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雪 王冬梅 +3 位作者 温文杰 刘若莎 李平 张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9,共9页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1.34~20.86、1.16~1.74和0.51~0.72 g/kg,人工林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荒草地,表明植被对研究区土壤养分有一定改良作用。林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影响。6种人工林土壤C/N和C/P范围分别为9.30~11.60和16.56~41.98,阔叶林土壤C/N和C/P大于针叶林,其中青杨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P<0.05),表现为较强的固磷潜力。土壤C/N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变异系数较小,C和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趋同性;不同林型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N/P值在1.71~3.64之间,N素是该区域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元素。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碱解氮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具有改良作用,且阔叶林优于针叶林,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 土壤养分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 被引量:21
2
作者 贾凤梅 张淑花 魏雅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117,共6页
通过连续3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略显酸性,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免耕>... 通过连续3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略显酸性,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土壤总孔隙度TSP基本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效养分(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免耕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纤维素菌)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范围为0.38~0.69,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其中翻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更新较旋耕和免耕快。通径分析发现,不同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和间接负作用,其中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细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效应;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真菌数量和固氮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玉米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S_(R-)的性质
3
作者 王富彬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5-37,共3页
对SR-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增长定理,极值点及支撑点。
关键词 极值点 支撑点 系数估计 增长定理 单叶函数族
下载PDF
硅肥在蔬菜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龙斌 高红莉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5期20-22,共3页
研究了硅肥在西红柿上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 :施硅肥的西红柿增产达 4 2 5 %~ 11 37% 。
关键词 蔬菜 硅肥 西红柿 肥效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