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0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1
作者 陈智超 高大维 +3 位作者 杨卫 金琪 石勇 侯银续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 掌握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5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 目的 掌握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5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4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5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8.96%(19/212)和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形动物 钩端螺旋体 汉坦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敌鼠钠盐和溴敌隆毒饵对康保牧场长爪沙鼠灭效研究
2
作者 刘冠纯 闫东 +9 位作者 宋明 陈永明 周松 候芝林 任兴宇 康东梅 刘晓伟 杨晓燕 兰晓宇 闫萍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观察不同药物及毒饵在夏季对长爪沙鼠的灭鼠效果,为鼠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夏季,在康保牧场分别使用0.05%敌鼠钠盐、0.005%溴敌隆开展现场灭鼠试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组按洞投药,对照组除不投药外,一切与...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观察不同药物及毒饵在夏季对长爪沙鼠的灭鼠效果,为鼠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夏季,在康保牧场分别使用0.05%敌鼠钠盐、0.005%溴敌隆开展现场灭鼠试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组按洞投药,对照组除不投药外,一切与投药区一致;用堵洞查盗法调查鼠密度,待药物生效后,再用同种方法调查灭后鼠密度,计算校正灭效。长爪沙鼠对不同毒饵的适口性通过计数投饵后1、2、3 d的盗食率、耗饵量和耗饵率来计算。结果 荒地0.05%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校正灭效为90.07%;人工草场0.05%敌鼠钠盐毒饵、0.005%溴敌隆玉米渣毒饵、0.005%溴敌隆莜麦毒饵对长爪沙鼠的校正灭效分别是86.52%、85.94%、83.87%;2种生境,不同毒饵灭鼠效果均较好;长爪沙鼠对3种不同毒饵适口性存在统计学差异,0.005%溴敌隆莜麦毒饵适口性最好。结论 夏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和溴敌隆仍对长爪沙鼠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仍然可以应用毒饵法对长爪沙鼠进行杀灭。灭鼠药物首选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若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产生抗性,再选择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莜麦作为诱饵的适口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爪沙鼠 疫源地 抗凝血剂
下载PDF
奉贤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3
作者 王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7-139,共3页
通过介绍上海市奉贤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年龄组成与消长、种群繁殖等,提出了黑线姬鼠的具体防控目标、防控指标、防控范围、防控适期以及防控方法等,以期为奉贤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以及农田鼠害... 通过介绍上海市奉贤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年龄组成与消长、种群繁殖等,提出了黑线姬鼠的具体防控目标、防控指标、防控范围、防控适期以及防控方法等,以期为奉贤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以及农田鼠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鼠害 黑线姬鼠 发生规律 防控技术 奉贤区
下载PDF
互助县2023年农田鼠害TBS防控技术及效果分析
4
作者 马占礼 吴成英 《青海农技推广》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为了预防农田鼠害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利用TBS灭鼠技术防治农田鼠害。TBS灭鼠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互助县小麦田应用试验效果分析,得出TBS技术与以往的毒饵法相比,简便、成本低、效果好。比对照区亩增产20 kg,... 为了预防农田鼠害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利用TBS灭鼠技术防治农田鼠害。TBS灭鼠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互助县小麦田应用试验效果分析,得出TBS技术与以往的毒饵法相比,简便、成本低、效果好。比对照区亩增产20 kg,减少经济损失450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鼠害 TBS防控技术 效果分析
下载PDF
2015—2023年龙岩市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特征分析
5
作者 阙金财 蔡军 +6 位作者 曹春远 邓小如 廖文兰 何春荣 陈杰雄 丘桂花 钟叶平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5期473-475,491,共4页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传疾病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鼠传疾病的防控及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描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5—2023年龙岩市鼠传疾病疫情报告资料的“三间分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传疾病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鼠传疾病的防控及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描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5—2023年龙岩市鼠传疾病疫情报告资料的“三间分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2023年龙岩市共报告鼠传疾病病例67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8例、钩体病18例、斑疹伤寒8例、恙虫病636例,无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各年度发病率先上升后下降(χ^(2)_(线性)=13.582,P<0.001),2021年达最高,恙虫病(χ^(2)_(线性)=11.590,P=0.001)的发病月份以6—10月为主(占65.4%);地区分布(χ^(2)=611.734,P<0.001)发病率最高分别为HFRS漳平市(0.18/10万)、钩体病武平县(0.52/10万)、斑疹伤寒永定区(0.10/10万)、恙虫病武平县(8.72/10万)。结论2015—2023年龙岩市常见鼠传疾病呈散发状态,发病水平相对平稳,呈下降趋势,但发病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武平县恙虫病和钩体病,需继续加强监测及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岩市 鼠传疾病 流行病学 监测
下载PDF
高原鼠兔与牧草地群落、环境的关系及防控阈值研究
6
作者 唐明坤 班英 +6 位作者 索郎夺尔基 秦盈 韩立亮 杜颜如 王新 陈治兴 周俗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1-613,共13页
为揭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与放牧高寒草地群落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究正常放牧高寒草地的高原鼠兔防控阈值,采用传统地面样方结合无人机低空影像采集识别的研究方法,获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夏季牧场50个调... 为揭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与放牧高寒草地群落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究正常放牧高寒草地的高原鼠兔防控阈值,采用传统地面样方结合无人机低空影像采集识别的研究方法,获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夏季牧场50个调查样地的高原鼠兔总洞口密度和草地群落特征数据,经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偏好栖息于南、西朝向,坡度5~15°的缓坡草地,总洞口密度与坡度显著正相关;(2)高原鼠兔总洞口密度与植被盖度、群落平均高度、Patrick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物量显著负相关,随着总洞口密度增加,植被盖度降低,群落平均高度、Patrick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初步判定若尔盖放牧高寒草地的高原鼠兔洞口密度的防控阈值为1000个/hm^(2)。研究结果为川西北高原鼠兔的危害快速识别和牧草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草地 无人机 生境选择 种群调控
下载PDF
余庆县2011—2022年农区鼠种组成与种群数量变化
7
作者 秦治勇 白智江 杨再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探讨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农区鼠类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22年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3492只样本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10种,即黑... 探讨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农区鼠类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22年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3492只样本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10种,即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社鼠、针毛鼠、白腹鼠、红耳巢鼠、鼩鼱。住宅区鼠种种类有3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8.57%;稻田区、早作区鼠种种类有10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占总鼠数的83.42%。不同时期鼠种组成明显不同,住宅区褐家鼠、稻田区和早作区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与当地1986—2010年相比,鼠类种群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总平均捕获率为4.79%,其中,住宅区、稻田区、早作区平均捕获率分别为0.24%、6.35%、5.48%。不同年度、月份、季节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种种类 鼠种组成 种群数量 变化规律 余庆县
下载PDF
2020—2022年山东省烟台市鼠类监测分析
8
作者 张慧敏 李春辉 +3 位作者 王学军 邓文海 张贤勋 郭培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了解烟台市鼠类的鼠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指导鼠类防控和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烟台市13个区、县级市设置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村居民区3种生境鼠类监测点,单月中旬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使用Ex... 目的了解烟台市鼠类的鼠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指导鼠类防控和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烟台市13个区、县级市设置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村居民区3种生境鼠类监测点,单月中旬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使用Excel 2021和SPSS 260软件对2020—2022年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特征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20—2022年共捕获鼠183只,总体鼠密度为017%。3年中鼠密度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29)。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村居民区生境中的鼠密度分别为008%、008%和033%,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43,P<0001)。褐家鼠、小家鼠、北社鼠、黑线姬鼠和黄胸鼠的构成比分别占6995%、1913%、491%、328%、109%。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2,P=0219)。不同年份鼠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29,P<0001)。季节分布中,褐家鼠密度呈单峰特征,密度高峰在7月,小家鼠密度呈双峰型特征密度高峰在5月和9月。结论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2年监测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农村居民区是鼠类防控重点地区,建议根据鼠密度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制鼠密度和防治鼠传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种群密度 季节消长 监测
下载PDF
鼠害监测防治TBS捕鼠筒改进初报
9
作者 郭承德 姜晓平 +3 位作者 阿拉塔 蔺永生 肖彩虹 段锐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49-51,共3页
寻找传统的鼠害监测防治TBS半圆形铁皮捕鼠筒的改进方法。分析了TBS监测防治鼠害优势、存在的问题,磴口监测点应用传统捕鼠筒的概况,开展了传统捕鼠筒改进尝试,主要是将半圆形铁皮单层捕鼠筒改为PVC双层嵌套式可分离型圆筒,加装提手。2... 寻找传统的鼠害监测防治TBS半圆形铁皮捕鼠筒的改进方法。分析了TBS监测防治鼠害优势、存在的问题,磴口监测点应用传统捕鼠筒的概况,开展了传统捕鼠筒改进尝试,主要是将半圆形铁皮单层捕鼠筒改为PVC双层嵌套式可分离型圆筒,加装提手。2021年3月应用以来的应用效果良好,该装置耐浸泡,耐腐蚀,不生锈,冬季无须撤除,可常年设置。特别适于在风沙较大的西北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害 监测 防治 TBS 捕鼠筒 改进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华鼢鼠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玉莲 《现代园艺》 2024年第8期67-69,共3页
中华鼢鼠是为害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鼠害,其喜食树木根系及块茎,会严重降低造林成活率及影响林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阻碍区域生态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分析了中华鼢鼠生物学特性... 中华鼢鼠是为害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鼠害,其喜食树木根系及块茎,会严重降低造林成活率及影响林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阻碍区域生态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分析了中华鼢鼠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和防治原则,并从有效识别道洞、物理器械捕杀、化学药物防治、天敌防治、灌水防治、营林防治、强化预警监测和宣传教育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旨在提高中华鼢鼠防控水平,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鼢鼠 为害特点 综合防控
下载PDF
一种复方避孕药物对三种野鼠的不育效果 被引量:58
11
作者 张知彬 廖力夫 +6 位作者 王淑卿 曹小平 王福生 王诚 张健旭 宛新荣 钟文勤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1-347,共7页
本文首次报道一种由左炔诺孕酮和雌醚配伍制成的复方避孕药物 (代号 :EP 1 )对雌性布氏田鼠、灰仓鼠和子午沙鼠的不育效果 ,目的在于检验其能否用于野鼠的生育率控制。该不育剂的适口性为对照饵料的6 1 % ,对雌性布氏田鼠的繁殖具有明... 本文首次报道一种由左炔诺孕酮和雌醚配伍制成的复方避孕药物 (代号 :EP 1 )对雌性布氏田鼠、灰仓鼠和子午沙鼠的不育效果 ,目的在于检验其能否用于野鼠的生育率控制。该不育剂的适口性为对照饵料的6 1 % ,对雌性布氏田鼠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现在使产仔时间延迟约 3d、产仔率降低 4 0 % - 5 0 %。两次间隔给药方式比连续给药方式的效果好。该复方避孕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灰仓鼠、子午沙鼠的产仔率和产仔窝数 ,也显著降低子午沙鼠的每窝产仔数 ;对灰仓鼠、子午沙鼠不育效果可达 3个月。该复方避孕药物对灰仓鼠的不育效果优于子午沙鼠 ,对子午沙鼠尚有一定的致死作用。因此 ,EP 1在野鼠生育率控制上有一定应用潜力 ,建议采用两次间歇投饵 ,或者一次饱和投饵 (影响 2 - 3个动情周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左炔诺孕酮 雌醚 繁殖 复方避孕药物 不育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林思亮 周训军 +6 位作者 兴安 姜洪雪 姚丹丹 秦姣 冯志勇 郭聪 王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生境类型 生态治理
下载PDF
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被引量:34
13
作者 苏军虎 刘荣堂 +3 位作者 纪维红 焦婷 蔡卓山 花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6-1123,共8页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鼠害的综合防治(IPM)阶段及草地鼠害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阶段,并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段,概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对策和防控技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活动及重要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鼠害防治 鼠害研究 发展历史 阶段特征
下载PDF
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孙飞达 龙瑞军 +3 位作者 郭正刚 刘伟 干友民 陈文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有"高原生物基因库"之称。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等因素致使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有"高原生物基因库"之称。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等因素致使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其中频繁的鼠类活动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的速度和进程。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整个草甸生态系统既有消极的作用,又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科学的量化研究。本文在对三江源区典型区域青海省果洛州主要鼠类种群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适宜的鼠类种群密度对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鼠兔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鼠群密度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繁殖特性研究 被引量:59
15
作者 武正军 陈安国 +3 位作者 李波 郭聪 王勇 张美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2-150,共9页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雌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雌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域其它鼠种显著偏高。3年合计总怀孕率为29.2%.平均胎仔数(x±SE)为5.13±0.12只,平均窝仔数4.60±0.27只,雌鼠和雄鼠的繁殖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室内饲养的东方田鼠妊娠期约20天,窝仔数4.33±0.33只,雌鼠50~60天成熟,雄鼠稍迟。枯水期(11月~翌年4月)东方田鼠主要栖息于湖洲草地,汛期(5~10月)主要栖息于过垸内稻田。在不同栖息地其繁殖力差别较大,湖洲的繁殖强度最高,稻田区次之,岗地最低,反映它在各栖息地生态适合度不同。文中还对全国4个亚种的繁殖参数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繁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勇 郭聪 +2 位作者 张美文 李波 陈安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08-312,共5页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 .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 ,湖滩出露 ,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 ,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春末夏初 ,洞庭湖水位上涨 ,湖滩被淹 ,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 .其种群动态由“水...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 .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 ,湖滩出露 ,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 ,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春末夏初 ,洞庭湖水位上涨 ,湖滩被淹 ,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 .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 .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 ,亦即枯水期的天数 ;其次 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 .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 ,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 .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 .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种群动态 洞庭湖区 预警
下载PDF
鼠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宏利 卜书海 +4 位作者 韩崇选 杨学军 王明春 杨清娥 吕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67-172,共6页
 总结了我国害鼠的主要种类,鼠类对农业、林业、牧草业和其他行业在近几年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鼠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认为鼠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防治鼠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驱避剂和不...  总结了我国害鼠的主要种类,鼠类对农业、林业、牧草业和其他行业在近几年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鼠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认为鼠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防治鼠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驱避剂和不育剂的应用及物理机械灭鼠。认为植物源灭鼠药剂在鼠害的综合治理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进一步研究并进行其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害 防治方法 危害范围 危害规律
下载PDF
2017-2023年关岭农区优势鼠种种群繁殖规律调查研究
18
作者 林成伟 潘会 黄显艳 《乡村科技》 2024年第2期86-89,共4页
关岭农区优势鼠种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通过调查分析其雌雄数量、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及繁殖指数等来掌握2017-2023年该地区优势鼠种的繁殖规律。调查发现:2017-2023年,黄胸鼠种群平均繁殖指数为1.23,黄胸鼠在10月出现繁殖高... 关岭农区优势鼠种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通过调查分析其雌雄数量、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及繁殖指数等来掌握2017-2023年该地区优势鼠种的繁殖规律。调查发现:2017-2023年,黄胸鼠种群平均繁殖指数为1.23,黄胸鼠在10月出现繁殖高峰,怀孕率为66.67%,繁殖指数在3月达到最大值(1.91);褐家鼠种群平均繁殖指数为0.50,在5月和9-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怀孕率均为50%,繁殖指数在9月达到最大值(1.67);小家鼠种群平均繁殖指数为0.35,在7-9月出现繁殖高峰,怀孕率为60%~100%,繁殖指数在9月达到最大值(1.75)。其中,黄胸鼠、褐家鼠春季孕鼠最多,小家鼠夏季孕鼠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鼠 褐家鼠 小家鼠 怀孕率 繁殖指数
下载PDF
凯里市农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19
作者 朱莲英 刘毅 +1 位作者 杨通武 李贵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41-45,51,共6页
为摸清凯里市农区鼠类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在2011—2023年对贵州省凯里市农区鼠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住宅区、稻田区和旱地区3种生境共置夹50733个,捕获鼠类915只,种类有9种,其中,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比为9... 为摸清凯里市农区鼠类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在2011—2023年对贵州省凯里市农区鼠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住宅区、稻田区和旱地区3种生境共置夹50733个,捕获鼠类915只,种类有9种,其中,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比为96.18%,农田区(稻田区和旱地区)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比为64.27%,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本地区监测及防治的重点。住宅区鼠类在1、3、10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农田区鼠类在1、3、11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住宅区、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均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因此,在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本区域农区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研究结果为农区鼠害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鼠类 组成 种群数量 变化规律 凯里市
下载PDF
布氏田鼠鼠害生态治理方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钟文勤 周庆强 +4 位作者 王广和 孙崇潞 周丕义 刘文智 贾永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4-212,共9页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草场的主要害鼠。根据作者对该鼠栖息地选择特征及其为患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地围栏育草区的危害现,状从生态系统原理,提出以协同调整鼠害草场中主要成员(草-畜-鼠)生态经济结构关...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草场的主要害鼠。根据作者对该鼠栖息地选择特征及其为患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地围栏育草区的危害现,状从生态系统原理,提出以协同调整鼠害草场中主要成员(草-畜-鼠)生态经济结构关系为主的治理策略。并从优化围栏管理和轮牧途径组建了协调育草和治鼠的生态工程方法。1987—1989年经352公顷鼠害草场中应用的结果表明,在免除化学防治的条件下,此法不仅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布氏田鼠鼠害,而且能从复壮鼠害草场植被的整体目标上获得综合的生态经济效益,三年投入与产出比达1:7。即使在该鼠种群数量趋于增长且气候干旱的年份,其生态效应仍相当明显。如1987年治理区比对照区增产39.61%,布氏田鼠密度亦相应下降78.16%。在实现多层次(生产者—消费者)的协同调整、有效发挥自然结构因子的综合控害功能以及提高草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方面,显示了目前其他防治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鼠害 生态 治理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