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内镜辅助下连续贯穿缝合和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汤超 许庆 黄家英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目的分析连续贯穿缝合和鼻腔填塞分别用于鼻中隔偏曲(DNS)矫正术后对患者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3月该院116例行DNS矫正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鼻腔填塞的患者为填塞组(69例),术后采用... 目的分析连续贯穿缝合和鼻腔填塞分别用于鼻中隔偏曲(DNS)矫正术后对患者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3月该院116例行DNS矫正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鼻腔填塞的患者为填塞组(69例),术后采用连续贯穿缝合的患者为缝合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和7天因鼻腔换药引起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出血评分,术后第3天主观不适感(头痛、口干,溢泪、睡眠困难、鼻塞和鼻部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第14天鼻腔吸气和呼气总阻力,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缝合组术后第3天行鼻腔换药引起的疼痛VAS和鼻出血评分低于填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第3天主观不适感评分低于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第14天鼻腔吸气总阻力和呼气总阻力低于填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鼻腔填塞相比,鼻内镜辅助下连续贯穿缝合用于DNS矫正术,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出血,缓解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DNS) 连续贯穿缝合 鼻腔填塞 主观不适感 鼻通气 并发症
下载PDF
鼻内切口黏膜入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庞艳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究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供经验。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2例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供经验。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2例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研究组患者接受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个月随访。于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通气功能(鼻阻力、鼻声反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较术前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鼻阻力参数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通气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内切口黏膜入路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通气功能
下载PDF
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李振刚 强学全 张宝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2599-2601,共3页
目的:探究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DN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DNS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7例。B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A组接受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 目的:探究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DN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DNS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7例。B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A组接受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手术前后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免疫因子(CD3^(+)、CD4^(+)、CD4^(+)/CD8^(+))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美观满意度。结果: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术鼻阻力值较B组低,手术时长较B组短(P<0.05);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3d,A组血清IFN-γ、TNF-α表达较B组低,血清IL-4水平及CD3^(+)、CD4^(+)、CD4^(+)/CD8^(+)水平较B组高(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美观总满意度较B组高(P<0.05)。结论: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患者,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更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优化手术指标,提高美观满意度,同时减轻手术所致炎症免疫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减张 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 炎症免疫因子
下载PDF
声反射鼻腔测量与鼻阻力检查在鼻中隔偏曲外科治疗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亮 孙建军 +2 位作者 钱进 李厚恩 陈东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9-770,共2页
目的探讨声反射鼻腔测量(AR)以及鼻阻力(RM)检查在鼻中隔偏曲手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待手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51例,检测鼻腔72侧(其中21例为双侧狭窄)。病变鼻腔使用视觉评分系统(VAS)评价鼻塞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AR及R... 目的探讨声反射鼻腔测量(AR)以及鼻阻力(RM)检查在鼻中隔偏曲手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待手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51例,检测鼻腔72侧(其中21例为双侧狭窄)。病变鼻腔使用视觉评分系统(VAS)评价鼻塞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AR及RM检查获取鼻气道阻力(NAR)、鼻腔0~5cm容积(NCV0-5)、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等鼻腔形态学及空气动力学资料,以此作为鼻通气功能评价指标。分别在手术前及术后12周时采集资料。将术前与术后的检查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各参数的变化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前NCV0-5、NMCA、NAR和VAS评分分别为4.07±0.91cm3、0.33±0.08cm2、1.14±0.34kPa.s.L-1和7.36±1.23,与术后(7.29±0.68cm3,0.56±0.08cm2,0.35±0.12kPa.s.L-1,1.14±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ΔNAR与ΔNCV相关系数为0.752(P<0.01),ΔNAR与ΔNMCA相关系数为0.718(P<0.01),ΔNCV与ΔNMCA相关系数为0.529(P<0.01)。分别与ΔNAR、ΔNMCA、ΔNCV的相关检验结果显示,ΔVAS与另外三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AR和RM检查是客观评价鼻中隔偏曲手术疗效的良好指标,但是与主观症状之间缺乏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阻力测量 鼻测量 声学 鼻中隔偏曲 鼻阻 鼻腔 鼻气流
下载PDF
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特点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剑宁 陶泽璋 +1 位作者 吴玉珍 杨强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差异。方法 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病人作鼻内镜检查和鼻腔、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比较OMC解剖变异的差异。结果 单纯高位偏曲组甲泡、Haller气房及钩突偏曲的发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差异。方法 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病人作鼻内镜检查和鼻腔、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比较OMC解剖变异的差异。结果 单纯高位偏曲组甲泡、Haller气房及钩突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0%、56.3%和28.1%,显著高于低位嵴组及前部偏曲组(P<0.05);甲泡在单纯高位偏曲对侧发生率为62.5%,同侧为37.5%,其同侧与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对侧则差异显著(P<0.05);前部偏曲筛泡过度气化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中鼻甲反常曲线、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等的发生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伴随的某些OMC解剖变异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窦炎 病因学 鼻中隔偏曲 病理学
下载PDF
轻度鼻中隔偏曲的新概念及80例症状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肖世德 蒲念 +3 位作者 胡正国 胡纯红 朱琍 张瑞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证实轻度鼻中隔偏曲在某些个体可引起头晕、头痛、“类颈椎病样症状”及“类晕厥先兆样症状”,提醒临床医生对轻度鼻中隔偏曲诊治的重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治偏曲高度≤0.3cm、不压迫鼻腔外侧壁的轻度鼻中隔偏曲80例,... 目的证实轻度鼻中隔偏曲在某些个体可引起头晕、头痛、“类颈椎病样症状”及“类晕厥先兆样症状”,提醒临床医生对轻度鼻中隔偏曲诊治的重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治偏曲高度≤0.3cm、不压迫鼻腔外侧壁的轻度鼻中隔偏曲80例,对其可产生的头部、颈肩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手术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头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6.0%(P≤0.01),头晕、头痛消失缓解率为96.2%;颈肩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0.2%(P≤0.0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为90.5%(P≤0.01),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轻度与重度鼻中隔偏曲一样,在某些患者可引起1种或多种症状,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诊断 误诊 生活质量 临床症状
下载PDF
歪鼻矫正术两种术式的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珮华 汪涛 +2 位作者 王钟颖 陈东 石润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比较部分歪鼻(鼻中隔偏曲伴鼻梁歪斜)矫正术的两种术式,探讨鼻外径路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58例鼻中隔偏曲伴软骨锥偏斜的患者,37例行鼻外径路矫正术,21例行鼻内径路矫正术,其中6例在鼻内镜辅助下。结果鼻外径路术式治愈22例,有效3... 目的比较部分歪鼻(鼻中隔偏曲伴鼻梁歪斜)矫正术的两种术式,探讨鼻外径路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58例鼻中隔偏曲伴软骨锥偏斜的患者,37例行鼻外径路矫正术,21例行鼻内径路矫正术,其中6例在鼻内镜辅助下。结果鼻外径路术式治愈22例,有效31例;鼻内径路术式治愈4例,有效9例。两种术式的疗效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本组病例中,鼻外径路术式的疗效优于鼻内径路术式。结论鼻外径路术式适用于鼻中隔框架亚区的畸形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鼻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术 术式 术后疗效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手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梁建平 李东云 +3 位作者 袁弘 陆秋天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15-1316,131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采用局麻下鼻内镜直视行鼻中隔矫正术,对部分鼻腔狭小者,同时开放前组筛窦,扩大鼻腔的通气道。结果对85例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采用局麻下鼻内镜直视行鼻中隔矫正术,对部分鼻腔狭小者,同时开放前组筛窦,扩大鼻腔的通气道。结果对85例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无鼻中隔穿孔、鼻腔黏连和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该法较之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直视、微创、精细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鹏 李士新 +2 位作者 孙德义 甄莹 张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0-301,共2页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术 鼻中隔矫正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朱忠寿 何观文 程道俊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1-763,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1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改良的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3个时间点,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腔宽敞度,VAS法评估患者鼻塞变化,鼻阻力仪检鼻阻力...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1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改良的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3个时间点,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腔宽敞度,VAS法评估患者鼻塞变化,鼻阻力仪检鼻阻力变化。结果患者术后鼻腔变宽敞,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VAS评分及鼻阻力值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半年较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鼻阻力值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成形术 鼻中隔矫正术 三线减张
下载PDF
鼻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弘 梁建平 +1 位作者 侯萍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22例鼻中隔偏曲并一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低温等离子体下鼻甲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结果22例患者均能在配合局麻下完成治疗,随访3个月以...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22例鼻中隔偏曲并一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低温等离子体下鼻甲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结果22例患者均能在配合局麻下完成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该方法能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有效的缩小下鼻甲,术后患者鼻塞、头痛改善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应用鼻内镜鼻中隔手术联合等离子射频微创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低温等离子体射频消融 鼻中隔 下鼻甲 微创手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亚南 范崇盛 +1 位作者 薛柯凡 张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鼻窦炎的青少年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68例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者35例在术中一并实施单侧或双...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鼻窦炎的青少年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68例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者35例在术中一并实施单侧或双侧鼻窦开放术。结论对于诱发鼻窦炎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可在鼻内镜下实施矫正手术(主要是局限性的偏曲矫正术);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特别是中后段高位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青少年 鼻中隔偏曲 鼻窦炎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血浆IL-4、IL-5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万彬 麦平青 +3 位作者 陈兴友 祝晓芬 周潇 付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2659-2661,共3页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血浆IL-4、IL-5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及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39例。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血浆IL-4、IL-5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及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39例。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清IL-4、IL-5水平及气道反应性、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等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4、IL-5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气道反应性显著降低,呼吸频率及气道阻力均显著改善(P均<0.05),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有效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IL-4、IL-5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鼻腔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变应性鼻炎 IL-4 IL-5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曲秋懿 陶泽璋 +1 位作者 何志光 肖伯奎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 :观察并比较鼻中隔偏曲伴偏曲对侧减充血剂敏感的粘膜性下鼻甲肥大病人两侧下鼻甲固有层血管的结构特点。方法 :对 4 0例该病病人行中隔矫正术前 ,在鼻内窥镜下于两侧下鼻甲前 1 3处切取组织。采用光镜、透射电镜 ,观察下鼻甲固有... 目的 :观察并比较鼻中隔偏曲伴偏曲对侧减充血剂敏感的粘膜性下鼻甲肥大病人两侧下鼻甲固有层血管的结构特点。方法 :对 4 0例该病病人行中隔矫正术前 ,在鼻内窥镜下于两侧下鼻甲前 1 3处切取组织。采用光镜、透射电镜 ,观察下鼻甲固有层血管的结构特点。结果 :光镜 :偏曲对侧较同侧下鼻甲粘膜固有层窦状隙数目相对增多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密度相对增加。透射电镜 :偏曲对侧较同侧下鼻甲粘膜固有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粘膜上皮下毛细血管及腺体周围毛细血管的内膜具有窗格样空隙 ,小静脉内皮基底膜及平滑肌细胞呈高度多孔性 ;窦状隙为排列不规则的血管间平滑肌纤维围绕。粘膜上皮下毛细血管及腺体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窦状隙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基质变少 ,出现空泡 ,嵴少而短 ,甚至消失。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组织病理学 下鼻甲肥大 窦状隙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被引量:28
15
作者 薛柯凡 范崇盛 李英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实施鼻中隔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0°和30°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应用经18号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头边吸引分泌物边剥离黏骨膜。结果 62例病人鼻中隔偏曲全部得到矫正,效果良好,无一...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实施鼻中隔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0°和30°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应用经18号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头边吸引分泌物边剥离黏骨膜。结果 62例病人鼻中隔偏曲全部得到矫正,效果良好,无一例鼻中隔穿孔。结论 应用鼻内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且用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具有吸引及剥离的双重作用,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鼻中隔偏曲 矫正术 外科学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勇 王志高 +2 位作者 宋小秋 郑沛琪 黄霖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4期155-156,15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12例,均给予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进行6个月...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12例,均给予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鼻中隔偏曲一次性矫正成功,且治疗总有效率达95.54%;所有患者中3例出现鼻腔粘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经过鼻内镜下分离处置后治愈,无脑脊液鼻漏、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 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的新概念及其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肖世德 张素玉 +1 位作者 朱琍 胡纯红 《四川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通过1996年1月至2003年2月,582例轻、中、重度鼻中隔偏曲住院患者症状的分析,提出鼻中隔偏曲综合征的新概念,其症状可进行分型的建议,提醒医生,此病可引发多种症状,易误诊、误治。对一些问题作了探讨。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4型:... 目的通过1996年1月至2003年2月,582例轻、中、重度鼻中隔偏曲住院患者症状的分析,提出鼻中隔偏曲综合征的新概念,其症状可进行分型的建议,提醒医生,此病可引发多种症状,易误诊、误治。对一些问题作了探讨。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4型:头部症状型(含鼻部症状,Ⅰ型);头、颈肩症状型(Ⅱ型);头、全身症状型(Ⅲ型);头、颈肩、全身症状型(Ⅳ型)。结果Ⅳ型321例占55.2%,Ⅲ型133例占22.8%,Ⅱ型73例占12.5%,Ⅰ型55例占9.5%。结论某些偏曲患者,某一年龄开始,可出现三叉神经感觉神经末稍受压症状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认为命名为“鼻中隔偏曲综合征”较为恰当。其症状可进行分型,患病率以Ⅳ型最高,Ⅰ型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综合征 症状分型 三叉神经 植物神经紊乱
下载PDF
鼻声反射测试法在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毓梅 吴建 +2 位作者 郎军添 孙爱华 范静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鼻声反射测试法 鼻中隔偏曲 临床应用 鼻镜检查
下载PDF
鼻内窥镜下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建新 高金建 +2 位作者 黄赛瑜 陈迎迎 黄加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1期86-86,88,共2页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在局限性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鼻内窥镜技术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局限性成形术。结果 :对 75例患者行局限性鼻中隔手术后 ,通气明显改善 ,有效控制术后术腔粘连 ,减少息肉复发。结论 :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 ,...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在局限性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鼻内窥镜技术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局限性成形术。结果 :对 75例患者行局限性鼻中隔手术后 ,通气明显改善 ,有效控制术后术腔粘连 ,减少息肉复发。结论 :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 ,简便、创伤小 ,并可作为ESS预备性手术 ,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 鼻内窥镜手术 鼻中隔偏曲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和鼻中隔偏曲的联合鼻内镜手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梁建平 袁弘 +4 位作者 何宁 陆秋天 李东云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97-1298,1301,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术中一并解决鼻中隔偏曲可提高手术疗效。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