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外源物对黄河故道地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邵文奇 董青君 +6 位作者 李传哲 纪力 董玉兵 钟平 孙春梅 陈川 章安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5-1721,共7页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等不同外源物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外源物的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N处理在增施187.5 kg/hm2的氮量水平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与不施用外源物处理(CK)相比,MB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作物产量也显著提高。MBS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加秸秆还田效应,与CK处理相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5%~10.3%,总氮增加18.3%~33.8%,速效磷增加11.3%~25.5%,速效钾增加52.6%~99.6%;较其他5种配施外源物处理相比,MBS处理使玉米增产3.0%~32.0%,大豆增产0.5%~30.2%,小麦增产5.4%~14.3%,增产效果明显。【结论】所有处理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外源物 黄河故道地区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治统 凌俊 +6 位作者 刘子熙 赵德强 李泽学 周顺利 袁兴茂 李霄鹤 温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4,共12页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旋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秸秆不还田5种秸秆还田方式,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氮循环酶活性;深翻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磷循环酶活性;秸秆富集深层还田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矿质氮含量以及胞外酶活性。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3.4%~21.0%。因此,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使用,促进作物增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富集深层还田对于改善底土质量,扩大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构建深厚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土壤酶 秸秆富集深层还田
下载PDF
抗冻型人造土冻融适应性及其在边坡植被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高家祯 周明涛 +2 位作者 陈竣 胡旭东 胡达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9,共10页
[目的]探究抗冻型人造土冻融适应性及其在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中的实践效果,为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撑。[方法]采用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剖判人造土在冻融循环60次期间的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 [目的]探究抗冻型人造土冻融适应性及其在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中的实践效果,为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撑。[方法]采用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剖判人造土在冻融循环60次期间的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室外试验监测指标的选取,现场取样监测了近4 a人造土在西藏高寒地区岩质边坡的工程应用及其植被修复效果,并与当地天然土作对照分析。[结果]与天然土相比,抗冻型人造土的抗冻稳定性和肥力均有显著提升(p<0.05),具体表现在其冻融前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度及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而质量损失率和结构破坏率显著降低(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室内试验指标中的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构破坏率、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主成分因子的相关性较高,因此在室外试验中监测这4个指标和植被修复情况。室外监测中发现抗冻型人造土4 a内在不同时间段上的结构破坏率均更低,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有机质含量更高;其边坡植被修复后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更佳。[结论]抗冻型人造土在高寒地区应用时的植被修复效果更佳,特别是其抗冻耐久性、团聚体稳定性和肥力表现突出,均优于天然土,因此其更适宜于边坡植被修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冻型人造土 理化性质 高寒地区 边坡植被修复
下载PDF
减载伸长路径下棕榈纤维加筋砂力学响应
4
作者 刘昆钰 唐玉肖 +3 位作者 刘问 刘学彦 魏少伟 刘睿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792-7803,共12页
为探究棕榈纤维对石英砂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采用减载三轴伸长试验方法测试了饱和状态下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的剪切力学性能,计算了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在不同纤维长度和掺量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弹性模量和割线模量,基于摩尔库伦准则... 为探究棕榈纤维对石英砂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采用减载三轴伸长试验方法测试了饱和状态下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的剪切力学性能,计算了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在不同纤维长度和掺量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弹性模量和割线模量,基于摩尔库伦准则分析了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剪切强度随纤维配比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素砂和加筋砂在剪切过程中的体积应变及孔隙得出了棕榈纤维对石英砂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纤维加筋会增强石英砂在伸长破坏中的应力应变强度,对石英砂峰值应力和残余应力提升效果最佳的纤维掺量和长度为0.9%和12 mm;棕榈纤维加筋石英砂的初始弹性模量和峰值割线模量均随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增大,整体刚度与有效围压呈正相关关系;纤维对石英砂剪切强度的增强效果只能在低围压状态时显现;在石英砂中添加棕榈纤维减小了石英砂的临界孔隙比及剪胀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纤维加筋砂的工程应用并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纤维 加筋砂 减载伸长 剪切强度 孔隙比
下载PDF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5
作者 陆峰 何结望 +6 位作者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轮作 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6
作者 王麒 李奎 +5 位作者 彭成林 罗治华 陈涛 易菊平 龚艳 胡洪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81,共13页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下载PDF
共热解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及水稻吸收和积累镉的影响
7
作者 陈伟 俞倩 +1 位作者 叶正钱 石艳平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17-23,共7页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物炭 土壤质量
下载PDF
黑龙江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与预测
8
作者 俞阳菜 王世航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研究土壤SOC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用嫩江实测数据对CENTURY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模型模拟和预测黑龙江表层(0~20cm)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40年来,黑龙江旱地SOC整体呈下降趋势,SOCD下降了2.42Mg C·h... 研究土壤SOC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用嫩江实测数据对CENTURY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模型模拟和预测黑龙江表层(0~20cm)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40年来,黑龙江旱地SOC整体呈下降趋势,SOCD下降了2.42Mg C·hm^(-2);SOC减少了29.78Tg;(2)1980年黑龙江90.77%的旱地SOCD都介于30~70Mg C·hm^(-2)之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西部和西南部;2020年SOCD空间分布与1980年基本一致。但与1980相比,有50.05%的旱地面积的SOCD在减少,减少的有机碳大于增加的有机碳;40年间,丢碳(dSOCD<0)的旱地面积占76.8%,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和东部;(3)模拟期间SOCD最大的一直是暗棕壤和草甸土,储量最高的是草甸土。(4)30年后,黑龙江SOC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的速率在减缓;2050年SOCD为48.42Mg C·hm^(-2),相比2020年减少了0.69Mg C·hm^(-2);2050年储量为595.59Tg,相比2020年减少了8.48Tg,未来30年黑龙江表现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旱地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山药系统重金属含量特征
9
作者 颜秋晓 杨莹 +3 位作者 邓廷飞 魏福晓 梁光焰 王道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为探索不同施肥模式对“安顺山药”及其立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特征,设计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进行田间试验。以菌渣、植物源中药草等为原料,加入磷石膏、褐煤灰等矿物质,并利用活性氨基酸发酵法制成的菌渣发酵肥和活性氨基酸功能性药肥进行... 为探索不同施肥模式对“安顺山药”及其立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特征,设计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进行田间试验。以菌渣、植物源中药草等为原料,加入磷石膏、褐煤灰等矿物质,并利用活性氨基酸发酵法制成的菌渣发酵肥和活性氨基酸功能性药肥进行单施或化肥配施处理;对不同生长期土壤及植株中重金属的含量、生物富集特征和污染风险等级进行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山药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均明显增加了块茎膨胀期土壤重金属含量,但到收获期Pb、Cu、Ni比种植前期有所下降,As、Cr显著增加;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为块茎膨胀期>种植前>收获期,Cd是主要污染物。(2)收获期山药块茎中Cd、Cu和Ni比膨大期明显下降,但As显著增加。(3)膨大期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高于收获期,但除未施肥对照(CK)和70%功能性药肥+30%复合肥处理(GYF)的块茎膨胀期山药Cr分别超标0.02和0.14倍外,其余处理在各时期均未超标;相比较于对照,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重金属在山药中的富集,其中菌渣发酵肥(JZ)处理和70%菌渣发酵肥+30%复合肥(JZF)处理最显著。综上,菌渣发酵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重金属影响不大,功能性药肥和化肥配施对重金属影响较明显,单施功能性药肥和菌渣发酵肥能一定程度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降低山药块茎中重金属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发酵有机肥 功能性药物有机肥 活性氨基酸 磷石膏 重金属 生物累积 安顺山药
下载PDF
皇竹草生长和生理特性对疏浚土含水量变化的响应
10
作者 郭勤莉 苏立城 +3 位作者 郑峰霖 谢姗宴 吴道铭 曾曙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含水量疏浚土中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的生长、生理特性及动态变化规律,探明皇竹草在疏浚土上生长的最适含水量,为新近吹填疏浚土的生态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皇竹草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设置20%(T1... 【目的】研究在不同含水量疏浚土中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的生长、生理特性及动态变化规律,探明皇竹草在疏浚土上生长的最适含水量,为新近吹填疏浚土的生态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皇竹草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设置20%(T1)、30%(T2)、40%(T3)、50%(T4)4个含水量(w)处理,分析皇竹草的生长、养分吸收、水分蒸腾、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结果】皇竹草在T2处理中生长表现最佳,T2处理的株高(152 cm)、单株干质量(88.51 g)以及单株氮、磷、钾吸收量(505.72、99.39、1703.45 mg)等数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随着疏浚土含水量的增加,皇竹草的日耗水量、耗水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皇竹草酶活性指标在T1和T4处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T2处理达到最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皇竹草生长对疏浚土含水量(w)适应性强弱排序为:30%>40%>50%>20%。【结论】综合各项指标,30%(w)疏浚土含水量最有利于皇竹草的生长、养分吸收和蒸腾耗水,皇竹草在水淹胁迫(T3、T4)中的各项生长指标优于干旱胁迫(T1)。以上结果可供实际生产应用中疏浚土的浅层固化、植物资源利用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量 疏浚土 皇竹草 生长 生理
下载PDF
Key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by Biochar Driven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11
作者 Zhao Wei Liang Fangyuan +4 位作者 Liang Ying Zhao Hongrui Hao Shuai Wang Hongyan Wang Daq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A field position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treatments included C1(1.5 kg·hm^(-2)), C2(3 kg·hm^(-2)), C3(15 kg·hm^(-2)), C4(30 kg·hm^(-2)), and CK(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stalk biochar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s(SWC) and soil porosity(SP), but reduced bulk density(BD). Maize stalk biochar reduc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ontents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ranging from 0.25 g·kg^(-1) to 0.31 g·kg^(-1) in harvest period, while increased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SWC, BD, SP, DOC, hot-water extractable carbon(HWC), acid hydrolyzed organic carbon(AHC Ⅰ, Ⅱ), and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 High amounts of maize stalk biochar up-regulated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HWC, AHC Ⅰ, AHC Ⅱ, and ROC. In addition, SWC and SP were the key physical factors to affect LOC fractions. In conclus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improv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n influence LOC fractions, and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be used as an organic amendment for restoring degraded soils governed by their rates of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stalk biochar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Mollisols reg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冀北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张莹莹 张婷 +3 位作者 王田雄 朱旭冉 张立军 石爱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为探讨冀北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承德地区水稻主产区(河北隆化,河北滦平)稻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样... 为探讨冀北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承德地区水稻主产区(河北隆化,河北滦平)稻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大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样本ZYY.CKD9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且有益菌较多,主要有硫杆菌属(Thiobacillus)、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和地杆菌属(Geobacter);但也存在共有细菌菌群,如Kaistobacter、溶杆菌属(Lys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Candidatus_Soli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拟衣藻属(Dechloromonas)、Anaeromyx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等;P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空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为冀北水稻田土壤修复、病害防治及功能菌肥开发,促进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细菌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生物碳在黑土改良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作者 苟鹏飞 胡志强 +3 位作者 杨建雨 关卫东 胡啸天 王永亮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源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生物碳在黑土改良中的研究现状,挖掘梳理关于“生物碳”“黑土”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发现生物碳在黑土改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该领域...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源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生物碳在黑土改良中的研究现状,挖掘梳理关于“生物碳”“黑土”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发现生物碳在黑土改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该领域研究成果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碳如何影响黑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何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碳应用于黑土改良的作用效果等。整体而言,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生物碳对不同微生物作用机制,探究其对黑土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为黑土的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也应该在生物碳的应用和推广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索,以实现生物碳的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 改良 黑土
下载PDF
旱改水工程渗漏及防护措施研究
14
作者 倪娜娜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旱改水工程中渗漏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旱改水工程的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坡地旱改水工程的渗漏造成了塌岸、浸没等一系列地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灌溉管理、... 本文主要探讨了旱改水工程中渗漏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旱改水工程的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坡地旱改水工程的渗漏造成了塌岸、浸没等一系列地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灌溉管理、优化工程设计、采用新型防渗材料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旱改水工程的渗漏问题,减少用水量,提高工程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工程 渗漏 水位变幅 塌岸 毛细水上升高度
下载PDF
恩施山区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模式与效果评价
15
作者 龙飞 杨红梅 +1 位作者 王贵 邹芳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3期55-58,共4页
恩施山区土壤酸化程度严重,pH值小于5.5的土壤面积超过50%。近年来,在相同的田间施肥管理模式下,对pH值小于5.5土块分别采用增施有机肥、增施化肥、增施有机肥+石灰、有机肥+增施化肥的处理方式进行田间施肥管理,探索最有效的土壤酸化... 恩施山区土壤酸化程度严重,pH值小于5.5的土壤面积超过50%。近年来,在相同的田间施肥管理模式下,对pH值小于5.5土块分别采用增施有机肥、增施化肥、增施有机肥+石灰、有机肥+增施化肥的处理方式进行田间施肥管理,探索最有效的土壤酸化治理种植技术。结果表明,单独增施有机肥和单一增施化肥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有机肥和化肥搭配施用的增产更加明显。采用施加“有机肥+石灰”(推荐用量为每亩施有机肥500 kg、石灰100 kg)的土壤酸化治理模式后,作物亩增产49.12 kg,增幅达到10.32%,增产幅度最大,且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该治理模式可以在山区酸化土壤治理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山区 土壤酸化 技术模式 效果评价
下载PDF
吴起县低产田现状及质量提升建议
16
作者 王斌 姜静 +4 位作者 杜善保 杜锦华 陈朋刚 姚延琴 张延翔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0期146-150,共5页
陕北的北部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类型为黄绵土,质地偏沙,土壤肥水保蓄性较差,农田综合肥力较低,多为低产田,“旱、薄、粗”制约着农田单产的提高。为了满足粮食生产要求,必须进行低产田改良,提升耕地质量。本文根据吴... 陕北的北部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类型为黄绵土,质地偏沙,土壤肥水保蓄性较差,农田综合肥力较低,多为低产田,“旱、薄、粗”制约着农田单产的提高。为了满足粮食生产要求,必须进行低产田改良,提升耕地质量。本文根据吴起县域内的低产田现状,分析其改良的必要性、基本思路和可行性,对低产田存在的问题和农业高产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归纳,且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建议,旨在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农田肥力,为保地增粮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改良 耕地质量 高标准农田 陕西吴起
下载PDF
土壤pH和SO_(4)^(2−)含量对设施菜地土壤障碍强还原处理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旭丽 姚宇阗 +2 位作者 陈超 黄新琦 孟天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8-1225,共8页
设施蔬菜地常面临硫酸根(SO_(4)^(2−))累积等次生盐渍化问题。强还原土壤消毒方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能够有效改良退化土壤,但RSD处理过程中SO_(4)^(2−)转化产物及RSD对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尚不清楚。为探究土壤... 设施蔬菜地常面临硫酸根(SO_(4)^(2−))累积等次生盐渍化问题。强还原土壤消毒方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能够有效改良退化土壤,但RSD处理过程中SO_(4)^(2−)转化产物及RSD对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尚不清楚。为探究土壤初始pH和SO_(4)^(2−)含量对RSD处理过程中SO_(4)^(2−)去除效果、转化产物及种植作物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无处理对照、淹水+紫花苜蓿粉(RSD)、RSD+石灰调节土壤pH至7.30、RSD+SO_(4)^(2−)(添加量为4000 mg·kg^(−1))、RSD+石灰+SO_(4)^(2−)(同上),处理结束后盆栽种植二茬黄瓜(Cucumis sativus L.),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RSD处理后,土壤pH显著升高,EC值降低,土壤可溶性SO_(4)^(2−)-S含量降低了330-728 mg·kg^(−1),未施和施用SO_(4)^(2−)处理可溶性SO_(4)^(2−)含量分别降低了83.6%-93.3%、35.0%-42.1%。未施SO_(4)^(2−)处理中土壤总硫和SO_(4)^(2−)沉淀含量基本不变,吸附态SO 42−含量略有降低,表明减少的SO_(4)^(2−)主要转化为有机态硫,且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可促进SO_(4)^(2−)转化为有机硫。土壤在晾干和后续种植作物过程中,RSD处理转化的有机硫再次矿化为SO_(4)^(2−),导致土壤盐分回升和pH值降低。种植一茬黄瓜后,各处理SO_(4)^(2−)含量已上升至处理前水平。同时,RSD处理后由于NO3−的完全脱除土壤面临缺氮风险,种植过程中施用了大量铵态氮肥,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种植两茬黄瓜后,各处理土壤pH值降低了2.02-2.36,EC值增加了0.201-0.233 mS·cm−1。综上,对于SO_(4)^(2−)初始含量高的土壤,由于有机硫迅速矿化,RSD处理后土壤将面临盐分回升及再次盐渍化风险。RSD处理后应选用合适的肥料品种结合科学施肥方式,以维持RSD处理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长期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强还原土壤修复方法 土壤酸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 石灰 SO_(4)^(2−)转化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评述 被引量:12
18
作者 马跃 吕全 +3 位作者 于成明 李琴 刘会香 张星耀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0,76,153,共5页
早期诊断技术的应用是对松材线虫病这一重大森林生物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进而防控该病害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化学生化、媒介昆虫、光谱学、电学、早期检测管等方面对目前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评价... 早期诊断技术的应用是对松材线虫病这一重大森林生物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进而防控该病害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化学生化、媒介昆虫、光谱学、电学、早期检测管等方面对目前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评价,以期对未来更为简便、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早期诊断 技术评价
下载PDF
添加粉煤灰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水和持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湘 张超英 +2 位作者 耿玉清 韩秀娜 陈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96,共8页
【目的】探索添加粉煤灰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水分和持水能力的影响,为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煤矸石和生土按照1∶1质量比混匀的煤矸石基质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CK)、10%(F1)、20%(... 【目的】探索添加粉煤灰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水分和持水能力的影响,为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煤矸石和生土按照1∶1质量比混匀的煤矸石基质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CK)、10%(F1)、20%(F2)和50%(F5))粉煤灰,经浇水处理后,取一部分煤矸石基质测定其颗粒组成,同时用环刀取不同处理的煤矸石基质测定其水分特征曲线,计算不同处理煤矸石基质的体积含水率(θ)和水吸力(S),用Gandner幂函数经验公式(θ=aS^(-b))对参数a(表征持水能力)和b(表征体积含水率变化的快慢)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处理煤矸石基质的比水容量、大中小孔隙占比、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及速效水、缓效水和有效水含量。【结果】①与CK相比,添加粉煤灰使煤矸石基质的粉粒含量显著增加了3.81~15.62个百分点,砂粒和黏粒含量显著减少了3.87~9.87个百分点和0.10~6.01个百分点。②不同处理煤矸石基质的Gardner幂函数方程拟合系数(R2)在0.9538~0.9947。随着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方程拟合参数a呈增加趋势,b呈减小趋势,煤矸石基质的水分特征曲线也逐渐升高。煤矸石基质的比水容量随水吸力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任一水平的水吸力状态下,添加了粉煤灰的煤矸石基质的比水容量均大于CK,并且随着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粉煤灰可以减少煤矸石基质的大孔隙比例,增加中小孔隙比例,其中F1、F2、F5的中、小孔隙比例分别较CK上升1.820,3.223,4.180个百分点和4.256,6.890,12.083个百分点。③随着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煤矸石基质的田间持水量及速效水、缓效水和有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但萎蔫系数无显著变化。【结论】添加粉煤灰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的颗粒组成和孔隙状况,提高其有效水含量和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粉煤灰 水分特征曲线 有效水分 持水性能
下载PDF
水分胁迫和粉煤灰添加对风沙土颗粒分形维数及肥力的影响
20
作者 朱晓月 马灿 +1 位作者 方燕 上官周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探讨不同比例粉煤灰在水分胁迫下与风沙土复配对沙土颗粒分形维数及肥力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控水方法,设置4个粉煤灰水平(F0、F1、F2、F3,分别占风沙土干重的0,1%,5%,10%)和3个水分梯度[W1、W2、W3,... 探讨不同比例粉煤灰在水分胁迫下与风沙土复配对沙土颗粒分形维数及肥力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控水方法,设置4个粉煤灰水平(F0、F1、F2、F3,分别占风沙土干重的0,1%,5%,10%)和3个水分梯度[W1、W2、W3,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5±5)%,(55±5)%,(35±5)%],采用分形维数反映在水分和粉煤灰作用下风沙土粒径分布特点,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处理下风沙土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在相同水分条件下,风沙土分形维数随着粉煤灰复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2)在相同粉煤灰复配比例下,风沙土中硝态氮(NO_(3)^(-)—N)含量随着水分胁迫利用效率提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粉煤灰和水分处理条件下风沙土中全氮(TN)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考虑配施氮肥。(4)对风沙土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粉煤灰10%复配比例效果较好,且在干旱情况下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风沙土 水分胁迫 分形维数 肥力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