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4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丰静 李慧玲 《福建茶叶》 2024年第4期26-28,共3页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 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 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99x-0.58;田间防效表明,15%茚虫威乳油对茶尺蠖幼虫速效性稍差,药后1天防效在60.00%以下;但持效性好,药后3天、7天防效分别在75.00%和97.0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可以作为防治灰茶尺蠖药剂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注意科学用药,做好抗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茚虫威 灰茶尺蠖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红莉 卢健 +4 位作者 赵芸 黄海涛 崔宏春 朱建杰 任国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02-1907,共6页
为了获得对茶树炭疽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茶树根际土壤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细菌63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茶树炭疽菌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菌株HZ-01,其对茶树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1.5%。结合菌株形态学、... 为了获得对茶树炭疽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茶树根际土壤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细菌63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茶树炭疽菌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菌株HZ-01,其对茶树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1.5%。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将菌株HZ-01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胞外水解酶活性分析显示,HZ-01菌株具有产生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HZ-01的发酵产物对茶树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菌株HZ-01在防控茶树炭疽病方面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炭疽菌 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下载PDF
蠋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种内干扰反应
4
作者 郭世保 陈俊华 +3 位作者 张龙 李非凡 刘红敏 史洪中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7,共9页
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 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均存在一定的捕食能力,且捕食功能反应方程与HollingⅡ模型相符。不同发育阶段的蠋蝽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最高(33.042),其次是5龄若虫(23.222),4龄若虫最低(13.219);蠋蝽雌成虫、5龄和4龄若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499头、37.178头和31.602头,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瞬时攻击率最大(0.793),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最短(0.024 d),表明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捕食潜力最强。蠋蝽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表现为雌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蠋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行为受种内密度的干扰,5龄若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小于雌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灰茶尺蠖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下载PDF
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及短时高温对其致死作用
5
作者 韩冬银 詹灿烂 +4 位作者 李磊 王建赟 张方平 孙世伟 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13,共5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了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和耐饥能力,并探讨短时高温对其致死效应。结果表明:24 h不饲喂任何食料对咖啡果小蠹成虫的假死行为无显著影响;45℃短时高温处理2 h显著提高了咖啡果小蠹成虫出现假死反应的比例和时长,假死反应出现比例达72.0%,假死时长为320.33 s,显著高于26℃下的假死时长(43.26 s)。咖啡果小蠹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不提供任何食料的情况下,其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4 h,平均存活时长达90.17 h。咖啡果小蠹成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45℃处理6 h后校正死亡率达94.92%;处理12 h的死亡率达100%;36℃和39℃处理6 h及以下时长对咖啡果小蠹的存活能力影响较小,36℃和39℃处理6 h,处理后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94%和23.73%。不同短时高温处理的半致死时间(Lt50)表现为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t50随着缩短,其中45℃处理后24 h和48 h的Lt50最短,分别为3.11 h和2.70 h;36℃处理的Lt50最长,分别为17.85 h和11.42 h。不同短时高温处理6 h,处理后24 h和48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9.53℃和38.66℃,LT50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蠹 假死行为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下载PDF
蠖蛛比对游猎蛛种间竞争作用的影响
6
作者 刘爱国 程鸿浩 +5 位作者 陈诗燕 徐悦 吴筱萌 周夏芝 邹运鼎 毕守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为明确茶尺蠖与天敌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的影响,得出优势种天敌,以期为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系数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法、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安吉白茶、龙井43、平阳特早和农抗早4个茶园中茶尺... 为明确茶尺蠖与天敌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的影响,得出优势种天敌,以期为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系数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法、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安吉白茶、龙井43、平阳特早和农抗早4个茶园中茶尺蠖高峰日时的7种蜘蛛天敌取食茶尺蠖的竞争作用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粽管巢蛛、黑色跳蛛和三突花蟹蛛是与茶尺蠖数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前3位天敌;竞争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2种天敌;竞争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三突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3种天敌。综合上述分析得出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能力受蠖蛛比影响较强的2种天敌,因此在茶尺蠖的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与天敌比值的高低分别加强对这2种天敌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保护与利用茶尺蠖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天敌 灰色关联度 竞争系数 竞争强度指数
下载PDF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陈世春 江宏燕 +3 位作者 廖姝然 陈亭旭 牛金志 王晓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806,共14页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_(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_(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毛虫 布尼亚病毒 EpBYV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微生物肥对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李丹 李华锋 +2 位作者 饶振煜 岑伊静 曹藩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5,共6页
为了评估微生物肥对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的影响,以单施化肥为对照,比较了单施微生物肥、单施复混肥(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的发生数量,统计各处理间的群落优势类群,分析主要害虫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种群... 为了评估微生物肥对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的影响,以单施化肥为对照,比较了单施微生物肥、单施复混肥(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的发生数量,统计各处理间的群落优势类群,分析主要害虫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微生物肥处理的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07和0.45,均显著高于复混肥和化肥处理组的,说明微生物肥处理的茶园昆虫群落结构更复杂,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稳定性更好;微生物处理组的茶园昆虫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小,分别为0.31和0.55,也说明其物种最丰富,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单施微生物肥对茶园小贯松村叶蝉种群数量控制效果显著。施用微生物肥能显著影响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降低害虫小贯松村叶蝉的种群数量,处理后的茶园昆虫和蜘蛛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 茶园 昆虫 蜘蛛 小贯松村叶蝉
下载PDF
害虫天敌蠋蝽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性研究
9
作者 包强 刘皓明 +5 位作者 肖蕾 杨文波 杨辉 周品谦 周凌云 王沅江 《茶叶通讯》 2024年第4期476-480,共5页
为明确蠋蝽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能力,分别开展了蠋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室内试验,并利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数据明确其控害效能。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蠋蝽两种虫态均可捕食茶角胸叶甲成虫,搜寻时间躅蝽5龄若虫长于成虫... 为明确蠋蝽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能力,分别开展了蠋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室内试验,并利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数据明确其控害效能。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蠋蝽两种虫态均可捕食茶角胸叶甲成虫,搜寻时间躅蝽5龄若虫长于成虫,但用时均在2 h以上。捕食量随茶角胸叶甲成虫密度呈正相关,同密度下蠋蝽成虫的捕食量高于5龄若虫的捕食量。瞬间攻击率a蠋蝽成虫大于蠋蝽5龄若虫。5龄蠋蝽若虫和成虫对茶角胸叶甲的处理时间T_h分别为0.060 d和0.043 d,蠋蝽成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少于5龄若虫。蠋蝽对茶角胸叶甲理论上最大日捕食量a/T_h值,蠋蝽成虫可达到5.093头,而蠋蝽5龄若虫仅为3.050头。a值、T_h值、a/T_h值结果均表明蠋蝽成虫对茶角胸叶甲的控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蠋蝽 茶角胸叶甲 虫害防控 室内观察 捕食功能反应
下载PDF
清远笔架茶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查
10
作者 刘细群 王飞生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8-50,81,共4页
为掌握清远笔架茶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防控笔架茶病虫害,2020—2022年在清远笔架茶主要种植基地采用实地调查、专题调研等方法,全面调查清远笔架茶主要病虫害为害情况,采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掌握清远笔架茶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防控笔架茶病虫害,2020—2022年在清远笔架茶主要种植基地采用实地调查、专题调研等方法,全面调查清远笔架茶主要病虫害为害情况,采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远笔架茶常见病害有6种,以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malliae Massee)、茶饼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为害为主;常见虫害有8种,以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茶树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为害为主。3—10月是茶炭疽病、茶饼病集中发生期,4—10月是茶小绿叶蟑、茶树茶二叉蚜集中发生期。4—10月是茶树主要病虫害集中发生时期,该时期是清远笔架茶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运用圆形分布统计清远笔架茶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可以精准防控清远笔架茶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架茶 病虫害种类 发生规律 圆形分布统计 清远市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丹 谭琳 +6 位作者 刘仲华 肖敦根 邓玉莲 李桂花 黄虹 杨学宇 胡秋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8,共16页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C.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酵液能抑制茶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48%;菌株XS-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KMB培养基,在KMB培养基中培养7 d所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照射、蛋白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菌株XS-4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率达81.92%;菌株XS-4具有产生淀粉水解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XS-4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pks-Ⅰ及pks-Ⅱ基因。综上所述,菌株XS-4在茶树炭疽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菌 链霉菌 抑菌效果 稳定性 抗菌基因
下载PDF
小贯松村叶蝉及其生态防控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晓玲 赵灵杰 +2 位作者 钱肖娜 柴智超 高婷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小贯松村叶蝉是茶园中的头号害虫,难于防治,常给茶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从茶园小绿叶蝉主要危害及种学名的变更、茶小绿叶蝉抗性品种的筛选、茶小绿叶蝉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研究与应用、非寄主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控害功能的影响及其... 小贯松村叶蝉是茶园中的头号害虫,难于防治,常给茶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从茶园小绿叶蝉主要危害及种学名的变更、茶小绿叶蝉抗性品种的筛选、茶小绿叶蝉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研究与应用、非寄主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控害功能的影响及其利用、物理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高效轮换药剂筛选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生态学原理对茶小绿叶蝉的生态防控技术体系进行展望,以期为茶园尤其是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茶小绿叶蝉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松村叶蝉 危害种 生态防控
下载PDF
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兴飞 胡发广 +4 位作者 黄家雄 李亚男 李亚麒 邰杰 李贵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337-342,共6页
为明确干热区咖啡叶锈病的危害症状和周年动态及不同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和重寄生菌的影响,对咖啡叶锈病症状进行田间观察和周年动态监测,并对700~1 500 m共9个海拔梯度的咖啡叶锈病及重寄生真菌发生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干热区,... 为明确干热区咖啡叶锈病的危害症状和周年动态及不同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和重寄生菌的影响,对咖啡叶锈病症状进行田间观察和周年动态监测,并对700~1 500 m共9个海拔梯度的咖啡叶锈病及重寄生真菌发生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干热区,咖啡叶锈病全年发生,有3个危害高峰期,分别为12月、2月和4月,其中12月的危害最严重。咖啡叶锈病危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相关,海拔1 500 m的咖啡叶锈病危害显著高于700~1 400 m的8个海拔梯度的;海拔1 400~1 500 m的咖啡叶锈病全年均有发生。在11月至次年6月发现了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寄生率有2个高峰期,即1月和3月,重寄生率分别为(20.19±5.44)%和(25.70±5.72)%;重寄生率与海拔高度成正比,海拔1 400 m和1 500 m的重寄生率显著高于800~1 300 m的7个海拔梯度的。以上结果表明,在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重寄生与咖啡叶锈病发生具明显迟滞性,在高海拔地区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率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咖啡叶锈病 重寄生菌 周年动态 干热区
下载PDF
江苏溧阳茶园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煜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29-31,共3页
江苏溧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茶业的支撑,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则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成了摆在广大茶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溧阳作... 江苏溧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茶业的支撑,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则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成了摆在广大茶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溧阳作为茶叶种植示范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提升茶叶质量效益。为此,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茶园绿色防控等一系列措施,以提升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优质茶叶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
下载PDF
福建省茶树病毒种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细红 蔡伟 +5 位作者 虞赟 李敏 王念武 杜振国 沈建国 高芳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10,共13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茶树主要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建立同时快速检测多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方法】2019—2023年,从福建省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市区采集具有褪绿、皱缩和坏死等疑似病毒感... 【目的】明确福建省茶树主要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建立同时快速检测多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方法】2019—2023年,从福建省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市区采集具有褪绿、皱缩和坏死等疑似病毒感染症状的茶树样品1869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PCR和RT-PCR检测的方法对茶树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将PCR扩增获得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根据GenBank上已报道的病毒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同时检测福建茶树主要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并测定该技术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从所采集的茶树病样上检出3种病毒,按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油茶双生病毒(oil tea associated geminivirus,OTaGV)(48.90%)、茶树坏死环斑病毒(tea plant necrotic ring blotch virus,TPNRBV)(26.75%)和茶树潜隐病毒1(camellia cryptic virus 1,CCV1)(17.98%);在检出病毒的1258份样品中,有807份为OTaGV、TPNRBV或CCV1单独侵染,检出率分别为37.20%、21.38%和5.56%;其余451份样品为2种或3种病毒复合侵染,复合侵染检出率达35.85%,OTaGV+CCV1、TPNRBV+CCV1、TPNRBV+OTaGV、OTaGV+CCV1+TPNRBV 4种类型复合侵染检出率分别为17.49%、0.40%、14.71%、3.26%。在地理分布上,OTaGV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漳州OTaGV检出率最高,为96.77%;CCV1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三明、莆田和龙岩8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三明CCV1检出率最高,为66.00%;TPNRBV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和漳州5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泉州TPNRBV检出率最高,为79.13%;在福建省9个地区中,厦门地区仅检出OTaGV,三明、莆田和龙岩地区检出OTaGV和CCV1,其他5个地区同时检出OTaGV、TPNRBV和CCV1;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三明、莆田7个地区检测到病毒复合侵染,其中漳州地区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最高(85.00%)、宁德地区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最低(23.03%)。利用测定的CCV1和TPNRBV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CCV1分离物(FW)与已报道的福建分离物FJ-SH104(GenBank登录号:ON807095)亲缘关系最近、TPNRBV分离物(FU)与福建分离物QZHA92(GenBank登录号:OQ948454)亲缘关系最近。经优化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技术特异性强,仅OTaGV、TPNRBV和CCV1能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其他病毒及健康茶树样品上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多重PCR灵敏度最低可以检测到稀释至10^(-4)倍的OTaGV、TPNRBV和10^(-3)倍的CCV1;利用该多重PCR检测技术对茶园中采集的60份病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相符。【结论】OTaGV、TPNRBV和CCV1是当前福建茶树上主要病毒种类,其中OTaGV为福建地区首次报道,该病毒可侵染茶树也为首次发现;在检出的3种病毒中,以OTaGV发生分布范围最广,其次为CCV1、TPNRBV;福建地区茶树病毒目前仍以单独侵染为主,但同时存在较多的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类型包括TPNRBV+CCV1、TPNRBV+OTaGV、CCV1+OTaGV和OTaGV+CCV1+TPNRBV;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茶园茶树上OTaGV、CCV1和TPNRBV3种病毒的快速检测。研究结果可为福建茶树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病毒 病原鉴定 多重PCR 分子检测 福建省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陈亭旭 廖姝然 王晓庆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虫螨·茚虫威SC 1 5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SC 3 000倍液和30%丁醚·茚虫威SC 1 500倍液等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校正防效均超过85%,药后14 d校正防效在78%~95%;2) 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应急药剂,其中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具有杀虫效果好、对生态友好、健康风险低等特点,适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和抗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茶小绿叶蝉 双丙环虫酯 田间药效
下载PDF
茶树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对早期茶尺蠖取食为害的响应
17
作者 孙娟 陈慧 +9 位作者 刘关华 张瀚 黄福印 王玉玺 王诺 保德孟 施江 戴伟东 陈健 付建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6-830,共15页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害会诱导茶树释放大量挥发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作为重要信号物质在趋避害虫或吸引天敌方面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但茶尺蠖为害对茶树叶片中非挥发性代谢物质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尚不清楚。以茶树叶片...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害会诱导茶树释放大量挥发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作为重要信号物质在趋避害虫或吸引天敌方面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但茶尺蠖为害对茶树叶片中非挥发性代谢物质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尚不清楚。以茶树叶片为材料,限制茶尺蠖仅在叶尖部取食,再采集叶尖部、叶中部、叶基部3个位点组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分析方法对这3个位点组织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和机械损伤相比,茶尺蠖为害可诱导6种二聚儿茶素类、3种氨基酸类(包括γ-氨基丁酸)、1种黄酮和黄酮苷类、1种酚酸类共11种差异代谢物。与空白对照相比,茶尺蠖为害后,茶树叶片3个位点的γ-氨基丁酸相对含量均明显增加,在叶中部和叶基部均增加了1.99倍,且γ-氨基丁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这3个位点均上调表达。茶尺蠖为害后,在叶片叶尖部和叶基部,γ-氨基丁酸的相对含量与其前体物质谷氨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尺蠖取食添加了0.2、0.5、2.0 mg·g^(-1)γ-氨基丁酸的人工饲料后,其体质量和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在茶树抵御茶尺蠖为害的早期防御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茶树的生化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尺蠖 Γ-氨基丁酸 空间变化
下载PDF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白斑猎蛛间化学通讯物的分离与活性鉴定 被引量:47
18
作者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用Tenax TA吸附法捕集正常茶梢、机械损伤茶梢和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挥发物,经GC/MS鉴定各处理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并就茶梢挥发物及其单组分进行了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蜘蛛优势种之一-白斑猎蛛的生物活性鉴定。研究表明,捕... 用Tenax TA吸附法捕集正常茶梢、机械损伤茶梢和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挥发物,经GC/MS鉴定各处理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并就茶梢挥发物及其单组分进行了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蜘蛛优势种之一-白斑猎蛛的生物活性鉴定。研究表明,捕食性天敌白斑猎蛛对正常茶梢挥发物和机械损伤茶梢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弱于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茶梢的挥发物。在供试挥发物组分中,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和吲哚两种成分是茶梢被害所形成的特异性化合物,并对白斑猎蛛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认为是白斑猎蛛受引诱的主要活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假眼小绿叶蝉 白斑猎蛛 化学通讯物 活性鉴定
下载PDF
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以茶园花蓟马及其主要天敌为例
19
作者 程鸿浩 陈诗燕 +2 位作者 周夏芝 邹运鼎 毕守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14-4921,共8页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明确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的影响。运用竞争系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2020年、2021年三种茶园花蓟马与主要天敌...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明确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的影响。运用竞争系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2020年、2021年三种茶园花蓟马与主要天敌个体数比值对主要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三种茶园两年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58和-0.8199;2020年三种茶园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1和-0.7819;2021年三种茶园竞争作用指数与比值的跟随关系不明显,主要是平阳特早茶园9种主要天敌以外的其他天敌影响了竞争作用趋势。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得出,9种主要天敌的竞争作用指数与花蓟马-天敌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三突花蟹蛛(-0.9936)负相关性最显著,鞍型花蟹蛛是高比值组竞争作用指数最高的天敌。研究结果为利用天敌开展花蓟马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天敌 灰色关联度 竞争系数 竞争强度指数
下载PDF
咖啡炭疽病菌致病性测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20
作者 施春兰 秦得强 +5 位作者 秦小萍 刘全俊 何明川 高熹 唐萍 吴国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3-991,共9页
炭疽病是咖啡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咖啡果实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开展引起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筛选有效的拮抗菌,将为咖啡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4株咖啡炭疽病病原Wyq1(Colle... 炭疽病是咖啡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咖啡果实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开展引起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筛选有效的拮抗菌,将为咖啡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4株咖啡炭疽病病原Wyq1(Colletotrichum siamense)、Yyq1(C. fructicola)、Xbd1(C. gloeosporioides)、Hb1(C.theobromicola)孢子悬浮液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选择致病力最强的菌株进行后续试验;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菌筛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可侵染健康咖啡叶片,且在4株病原菌中菌株Xbd1的致病力最强;对菌株Xbd1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不同光照对其营养生长的差异不显著。室内拮抗菌筛选中有5株拮抗效果较好,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C4-2、特基拉芽孢杆菌(B. tequilensis)D5-8、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MC2-1、弯曲芽孢杆菌(B. flexus)ZLSY3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ticus)GJ7,其中拮抗效果最好的是枯草芽孢杆菌MC4-2,抑制率达57.8%。通过咖啡炭疽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其拮抗菌筛选,明确了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筛选得到的5株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均较好,为炭疽病的防治及其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炭疽病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拮抗菌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