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数字化导板对第二磨牙游离缺失辅助种植的精确度
1
作者 张宇航 曾宇宁 +3 位作者 曾尽娣 卢依旋 叶慧 吉建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744,共7页
背景:静态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可提高种植精度,但对于开口度小和种植位点牙合间距离小的患者后牙区使用较为受限,为此需要对数字化导板进行改良。目的:研究改良数字化导板对第二磨牙游离缺失辅助种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3... 背景:静态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可提高种植精度,但对于开口度小和种植位点牙合间距离小的患者后牙区使用较为受限,为此需要对数字化导板进行改良。目的:研究改良数字化导板对第二磨牙游离缺失辅助种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第二磨牙游离缺失患者40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2)与对照组(n=18),分别接受改良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与常规自由手种植手术。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锥形束CT进行重叠分析,比较组间的颈部偏差、尖端偏差、深度偏差、角度偏差值。术后1周,通过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满意度。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植入25颗种植体(上颌12颗,下颌13颗),对照组植入23颗种植体(上颌8颗,下颌15颗),试验组患者颈部偏差、尖端偏差、深度偏差、角度偏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01);试验组组内上颌种植位点与下颌种植位点精确度比较无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改良数字化导板对第二磨牙游离缺失辅助种植可提高手术精度,适用于开口度小和种植位点牙合间距离小的患者后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精度 改良种植导板 第二磨牙缺失 牙合间距离 牙种植
下载PDF
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对种植骨增量术后镇痛及消肿的疗效观察及因素分析
2
作者 何峰 朱虹 朱文卿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652-657,共6页
目的研究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对种植骨增量术后镇痛及消肿的疗效,并分析种植骨增量术后疼痛和肿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特诊科就诊的牙列缺损需实施骨增量(GBR或上颌窦内提升)的患者,测... 目的研究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对种植骨增量术后镇痛及消肿的疗效,并分析种植骨增量术后疼痛和肿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特诊科就诊的牙列缺损需实施骨增量(GBR或上颌窦内提升)的患者,测量并记录术后72 h内的疼痛和肿胀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植数量、手术时长、口腔卫生状况、FAC术前紧张程度及PSQ疼痛敏感性值,对两组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进行差异比较,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给予地塞米松干预的患者疼痛程度在12 h起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肿胀评分在48 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显示,GBR术式对术后疼痛和肿胀有显著影响(r=0.348,P=0.030/r=0.441,P=0.005),其疼痛程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R^(2)=0.126,P=0.030)。结论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能够显著缓解种植骨增量术后患者的疼痛及肿胀不适,提高诊疗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骨增量 地塞米松 疼痛因素 肿胀程度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预成个性化同种异体骨块在种植骨增量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钟雨欣 于海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9-325,共7页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成形技术可以预成与受区更匹配的目标骨块,目前常应用于复杂的牙槽嵴增量术,通过数字化设计生产个性化的同种异体骨块,避免了传统椅旁骨块成形的步骤,大大增加了临床操作效率,提高了移植物适应...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成形技术可以预成与受区更匹配的目标骨块,目前常应用于复杂的牙槽嵴增量术,通过数字化设计生产个性化的同种异体骨块,避免了传统椅旁骨块成形的步骤,大大增加了临床操作效率,提高了移植物适应的精度,利于移植物的血管化和骨整合,在未来骨增量的临床应用中前景可期。因此,本文就CAD/CAM预成个性化同种异体骨块(CABB)在当前种植骨增量手术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牙槽嵴增量术 同种异体骨块
下载PDF
不对称多孔抗菌nZnO/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及性能初步研究
4
作者 刘畅 刘为 +3 位作者 罗婧美 韩莉 张超 唐婉容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45-2754,共10页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分散技术、溶剂置换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0%、0.5%、1.0%、1.5%nZnO/P34HB材料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等明确nZnO的负载并观察其结构;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吸附实验检测GBR膜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检测GBR膜的体外降解;成骨实验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体外抑菌实验检测GBR膜的抑菌能力。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0%、0.5%、1.0%、1.5%nZnO的4组nZnO/P34HB复合GBR膜,SEM结果显示,该复合膜一面疏松多孔,另一面致密;EDS表明复合膜上出现锌元素的掺入。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0.5%、1.0%nZnO/P34HB组促进MC3T3-E1增殖且增殖数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0%、1.5%nZnO/P34HB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含有0.5%nZnO/P34HB组的浸提液培养基中MC3T3-E1明显越过划痕边缘进行迁移,且48 h时的0.5%nZnO/P34HB组细胞迁移率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5);蛋白吸附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nZnO的加入不会降低材料本身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的质量均随着酶解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28 d后仍保持较低的降解率;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ALP染色更深且活性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比较,观察到较多的典型红色深染钙化结节,0%、0.5%nZnO/P34HB组的细胞矿化程度在4组中更高(P<0.01)。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平板上的菌落数量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0%nZnO/P34HB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筛选出的0.5%nZnO/P34HB组具有不对称多孔结构,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利于细胞成骨,同时具有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多孔结构 径向排列纤维 纳米氧化锌 生物可降解材料 引导性骨再生
下载PDF
基于Mimics三维重建比较自体块状骨移植和GBR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何修全 李玉山 +1 位作者 水宇豪 刘堃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86-491,共6页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移植与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种植修复伴水平骨缺损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自体块状骨移植;B组22例...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移植与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种植修复伴水平骨缺损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自体块状骨移植;B组22例,采用GBR进行水平骨增量。评价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度、二次植骨率、骨宽度增量、骨吸收率、修复1年的边缘骨吸收量和种植成功率。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植骨率无显著差异,疼痛度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嵴顶下2 mm骨宽度增量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在嵴顶下6 mm和10 mm处,2组无显著差异;A组在嵴顶下2mm吸收率显著低于B组(P<0.05),在嵴顶下6 mm和10 mm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修复1年后的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水平向骨缺损,自体块状骨移植较GBR在嵴顶处可获得更佳的骨轮廓,修复1年后2组边缘骨吸收量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块状骨移植 引导骨再生 骨吸收 水平骨缺损 MIMICS软件
下载PDF
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王改改 马平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0期1247-1248,共2页
目的探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牙槽突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咀嚼能力以及牙槽骨密度... 目的探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牙槽突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松质骨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咀嚼能力以及牙槽骨密度。结果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内的MASA评分、牙槽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辅助髂骨移植治疗牙槽突裂可显著提升修复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咀嚼能力,提升牙槽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移植 脱钙人牙基质 牙槽突裂 咀嚼能力 牙槽骨密度
下载PDF
不同螺纹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即刻负荷的初始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昕茹 赵文博 +3 位作者 纪妍 滕微微 王一茗 周立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445-3450,共6页
背景:螺纹结构的锥形种植体具有良好控制微动的能力,有利于即刻负荷,但有关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锥形种植体对即刻负荷后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和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探讨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在下颌磨牙... 背景:螺纹结构的锥形种植体具有良好控制微动的能力,有利于即刻负荷,但有关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锥形种植体对即刻负荷后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和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探讨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即刻负荷时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方法:①三维有限元分析:利用锥形束CT扫描1名志愿者下颌骨及第一磨牙,建立下颌骨基准模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与下颌骨模型组装,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种植体模型(共4组模型),对每个模型牙冠中央窝处分别加载轴向、舌颊45°向、近远中向、颊舌4个方向的载荷(100 N),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种植体位移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情况。②体外实验:在口腔种植机器人的辅助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植入相同的人工骨块上,建立种植体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体外模型(共4组模型),用Osstell共振频率分析仪及配套的SmartPeg传感器测量前、后、左、右4个垂直方向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评估其初始稳定性,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结果与结论:①延期种植即刻负荷时,锥形柱状种植体和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位移相差较小,但锥形柱状种植体-骨界面最大应力值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骨界面;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时,种植体周围骨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量均出现在近远中向施加载荷时,其中锥形柱状种植体应力值达到了298.84 MPa,最大位移量为0.31 mm,均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②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均大于锥形柱状种植体;③与锥形柱状种植体相比,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在即刻负荷时具有较高的初始稳定性,提示临床上即刻负荷时可优先考虑使用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修复 种植体 即刻负荷 螺纹设计 三维有限元分析 初始稳定性
下载PDF
下颌神经管分支在下颌骨内的走行
8
作者 王中 孙晓梅 +2 位作者 于德明 刘静静 张荣和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胶东地区成年人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lomography, CBCT)结果,对下颌神经管的分支在下颌骨内走行进行分析统计,为口腔医学临床工作尤其是牙槽外科、口腔种植科操作提供准确的临床影像数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 目的 通过观察胶东地区成年人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lomography, CBCT)结果,对下颌神经管的分支在下颌骨内走行进行分析统计,为口腔医学临床工作尤其是牙槽外科、口腔种植科操作提供准确的临床影像数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期间在烟台市口腔医院拍摄CBCT影像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成年人(男性78人,女性110人,年龄18~59岁)患者的口腔CBCT数据,应用NNT图像系统分析观察,汇总统计分支发生率。结果 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52.12%,侧别发生率为43.35%,其中Ⅰ、Ⅱ、Ⅲ、Ⅳ、Ⅴ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1.70%、9.30%、9.84%、6.38%、6.11%。男性和女性左侧和右侧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相较于平片更能够清晰显示下颌神经管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于牙槽外科及口腔种植科进行手术时,可以更细致进行术前设计,避免损伤神经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神经管分支 牙槽外科 种植
下载PDF
褪黑素改性聚醚醚酮种植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的影响
9
作者 罗桂生 顾腾 +3 位作者 李俊俊 王鹏来 张成 袁长永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734-741,共8页
目的探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涂层辅助的褪黑素(melatonin,MT)改性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种植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PDA涂层作为载体将褪黑素黏附到PEEK种植体上,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水接... 目的探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涂层辅助的褪黑素(melatonin,MT)改性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种植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PDA涂层作为载体将褪黑素黏附到PEEK种植体上,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水接触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蛋白吸附实验对所得材料进行理化性能分析。将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PEEK片的表面并培养,然后对细胞骨架染色并观察细胞黏附形态,使用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活性,ALP染色分析成骨分化关键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COL⁃1、Runx2、OPN、OCN、BMP⁃2、ALP的表达水平。此外,将种植体植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中,使用Micro⁃CT检测并定量分析种植体表面的骨体积。结果褪黑素成功负载在PEEK上,细胞黏附形态更好,增殖活性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改性后的PEEK种植体周围有更多的新骨生成(P<0.01)。结论褪黑素改性后的PEEK种植体生物相容性优异,并改善了骨质疏松环境下种植体的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褪黑素 骨结合 骨质疏松 聚多巴胺
下载PDF
动态导航引导下下颌骨缺损腓骨瓣移植修复区种植体植入1例报告
10
作者 孙思敏 张森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3-517,共5页
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常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缺牙。由于腓骨的截面类似三角形、恢复的骨高度不足及内固定钛钉钛板的存在,以修复为导向在移植腓骨上进行种植体植入成为口腔种植领域的难题。本文对1例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在... 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常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缺牙。由于腓骨的截面类似三角形、恢复的骨高度不足及内固定钛钉钛板的存在,以修复为导向在移植腓骨上进行种植体植入成为口腔种植领域的难题。本文对1例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在动态导航引导下,在移植腓骨上精准植入4颗种植体以恢复缺牙和咀嚼功能,取得了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腓骨瓣 牙种植 动态导航
下载PDF
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40
11
作者 赵丽萍 詹雅琳 +4 位作者 胡文杰 徐涛 危伊萍 甄敏 王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mm和(6.59±2.53)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mm和(8.52±1.27)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Oss~与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保存 磨牙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晶 陈俊鹏 +2 位作者 王洋 许向亮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 肌电图 头颈部肿瘤 修复重建 咀嚼肌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晓娟 伍尧泮 +2 位作者 余深平 陈应明 李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4-749,共6页
【目的】总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临床病理、磁共振(MRI)及多层螺旋CT(MSCT)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7例ASPS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女性11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28.7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9例... 【目的】总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临床病理、磁共振(MRI)及多层螺旋CT(MSCT)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7例ASPS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女性11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28.7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9例;疼痛4例,伴肿瘤远端肢体功能障碍2例;鼻塞、耳鸣1例;体检发现肿物3例。肿瘤平均最大径7.1 cm,位于下肢12例、躯干12例、颌面部3例。(2)术后病理均示瘤细胞呈腺泡状排列,胞浆丰富,内含红染颗粒,核仁明显;糖元染色(PAS)阳性。(3)MRI检查20例:T1WI低信号2例,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14例;T2WI高信号;6例信号均匀,14例含坏死区。MSCT检查9例:平扫低密度1例,等密度4例,略高及混杂密度各2例;增强扫描肿瘤均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4例瘤内、4例瘤周、19例瘤内和瘤周见大量迂曲血管。骨原发ASPS或ASPS骨转移影像特点与软组织来源者相似。【结论】ASPS为富血供恶性肿瘤,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不同型号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旻 胡敏 +2 位作者 刘洪臣 姚军 周宏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张力、不同固定脚间距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 用钛 镍记忆合金丝加工成A、B、C3种不同型号的牵张器,其固定脚间距和最大复形力分别为20mm、700g,15mm、 1000g,20mm、1000g。选用成...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张力、不同固定脚间距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 用钛 镍记忆合金丝加工成A、B、C3种不同型号的牵张器,其固定脚间距和最大复形力分别为20mm、700g,15mm、 1000g,20mm、1000g。选用成年杂种犬15只,按使用牵张器型号随机分为A、B、C组,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 第一磨牙,1个月后用不同的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术前及术后5周连续测量术区颌骨 高度,拍摄X线片。结果 A、B、C组在术后1周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7.55±1.02)mm、(4.97±0.34)mm、(8.54 ±0.82)mm,5周时为(7.20±1.05)mm、(4.93±0.21)mm、(8.04±0.78)mm。A、C组增高的高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B组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术后不同时期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可见术后有明显 的牵张间隙,5周时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 在允许的牵张力范围内,牙槽嵴增高的高度与钛镍记 忆合金牵张器的大小即固定脚间距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牵引器 牵张成骨
下载PDF
粗化、改性种植体表面的构建及形貌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建华 刘宝林 +2 位作者 付涛 徐可为 王新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利用喷砂、酸蚀和碱热处理技术构建粗化、改性植入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 :直径15mm的TA2纯钛棒 ,加工成厚 1mm的圆片 ,晶相砂纸逐渐打磨至 60 0目。 40目金刚砂喷砂、草酸酸蚀、5mol/LNaOH溶液处理 2 4h ,60 0℃加热 ,... 目的 :利用喷砂、酸蚀和碱热处理技术构建粗化、改性植入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 :直径15mm的TA2纯钛棒 ,加工成厚 1mm的圆片 ,晶相砂纸逐渐打磨至 60 0目。 40目金刚砂喷砂、草酸酸蚀、5mol/LNaOH溶液处理 2 4h ,60 0℃加热 ,构建成粗化、改性钛表面 ,以SEM观察表面形貌 ,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结果 :光滑钛表面仅见规则划痕 ,粗化表面形成多级孔洞状结构 ,能谱分析表面元素为 10 0 %Ti。经碱热处理 ,可见钛表面在孔洞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微网状结构 ,能谱分析发现大量Na+ 及O元素的存在。经体外模拟体液浸泡实验 ,发现经碱热处理的钛表面有大量的钙结节沉积。结论 :经粗化加碱热处理的钛表面上形成了多级孔洞为基础的网状TiO2 水凝胶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喷砂处理 碱热处理
下载PDF
颌骨骨岛的CBCT三维影像特点分析
16
作者 闫世杰 杨连丰 +5 位作者 王晶艳 张娟 朱婷婷 冷迪雅 周广超 顾培玉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颌骨骨岛(bone island,BI)的三维影像特点。方法选取4000例患者的CBCT数据,用NNT 10.0软件进行CBCT数据重建,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图分析BI的三维特点,包括位置、形状、...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颌骨骨岛(bone island,BI)的三维影像特点。方法选取4000例患者的CBCT数据,用NNT 10.0软件进行CBCT数据重建,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图分析BI的三维特点,包括位置、形状、密度、边界、与骨皮质和牙根的关系、直径、累及的解剖结构及并发症,分析上述BI影像学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共803例有骨岛,总发生率为20.08%。其中男338例,共有骨岛389个;女465例,共有骨岛526个。男性和女性均以1个骨岛为主,发生骨岛的男女性别比为1∶1.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的BI均多发于下颌前磨牙和磨牙区,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以高密度、半舌型最多见,大多位于根尖下方并且边界不清。男性和女性BI的近远中向平均最大径均大于颊舌向平均最大径(P<0.05),最常累及的解剖结构是下牙槽神经管、骨皮质浸润和颏孔。结论中国人颌骨BI的三维影像特点无性别差异,CBCT能准确全面地分析BI的三维影像学特点及与周围牙和骨组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岛 锥形束CT 并发症 三维影像特点
下载PDF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前牙美学区牙种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沈宁 唐增斌 +2 位作者 李军 蒋榕林 陈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9期1433-1435,共3页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前牙美学区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6例上颌前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植入Ankyl os种植体22颗(其中即刻种植5颗),在骨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粉,应用可吸收胶原膜18块、钛膜4块,进行引导骨再...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前牙美学区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6例上颌前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植入Ankyl os种植体22颗(其中即刻种植5颗),在骨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粉,应用可吸收胶原膜18块、钛膜4块,进行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的形态,术后4~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二期手术时根据成骨情况评估成骨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除2颗失败外,其余20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修复效果,种植修复完成后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结论: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可以保存和重建上前牙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的外形,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胶原膜 钛膜 牙种植
下载PDF
PRF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文丽 李淑慧 +3 位作者 陈诚 李一鸣 周晶 吴佩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4组实验动物分别在4、8、12周处死。取其下颌骨进行牙槽骨标本测量,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牙槽骨标本测量比较:4组牙槽嵴宽度、高度丧失值均存在差异(P<0.05);析因分析示PRF与BMSCs复合使用修复牙槽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RF或BMSCs(P<0.05)。X线、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4、8、12周时拔牙窝骨吸收程度: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PRF+BMSCs组成骨情况均优于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结论:PRF复合自体BMSCs可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与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牙槽骨缺损
下载PDF
骨结合率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邢晓建 刘宝林 刘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功能负荷下 ,骨结合率对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比较骨结合率分别为 10 0 %、75 %、5 0 %和 2 5 %时 ,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及种植体位移。结果 随骨结合率升高 ,骨界面平均应力降低 ,最大应力... 目的 研究正常功能负荷下 ,骨结合率对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比较骨结合率分别为 10 0 %、75 %、5 0 %和 2 5 %时 ,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及种植体位移。结果 随骨结合率升高 ,骨界面平均应力降低 ,最大应力值减小 ,种植体颈周密质骨应力集中程度降低 ,稳定性增强。结论 从生物力学观点看 ,骨结合率大于 5 0 %的种植体 骨界面更为安全 ,适宜的种植体 骨界面的结合率不应低于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骨结合率 应力分布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二期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凤 张志勇 +2 位作者 黄伟 吴轶群 王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前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采用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二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10-04间完成的前牙区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后种植修复病例18例,平均年龄28.6岁(19~39岁)。单牙缺失10例,多个牙缺失8例。共植入种植... 目的:探讨前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采用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二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10-04间完成的前牙区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后种植修复病例18例,平均年龄28.6岁(19~39岁)。单牙缺失10例,多个牙缺失8例。共植入种植体26枚。结果:一期移植骨愈合期平均为6.2个月(4~10个月),二期种植体愈合期平均5.2个月(3~9个月)。1例早期出现植骨区创口开裂,移植骨块失败;2例术后出现短暂下唇麻木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下颌前牙感觉异常。除1例因移植骨失败放弃种植外,其余17例均完成了上部结构修复,平均随访期为12.5个月(6~38个月)。植入的26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骨结合良好,存留率达100%。结论:颏部自体块状骨移植是解决前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时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块状骨移植 牙种植 颏部植骨 骨移植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