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化凉血护络汤预防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董豆 朱琳 +5 位作者 王坚 沈伟生 殷华芳 顾一航 殷泉忠 沈卫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清化凉血护络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及高剂量组,每组9只。高剂量组按0.08 g·ml^(-1)·kg^(-1),低剂量组按稀释4倍后剂量... 目的:探讨清化凉血护络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及高剂量组,每组9只。高剂量组按0.08 g·ml^(-1)·kg^(-1),低剂量组按稀释4倍后剂量,提前予清化凉血护络汤灌胃1周,2次·d^(-1),1 ml·次^(-1)。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能X射线进行辐照,总剂量17.5 Gy,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照射后12 h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均继续灌胃给药10 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0 d。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排便情况,各组分别于照射后第4、7、10天取空肠、直肠上段组织及腹主动脉血清,光镜下观察肠壁各层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单位面积空肠肠腺存活率,采用Hovdenak评分系统对直肠量化评分,并用ELISA法测定环氧合酶-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含量。结果: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一般征象评分、直肠Hovdenak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回肠肠腺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一般征象评分、直肠Hovdenak评分、回肠肠腺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模给药第10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血清COX-2、TNF-α、IL-6、Hsp90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清化凉血护络汤能有效改善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症状,减轻及修复肠黏膜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化凉血护络汤 放射性肠炎 辐射损伤 肠黏膜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瑜 张再重 +2 位作者 陈少全 王烈 郑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照射组(n=12)仅接受单次腹部照射;高、中、低剂量NAC给药组(n=12)均接受10Gy X线单次腹部照射并分别给予腹...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照射组(n=12)仅接受单次腹部照射;高、中、低剂量NAC给药组(n=12)均接受10Gy X线单次腹部照射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C 300、200、50mg/kg,连续7d;正常对照组(n=12)给予腹腔注射1ml0.9%NaCl溶液,连续7d。NAC在单次腹部照射前3d开始经腹腔注射给药,至照射后第3日结束。照射后第3日,禁食12h后处死大鼠,取血与末端回肠标本。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单位面积肠片上的肠腺存活率和绒毛数,测定血浆中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iam- ine oxidase,DAO)活性.检测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照射后大鼠末端回肠肠黏膜结构受到破坏,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显著升高,小肠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不同剂量NAC给药处理后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肠黏膜绒毛数减少并提高肠腺存活率(P<0.05,P<0.01),抑制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升高,提高小肠组织中SOD、GSH含量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P<0.05,P<0.01)。结论:NAC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维护机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以及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小肠辐射损伤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小肠 辐射损伤 辐射防护 放射性肠炎 肠屏障功能障碍
下载PDF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对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小华 周舟 +4 位作者 朱光旭 楼淑芬 冉新泽 程天民 余争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13-716,共4页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的辐射防护作用与机制 ,为应用KGF防护肠道辐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正常及不同剂量γ射线损伤的肠上皮细胞 (IEC 6) ,通过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KGF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凋亡细...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的辐射防护作用与机制 ,为应用KGF防护肠道辐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正常及不同剂量γ射线损伤的肠上皮细胞 (IEC 6) ,通过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KGF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凋亡细胞百分率 ,作为KGF辐射防护效应和细胞辐射敏感性变化的指标。结果 正常培养的IEC 6细胞 ,KGF呈剂量依赖型促细胞增殖作用 ;10Gy照射后KGF促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减弱。KGF预处理能显著降低IEC 6细胞辐射敏感性 ,其IP50 ( 50 %增殖抑制照射量 )从对照( 15.3± 0 .6)Gy降至 ( 12 .2± 0 .4 )Gy。结论 KGF具有促肠上皮细胞增殖作用 ,其辐射防护作用表现为降低细胞辐射敏感性 ,抑制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F IEC-6 细胞凋亡 辐射防护 肠上皮细胞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的肝损伤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月华 蒋林哲 +3 位作者 李强 孙艳美 吕士杰 钟秀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肝细胞形态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以100mW/cm2功率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微波辐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辐射后1、7和14d进行心脏采血,取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肝细胞形态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以100mW/cm2功率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微波辐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辐射后1、7和14d进行心脏采血,取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介素(IL)-6、IL-10和IL-18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冰浴下取肝右叶组织,采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辐射后1、7d大鼠肝小叶内有散在、片状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辐射后14d时病变减轻,但仍有部分肝细胞有变性及点状坏死。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于辐射后1、7d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4d时ALT和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因子IL-6和IL-18水平于辐射后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d时有所恢复;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下降趋势,辐射后1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功率微波辐射对肝脏结构和功能具有损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IL-6、IL-10和IL-18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辐射损伤 肝损伤 白介素6 白介素10 白介素18
下载PDF
中药RP-Ⅱ灌肠预防放射性肠炎(附妇癌50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昆田 何智纯 +2 位作者 曹新平 利国威 梁培根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8期631-632,共2页
关键词 放射性 肠炎 预防 中药复方制剂-2
下载PDF
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建立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灿 李茹柳 +3 位作者 卢文彪 羊燕群 王静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746,共9页
建立适合肠上皮整复研究的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并观察黄芪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设立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观察时间、辅助材料Matrigel浓度、血清饥饿处理法、细胞迁移抑制剂DF-MO(二氟甲基鸟氨酸)浓度等以... 建立适合肠上皮整复研究的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并观察黄芪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设立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观察时间、辅助材料Matrigel浓度、血清饥饿处理法、细胞迁移抑制剂DF-MO(二氟甲基鸟氨酸)浓度等以考察模型的建立条件,并在已建立的模型上观察受试药的效果。结果:①细胞宜以4×105/mL接种6孔板;②宜划痕后24 h观察细胞迁移数;③5%Matrigel为适宜浓度;④血清饥饿可造成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应使用含血清的培养液。⑤DFMO 2.5~5 mmol/L为抑制细胞迁移适宜浓度。⑥黄芪糖复合物及阳性药精脒能促进细胞迁移。结论:建立了适宜药理实验的IEC-6细胞迁移模型,在此模型上可反映受试药对细胞正常迁移及迁移抑制的药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6 胃肠黏膜损伤 细胞迁移
下载PDF
低温对放射性腮腺损伤防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董丽华 吴镇凤 +1 位作者 陈禄 罗云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95-497,共3页
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放射治疗常伴有腮腺损伤。本文采用腮腺区外敷冰袋的办法降低腮腺区温度。放疗后不同时间测腮腺核素显像和唾液量。结果示,低温组(敷冰+放疗)与照射组比,腮腺损伤较轻,腮腺功能恢复的快,说明此法降温可靠。
关键词 腮腺损伤 放射损伤 低温 辐射防护
下载PDF
肠和煎液对大鼠放射性肠炎小肠组织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苏旭春 韦燕梅 +2 位作者 孔嘉欣 梁傍顺 罗泽飞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162-2163,共2页
目的探讨肠和煎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小肠组织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随机将46只SD大鼠分为肠和煎液组[给予肠和煎生药量19.81 g/(kg·d)]、谷参肠安组[给予复方谷参肠安胶囊0.19 g/(kg·d)]、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 目的探讨肠和煎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小肠组织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随机将46只SD大鼠分为肠和煎液组[给予肠和煎生药量19.81 g/(kg·d)]、谷参肠安组[给予复方谷参肠安胶囊0.19 g/(kg·d)]、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6 MV医用X射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排便情况,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情况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肠和煎液组及谷参肠安组小肠组织匀浆SOD活性、GSH-Px含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两个给药组比较,肠和煎液组SOD活性、GSH-Px含量高于谷参肠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和煎液确能减轻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症状及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小肠组织SOD活性及GSH-Px含量,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炎 氧化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豆蛋白治疗实验性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蔡东联 李燕 +4 位作者 袁静珏 陈小莉 胡同杰 曹翔 肖作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90-893,共4页
目的 :观察大豆蛋白对实验性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 ,给予含大豆蛋白饲料 ,检测脏体比、细菌易位率、血清内毒素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肠粘膜细胞增生 ,检测血清氨基酸、尿 L/ M比值、肠内... 目的 :观察大豆蛋白对实验性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 ,给予含大豆蛋白饲料 ,检测脏体比、细菌易位率、血清内毒素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肠粘膜细胞增生 ,检测血清氨基酸、尿 L/ M比值、肠内容物细菌 S- Ig A包被率等。结果 :使用大豆蛋白后细菌易位率显著降低 ,血 L PS含量不升高 ,回肠绒毛高度、肠全层厚度和粘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 ,肠粘膜细胞增生好于对照组 ,血清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L/ M比值、肠内容物细菌 S- Ig A包被率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大豆蛋白对实验性急性放射性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可以对抗辐射对肠屏障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谷氨酰胺 急性放射性肠炎 治疗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过氧化氢诱导的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孔怡琳 李工 +4 位作者 张玉佩 薛晓光 詹文婷 郭伟伟 邱圣红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070-3073,共4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60μmol/L H2O2诱导L02肝细胞12 h后,成功建立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白藜芦醇作用于L02肝细胞的安全剂量范围,选取白藜芦醇30μmol/L作为最佳干预剂量。...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60μmol/L H2O2诱导L02肝细胞12 h后,成功建立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白藜芦醇作用于L02肝细胞的安全剂量范围,选取白藜芦醇30μmol/L作为最佳干预剂量。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诱导成功后,采用生物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沉默调节因子1(SIR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O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SOD、GSH-Px水平明显下降(P<0.01),SIRT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组比较,白藜芦醇组NO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GSH-Px、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SIRT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改善H2O2诱导的L02肝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其抗氧化机制可能与SIRT1蛋白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L02肝细胞 氧化应激 SIRT1
下载PDF
四种核酸前体对小鼠小肠辐射损伤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桂英 谢学军 +1 位作者 田芙蓉 周元恺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31-233,共3页
BALB/c小鼠接受1050c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1h内肌肉注射四种核酸前体(ATP、GMP、Adenine、Thymine)中的一种,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肠腺存活率约20%,小肠的大体观察也较为正... BALB/c小鼠接受1050c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1h内肌肉注射四种核酸前体(ATP、GMP、Adenine、Thymine)中的一种,可以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肠腺存活率约20%,小肠的大体观察也较为正常。综合本文及作者以前的实验结果,认为核酸及其前体可用于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后引起的肠道辐射损伤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核酸前体 小肠 恢复作用 辐射损伤
下载PDF
早期肝脏放射性损伤病理组织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文才 沈钧康 +1 位作者 陈胜平 金德勤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1-573,共3页
目的研究肝脏放射性损伤早期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成年家兔24只,采用40 Gy X线左侧半肝照射后,随机分为照射后第4、10天两个观察组,每组12只,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结果照射后第4天组12只家兔,光镜下肝脏无异常变化,从中随机抽出1只家... 目的研究肝脏放射性损伤早期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成年家兔24只,采用40 Gy X线左侧半肝照射后,随机分为照射后第4、10天两个观察组,每组12只,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结果照射后第4天组12只家兔,光镜下肝脏无异常变化,从中随机抽出1只家兔电镜检查照射区肝组织见细胞器肿胀、胞浆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水平改变。家兔肝脏照射后第10天未照射区肝组织无异常,照射区出现不同程度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改变,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水肿和细胞内胶原纤维形成、泡浆内空泡化、Disse间隙水肿等异常。结论肝脏在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光镜下早期病理改变以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为主要特征,更早期电镜下就可观察到细胞器超微结构水平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肝损伤 病理组织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小肠RNA对小鼠电离辐射肠道损伤修复的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大祥 曾桂英 +5 位作者 王枫 田芙蓉 闫小君 任东青 赵涛 苏成芝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为从基因水平探讨小肠核糖核酸,促进小鼠电离辐射肠道损伤修复的机理,采用随机分组法把 90只小鼠分成 4组,建立辐射后给予 40μg RNA治疗的实验组与 0.4mL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模型,分别于照射后6、12、24h,... 为从基因水平探讨小肠核糖核酸,促进小鼠电离辐射肠道损伤修复的机理,采用随机分组法把 90只小鼠分成 4组,建立辐射后给予 40μg RNA治疗的实验组与 0.4mL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模型,分别于照射后6、12、24h,4d和8d采集小肠空肠段标本,运用消减杂交基础上的LD-PCR技术,分离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6、 12、 24h, 4d和 8d的消减后 LD-PCR产物克隆成功,共获取 165个新克隆,其中实验组6、 12、 24h, 4d和 8d的克隆新表达基因数分别为 18、 22、 25、 13和 12个,编号依次为 XCZ1-90,即为 90个与注入RNA修复密切相关的高表达基因;对照组 6、 12、 24h;4d和 8d 的克隆新表达基因数分别为 22、 25、 14、 6和 8个,编号为 AXCZ1-75,即为 75个可能与电离辐射损伤相关的高表达基因。本工作成功地建立了辐射后给予RNA治疗的实验组与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模型;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分离并克隆了165个新基因,其中90个与注入 RNA修复密切相关的高表达基因。 75个可能与电离辐射损伤相关的高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修复 表达基因 小肠 RNA 辐射 肠道损伤
下载PDF
放射损伤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肠上皮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辉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69,共2页
放射损伤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肠上皮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Efectsofionizingradiationonmurinesmalintestinal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san... 放射损伤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肠上皮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Efectsofionizingradiationonmurinesmalintestinal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sanditsinfluenceon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肠上皮细胞 肠源性感染 粘膜免疫 细胞因子 上皮内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毒力 基因表达 IEC-6 TNF-a TGF-β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小鼠脾细胞IL-2R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旭 罗灿 +3 位作者 付士波 刘建香 鞠桂芝 刘树铮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1,共4页
研究不同剂量、特别是低剂量辐射全身照射后,小鼠脾细胞IL-2Rα的变化规律,以揭示低剂量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发生机理。小鼠接受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4h后,体外诱导腺细胞IL-2R的表达,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IL-2... 研究不同剂量、特别是低剂量辐射全身照射后,小鼠脾细胞IL-2Rα的变化规律,以揭示低剂量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发生机理。小鼠接受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4h后,体外诱导腺细胞IL-2R的表达,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IL-2Rα表达的变化。结果50~500mGyX射线全身照射后24h,小鼠脾细胞IL-2Rα表达显著增高(p<0.05),表现为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假照射对照组,尤其以50mGy照射组表达最为明显(p<0.01)。1.0~2.0Gy照射组,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4.0~6.0Gy全身照射后,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1)。以上结果提示:低剂量辐射可促进牌细胞IL-2R的表达,这对揭示低剂量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较大剂量辐射全身照射的实验数据还表明:较大剂量辐射全身照射抑制脾细胞IL-2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电离辐射 流式细胞术 脾细胞
下载PDF
基于“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中医肾与小肠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声 杨国旺 王笑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664-666,共3页
目的:通过五苓散治疗家兔腹泻模型实验,分析中医文献中"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实质,阐明肾和小肠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五苓散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10 m L生理盐水,分2... 目的:通过五苓散治疗家兔腹泻模型实验,分析中医文献中"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实质,阐明肾和小肠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五苓散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10 m L生理盐水,分2次灌胃;模型对照组和五苓散组以8%番泻叶粉混悬液一次性灌胃,腹泻潜伏期为(1.22±0.26)h;五苓散组灌胃番泻叶1.5 h后,给予五苓散方药灌胃。药物处理结束后,观察各组家兔血清BUN与Scr、PSP排泄率、小肠吸收能力、空肠平滑肌张力与收缩频率。结果:五苓散组和模型对照组血清BUN与Scr、PSP排泄率,以及空肠平滑肌张力与收缩频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肠吸收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苓散"小便作用而实大便"的作用是通过同时影响肾功能和小肠运动功能来实现的,而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因此传统文献中关于小肠对水液代谢调节的论述更应该放到肾与小肠之间的关联中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五苓散 小肠 水液代谢
下载PDF
^(60)Co-γ照射后早期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立华 颜宏利 蔡东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辐射后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从分子水平探讨辐射引起小鼠肝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4 096个基因)对60Co-γ照射后48 h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果:与正常... 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辐射后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从分子水平探讨辐射引起小鼠肝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4 096个基因)对60Co-γ照射后48 h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辐射后小鼠肝组织有124条基因差异表达,78条下调,46条上调。其中57条基因的功能已知,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按功能可分为6类:DNA修复和应激蛋白,细胞骨架,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信号转导,免疫蛋白,代谢调控,其中下调基因主要为细胞骨架基因,而上调基因主要为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和转录因子。RT-PCR结果表明,Hspa5、Rasa3、Nqo1基因的表达和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辐射造成的肝损伤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多通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肝脏 基因表达谱
下载PDF
大豆蛋白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血清氨基酸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东联 李燕 +4 位作者 袁静珏 陈小莉 曹翔 胡同杰 肖作平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0年第3期57-61,64,共6页
为确定大豆蛋白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血清氨基酸的影响 ,用SD大鼠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 ,给予含大豆蛋白饲料 ,测量血清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 :使用大豆蛋白后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 ,血LPS含量和肠通透性均未见升高 ,回肠绒毛高度... 为确定大豆蛋白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血清氨基酸的影响 ,用SD大鼠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 ,给予含大豆蛋白饲料 ,测量血清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 :使用大豆蛋白后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 ,血LPS含量和肠通透性均未见升高 ,回肠绒毛高度、肠全层厚度和粘膜厚度均高于实验对照组 ,血清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大豆蛋白使大鼠血清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的含量明显升高 ,可以提高急性放性射肠炎时的肠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放射性肠炎 血清氨基酸 大鼠
下载PDF
出生后不同鼠龄大鼠视皮质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瞿远珍 李岱 +1 位作者 吴开力 杨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2-687,共6页
背景哺乳动物视觉适应机制与其视皮质发育密切相关,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视皮质中,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多种基因参与视觉发育的调控。研究大鼠视皮质发育不同阶段视皮质中差异基因的表达对视觉发育的研究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应用基因芯片... 背景哺乳动物视觉适应机制与其视皮质发育密切相关,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视皮质中,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多种基因参与视觉发育的调控。研究大鼠视皮质发育不同阶段视皮质中差异基因的表达对视觉发育的研究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SD(Sprague-Dawley)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视皮质中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60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刚出生组(0d,20只)、睁眼前组(生后10d,15只)和视皮质发育关键期前组(生后20d,15只)、视皮质发育完成后组(生后45d,10只)。所有大鼠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处死并取出新鲜大脑视皮质,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验证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出的差异表达比率≥2.0的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相邻鼠龄12个基因进行了36组时间点配对,即每个基因3组配对,分别为P45/P0、P20/P0、P10/P0,用基因芯片技术和RT-PCR法分析大鼠视皮质差异基因表达与鼠龄的关联性。结果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基因芯片技术检出的差异表达比率≥2.0倍的基因包括Akap7、Asam、Casp3、Cxcr4、Egr1、Ennp2、Fabp7、印r88、Inpp5d、Rpsa、Stk32c和Vampl共12个基因,real—timePCR验证结果表明,26个探针的24个基因(其中有2对探针代表相同的基因)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20个探针表现为正向调控,6个探针为负向调控。Akap7、Asam、Casp3、Cxcr4、Egrl、Ennp2、Fabp7、lnpp5d、Rpsa和Vampl基因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Gpr88和Stk32c基因在P45/P0中显示为相反的变化。在基因芯片中为正向调控,而在RT—PCR中为负向调控。RT-PCR检测结果表明,12个基因的36组不同时间点配对中34个配对表达出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同向的调控,一致率为94.44%。不同鼠龄大鼠视皮质表达的不同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发育、(金属)离子连接/运输、新陈代谢、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节等。结论确定了SD大鼠鼠龄相关性视皮质发育的相关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谱 大鼠 视皮质 生长和发育 寡核苷酸阵列序列分析 神经元可塑性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裂片^(147)Pm在肝及胚肝中的滞留诱发肝及胚肝细胞突变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寿彭 郑斯英 +1 位作者 王六一 杨淑琴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24,共6页
考虑到肝脏是^(147)Pm污染早期滞留和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本研究对^(147)Pm在肝及胚肝中的滞留和诱发肝及胚肝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当^(147)Pm摄入机体后,在再生肝中的滞留量要比在同期胚肝中高出700倍之多,估算在再生... 考虑到肝脏是^(147)Pm污染早期滞留和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本研究对^(147)Pm在肝及胚肝中的滞留和诱发肝及胚肝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当^(147)Pm摄入机体后,在再生肝中的滞留量要比在同期胚肝中高出700倍之多,估算在再生肝中的累积吸收剂量为2.87Gy,而在胚肝中只有0.004Gy。这与胎盘的屏障作用密切相关,起到了对胚胎细胞的保护作用。在此条件下^(147)Pm诱发再生肝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为50.2%,而对胚肝细胞则为28.3%,二者之差不到一倍。由此可见胚肝细胞对^(147)Pm的辐射敏感性要比再生肝细胞高得多。至于从^(147)Pm对再生肝及胚肝细胞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来看,则都以染色单体型畸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肝细胞 突变效应 滞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