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0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视角下的皮肤养护
1
作者 陶明娟 杨建新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5年第1期32-33,共2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不仅具有保护身体、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生理功能,还与人体的美观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变化、生活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皮肤问题日益增多,如痤疮、湿疹、荨麻疹等常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不仅具有保护身体、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生理功能,还与人体的美观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变化、生活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皮肤问题日益增多,如痤疮、湿疹、荨麻疹等常见皮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中医角度看皮肤中医指出,皮肤健康与脏腑经络紧密相关。肺气正常宣发肃降,可滋养皮毛,保持其润泽弹性。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充足,皮肤得以红润。肝血充盈,疏泄正常,气血通达皮肤,使皮肤色泽明亮。心血充盈,血脉通畅,面部皮肤红润光泽。肾精充足,可滋养皮肤,保持紧致光泽。经络通畅也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见皮肤病 脾胃功能 脏腑经络 皮肤健康 肝血 肾精 面部皮肤 不良生活习惯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坤杰 《医药前沿》 2025年第2期42-44,48,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2例玫瑰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2例玫瑰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和对照组(强脉冲光治疗),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痤疮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皮损评分及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可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红斑及皮损情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 玫瑰痤疮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振超 杜喜玲 +2 位作者 韩志新 牛大伟 樊昌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43-2251,共9页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细胞培养基中添加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20 mmol/L Notch1/Jagged1激动剂丙戊酸。通过EdU实验、划痕实验、小管生成实验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的影响。(2)体内动物实验: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皮下注射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大鼠皮下注射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同时腹腔注射10 mg/kg丙戊酸。给药7,14 d检测大鼠创面的愈合率;TUNEL检测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与模型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的愈合,下调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降低大鼠血清中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促使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上调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并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丙戊酸可部分逆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与肉芽再生以及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这可能与调控Notch1/Jagged1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全层皮肤缺损 创面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 肉芽再生 NOTCH1 JAGGED1
下载PDF
白芍总苷通过调控JAK/STAT3/BCL-XL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4
作者 张莉 孙淑娜 +5 位作者 刘桂英 薛玉增 王兴臣 邹永新 睢勇 曹怀宁 《陕西中医》 CAS 2025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白介素22(IL-22)诱导的HaCaT银屑病细胞模型的抗凋亡作用,探索其在银屑病治疗中的机制,为银屑病的临床研究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IL-22刺激HaCaT细胞,检测细胞活性,筛选IL-22干预的最佳剂量和最佳作用时间,...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白介素22(IL-22)诱导的HaCaT银屑病细胞模型的抗凋亡作用,探索其在银屑病治疗中的机制,为银屑病的临床研究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IL-22刺激HaCaT细胞,检测细胞活性,筛选IL-22干预的最佳剂量和最佳作用时间,构建银屑病细胞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银屑病细胞模型中的抗凋亡分子的表达。TGP处理银屑病细胞模型后,用MTT检测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测定银屑病细胞模型中STAT3的定位。抑制STAT3的表达后,用RT-PCR和WB检测下游抗凋亡分子BCL-XL的表达。实验采用随机分组,通过GraphPad-Prism 6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MTT实验发现,IL-22处理HaCaT细胞的最佳剂量和时间分别为12.5 mmol/L,48 h。银屑病细胞模型中,抗凋亡相关通路JAK/STAT3/BCL-XL的表达显著增加。通过TGP处理后,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同时细胞核内STAT3明显减少。抑制STAT3表达后,银屑病细胞模型活性指标显著降低,尤其是STAT3下游的分子BCL-XL的表达下降。结论:TGP基于调节抗凋亡通路JAK/STAT3/BCL-XL的表达,降低IL-22诱导的银屑病细胞模型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白芍总苷 HACAT细胞 抗凋亡 STAT3 BCL-XL
下载PDF
1例糖尿病合并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5
作者 刘瑛 杨秀萍 吴俊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及意义。方法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2型糖尿病合并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诊疗过程,开展药学查房,评估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和及时调整用药,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及意义。方法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2型糖尿病合并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诊疗过程,开展药学查房,评估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和及时调整用药,并实施药学监护,处理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感染有效控制,并发症消失,血糖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治疗实践,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并实施药学监护,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合并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药物疗效和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低蛋白血症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多次误诊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6
作者 李艳 冯伟广 张兆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6,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2017年开始出现四肢末端麻木,眉毛逐渐脱落,未予重视,2019年,患者全身相继出现多处皮损,足底出现溃疡。曾多次就诊当地县级医院及市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一直按照银屑病、体癣、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2017年开始出现四肢末端麻木,眉毛逐渐脱落,未予重视,2019年,患者全身相继出现多处皮损,足底出现溃疡。曾多次就诊当地县级医院及市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一直按照银屑病、体癣、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治疗无效,后双上肢出现多发皮下结节,皮肤科按照结节性红斑治疗效果不好。后因某皮肤科医生根据麻木、皮损及脱眉怀疑麻风,转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数年,一直服用二甲双胍及非洛地平,平素空腹血糖监测在5~7 mmol/L,否认麻风患者接触史,家族中无麻风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眉毛全部脱落,双眼结膜充血,面部潮红,全身泛发性分布暗红色浸润性斑丘疹,中央有免疫区,免疫区温痛触觉消失,双上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质硬(图1a~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皮肤科医生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面部潮红 麻风患者 市级医院 四肢末端 内分泌科
下载PDF
猴痘合并艾滋病及梅毒一例
7
作者 李一苇 井文喜 +1 位作者 刘远征 孙秀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7-8,共2页
患者,男,25岁,就诊4周前出现发热、皮肤脓疱,采集痂皮、脓疱疱液、鼻咽拭子、血液标本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RT-PCR),为猴痘病毒分支II(西非分支)。该患者为男男性行为者,2年前确诊为HIV感染者,1年前诊断梅毒。
关键词 猴痘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 梅毒
下载PDF
天津市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柏建芸 张天璐 +2 位作者 夏建晖 王鑫 于茂河 《中国性科学》 202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天津市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0年—2022年天津市核心区、近郊、远郊3个区域3家医疗机构的妇科门诊就诊者,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并采集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CT核酸检测。采用Logi... 目的探讨天津市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0年—2022年天津市核心区、近郊、远郊3个区域3家医疗机构的妇科门诊就诊者,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并采集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CT核酸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殖道CT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妇科门诊就诊者2428人。有生殖道感染病史413人(17.01%),3个月内有新性伴侣178人(7.33%),未坚持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2069人(85.21%),首次性行为年龄<20岁280人(11.53%)。生殖道CT感染率为3.83%(93/2428)。3个月内有新性伴侣、首次性行为年龄<20岁、未坚持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外阴瘙痒、尿频尿急尿痛是妇科门诊就诊者感染生殖道C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天津市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CT感染率高于全球女性平均感染率,建议采用核酸检测法对有高危性行为或可疑症状的就诊者进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影响因素 症状
下载PDF
PRP注射联合自体表皮移植及白芍总苷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韩莉 王展 +2 位作者 王清 韩宏彬 江丽华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注射联合自体表皮移植及白芍总苷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及对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探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注射联合自体表皮移植及白芍总苷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及对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及入院时间的不同分成对照组(100例,2020年6月-2021年9月)和实验组(105例,2021年10月-2023年1月)。对照组予以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白芍总苷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PRP注射治疗,时长为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白斑改善情况[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Vitiligo area score index,VASI)、色素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美学效果、免疫功能(CD4^(+)、CD8^(+)、CD4^(+)/CD8^(+))、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及随访6个月后,两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的美学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4^(+)/CD8^(+)、SOD、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CD8^(+)、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I评分均治疗前降低,色素沉着积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RP注射、自体表皮移植术联合白芍总苷治疗稳定性期白癜风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白斑消退,改善生活质量及美学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自体表皮移植术 白芍总苷 稳定性期白癜风 疗效
下载PDF
痤疮炎症方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炎症性痤疮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宋丹丹 钟咪 吴茜杰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研究痤疮炎症方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炎症性痤疮的效果及对患者情绪状态、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炎症性痤疮患者82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多西环素,... 目的:研究痤疮炎症方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炎症性痤疮的效果及对患者情绪状态、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炎症性痤疮患者82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多西环素,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痤疮炎症方,两组均进行治疗6周。统计两组治疗6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炎性皮损、焦虑、抑郁评分、VISIA评分,研究期间安全性。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较治疗前,治疗6周后两组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炎性皮损、焦虑、抑郁、红色区、紫质各项评分则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痤疮炎症方联合多西环素能够有效改善炎症性痤疮患者情绪状态,缓解其炎性皮损情况,提高患者面部美观程度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炎症性 多西环素 痤疮炎症方 面部美观
下载PDF
Refractory lipoatrophy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whole blood injection:A case report
11
作者 Wonnam Kim Jun Su Park En Hyung K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5年第2期33-38,共6页
BACKGROUND Intramus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dermal and/or subcutaneous atrophy,alopecia,hypopigmentation,and hyperpigmentation.Although cutaneous atrophy can spontaneously resol... BACKGROUND Intramus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dermal and/or subcutaneous atrophy,alopecia,hypopigmentation,and hyperpigmentation.Although cutaneous atrophy can spontaneously resolve,several treatment op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is condition.CASE SUMMARY In this paper,we report a case of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induced lipoatrophy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whole blood(AWB)injection,as the condition had been unresponsive to fractional laser therapy.A 29-year-old female patient visited the dermatology clinic complaining of skin depression on her right buttock area,which had appeared six months earlier.There had been only subtle improvement at the margins after fractional CO_(2) laser treatment;therefore,after obtaining informed consent from the patient,AWB treatment was initiated.One month after the first AWB injection,the size and depth of the lesion had noticeably improved,and a slight improvement was also observed in discoloration.CONCLUSION Close observation is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steroid induced skin atrophy;however,for patients in need of immediate cosmetic improvement,AWB injection may be a safe and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OPHY CORTICOSTEROID Subcutaneous fat Autologous whole blood injection Laser therapy Case report
下载PDF
毛囊类器官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
12
作者 王钊 龚琳 朴永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6733-6742,共10页
背景:毛囊体外重建依赖于毛乳头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3D共培养时的自组装行为,该过程与毛囊胚胎发育极为相似,因此,毛囊类器官可作为毛囊再生相关基础研究良好的体外模型,目前,通过仿生系统培养的全人源毛囊类器官已能成功移植到动物体内... 背景:毛囊体外重建依赖于毛乳头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3D共培养时的自组装行为,该过程与毛囊胚胎发育极为相似,因此,毛囊类器官可作为毛囊再生相关基础研究良好的体外模型,目前,通过仿生系统培养的全人源毛囊类器官已能成功移植到动物体内。毛囊类器官研究使毛囊再生成为可能,但构建方法亦无统一定论,仍面临诸多挑战。目的:综述目前毛囊类器官的研究进展,总结毛囊类器官培养方法及表征,阐述应用前景,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期促进其在组织工程及脱发治疗的临床转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以“毛囊再生,毛发再生,类器官”为中文检索词,“hair growth,hair loss,hair regeneration,hair follicle,dermal papilla cell,organoid”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查阅国内外关于毛囊类器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文献67篇进行后续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不同来源的毛乳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可在体外构建毛囊类器官,以获得鼠源、人-鼠嵌合及人源毛囊类器官,并成功用于啮齿动物移植模型;②多种重编程方法如电刺激、添加重组蛋白、解离细胞基因过表达等可用于促进毛囊类器官毛胚形成及毛钉伸长,同时,多种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实现大小可控毛囊类器官的批量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③在解离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黑素细胞时,或可破译新生毛囊的色素缺失难题,而加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时,细胞聚集体内的新生血管可改善营养供给,减少中心部位坏死;④随着工程化类毛囊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患者自体细胞构建的毛囊类器官或可用于严重脱发的个体化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发 毛囊再生 毛乳头细胞 毛囊类器官 上皮-间充质交互作用 3D培养 类器官 组织工程 工程化类器官
下载PDF
乌帕替尼治疗20甲营养不良一例
13
作者 吴恺悦 刘鑫洲 +2 位作者 陈学超 周桂芝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6-68,共3页
20甲营养不良(twenty-nail dystrophy,TN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甲损害,累及所有指/趾甲,可能由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而诱发。本病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往往起效慢,不良反应明显。本文报道JAK-STAT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TND有... 20甲营养不良(twenty-nail dystrophy,TN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甲损害,累及所有指/趾甲,可能由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而诱发。本病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往往起效慢,不良反应明显。本文报道JAK-STAT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TND有效一例,患者口服乌帕替尼片15 mg/d,6个月后甲全部新生,减量至15 mg/2d;治疗8个月后,所有甲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甲营养不良 乌帕替尼 JAK抑制剂
下载PDF
卡氏枝孢霉感染二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赵安琪 刘佳怡 +3 位作者 张雍 刘永霞 于长平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8-50,共3页
2例患者均为具有外伤史的老年农民,皮损表现为无症状增生性斑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典型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给予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两次,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和硝酸舍他康唑乳膏。1个... 2例患者均为具有外伤史的老年农民,皮损表现为无症状增生性斑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典型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给予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两次,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和硝酸舍他康唑乳膏。1个月后患者皮损改善。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发现中国卡氏枝孢霉感染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平均年龄53.7岁),50%患者有外伤史。受累部位以上肢最为多见,斑块是最常见的皮损形态,平均病程约为5.4年,由于缺乏自觉症状,患者往往推迟就诊,可能导致感染蔓延,引起畸残。卡氏枝孢霉对抗真菌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枝孢霉 着色芽生菌病 真菌感染
下载PDF
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递减法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疗效观察
15
作者 邹红 黄伟 +1 位作者 朱丹 刘丽云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递减法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递减法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片递减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两组总疗程为6周。在治疗第4周及第6周开始时,观察两组病人盐酸西替利嗪片使用情况,并于第6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西替利嗪片使用总量、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及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QLI)评分、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值、不良反应。并于治疗结束后8周统计复发情况。结果研究实际完成60例,两组各30例。治疗第4周及第6周开始时,治疗组盐酸西替利嗪片使用间隔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西药减量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6周后,治疗组治愈率为53.33%(16/30),对照组治愈率为20%(6/3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西替利嗪片使用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UAS及DQLI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两组无差异。疗程结束以后8周随访,复发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递减法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半夏泻心汤 盐酸西替利嗪片 脾虚湿热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以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的瘤型麻风一例
16
作者 耿寒青 刘殿昌 +1 位作者 槐鹏程 初同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3-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山东省枣庄市人,因“手指无痛性烫伤2年,全身散在结节1年余”就诊。2022年4月,患者吸烟时出现左手食指和中指无痛性水疱,1个月后结痂愈合,未就诊。2023年8月,患者首先于左侧腕部出现无痛性皮下结节,未留意。结节...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山东省枣庄市人,因“手指无痛性烫伤2年,全身散在结节1年余”就诊。2022年4月,患者吸烟时出现左手食指和中指无痛性水疱,1个月后结痂愈合,未就诊。2023年8月,患者首先于左侧腕部出现无痛性皮下结节,未留意。结节逐渐增多,且累及其它部位。自2023年10月开始,患者因左眼红肿、疼痛、流泪,多次在当地某市级医院眼科按照“结膜炎”治疗,外用药物后好转。2023年11月,患者出现双侧手足肿胀,因对工作无明显影响,未就诊。2024年2月,患者被某市级医院风湿免疫科收入院进行全面查体,仍诊断不明,并被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2024年4月,患者就诊于济南某医院血液科及风湿科,均诊断不明,随后被建议接受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门诊医生拟诊为“脂膜炎?淋巴瘤?”,病理检查结果怀疑麻风后,患者被转诊至我院。该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麻风病家族史和密切接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结节 诊断不明 密切接触史 左手食指 市级医院 医院眼科 风湿科 脂膜炎
下载PDF
佩索利单抗治疗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张猛 孙悦鑫 +2 位作者 李志瑜 包军 周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报道佩索利单抗治疗2例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的疗效。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有寻常型银屑病病史,均治疗1次(900 mg)。治疗前24 h的GPP医师总体评估(GPPGA)脓疱评分均为4,GPP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GPPASI)评分分别为48.0和59.3。2... 报道佩索利单抗治疗2例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的疗效。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有寻常型银屑病病史,均治疗1次(900 mg)。治疗前24 h的GPP医师总体评估(GPPGA)脓疱评分均为4,GPP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GPPASI)评分分别为48.0和59.3。2例患者治疗后48 h GPPGA脓疱单项评分均0,GPPASI评分改善率为91.04%和89.21%。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C反应蛋白均在应用佩索利单抗后48 h内逐步回归或接近正常水平,且观察1周无反复,体温在给药后24 h内恢复正常且无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佩索利单抗
下载PDF
Corneal lipid degeneration following 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keratitis
18
作者 Asako Kodama Fumitaka Kobayas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1期181-183,共3页
Dear Editor,I am Dr.Asako Kodama,affiliat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t Eiju General Hospital in Tokyo,Japan.Varicella-zoster virus(VZV)induces two distinct states:the primary infection(varicella)and secon... Dear Editor,I am Dr.Asako Kodama,affiliat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t Eiju General Hospital in Tokyo,Japan.Varicella-zoster virus(VZV)induces two distinct states:the primary infection(varicella)and secondary endogenous reactivation of latent VZV in herpes zoster form.While herpes zoster lesions typically manifest on the trunk and abdomen,the most frequently involved cranial nerve is the trigeminal n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STER DEGENERATION HERPES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一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袁瑞清 周桂芝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疾病,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疗法如抗组胺药、沙利度胺和局部糖皮质激素等疗效欠佳。有研究认为纠正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关键,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泛JAK抑制剂...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疾病,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疗法如抗组胺药、沙利度胺和局部糖皮质激素等疗效欠佳。有研究认为纠正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关键,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泛JAK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抓挠行为和IL-4和IL-31的表达,本文报道一例托法替布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并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替布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JAK抑制剂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帕金森病的运动防治:作用与机制
20
作者 雷森林 谌晓安 +1 位作者 陈平 王兆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454-5468,共15页
背景:运动干预作为经济有效的非物理疗法,可有效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进而防治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但目前关于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运动治疗策略在延缓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的: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帕... 背景:运动干预作为经济有效的非物理疗法,可有效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进而防治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但目前关于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运动治疗策略在延缓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目的: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帕金森病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帕金森病病理状态下运动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特异性调控作用及机制,梳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下不同运动方式对帕金森病的改善效果,并阐明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运动治疗策略在防治帕金森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旨在为运动防治帕金森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帕金森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异常凋亡,神经炎症反应,突触可塑性,运动”等为中文检索词;以“Parkinson’s disease,BDNF,Neuroprotection,neuroinflammation,synaptic plasticity”等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寻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发表的所有研究文献,根据纳排标准共获得核心相关文献98篇。结果与结论:①在帕金森病理背景下,运动可通过促进肌因子鸢尾素大量分泌,并降低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途径紊乱特异性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②有氧运动,尤其是特殊有氧运动(动物:旋转杆步行/人类:北欧健走)以及多模式运动可显著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进而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此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还介导身心运动(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有效调节。③运动诱导的高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上调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神经生长因子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下调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并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表达降低小胶质细胞活性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增加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以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并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抑制α-突触核蛋白在丝氨酸129位点的磷酸化修饰,以防止神经异常凋亡;诱导突触效能的长时程增强发生,促进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及突触素大量表达以改善突触可塑性,发挥神经保护作。④鉴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进程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运动治疗策略将有助于推动帕金森病疾病“运动+药物”精准医疗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研究采用的运动处方较为单一,且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运动症状而缺乏对非运动症状的考察,因此亟待学者采用更加统一和系统的运动处方,围绕非有氧运动类型对同一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长期纵向跟踪研究,以此完善帕金森病运动防治领域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帕金森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保护 神经炎症 多巴胺 Α-突触核蛋白 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凋亡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