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生研究 Ⅱ.铁氧化物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龚子同 杨德涌 黄成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研究了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发育的不同风化成土年代土壤系列的铁氧化物特征。研究表明,随风化成土时间增加,土壤发生过程中形成的游离铁(Fed)以及铁游离度(Fed/Fet)增大,铁活化度(Feo/Fed)降低。穆斯堡尔谱分析显示风化成土时间从9... 研究了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发育的不同风化成土年代土壤系列的铁氧化物特征。研究表明,随风化成土时间增加,土壤发生过程中形成的游离铁(Fed)以及铁游离度(Fed/Fet)增大,铁活化度(Feo/Fed)降低。穆斯堡尔谱分析显示风化成土时间从9×104a、64×104a至 181× 104a,土壤黏粒中形成的赤铁矿含量占铁氧化物的比例从16%、25%增至 48%。风化成土时间越短,土壤中针铁矿结晶程度越差。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土壤细土和黏粒中赤铁矿含量与风化成土时间呈正比增加。同时,土壤有磁铁矿含量减少、磁赤铁矿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北部 玄武岩 土壤发生 土壤发育 成土时间 铁氧化物
下载PDF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傅桦 丁瑞兴 《科技通报》 1995年第6期370-374,共5页
研究了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含量、氧化铁矿物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论述了白浆化土壤成土年龄相对较短,且形成过程受现代成土条件制约,成土母质可能具有不均一性。
关键词 北亚热带 白浆化土壤 氧化铁 土壤
下载PDF
北京西山古土壤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之粘粒矿物与表面化学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38,共4页
为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古土壤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的发生分类 ,用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的方法 ,分析了两个受古红色粘土影响的土壤之粘土矿物种类和表面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粘土矿物种类主要为伊利石、伊利石 蒙皂石混层矿物 ,以及绿泥石和高... 为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古土壤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的发生分类 ,用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的方法 ,分析了两个受古红色粘土影响的土壤之粘土矿物种类和表面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粘土矿物种类主要为伊利石、伊利石 蒙皂石混层矿物 ,以及绿泥石和高岭石等 .剖面上下层之间的粘粒全量组成和性质分异不明显 ,硅铝率为 1 .6~ 1 .9,和我国南方的红壤相似 .土壤发育受红色粘土类成土母质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古土壤母质 粘土矿物 表面化学特性 土壤发育 成土过程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终端湖区荒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的演替 被引量:4
4
作者 肖洪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本文漂统地探讨了乌鲁木齐河终端湖区的环境变化过程,并从生境演替的观点出发将乌鲁木齐终端湖区的土壤植被系统概括成四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将湖盆荒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的演替分解为四个阶段。从这个规律出发探讨了湖区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终端湖 荒漠化 土壤 植被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5
作者 虞光复 陈永森 +5 位作者 朱光辉 王光灿 杨沛芳 肖鲁茸 立青次里 李庆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6年第1期81-89,共9页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土样室内理化分析以及有关资料整理结果,阐明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和理论化性状。此外还讨论了该保护区土壤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白马雪山 自然保护区 土壤类型 土壤分布规律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艳 李秀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96-103,共8页
本文通过对生物气候诸条件的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而为有效利用我省土壤资源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生物气候 土壤形成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退化研究 Ⅰ.紫色土物理特性及退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毓蓉 张凤娟 +1 位作者 潘乐华 文安邦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0年第1期3-7,11,共6页
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几种典型退化紫色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对其蚀、旱等肥力退化(?)征的影响。研究指出,退化紫色土的粗骨颗粒(>10μm)占52.00%~69.97%;粗微结构体(>10μm占72.29%~82.54%,而结构系数却较低;粗孔隙(>10μm)占32... 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几种典型退化紫色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对其蚀、旱等肥力退化(?)征的影响。研究指出,退化紫色土的粗骨颗粒(>10μm)占52.00%~69.97%;粗微结构体(>10μm占72.29%~82.54%,而结构系数却较低;粗孔隙(>10μm)占32.21%~38.15%;在各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均较低;土壤蒸发达到平衡时的历时较短等特性部是影响紫色土易蚀、易旱的重要原因采用侵蚀度、水容量和失水比评价其易蚀、易旱性看出:各类典型紫色土退化较重,沙溪庙组饱和(?)紫色土则退化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物理特性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太湖白土的属性与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雪林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85-88,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太湖南岸,浙江省北部太湖平原的白土的属性和分布。并根据太湖白土和母质理化性状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白土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白土 破裂模数 粒度分级 土壤 太湖
下载PDF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变迁 被引量:67
9
作者 裘善文 李取生 夏玉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24-232,共9页
东北平原西部全新世以来广泛地发育了2—3层古土壤,主要有四次发育时期,即11000—7000、5500—4500、3500—2800和1400—1000aB.P.。古土壤与风成沙形成互层。它们的孢粉组合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的变迁。作者认为,该区... 东北平原西部全新世以来广泛地发育了2—3层古土壤,主要有四次发育时期,即11000—7000、5500—4500、3500—2800和1400—1000aB.P.。古土壤与风成沙形成互层。它们的孢粉组合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的变迁。作者认为,该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出现四个由干旱到半干旱、半湿润的旋回。半干旱、半湿润时期的自然景观为蒿类草原或稀树(榆树)蔼类草原,发育了沙质淡黑钙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沙地 古土壤 全新世 环境
下载PDF
天津地区碱化土壤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建华 陆文龙 +4 位作者 潘洁 孙连祥 郑鹤龄 李秀文 何仲茹 《天津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8-13,共6页
通过多点采样分析发现,天津滨海盐土已出现脱盐碱化趋势,并对城市绿化和农业持续发展产生危害。进一步研究证明盐土脱盐过程中的脱盐碱化、苏打型地下水引起的土壤碱化,以及碱性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碱化是天津地区土壤碱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碱化土壤 形成原因 分布规律 土壤 天津
下载PDF
河北省土壤肥料科学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同科 王丽英 刘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F09期20-23,共4页
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土壤肥料与环境科学研究在土壤普查与肥力监测、施肥理论与技术、土壤质量评价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了新世纪我省土壤肥料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河北 土壤肥料 环境科学研究 土壤普查 肥力监测 施肥理论 土壤质量评价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勇 王世航 程先富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7年第12期1077-1080,1088,共5页
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是土壤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数。通过建立安徽省土壤的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理论,获得安徽省土壤类型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各类土属在空间上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大小,得出如下结论:①安徽省土壤图斑的周长与面积... 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是土壤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数。通过建立安徽省土壤的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理论,获得安徽省土壤类型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各类土属在空间上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大小,得出如下结论:①安徽省土壤图斑的周长与面积之间存在双对数函数关系,相关性系数大部分在0.9以上,证明了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形的客观存在。②安徽省各类土壤空间分维数大小在1.1375—1.9948之间,平均值为1.6138,最大的是泥质岩砾质土,最小的是脱青湖泥田。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③各种土属的稳定性指数在1.0252—0.0124之间,平均值约为0.2324,最大的是湿潮土,最小的是砂礓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土壤 空间分布 安徽
下载PDF
大庆市西部沙地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凤荣 陈正言 +2 位作者 宋秀娟 赵利东 霍新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4-116,131,共4页
大庆市西部发育了面积达32.4×104hm2的沙地.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粒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地的特征、沙地的物源以及沙地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分布于沙地表面的沙质物质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沙质物质的粒度组成以细沙为主,少... 大庆市西部发育了面积达32.4×104hm2的沙地.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粒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地的特征、沙地的物源以及沙地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分布于沙地表面的沙质物质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沙质物质的粒度组成以细沙为主,少数以粉沙为主;在矿物组成上以长石和石英为主,重矿物以不稳定重矿物占优势,成熟度较低;沙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流水作用、干涸湖泊和河流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物源 沙质物质 地质环境 大庆西部
下载PDF
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的发生与演变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双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在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1]。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 ̄(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在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1]。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 ̄(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壤层由晚更新世晚期开始发育,主要成壤于全新世中期,具有与现代成土环境不相符合的深厚腐殖质蓄积层、理化性质、孢粉成分等残遗埋藏特性。浅色表土层是全斩世晚期气候转向旱型化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和现代成土环境保持一致。黑垆土的这些特性,仅用当前草原成土环境不能完全解释其基本属性,应从第四纪晚期环境变化和黄土物质的不断沉积和加积,才能阐明黑垆土的古土壤的变质作用和黑垆土上下层段的异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环境变化 土壤发育 甘肃
下载PDF
镜泊湖(湖区)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岫荣 李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2年第3期95-102,共8页
本文对镜泊湖(湖区)土壤形成因素与成土过程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湖区土壤进行了分类研究,尤其对火山灰土的分类提出了作者的论据与论点。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论述了中域与微域分布规律。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分类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西藏羊卓雍湖盆区土壤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玄德 赖守悌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3期302-306,共5页
溯雅鲁藏布江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是引起西藏羊卓雍湖盆区土壤产生水平——垂直分异的动力。本区垂直带谱可归纳为东、北部偏干型和西、南部偏湿型两类。前者带谱简单,带幅宽,基带土壤和建谱土壤多为草原土系列,山脊线是土类分界线;... 溯雅鲁藏布江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是引起西藏羊卓雍湖盆区土壤产生水平——垂直分异的动力。本区垂直带谱可归纳为东、北部偏干型和西、南部偏湿型两类。前者带谱简单,带幅宽,基带土壤和建谱土壤多为草原土系列,山脊线是土类分界线;后者带谱复杂,基带土壤和建谱土壤均为草甸土系列,并提出了“圆锥式”和“芽状”土壤分布为湖盆区所特有的土壤隐域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规律 西藏
下载PDF
Diversity of Anthrosols in China 被引量:11
17
作者 GONGZITONG ZHANGGAN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Human activities make strong effects on soil formation. Anthropogenic soils are much mor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in China for their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be dated back to more than 7 000 years ago.Ow... Human activities make strong effects on soil formation. Anthropogenic soils are much mor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in China for their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be dated back to more than 7 000 years ago.Owing to diffe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land uses, the aothropogenic soil-forming processes are various.Anthrosols are propo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il order is set up in Chinese Soil Taxonomy (CST). Mainly based on 6 Anthropogenic diagnostic horizons, which are anthraquic epipedon, hydragric horizon, irragric epipedon, cumulic epipedon, fimic epipedon and agric horizon, the Anthrosols Order is subdivided into 2 soil suborders and 4 soil groups. Meanwhile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throsols in CST has been basically accepted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throsols in 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 (W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sols cumulic process hydragric process irragric process
下载PDF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虞光复 陈永森 +1 位作者 王玉寿 胡安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7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山 自然保护区 土壤 地理分布规律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Soil Formation in Sonth China SeaIslands 被引量:5
19
作者 GONGZI-TONG HUANGBI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34-342,共9页
The soi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SCSI)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phospho-calc soils,skeletisols and coastic solonchaks,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bio-clastic and strongly calcareous sediments. Inco... The soi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SCSI)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phospho-calc soils,skeletisols and coastic solonchaks,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bio-clastic and strongly calcareous sediments. Incomparison with their parent materials, the phospho-calc soils have higher contents of P, Zn, Cu, Ba, and Cd,which tend to increase gradually with time, and lower contents of Mg, Ca, Sr, B, V, Pb, and Mo, which tendto decrease by degrees with time. The above-mentioned constitnents in skeletisols and coastic solonchaks aresimilar to those in their parent materials except for P and Na. The factors atfecting element distribution aremainly special bioclimate and parent material, meanwhile, resulting in the remarkable iulluence on elementdistribution through soil-form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 geochemistry SOILS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下载PDF
Main Clay Minerals in Soils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WANGGUO ZHANGWEIM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7-56,共10页
The clay minerals of more than 200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ites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th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o study their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 The clay minerals of more than 200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ites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th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o study their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Montmorillonite was found in coastal solonchak, paddy soils derived from marine deposit, lacustrine deposit and river deposit, and some latentic red soil, red soil and yellow soil with a low weathering degree. Chlorite existed mainly in coastal solonchak and paddy soil developed from marine deposit. 1.4 nm intergradient mineral appeared frequently in yellow soil, red soil and latentic red soil. The content of l.4 nm intergradient mineral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weathering degree from latentic red soil to red soil to yellow soil. Hydrous micas were more in coastal solonchak, paddy soils derived from marine deposit, lacustrine deposit and river deposit, and purple soil from purple shale than in other soils. Kaolinit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lay mineral in the soils in this province. The higher the soil weathering degree, the more the kaolinite existed. From yellow soil to red soil to latentic red soil, kaolinite increased gradually. Kaolinite was the predominant clay mineral accompanied by few other minerals in typical latentic red soil. Tubular halloysite was a widespread clay mineral in soils of Fujian Province with varying quantities. The soil derived from the parent rocks rich in feldspar contained more tubular halloysite. Spheroidal halloysite was found in a red soil and a paddy soil developed from olivine basalt. Gibbsite in the soils in this district was largely 'primary gibbsite' which formed in the early weathering stage. Gibbsi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eathering degree from yellow soil to red soil to latentic red soil. Goethite also decreased in the same sequence while hematite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Fujian Province SOI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