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结果,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照...目的: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结果,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照组依据医师经验用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16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定疗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s,WCST)及个人和社会功能评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s,PSP)评定认知及社会功能,并在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比较,同时评定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及作实验室检查,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CGI、TESS、PSP、WCST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01),研究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治疗后12~16周肝功能损害也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血常规等实验室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因检测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监测内分泌、代谢等相关指标,于基线及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结果:治疗12个月时PSP因子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扰乱及攻击行为两项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71,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1,P<0.05),且各个时间点血清泌乳素浓度均高于基线(P均<0.05)。结论:PP1M对代谢影响较小,且能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但会导致血清PRL水平增高,需引起关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结果,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对照组依据医师经验用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16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定疗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s,WCST)及个人和社会功能评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s,PSP)评定认知及社会功能,并在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比较,同时评定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及作实验室检查,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CGI、TESS、PSP、WCST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01),研究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治疗后12~16周肝功能损害也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血常规等实验室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因检测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文摘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监测内分泌、代谢等相关指标,于基线及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结果:治疗12个月时PSP因子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扰乱及攻击行为两项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71,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1,P<0.05),且各个时间点血清泌乳素浓度均高于基线(P均<0.05)。结论:PP1M对代谢影响较小,且能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但会导致血清PRL水平增高,需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