顾、有伴侣与精神行为症状中的敌对猜疑是老年期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 精神分裂症 社会支持度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建南 林晓方 王从杰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结果,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照... 目的: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结果,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照组依据医师经验用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16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定疗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s,WCST)及个人和社会功能评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s,PSP)评定认知及社会功能,并在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比较,同时评定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及作实验室检查,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CGI、TESS、PSP、WCST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01),研究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治疗后12~16周肝功能损害也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血常规等实验室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因检测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精神分裂症 临床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血清半必需氨基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董莹莹 李君 +5 位作者 马青艳 贾敏 姜文慧 马现仓 高成阁 王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04,共7页
目的通过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和组氨酸)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说明精氨酸及组氨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 目的通过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和组氨酸)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说明精氨酸及组氨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同期在雁塔社区入组的7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测定。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分析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与病程、发病次数以及PAN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清精氨酸(P<0.001)及组氨酸(P=0.01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与发病次数(r_(s)=-0.410,r_(s)=-0.262)、PANSS总分(r_(s)=-0.298,r_(s)=-0.256)、阳性因子(r_(s)=-0.299,r_(s)=-0.234)及认知缺陷因子(r_(s)=-0.251,r_(s)=-0.296)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血清精氨酸水平与焦虑抑郁因子(r_(s)=-0.269,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且与总体精神症状、阳性症状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负相关,而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精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检测可为今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症状 半必需氨基酸 精氨酸 组氨酸
下载PDF
鲁拉西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美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4期66-68,75,共4页
目的比较鲁拉西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鲁拉西酮组和氨磺必利... 目的比较鲁拉西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鲁拉西酮组和氨磺必利组,每组42例。鲁拉西酮组采用盐酸鲁拉西酮片治疗,氨磺必利组采用氨磺必利片治疗,2组均连续用药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分、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氨磺必利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高于鲁拉西酮组总有效率为8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500);治疗2周、6周,2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逐渐降低,MMSE、MoCA评分较治疗前逐渐升高,且氨磺必利组降低/升高幅度显著(P<0.05或P<0.01);治疗6周后,2组精神动力、心理适应能力、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氨磺必利组高于鲁拉西酮组(P均<0.01);鲁拉西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低于氨磺必利组的35.71%(χ^(2)=3.941,P=0.047)。结论鲁拉西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均确切,氨磺必利缓解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效果更显著,而鲁拉西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氨磺必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鲁拉西酮 氨磺必利 治疗效果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越鞠丸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17
作者 金志兴 赵静 +2 位作者 朱殿明 朱丽萍 龙彬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探究奥氮平联合越鞠丸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P300测试结果、血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8)。对照... 目的:探究奥氮平联合越鞠丸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P300测试结果、血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8)。对照组予以奥氮平+安慰剂治疗;观察组予以奥氮平+越鞠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阴性症状临床评估访谈手册(CAIN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不良反应量表评分(TESS)、P300测试结果及血清GABA、Glu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AINS总分及MAP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P300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GAB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Glu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TESS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奥氮平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基础上加用越鞠丸可明显改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P300波幅、缩短P300潜伏期、调节GABA及Glu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越鞠丸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P300测试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下载PDF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特点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孙志刚 贾美香 +2 位作者 薛曼 李素水 郭年春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5-248,共4页
本文综述了儿童期精神分裂症(COS)的遗传特点,COS遗传度>80%,主要表现为(1)相关风险基因与成年期精神分裂症有很多重叠;(2)很多风险基因也关联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更早发的神经发育性障碍;(3)COS的风险基因结构中含有更多的常见和罕见... 本文综述了儿童期精神分裂症(COS)的遗传特点,COS遗传度>80%,主要表现为(1)相关风险基因与成年期精神分裂症有很多重叠;(2)很多风险基因也关联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更早发的神经发育性障碍;(3)COS的风险基因结构中含有更多的常见和罕见变异体,包括拷贝数变异体(CN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 遗传学 常见变异体 罕见变异体
下载PDF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分泌代谢的影响观察
19
作者 陆敏 班春霞 +7 位作者 李冠军 高存友 李广伟 程诚 李莉 周耀明 陈敬兰 孙仲礼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44-447,共4页
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监测内分泌、代谢等相关指标,于基线及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结果:治疗12个月时PSP因子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扰乱及攻击行为两项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71,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1,P<0.05),且各个时间点血清泌乳素浓度均高于基线(P均<0.05)。结论:PP1M对代谢影响较小,且能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但会导致血清PRL水平增高,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 精神分裂症 代谢 内分泌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哌罗匹隆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唐开宏 刘超 +2 位作者 严琦 保娟 周春英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4期38-41,46,共5页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哌罗匹隆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哌罗匹隆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予奥氮平联合盐酸哌罗匹隆,对照组仅予奥氮平治疗,均治疗8周,分别在基线期、第4周末、第8周末评定阴性症状量表(SANS)、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分。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第8周,研究组SANS因子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即刻记忆、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高于对照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哌罗匹隆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及社会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罗匹隆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