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面部蠕形螨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龙思琪 晏浩翔 +2 位作者 唐琳 何青青 黎昌强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目的观察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面部蠕形螨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将80例面部蠕形螨病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于治疗第2周以及第4... 目的观察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面部蠕形螨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将80例面部蠕形螨病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于治疗第2周以及第4周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满意度,并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后,实验组显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痊愈率(92.50%)高于对照组(67.50%),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高于对照组(2.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加用医用保湿霜后不良反应均消失。实验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7.50%),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20%氧化锌硫软膏治疗面部蠕形螨病的有效率及治疗痊愈率较高,且皮损缓解快,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硫软膏 面部蠕形螨感染 临床疗效 安全性分析
下载PDF
唐山市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23
2
作者 曹永生 游琴秀 +6 位作者 王琳 兰海波 许杰 张兴华 杨欢 熊艳杰 田喜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1-273,共3页
2008年对唐山市4所高校512名大学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总感染率为36.3%(186/512),其中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9.3%(81/206)和34.3%(105/306)(P>0.05)。在蠕形螨感染者中,毛囊型、皮脂型和混合型... 2008年对唐山市4所高校512名大学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总感染率为36.3%(186/512),其中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9.3%(81/206)和34.3%(105/306)(P>0.05)。在蠕形螨感染者中,毛囊型、皮脂型和混合型分别占82.3%(153/186)、7.5%(14/186)和10.2%(19/186);额部、鼻尖部和鼻翼侧的感染分别占43.0%(80/186)、50.0%(93/186)和31.7%(59/186)。不同皮肤类型的感染率不同,油性、干燥型和混合型皮肤的感染率分别为47.0%(93/198)、26.6%(37/139)和33.9%(56/16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有酒糟鼻和痤疮等疾患者蠕形螨的感染率为62.0%(75/121),高于面部无疾患者(27.6%,80/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环境潮湿者感染率为67.9%(95/140),远高于居住环境干燥者(24.5%,91/37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 大学生 蠕形螨 感染
下载PDF
粉尘螨3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与变应原性鉴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蔡成郁 白羽 +1 位作者 刘志刚 吉坤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3类变应原(Der f 3)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的变应原性。方法取华南地区采集经实验室培养的粉尘螨(约500只)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Der f 3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 3。大肠埃希菌... 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3类变应原(Der f 3)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的变应原性。方法取华南地区采集经实验室培养的粉尘螨(约500只)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Der f 3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 3。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培养,表达Der f 3目的蛋白。重组rDer f 3蛋白经6His-tag蛋白纯化系统进行分离、纯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纯化Der f 3蛋白与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反应性,以鉴定重组Der f 3的变应原性。结果以粉尘螨总RNA为模板克隆出Der f3基因,该基因与GenBank (D63858)公布的Der f3比较有4个核苷酸差异,但同源性为99.5%。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后高效表达Der f 3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蛋白Der f 3能与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的IgE反应,而不与健康者血清IgE反应。结论构建了华南地区粉尘螨3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和纯化出具变应原性的Der f3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螨 Der F 3 变应原 原核表达 鉴定
下载PDF
荨麻疹与螨性过敏的关系及粉尘螨注射液免疫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邢道荣 温廷桓 +3 位作者 余扬林 魏志平 李益明 韩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2-427,共6页
目的检测荨麻疹和其他皮疹患者对螨的敏感性,并观察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荨麻疹螨敏阳性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2005年对皮肤科门诊的皮疹患者采用粉尘螨(Df)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螨敏情况。将荨麻疹螨敏反应SPT≥+... 目的检测荨麻疹和其他皮疹患者对螨的敏感性,并观察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荨麻疹螨敏阳性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2005年对皮肤科门诊的皮疹患者采用粉尘螨(Df)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螨敏情况。将荨麻疹螨敏反应SPT≥++患者分成3组:A组粉尘螨注射液常规特异性免疫治疗,皮下注射1∶100000(w/v)0.3、0.6和1.0ml,各剂量1次/周×3周,1∶10000和1∶5000(w/v)的剂量、疗程同上,即剂量递增期共9周;1∶5000(w/v)1.0ml/(次·周)×6周,即维持剂量期。B组粉尘螨注射液冲击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浓度各治疗1d,各浓度的3个剂量间隔30min,即剂量递增期共3d;1∶5000(w/v)1.0ml/(次·d)×6d,即维持剂量期。A组和B组各1疗程后改用维持量1∶5000(w/v)1.0ml每2周1次,维持1年。C组为对照组,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依巴斯汀10mg/d+盐酸西替利嗪10mg/d,7d为1个疗程(以后需要时用)。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用ELISA测定20患者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总IgE(tIgE)和粉尘螨特异性IgE(sIgE)水平的变化。结果2685例皮疹患者中,荨麻疹患者螨敏阳性率为70.3%(1754/2496),高于湿疹患者的63.5%(54/85)和过敏性紫癜患者的60.6%(63/104)(P<0.05)。248例荨麻疹螨敏SPT≥++患者接受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1.1%(226/248),其中基本控制和显效者占66.1%(164/248),高于抗组胺药物治疗组[12.7%(20/158)](P<0.01);冲击特异性免疫治疗起效快,其最终疗效也优于常规特异性免疫治疗(基本控制+显效为76.7%>55.0%)(P<0.05)。20例荨麻疹螨敏患者tIgE水平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比免疫治疗前下降,粉尘螨sIgE水平显著上升(P<0.01)。结论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荨麻疹螨敏具有病因诊断价值,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荨麻疹螨敏者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冲击免疫治疗起效快且优于常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尘螨过敏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粉尘螨注射液 特异性免疫治疗 抗组胺治疗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病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陶雅军 马素琴 +1 位作者 温冬青 于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人体蠕形螨 人体蠕形螨感染 面部皮肤病
下载PDF
上海市居室尘螨变应原浓度初步检测 被引量:9
6
作者 毛佐华 刘施巍 +2 位作者 张凤霞 周淑君 何玉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检测上海市居室尘螨变应原浓度.方法 应用层析介质及蛋白质沉淀技术从螨代谢分泌物中分离、纯化粉尘螨变应原Dff F3及国际公认的变应原Der fⅢ,经临床检测和放射性变应原吸附实验(RAST)鉴定其变应原性.制备抗Dff F3和Der fⅢ IgG,... 目的检测上海市居室尘螨变应原浓度.方法 应用层析介质及蛋白质沉淀技术从螨代谢分泌物中分离、纯化粉尘螨变应原Dff F3及国际公认的变应原Der fⅢ,经临床检测和放射性变应原吸附实验(RAST)鉴定其变应原性.制备抗Dff F3和Der fⅢ IgG,从室内收集尘埃,分离尘螨抗原,夹心ELISA测定尘螨变应原Dff F3和Der fⅢ浓度.结果 Dff F3和Der fⅢ呈现强致变应性,均能与尘螨过敏哮喘患者血清IgE结合.检测200份家庭尘埃样品尘螨变应原,结果显示,Dff F3浓度>10 μg/g的家庭占57.0%,2~10 μg/g的家庭占29.5%,<2 μg/g的家庭占13.5%.Der fⅢ浓度>10 μg/g的家庭占53.5%,2~10 μg/g的家庭占32.0%,<2 μg/g的家庭占14.5%.结论 上海市部分居室尘螨变应原浓度偏高.粉尘螨Dff F3有较强的变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螨 变成原 居室
下载PDF
金华哮喘患儿的尘螨过敏测定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仕勇 韦翊 +3 位作者 李小兵 陈菊萍 包云光 张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2-433,共2页
2005年10月~2006年9月,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测定并比较金华地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及热带剥爪螨(热尘螨)等3种尘螨变应原的反应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0.6%、77.8%,其中强阳性分别占65.5%和64.... 2005年10月~2006年9月,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测定并比较金华地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及热带剥爪螨(热尘螨)等3种尘螨变应原的反应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0.6%、77.8%,其中强阳性分别占65.5%和64.3%;热尘螨的阳性率为61.1%,低于户尘螨和粉尘螨(χ2=21.39,P<0.05),且几乎无强阳性者。热尘螨阳性者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高达100%(44/44)和95.9%(42/44);热尘螨阴性者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均为28.6%(8/28)。结果表明户尘螨、粉尘螨是金华地区儿童哮喘的重要变应原,该组患儿对热尘螨的阳性率61.1%不能排除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交叉反应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哮喘 螨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下载PDF
蠕形螨感染与酒渣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秀琴 王家玮 +1 位作者 蔺淑芳 赵素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酒渣鼻与蠕形螨的关系及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用透明胶纸法检查面部和一侧鼻沟处蠕形螨。结果:120例酒渣鼻患者中,伴有痤疮或有痤疮史者占91.7%。随颜面病变加重,酒渣鼻病变也加重。患病10年以上鼻... 目的:进一步了解酒渣鼻与蠕形螨的关系及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用透明胶纸法检查面部和一侧鼻沟处蠕形螨。结果:120例酒渣鼻患者中,伴有痤疮或有痤疮史者占91.7%。随颜面病变加重,酒渣鼻病变也加重。患病10年以上鼻赘较多。分别检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3821及413只。用自制肤敌美容霜治疗总有效率98.0%。结论:蠕形螨感染是导致酒渣鼻的重要原因;皮脂蠕形螨鼻部多于面部;肤螨敌美容霜治疗酒渣鼻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渣鼻 蠕形螨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下载PDF
酒渣鼻与蠕形螨和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群 王焱 佟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了解酒渣鼻与人体蠕形螨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关系 ,以及治疗酒渣鼻的有效药物和方法。 方法 对确诊的 2 60例酒渣鼻患者 ,用透明胶带法检查两侧鼻沟处和面部皮损处感染的蠕形螨 ,显微镜检查蠕形螨感染情况 ,用手术刀片刮取鼻部和... 目的 了解酒渣鼻与人体蠕形螨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关系 ,以及治疗酒渣鼻的有效药物和方法。 方法 对确诊的 2 60例酒渣鼻患者 ,用透明胶带法检查两侧鼻沟处和面部皮损处感染的蠕形螨 ,显微镜检查蠕形螨感染情况 ,用手术刀片刮取鼻部和面部皮损处皮脂和组织进行培养 ,染色后显微镜检查细菌感染情况。洗净面部后将自制的“祛渣洗剂”药液涂于患处 ,每天早、晚各 1次 ,连用 7d为 1疗程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 结果  2 60例酒渣鼻患者中细菌感染者 2 0 9例 ,占 80 4% (其中 10 1例细菌感染者为伴随真菌感染 )。蠕形螨感染者 193例 ,占74 2 %。在 2 0 9例细菌感染者中 193例为细菌和蠕形螨混合感染 ,占细菌感染者的 92 3 %。随着蠕形螨感染阳性率的上升细菌感染阳性率也上升 ,表明蠕形螨感染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治疗效果 :“祛渣洗剂”的疗效指数为 <3 0 %。平均总有效率为 73 5 % ,红斑期疗效好于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 结论 蠕形螨感染后长期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 ,使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是导致酒渣鼻的主要致病原因 ,继而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是使酒渣鼻的病程延长 ,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渣鼻 蠕形螨 细菌感染 透明胶带法 细菌培养
下载PDF
内蒙古2248名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被引量:34
10
作者 胡群 王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学生 ,在校集体生活期间人体蠕形螨感染率的差异。 方法 用透明胶带法检查两侧鼻沟处寄生的蠕形螨。 结果  2 2 48名学生的感染率为 5 1.5 %。其中 ,一年级感染率为 42 .6 % ,二年级为 49.6 ...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学生 ,在校集体生活期间人体蠕形螨感染率的差异。 方法 用透明胶带法检查两侧鼻沟处寄生的蠕形螨。 结果  2 2 48名学生的感染率为 5 1.5 %。其中 ,一年级感染率为 42 .6 % ,二年级为 49.6 % ,三年级为 6 6 .8% ;男性感染率为 5 5 .7% ,女性为 48.7% ;蒙古族感染率为49.8% ,汉族为 5 2 .8% ,其他民族为 6 4.3%。 结论 高年级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年级感染率 (P<0 .0 1) ,男性高于女性 (P<0 .0 1) ,汉族略高于蒙古族 ,但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蠕形螨 感染率 学生 内蒙古 调查报告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妮 张平花 +6 位作者 景晓红 宋景晨 马宁 许苗苗 刘冰 李健 贾彦军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防治蠕形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分别对医学技术系本科09、11级各5个班级4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皮肤蠕形螨检查。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28.19%,09、11... 目的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防治蠕形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分别对医学技术系本科09、11级各5个班级4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皮肤蠕形螨检查。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28.19%,09、11级感染率分别为36.93%和17.74%。不同年级本科生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2.11%和30.03%。不同性别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性、中性和干性肤质者感染率分别为36.53%、25.41%和13.33%。油性和中性肤质与干性肤质比较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翼、额和面部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5.68%、15.00%和23.07%。鼻部与额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与面部其它部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额与面部其它部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感染率分别占85.07%、10.45%、4.48%和1.49%。结论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大多为毛囊蠕形螨。蠕形螨感染可以通过同一宿舍增加相互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加强集体居住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在校大学生 感染 透明胶带粘贴法
下载PDF
毛囊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病理学研究(附394例报告)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静 刘会敏 +3 位作者 何金 余宏宇 叶忠 张佩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80-882,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感染率依次为乳头 (48.89%,6 6 / 135 ) >头面部 (2 9.2 1%,5 2 / 178) >外阴 (17.14 %,6 / 35 ) >其他部位 (4.4 2 %,8/ 181) ;各年龄段感染率 :2 0~ 2 9岁为 6 .76 %(5 / 74 ) ,30~ 39岁为 9.2 1%(7/ 76 ) ,4 0~ 4 9岁为 16 .4 7%(14 / 85 ) ,5 0~ 5 9岁为 2 3.33%(14 / 6 0 ) ,6 0~ 70岁 2 6 .2 6 %(2 6 / 99) ;各皮肤病的感染率 :上皮性肿瘤的感染率最高 5 6 .4 1%>(2 2 / 39) ,其后依次是瘤样病变18.5 8%(34/ 183)、软组织肿瘤 9.86 %(7/ 71)、非赘生性病变 2 .97%(3/ 10 1)。而上皮性肿瘤中又以基底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瘤蠕形螨的感染率为最高 (72 .72 %,16 / 2 2 )。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1)乳头是毛囊蠕形螨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位 ,而非以往认为的头面部皮肤是毛囊蠕形螨最易感染的部位 ;(2 )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年龄有关 ,随年龄的增长感染机会增加 ;(3)上皮性肿瘤病变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感染 皮肤 病理学研究 病例报告
下载PDF
河北工程大学2984名新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凤铭 刘晓霞 +1 位作者 孙雪雯 王晓华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3615-3616,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透明胶带粘贴法,问卷调查。[结果]2984名入学新生感染率为33.41%,其中男生感染率为34.64%,女生感染率31.62%,农村感染率34.48%,城镇感染率32.76%,东北部地区学生感...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透明胶带粘贴法,问卷调查。[结果]2984名入学新生感染率为33.41%,其中男生感染率为34.64%,女生感染率31.62%,农村感染率34.48%,城镇感染率32.76%,东北部地区学生感染率28.53%;华北地区学生感染率41.11%;东部地区学生感染率27.75%;南部地区学生感染率24.12%;西北地区学生感染率38.57%;西南地区学生感染率25.20%。[结论]河北工程大学入学新生男女、城乡之间蠕形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西北、华北地区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与西北、东部、南部、西南地区感染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大学新生 感染率
下载PDF
粉尘螨2型变应原抗原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盟 包莹 刘志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2在螨体内的定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原定位观察。先制备Der f 2单克隆抗体,再制作粉尘螨石蜡切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乙醇脱水,入3%H2O2孵育10 min,PBS漂洗后依次加入单克隆抗体血清37℃孵育1 h... 目的研究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2在螨体内的定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原定位观察。先制备Der f 2单克隆抗体,再制作粉尘螨石蜡切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乙醇脱水,入3%H2O2孵育10 min,PBS漂洗后依次加入单克隆抗体血清37℃孵育1 h、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1∶100)室温孵育60 min、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异硫氰酸荧光素复合物(SABC-FITC)(1∶100)室温孵育60 min。PBS漂洗,伊文氏蓝处理切片5min,最后丙三醇封片。用抗重组Der f2单克隆抗体作一抗孵育,再选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二抗,经荧光染色,观察Der f2在螨体内的位置。用正常小鼠血清(1∶100)代替小鼠单克隆抗体血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粉尘螨Der f2在中肠组织(包括中肠和后肠)和肠内容物均显示较强阳性,特别是肠内容物更明显。结论Der f 2分布于粉尘螨的中肠组织及其肠内容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螨 变应原 抗原定位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建华 周敏君 +1 位作者 郎书源 康朝胜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46-47,共2页
应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制片法对26例人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进行了观察。在切片中随机计数的毛囊,92.8%可见1~数条蠕形螨寄生。毛囊蠕形螨多寄生于毛囊的基底部或毛囊周围组织内,被寄生的毛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应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制片法对26例人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进行了观察。在切片中随机计数的毛囊,92.8%可见1~数条蠕形螨寄生。毛囊蠕形螨多寄生于毛囊的基底部或毛囊周围组织内,被寄生的毛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虫体周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毛根角质化较常见。皮脂腺蠕形螨寄生部位为皮脂腺体及导管部,可见腺细胞增生而失去正常结构,但较少有炎症细胞浸润,导管部有轻度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组织病理学 皮肤病 感染率
下载PDF
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小莉 张莉莉 +3 位作者 崔洁 杨小迪 宋迪 胡守锋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目的:调查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探讨影响蠕形螨感染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5个年级的学生,共645名。采用改良透明胶纸法,在学生鼻翼、额头部采样,并以问卷形式对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皮肤状况、... 目的:调查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探讨影响蠕形螨感染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5个年级的学生,共645名。采用改良透明胶纸法,在学生鼻翼、额头部采样,并以问卷形式对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皮肤状况、心理等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为21.78%(132/606),多为轻度感染,占82.58%(109/132)。男、女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年级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饮食习惯、皮肤类型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良好卫生习惯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较低(P<0.01);不同睡姿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皮肤损伤者蠕形螨感染率高于无皮肤损伤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卫生习惯和面部皮肤损伤均是蠕形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1)。76.40%(463/606)的学生认为皮肤和容貌对自信心、社会交往乃至求职会有一定影响。结论: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相对较低,面部蠕形螨的感染与卫生习惯和皮肤损伤密切相关,防治蠕形螨亦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感染 大学生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治疗蠕形螨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臧运书 吴大军 宋建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观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体外杀螨效果、治疗蠕形螨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①观察1%及2%SDBS体外杀螨效果。②临床观察2%SDBS软膏和2%甲硝唑软膏对蠕形螨病的疗效。确诊面部蠕形螨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 目的观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体外杀螨效果、治疗蠕形螨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①观察1%及2%SDBS体外杀螨效果。②临床观察2%SDBS软膏和2%甲硝唑软膏对蠕形螨病的疗效。确诊面部蠕形螨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每天早、晚各1次将药物涂于患处,连续用药8周。用药前、后计数面部炎性损害、蠕形螨感染度及红斑评分,以评价疗效。③治疗8周后随访两个月,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①体外杀螨试验,用药5 h,2%SDBS组的螨全部死亡,与2%甲硝唑组(69.4%)及花生油组(9.1%)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SDBS杀灭毛囊与皮脂蠕形螨效果,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炎性损害、蠕形螨感染度及红斑评分,2%SDBS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SDBS组(87.1%)与2%甲硝唑组(65.5%)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结果无变化。③副作用:2%SDBS治疗皮脂蠕形螨病,3例局部有轻微烧灼感。结论SDBS具有体外杀螨作用,治疗蠕形螨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病 十二烷基笨磺酸钠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青春期学生面部皮肤病与蠕形螨感染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爱华 王挺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3396-3397,3399,共3页
[目的]探讨青春期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及青春期痤疮等面部皮肤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996年6月、2006年6月分别两次对住校学生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对面部蠕形螨感染现状及与青春期痤疮等面部皮肤病关系... [目的]探讨青春期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及青春期痤疮等面部皮肤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996年6月、2006年6月分别两次对住校学生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对面部蠕形螨感染现状及与青春期痤疮等面部皮肤病关系的调查分析。[结果]96级、06级学生的感染率分别为33.03%和26.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5)。毛囊蠕形螨感染率明显高于皮脂蠕形螨;青春期学生面部皮肤病感染率48.04%明显高于面部皮肤正常学生;混合性皮肤或油性皮肤学生蠕形螨感染率较高。[结论]蠕形螨感染与不同的年龄组、性别、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及青春期痤疮等面部常见皮肤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学生 蠕形螨 感染率 面部皮肤病
下载PDF
达州市大、中专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兴恒 王卓 +3 位作者 张元玲 杨继地 唐海东 李强华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C008-C008,共1页
关键词 达州市 大中专学生 蠕形螨 感染率 流行病学 毛囊 皮脂腺
下载PDF
儿童户尘螨致敏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芳 梁建凤 楼金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了解杭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户尘螨的致敏情况。方法对临床疑似患有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对总IgE>100 IU/ml,且户尘螨特异性IgE≥0.35IU/ml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过敏性变态反... 目的了解杭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户尘螨的致敏情况。方法对临床疑似患有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对总IgE>100 IU/ml,且户尘螨特异性IgE≥0.35IU/ml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户尘螨致敏率为41.2%(3 878/9 422),主要是过敏性鼻炎47.8%(1 852/3 878)和哮喘18.5%(716/3 878),一年中7、8和10月为户尘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高发期;其中男性占68.8%(2 668/3 878),女性占31.2%(1 210/3 878),年龄以3岁以上为主。结论户尘螨是影响杭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的重要变应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尘螨 特异性IGE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