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虹鳟保鲜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姜晓东 王颖 +4 位作者 侯富晟 李红艳 张帅中 孙元芹 刘天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24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肉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减缓鱼肉腐败速度,延长货架期。本研究设置冷盐水(含盐量为3%、温度为4℃)、微酸性电解水[pH为6.35、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为900 m... 为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肉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减缓鱼肉腐败速度,延长货架期。本研究设置冷盐水(含盐量为3%、温度为4℃)、微酸性电解水[pH为6.35、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为900 mV、有效氯含量(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ACC)为50 mg/L、室温]2个预处理组,并在各预处理组中设置不同预处理时间,分别为冷盐水处理20、40、60 min和微酸性电解水处理5、10、15 min,以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持水力、蒸煮损失率、pH、色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以未经任何处理的虹鳟鱼肉为对照,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及时间在4℃、9 d贮藏期间虹鳟鱼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2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抑制虹鳟腐败。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抑制虹鳟菌落总数和TVB-N的升高、维持虹鳟鱼肉的持水力、延缓贮藏过程中的pH、色度和感官变化速率的效果较冷盐水预处理更好;冷盐水预处理可延长虹鳟冷藏货架期1 d,微酸性电解水预处理可延长货架期2 d。冷盐水预处理60 min、微酸性电解水预处理10 min分别为各组最佳预处理时间。研究表明,微酸性电解水预处理10 min能有效改善4℃贮藏条件下虹鳟保鲜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本研究为虹鳟保鲜和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冷盐水 微酸性电解水 新鲜度
下载PDF
亚麻油替代鱼油对杂交鲟生长、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罗琳 邢薇 +4 位作者 李铁梁 刘洋 马志宏 姜娜 李文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0-1019,共10页
为研究亚麻油替代不同水平的鱼油后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均重(70.8±0.5)g]生长、脂肪酸组成、肝脏及肌肉脂肪沉积以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在油脂添加量为8%的饲料中用亚麻油分别替代0... 为研究亚麻油替代不同水平的鱼油后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均重(70.8±0.5)g]生长、脂肪酸组成、肝脏及肌肉脂肪沉积以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在油脂添加量为8%的饲料中用亚麻油分别替代0(LO0)、25%(LO25)、50%(LO50)、75%(LO75)和100%(LO100)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38.7%CP)等脂(10%CF)饲料。每组饲料随机设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亚麻油替代100%的鱼油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饲料中亚麻油含量的上升,饲料效率有所提高,100%鱼油替代组的饲料效率明显高于100%鱼油组的(P<0.05);但用亚麻油替代鱼油后,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肌肉亚麻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组成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0.69;P<0.05)。对于杂交鲟的脂肪代谢而言,亚麻油的添加对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但亚麻油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酮体影响不显著。考虑到亚麻油完全替代鱼油后,肌肉中的EPA和DHA这两种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仅下降了不到30%,因此亚麻油应该是一种比较优质的鱼油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鱼油替代 亚麻油 生长性能 餐后脂肪代谢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春玲 梁萌青 徐后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2,共9页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频率 生长 繁殖性能 消化酶活力 凡纳滨对虾亲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