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建库以来至2023-01-06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单纯外侧固定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是影像学结果(Baumann角丢失、提携角丢失)、肘关节功能和常见并发症(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结果:①共纳入18项研究;②两组Baumann角丢失(P=0.47)、提携角丢失(P=0.47)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侧固定组与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的患儿比例分别为70.7%和74.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两组在针道感染发生率上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9),但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P=0.02);③然而,当采用小切口联合探查时,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尺神经损伤的频率与外侧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④在GartlandⅢ型亚组中,两组在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率(P=0.13)、尺神经损伤(P=0.13)和针道感染(P=0.61)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外侧固定技术相比,内外侧交叉固定方法更容易造成前臂的医源性神经损伤,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不过,通过小切口方法联合内外侧交叉固定似乎可以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采用小切口结合内外侧交叉固定可能是一种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安全的固定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影响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围术期因素。方法通过筛选纳入我院行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490例;记录术前一般情况、合并症、药物使用、手术方式、手术医生、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手术时间、...目的探讨影响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围术期因素。方法通过筛选纳入我院行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490例;记录术前一般情况、合并症、药物使用、手术方式、手术医生、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和种类等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影响LOS的因素。结果术后LOS为(9.63±5.13)d;THA、TKA和股骨头置换术后LOS分别为(8.80±4.70)d、(10.25±4.41)d和(11.94±7.09)d;手术时长(97.00±43.00)min;术后情况有急性肾功能损伤(AKI)80例(5.4%)、转入ICU病房99例(6.6%)、死亡5例(0.3%);其中年龄(P<0.001)、术前合并肺部感染(P=0.004)、手术医生的手术量和工作年限(P<0.001)、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P=0.028)、手术时长(P<0.001)、术后进入ICU(P<0.001)及术后发生AKI(P=0.047)与LOS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患者LOS增加2 d;术后入住ICU比未入住者LOS延长4 d;术后发生AKI的患者LOS增加3 d。结论年龄>70岁、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手术时间>120 min、工作年限短和年手术量少的手术医生、术中输注红细胞、术后转入ICU以及发生AKI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LOS增加的独立风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建库以来至2023-01-06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单纯外侧固定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是影像学结果(Baumann角丢失、提携角丢失)、肘关节功能和常见并发症(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结果:①共纳入18项研究;②两组Baumann角丢失(P=0.47)、提携角丢失(P=0.47)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侧固定组与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的患儿比例分别为70.7%和74.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两组在针道感染发生率上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9),但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P=0.02);③然而,当采用小切口联合探查时,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尺神经损伤的频率与外侧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④在GartlandⅢ型亚组中,两组在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率(P=0.13)、尺神经损伤(P=0.13)和针道感染(P=0.61)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外侧固定技术相比,内外侧交叉固定方法更容易造成前臂的医源性神经损伤,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不过,通过小切口方法联合内外侧交叉固定似乎可以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采用小切口结合内外侧交叉固定可能是一种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安全的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