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谷春艳 潘锐 +3 位作者 徐会永 臧昊昱 董旭 杨雪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8-333,共6页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对DON毒素总含量。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防治1次;防治2次时,其首次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期至扬花20%,防效为90.25%~95.13%,毒素控制效果为77.35%~79.97%。30%丙硫菌唑OD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该药剂推广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丙硫菌唑 防治时期 防治次数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防效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宏州 吴佳文 +5 位作者 庄义庆 杨红福 吴琴燕 徐超 缪康 姚克兵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7-317,共11页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_(50)和EC_(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其他杀菌剂EC_(50)和EC_(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毒力测定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6
3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