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蒜素有效成分DATS对粪肠球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立媛 申思敏 白锡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观察大蒜素有效成分二烯丙基化三硫(DATS)对感染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选取60颗健康单根管恒牙,45颗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分为4组(n=15):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组)、DATS组、氢氧化钙组和阳性对照(无抗菌处理)组。二... 目的:观察大蒜素有效成分二烯丙基化三硫(DATS)对感染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选取60颗健康单根管恒牙,45颗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分为4组(n=15):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组)、DATS组、氢氧化钙组和阳性对照(无抗菌处理)组。二倍稀释法测定DATS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于实验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取根管内层牙本质粉末,置于2 mL BHI中培养72 h,电子比浊仪读取肉汤上层液体浊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DATS对粪肠球菌的MIC和MBC(μg/mL)分别为2 560和5 120。第1天,DATS组、氢氧化钙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浑浊度,DATS组小于氢氧化钙组(P<0.05);第3天时,DATS组与阴性对照组浑浊度无统计学差别(P=0.454),已基本杀灭细菌;第7天时,氢氧化钙糊剂组与阴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别(P<0.05),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各时间点阳性对照组浑浊度最高。结论:DATS能够有效杀灭或抑制感染根管中的粪肠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二烯丙基化三硫 粪肠球菌 氢氧化钙 根管消毒
下载PDF
PDLSCs-Exo对炎性环境中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齐芳芳 郝君玲 +3 位作者 李雅 张立亚 李春年 李颖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Exo)对炎性环境中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提取牙周膜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并将其添加至正常及含有10μg/m... 目的探讨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Exo)对炎性环境中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提取牙周膜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并将其添加至正常及含有10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牙周膜干细胞培养基中,实验对象分为PDLSCs组、PDLSCs+LPS组、PDLSCs+Exo组、PDLSCs+LPS+Exo组,检测各组牙周膜干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能力、增殖能力、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在10μg/m L LPS刺激下,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组间对比,PDLSCs+LPS组较PDLSCs组、PDLSCs+Exo组、PDLSCs+LPS+Exo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SCs+LPS+Exo组增殖能力较PDLSCs+Exo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活性氧及炎性因子对比,PDLSCs+LPS组较其余三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膜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改善LPS刺激导致的牙周膜干细胞增殖活性降低,降低胞内活性氧及炎性因子水平,并提高牙周膜干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脂多糖 外泌体 增殖 活性氧
下载PDF
骨质疏松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OPG/RANKL调控破骨分化
3
作者 杨楠 夏雨 +3 位作者 张岩 陈旭 来洁 梁莉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2期81-87,共7页
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postmenopause osteopo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破骨细胞的异常活化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泌体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postmenopause osteopo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破骨细胞的异常活化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理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泌体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了PMOP环境下,BMSCs外泌体(exosome,Exo)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对于明确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方法:分别从正常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中提取BMSCs,通过超速离心联合Exoquick试剂盒分别提取两种细胞的Exo,即正常BMSCs外泌体(healthyExo,H-Exo)和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postmenopause osteoporosis-Exo,P-Exo),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颗粒示踪分析技术(NTA)、Western blot对分离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两种不同的外泌体被引入RAW264.7细胞中,以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分析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来评估RAW264.7细胞中破骨分化相关指标的表达。同时,使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来测定这两种外泌体中OPG/RANKL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提取后的两种外泌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发现,与H-Exo相比,P-Exo直径更大,P-Exo能够促进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标志性基因NFATC1和Tr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Trap染色可见分化的破骨细胞,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两种外泌体OPG/RANKL的表达发现,与H-Exo相比,P-Exo内OPG的表达量下降,而RANKL表达量升高。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中骨吸收增加,可能是炎症微环境下,BMSCs外泌体通过传递RANKL,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引起的。此项研究为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病因的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骨保护素(OPG) RANKL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1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糖尿病小鼠ADSCs体外矿化的研究
4
作者 龚闽 朱彪 +3 位作者 李欣 梅美 党瑞杰 陈晔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糖尿病小鼠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信号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小鼠ADSCs。流式细胞术检测GDF11对ADSCs增殖的影响。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糖尿病小鼠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信号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小鼠ADSCs。流式细胞术检测GDF11对ADSCs增殖的影响。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GDF11不影响ADSC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ALP活性,且具有饱和性;显著上调Runx2[(2.41±0.19)vs.(1.00±0.11)]、Osx[(1.41±0.21)vs.(1.00±0.10)]和ALP[(1.42±0.20)vs.(1.00±0.09)]的表达(P<0.05);明显提高PI3K[(2.84±0.19)vs.(1.00±0.11)]和Akt[(4.58±0.20)vs.(1.00±0.19)]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且,GDF11促进糖尿病小鼠ADSC s成骨分化的作用被PI3K抑制剂LY294002部分减弱。结论GDF11促进糖尿病小鼠ADSCs骨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1 PI3K/AKT信号通路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研究
5
作者 程倩 陈溯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作为电解液,在浓度分别为20、60、100、140μg/mL的条件下,通过电泳沉积在钛表面构建氧化石墨烯涂层,作为实验组,钛片作为对照组;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对涂... 目的:探讨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作为电解液,在浓度分别为20、60、100、140μg/mL的条件下,通过电泳沉积在钛表面构建氧化石墨烯涂层,作为实验组,钛片作为对照组;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对涂层进行表征,利用多功能纳米力学测试仪对涂层的杨氏模量、维氏硬度和摩擦力进行分析;通过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率检测来评价涂层的抗菌性能;采用CCK-8法评价涂层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电泳沉积后的钛片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棕黄色薄膜,且颜色随浓度增加而加深;拉曼光谱显示各实验组均检测到氧化石墨烯的特征峰;各组试件的杨氏模量和维氏硬度均表现为对照组最高,实验组数值随氧化石墨烯浓度增高而增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划痕曲线表明,G140组最先出现转折点,G100组最后出现转折点;各组试件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率均随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高而增高;CCK-8检测结果显示,G140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泳沉积技术可在钛表面成功制备氧化石墨烯涂层,不同浓度均未对钛片的机械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当制备浓度为100μg/mL时,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电泳沉积 复合涂层 抗菌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培养模式控制对人牙周膜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电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裴振华 王劲松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索微模式培养控制和导电基底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电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光刻技术在盖玻片和导电玻璃两种透明材料表面构造与细胞自身宽度相当的微模式化培养基底,微模式图案分为两种:单种细胞的单格阵列结... 目的:探索微模式培养控制和导电基底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电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光刻技术在盖玻片和导电玻璃两种透明材料表面构造与细胞自身宽度相当的微模式化培养基底,微模式图案分为两种:单种细胞的单格阵列结构、双细胞共培养的交叉指贯通结构。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两种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静息电位、钾通道电流等生物电特性。实验分9组:培养皿对照组、盖玻片牙周膜干细胞组、盖玻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盖玻片共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组、盖玻片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导电玻璃牙周膜干细胞组、导电玻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导电玻璃共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组、导电玻璃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果:对于牙周膜干细胞,与对照组自由铺展培养模式相比,微模式化形态控制导致细胞膜电容减小,钾通道电流密度增大(P<0.01),导电基底导致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两种微模式化培养模式相比,双细胞交叉指贯通培养使得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对照组自由铺展培养模式相比,导电基底表面细胞膜电容增大、钾通道电流密度减小和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但双细胞交叉指贯通培养则导致细胞膜电容减小、钾电流密度增大和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与盖玻片共培养模式相比,导电玻璃共培养细胞的钾电流密度显著增大(P<0.01)。结论:导电培养微模式能够调控人牙周膜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电特性,从利用内源电场角度,为深入探索两种干细胞促进口腔软硬组织再生修复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模式 牙周膜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导电基底 生物电特性
下载PDF
Has_circ_0008717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7
作者 翟家彬 袁乙钦 +3 位作者 高洋 陆史俊 钱文慧 唐子春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究has_circ_0008717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hAMSC-CM)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检测hAMSC-CM对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选上... 目的:探究has_circ_0008717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hAMSC-CM)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检测hAMSC-CM对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选上调的circRNA(has_circ_0008717);小干扰RNA(siRNA)下调HUVECs内has_circ_0008717水平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变化,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观察其对hAMSC-CM促进HUVECs迁移及成管的影响。结果:hAMSC-CM可明显促进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P<0.05),HUVECs中has_circ_0008717升高最为明显(P<0.05),而敲低has_circ_0008717可明显抑制hAMSC-CM促进HUVECs迁移、成管和VEGFA的表达(P<0.05)。结论:hAMSC-CM可通过has_circ_0008717增强HUVECs的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s_circ_0008717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下载PDF
牙源性干细胞促血管化与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汪杰 吴偲 杨德琴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或分泌多种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再生。目前已分离并鉴定出的牙源性干细胞主要包括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或分泌多种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再生。目前已分离并鉴定出的牙源性干细胞主要包括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囊干细胞。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文献资料,对上述牙源性干细胞促血管生成与组织再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生成 组织再生
下载PDF
小型猪乳磨牙胚SHH的时空表达
9
作者 高振华 王凌霄 +1 位作者 王莹鑫 石媛媛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SHH在小型猪第三乳磨牙胚的帽状期、钟状期和分泌期的时空表达情况,拟阐明SHH在牙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小型孕猪第三乳磨牙胚,通过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HH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SHH在小型猪第三乳磨牙胚的帽状期、钟状期和分泌期的时空表达情况,拟阐明SHH在牙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小型孕猪第三乳磨牙胚,通过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HH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可见SHH在帽状期少量表达于成釉器,但在釉结部位表达较强。在钟状期,SHH在间充质中表达明显增强;在分泌期,SHH在间充质和成釉器中都有所表达,尤其在成牙本质细胞和内釉上皮细胞中表达增强。PCR结果显示,在钟状期,SHH在上皮中表达较多,而在帽状期和分泌期,SHH在上皮和间充质中的表达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HH可能在调节上皮形态发育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参与调节信号级联,介导上皮和间充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小型猪牙齿发育的信号分子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Hedgehog 小型猪 牙齿发育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腮腺透明细胞型嗜酸细胞腺瘤1例
10
作者 朱文翠 张映林 +4 位作者 李方方 黎贵芸 张鹏 房辉 边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涎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既往文献少有报道,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的嗜酸细胞腺瘤病例报道更为少见。该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在诊疗中与涎腺其他肿瘤如嗜酸细胞癌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鉴别困难,易...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涎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既往文献少有报道,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的嗜酸细胞腺瘤病例报道更为少见。该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在诊疗中与涎腺其他肿瘤如嗜酸细胞癌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鉴别困难,易导致误诊误治。为探讨涎腺透明细胞为主型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现报告1例腮腺透明细胞为主型嗜酸细胞腺瘤病例,并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肾透明细胞癌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口腔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刘梅 张磊 +3 位作者 蒲玉梅 黄晓峰 徐万田 孙国文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 探讨口腔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旨在为其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诊断为颗粒细胞瘤病例的组织病理根据Fanburg-Smith的6项标准进行分类,分为良性、不典型性及恶性肿瘤,并对所有病例的临床表... 目的 探讨口腔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旨在为其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诊断为颗粒细胞瘤病例的组织病理根据Fanburg-Smith的6项标准进行分类,分为良性、不典型性及恶性肿瘤,并对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共14例,好发年龄40~60岁(8例,57.14%),男女比例1:1,舌部12例(85.71%),颊部和舌下腺各1例。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结节或肿块,9例(64.29%)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28.57%)表现为疼痛、舌体麻木,1例出现舌体固定,造成吞咽及语音困难。病理表现为肿瘤由丰满的嗜酸性粒细胞构成,胞质内含大量均质颗粒,良性8例(57.14%),不典型性2例(14.29%),恶性4例(28.57%)。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恶性病例随访2年后失访,其余预后良好。结论 口腔颗粒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舌部良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病理分型不同其治疗要点有所不同,手术彻底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案,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点 治疗方案
下载PDF
m^(6)A“阅读器”YTHDF1在OSCC中的预后价值
12
作者 杨松 何佳苇 +2 位作者 吕娜 高芸 孙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YTHD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132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组织中YTHDF1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YTHDF1蛋白的... 目的探讨YTHD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132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组织中YTHDF1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YTHDF1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YTHDF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和Cox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因素并绘制YTHDF1基因的生存曲线,评价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结果YTHDF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1),YTHDF1蛋白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较正常口腔上皮角质细胞增高(P<0.001)。YTHDF1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和T分期相关(P<0.05),并且YTHDF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01)。结论YTHDF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YTHDF1可能是OSCC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m^(6)A YTHDF1 免疫印迹 预后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大鼠骨髓干细胞及诱导后成骨细胞的环状RNA表达差异分析研究
13
作者 周琦琪 魏薇 +3 位作者 崔杰 韩祥祯 何惠宇 孙皓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目的:对环状RNA调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成骨分化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构建大鼠BMSCs全转组录基因数据库,获得特异性基因表达谱,进行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高通... 目的:对环状RNA调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成骨分化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构建大鼠BMSCs全转组录基因数据库,获得特异性基因表达谱,进行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部分的差异性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对具有差异性表达的环状RNA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在大鼠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每个样本中预测到的circRNA数量为4230个,每个样本中预测到的特异的circRNA为1820个。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大鼠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共检测到2822个circRNA;总共检测到29个具有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结论:发现许多差异表达的circRNA与细胞的成骨分化密切相关。这些差异表达circRNA为潜在调控大鼠BMSCs及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转录测序 成骨细胞 基因分析 环状RNA
下载PDF
EP300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4
作者 王亚培 罗玉春 +2 位作者 刘为 刘畅 唐婉容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 探讨EP30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数据库收集并分析EP300基因在泛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P300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株NOK和两种不... 目的 探讨EP30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数据库收集并分析EP300基因在泛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P300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株NOK和两种不同OSCC细胞株HSC3、UM1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质粒转染沉默HSC3和UM1细胞株中EP300基因,平板克隆和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生信分析发现EP300在头颈部鳞癌HNSCC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上调;与NOK组比较,HSC3和UM1中EP30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且HSC3和UM1两种细胞系的EP300内源性表达相对更高。CCK-8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发现,沉默EP300后HSC3和UM1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发现沉默EP300后HSC3和UM1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EP300在口腔鳞癌细胞株HSC3和UM1中高表达,EP300低表达能够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300 口腔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黏性骨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徐林坤 杨扬 +2 位作者 何东宁 李薏 孙淑琪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在口腔医学领域中,黏性骨(sticky bone)一般指由第二代血浆基质制品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与一定质量的骨增量材料(bone grafting materials)混合制备而成的凝胶团块状骨移植物。黏性骨既富... 在口腔医学领域中,黏性骨(sticky bone)一般指由第二代血浆基质制品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与一定质量的骨增量材料(bone grafting materials)混合制备而成的凝胶团块状骨移植物。黏性骨既富含血浆基质所提供的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支架等组织再生所需基本要素,又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在骨增量、上颌窦底提升和牙槽嵴保存等临床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对黏性骨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作一介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增量材料 凝血 骨增量 上颌窦底提升 种植牙
下载PDF
钙锶镁锌交联藻酸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16
作者 赵思楠 宫宁 +2 位作者 张致浩 徐磊 谈飞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制备4组含不同种类二价金属离子Ca^(2+)、Sr^(2+)、Mg^(2+)、Zn^(2+)交联的藻酸盐凝胶支架,检测其理化性能,观察MC3T3-E1细胞在各组凝胶表面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配制4组离子总浓度为6.5g/L且含不同种类Ca^(2+)、Sr^(... 目的:制备4组含不同种类二价金属离子Ca^(2+)、Sr^(2+)、Mg^(2+)、Zn^(2+)交联的藻酸盐凝胶支架,检测其理化性能,观察MC3T3-E1细胞在各组凝胶表面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配制4组离子总浓度为6.5g/L且含不同种类Ca^(2+)、Sr^(2+)、Mg^(2+)、Zn^(2+)的混合溶液作为交联剂,与海藻酸钠溶液发生螯合反应制备多离子交联水凝胶,依据所含离子种类分为Ca组、Ca-Sr组、Ca-Sr-Mg组、Ca-Sr-Mg-Zn组,Ca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凝胶冻干后的表面形态,检测其降解、溶胀性能及Sr^(2+)、Mg^(2+)、Zn^(2+)析出浓度。将MC3T3-E1细胞接种在水凝胶表面,观察细胞黏附形态,采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法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细胞增殖能力。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盐沉积情况,RT-qPCR检测成骨基因的表达。结果:与Ca组相比,Ca-Sr组、Ca-Sr-Mg组、Ca-Sr-Mg-Zn组水凝胶的孔隙更均匀致密,凝胶的降解速度与溶胀率均减小(P<0.05),细胞在凝胶表面的黏附形态由球形变为多角形;与Ca组比较,Ca-Sr组、Ca-Sr-Mg组、Ca-Sr-Mg-Zn组水凝胶表面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内ALP活性、钙结节生成面积及I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t相关转录因子2等成骨基因的表达量升高(P<0.05),且Ca-Sr组、Ca-Sr-Mg组、Ca-Sr-Mg-Zn组水凝胶表面的细胞增殖活力及成骨分化效果依次提高(P<0.05)。结论:较Ca^(2+)交联的海藻酸钙水凝胶相比,使用Ca^(2+)、Sr^(2+)、Mg^(2+)、Zn^(2+)混合金属阳离子作为交联剂,能改善藻酸盐水凝胶的理化性能,促进MC3T3-E1细胞在凝胶表面的黏附及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酸盐水凝胶 锶、镁、锌 混合金属阳离子 成骨
下载PDF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17
作者 刘杰 李雨泽 +1 位作者 田雨欣 肖媛媛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3期200-202,共3页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已经不局限于关注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了。大量研究发现,在龋病、牙周病等多种常见口腔疾病中可以观察到口腔微生物的异常增殖,所以研究人员将口腔疾病治疗的重点聚焦在了对...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已经不局限于关注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了。大量研究发现,在龋病、牙周病等多种常见口腔疾病中可以观察到口腔微生物的异常增殖,所以研究人员将口腔疾病治疗的重点聚焦在了对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上。文章将对口腔微生物的概况、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以及口腔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态 口腔疾病 益生菌
下载PDF
牙釉基质衍生物促进人工根面牙本质龋的再矿化
18
作者 陈进 梁静鸥 张凌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90-1896,共7页
目的探讨牙釉基质衍生物(enamel matrix derivative,EMD)对人工根面牙本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牛牙根面牙本质样本放置在脱矿溶液中,形成人工龋损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EMD组(30 g/L EMD,实验组)、氟化钠(sodium fluoride,... 目的探讨牙釉基质衍生物(enamel matrix derivative,EMD)对人工根面牙本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牛牙根面牙本质样本放置在脱矿溶液中,形成人工龋损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EMD组(30 g/L EMD,实验组)、氟化钠(sodium fluoride,NaF)组(1 g/L NaF,阳性对照组)和去离子水(distilled and deionised water,DDW)组(阴性对照组),进行pH循环处理8 d,每天6次。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偏振光显微镜(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PLM)观察各组处理前后龋损形态学的变化情况,并使用横断显微照相技术(transverse microradiography,TMR)检测处理前后矿物质丢失量、龋损深度和矿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pH循环处理后,SEM的表面形态学图像和PLM的垂直形态学图像均显示,EMD组和NaF组人工根面牙本质龋的矿物质沉积增加,而DDW组无矿物质沉积。同时,TMR结果显示,与DDW组相比,EMD组矿物丢失较低,龋损深度较浅,矿物含量较高(P<0.05)。结论釉基质衍生物能促进根面牙本质龋的再矿化,具有成为一种有效的根面无创防龋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基质衍生物 根面龋 根面牙本质 再矿化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免疫特征基因及其对免疫细胞的调控机制
19
作者 朱星宇 唐菡 +1 位作者 陈陶 季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3,共8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疾病发展中明显浸润的免疫细胞及关键的免疫相关基因。方法:整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GSE106090、GSE33774及GSE57631...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疾病发展中明显浸润的免疫细胞及关键的免疫相关基因。方法:整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GSE106090、GSE33774及GSE57631数据集,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评估种植体周围炎及健康牙龈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数,并利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关键的免疫基因。结果:整合3个数据集并去批次效应后,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实现种植体周围炎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的富集分析,以识别在种植体周围炎中主要上调和下调的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本研究进一步将差异基因与ImmPort数据库中获得的免疫相关基因取交集,通过LASSO回归筛选变量后,成功鉴定关键的疾病免疫特征性基因,包括趋化因子CC配体18(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8,CCL1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补体C3(complement C3,C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利钠肽受体-3(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3,NPR3)、肽酶抑制因子-3(peptidase inhibitor 3,PI3)、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3(leukocyte immunoglobulin like receptor B3,LILRB3)、富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4(leucine rich repeat 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LGR4)。随后,本研究进行与ssGSEA免疫浸润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这些基因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内明显增加的23种免疫细胞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GO和KEGG数据库的富集分析,发现IL1B、IL6、CCL18、C3、LGR4、PI3、LILRB3等基因主要参与体液免疫、适应性免疫、白细胞迁移以及皮肤表皮发育等生物过程,而NPR3主要与白细胞增殖和体液水平调节等生物过程相关。结论:通过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免疫相关差异基因进行筛选,本研究成功识别出8个关键的免疫特征性基因,参与了种植体周围炎免疫应答及炎症响应的多个环节,并对种植体周围炎疾病背景具有较高敏感性。这些免疫特征性基因的识别为深入理解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生物信息 免疫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锶离子外泌体促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杨思敏 殷实 +2 位作者 周名亮 江飞 蒋欣泉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2期66-74,共9页
目的:探究锶离子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外泌体(以下简称为锶离子外泌体)对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方法: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加入锶离子并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锶离子外泌体,以未经处理的BMSC外泌体作为对照。通过外... 目的:探究锶离子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外泌体(以下简称为锶离子外泌体)对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方法: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加入锶离子并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锶离子外泌体,以未经处理的BMSC外泌体作为对照。通过外泌体荧光标记观察其细胞内化作用;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实验探究分离的外泌体对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迁移实验、内皮细胞成管实验等方法评价外泌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调控作用;利用miRNA测序探讨锶离子外泌体促进成骨和成血管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锶离子刺激不会影响BMSC分泌外泌体,且分泌的锶离子外泌体可以被BMSC摄取内化,与对照组外泌体相比,锶离子外泌体可以增强BMSC的ALP活性(P<0.05),上调其ALP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转录(P<0.05);同时锶离子外泌体可以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P<0.05),并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转录(P<0.05);外泌体miRNA测序发现锶离子刺激会引起BMSC外泌体内miRNA的差异性表达,差异表达的miR-125b-5p、miR-132-3p、miR-31a-5p以及miR-450b可能参与锶离子外泌体促成骨和成血管的功能发挥。结论:锶离子诱导MSC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促进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的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锶离子 外泌体 成骨分化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