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2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9.5-kb deletion in the 1st intron of OsMADS51 enhance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 rice
1
作者 Lei Zhao Haifei Hu +11 位作者 Junyu Chen Chongrong Wang Yibo Chen Hong Li Daoqiang Huang Zhidong Wang Degui Zhou Rong Gong Yangyang Pan Junliang Zhao Liangyong Ma Shaochuan Zho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031-1040,共10页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heading date of rice.Despite its importance,genes responsible for temperature-sensitive heading in rice have remained elusive.Our previous study identified a ...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heading date of rice.Despite its importance,genes responsible for temperature-sensitive heading in rice have remained elusive.Our previous study identified 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Hd1 which advances heading date under high temperatures.A 9.5-kb insertion was found in the first intron of OsMADS51 in indica variety Zhenshan 97(ZS97).However,the function of this natural variant in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has not been verified.In this study,we used CRISPR/Cas9 to knock out the 9.5-kb insertion in ZS97.Experiments conducted under cotrolled conditions in phytotrons confirmed that deletion increase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advanced heading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OsMADS51.One-hybrid assays in yeast,ChIP-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and luciferase-based transient transactivation assays collectively confirmed that OsMADS51 affects heading date by regulation of heading date gene Ehd1.We further determined that the long non-coding RNA HEATINR is generated from the first intron of OsMADS51,offering an explanation for how the 9.5-kb insertion affec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We also found that OsMADS51 was strongly selected in early/late-season rice varieties in South China,possibly accounting for their strong temperature sensitivity.These insights not only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emperature-responsive regulation of heading date in rice but also provide a valuable genetic target for molecular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MADS51 INSERTION Long non-coding RNA Oryza sativa
下载PDF
水稻OsEnS51可变剪接及编码蛋白结构分析
2
作者 符霖 王慧慧 +2 位作者 黄思琳 阎新 王鑫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265-6271,共7页
本研究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RT-PCR和TA克隆技术对水稻胚乳特异表达基因OsEnS51的可变剪接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剪接本的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结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可能存在4种可变剪接转录本。结构域分析发现,OsEnS51.1和OsEnS... 本研究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RT-PCR和TA克隆技术对水稻胚乳特异表达基因OsEnS51的可变剪接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剪接本的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结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可能存在4种可变剪接转录本。结构域分析发现,OsEnS51.1和OsEnS51.2含有2个Cupin_1结构域,而OsEnS51.3和OsEnS51.4仅含有1个Cupin_1结构域,表明OsEnS51不同可变剪接本所表达的蛋白存在结构分化。根据不同可变剪接本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合TA克隆和测序成功鉴定到其中3种可变剪接转录本,分别是OsEnS51.1、OsEnS51.3和OsEnS51.4。表达分析结果显示OsEnS51.1~OsEnS51.4在授粉后7~15 d的种子表达较高,且随着种子的发育其表达不断增加;另外OsEnS51.4的表达量比OsEnS51.1高,表明OsEnS51不同可变剪接本的含量存在差异。综上,OsEnS51至少存在3种不同可变剪接本,且编码的蛋白存在结构分化,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sEnS5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特异表达基因 可变剪接 表达分析 蛋白质三维结构
原文传递
丛枝菌根真菌对褐土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艳芳 刘金钊 +1 位作者 李志超 刘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2-1984,共13页
探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褐土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为阐明AM真菌在褐土N_(2)O排放中的作用和效应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氮肥用量(NⅠ:105 mg/kg;NⅡ:210 mg/kg)、AM真菌(M0:不接种AM真菌;M1:接种根内根... 探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褐土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为阐明AM真菌在褐土N_(2)O排放中的作用和效应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氮肥用量(NⅠ:105 mg/kg;NⅡ:210 mg/kg)、AM真菌(M0:不接种AM真菌;M1: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M2: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M3:接种Rhizophagus intraradices+Funneliformis mosseae等比例混合)双因素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N_(2)O排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分析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moA-AOA和amoA-AOB)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的丰度。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接种AM真菌均可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不同AM真菌处理下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M0>M2>M1>M3。相同AM真菌处理的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NⅡ施氮水平高于NⅠ施氮水平;相同AM真菌处理的玉米菌根侵染率在NⅡ施氮水平低于NⅠ施氮水平。与M0相比,NⅠ条件下M1、M2和M3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24.5%、20.8%和45.3%,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9.7%、14.9%和30.2%,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6.3%、35.2%和59.6%;与M0相比,NⅡ条件下M1、M2和M3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20.9%、24.8%和40.0%,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36.3%、25.6%和45.2%,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3.2%、43.9%和95.4%。两种施氮水平下,AM真菌可显著降低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moA-AOA和amoA-AOB)丰度,增加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丰度。AM真菌与N_(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盆栽试验条件下,接种AM真菌均可增强两种氮肥用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能力,调节硝化、反硝化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减少土壤N_(2)O气体的排放,且两种AM真菌混合处理的N_(2)O减排效应强于单一AM真菌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N_(2)O排放 氮转化功能基因 褐土 玉米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早期识别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磊 王科 +2 位作者 丁一民 孙振源 孙伯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0-860,共11页
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内作物种植分布对于灌溉水资源高效配置、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卫星数据,通过水稻和玉米早期特征分析,提取关键的“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构建时序归... 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内作物种植分布对于灌溉水资源高效配置、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卫星数据,通过水稻和玉米早期特征分析,提取关键的“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构建时序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特征值数据集,并通过样本分析关键特征阈值,构建水稻和玉米早期种植分布决策树模型,提取2022年宁夏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玉米和水稻苗期的后半段5月15—31日,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是区分二者关键时期。(2)基于早期作物物候特征的方法,在5月16—31日获取的水稻和玉米图像制图精度高于90%,用户精度超过91%,总体精度超过90%,Kappa系数高于0.88,明显高于同时期随机森林方法的分类精度。(3)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早期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提取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能够在时空尺度上以较少的实地样本进行延展,同时在时间上也更有优势。因此,该方法为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早期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峡灌区 Sentinel-2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决策树 水稻 玉米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华纬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宇 李波 +2 位作者 张立国 陈喜昌 朴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促进玉米新品种华纬1号的推广应用,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来源及杂交种选育过程、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华纬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吉林宏兴高科农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自交系J1136为母本、自交系J086... 为促进玉米新品种华纬1号的推广应用,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来源及杂交种选育过程、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华纬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吉林宏兴高科农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自交系J1136为母本、自交系J086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2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3004)。2021-202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2 423.2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696增产7.8%;202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2 622.6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696增产7.5%,该品种具有早发优势强、性状整齐、耐旱性好、亲本繁殖制种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华纬1号 选育过程 生物学特性 产量 栽培技术要点
下载PDF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克春15039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勇 邵立刚 +8 位作者 车京玉 李长辉 张起昌 刘宁涛 田超 王志坤 尹雪巍 代丽婷 刘红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克春150397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研究所以克07-183为母本、龙06-6215为父本利用有性复合杂交方式,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19年起在黑龙江省多点进行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3936.3 kg... 克春150397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研究所以克07-183为母本、龙06-6215为父本利用有性复合杂交方式,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19年起在黑龙江省多点进行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3936.3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旱19号增产9.6%,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克春150397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7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8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尚中 樊廷录 胡靖宇 王鹤龄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4-1704,共11页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3441 kg/hm^(2),春玉米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5.6%和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7.9%和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6.7%和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土 传统耕作 免耕 施肥 冬小麦−春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国审玉米新品种翔玉71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嘉兴 张曼丽 +3 位作者 张海波 张振平 马东梅 王敬亚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2期158-160,206,共4页
翔玉719是由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种业创新团队利用传统谱系法与先进的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模式筛选出的籽粒脱水速率快、抗病抗倒性强的优良自交系沈346、沈玉347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稳定性好、抗病性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并... 翔玉719是由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种业创新团队利用传统谱系法与先进的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模式筛选出的籽粒脱水速率快、抗病抗倒性强的优良自交系沈346、沈玉347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稳定性好、抗病性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并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翔玉719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翔玉719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9
作者 买春艳 刘易科 +5 位作者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19-3729,共11页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矮败小麦 双单倍体 黄淮冬麦区
下载PDF
小麦玉米间作氮肥后移利于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0
作者 任强 徐珂 +5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5-1307,共13页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潜力挖掘不足,制约多熟种植稳定发展的问题,拟通过探明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玉米间作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绿洲灌溉区水分高效利用麦玉间作模式创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潜力挖掘不足,制约多熟种植稳定发展的问题,拟通过探明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玉米间作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绿洲灌溉区水分高效利用麦玉间作模式创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2021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设小麦玉米间作、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针对玉米设不施氮(N0)、氮肥后移20%(N1)、氮肥后移10%(N2)和传统施氮氮肥不后移(N3)4个处理,间作玉米和单作玉米各施氮处理下总施氮量分别为210和360kg·hm^(-2),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土壤蒸发、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小麦、玉米独立生长阶段间作处理的棵间蒸发量大于单作,间作小麦棵间蒸发较单作小麦增大15.9%—16.7%,间作玉米棵间蒸发较单作玉米增大5.4%—14.7%,麦玉共生期间作棵间蒸发量较单作加权降低4.6%—6.1%;全生育期棵间蒸发总量表现为:小麦玉米间作最大、单作玉米次之、单作小麦最小,在间作模式中,氮肥后移20%处理棵间蒸发量较传统施氮降低6.5%,且小麦带棵间蒸发量较玉米带增大12.6%—17.3%,是间作系统棵间蒸发的主要来源。间作系统中氮肥后移20%和后移10%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较传统施氮分别降低34.3和18.9 mm,E/ET与传统施氮差异不显著。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1.1%—39.0%,间作系统氮肥后移20%处理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8.8%,其中间作小麦、间作玉米氮肥后移20%处理较传统施氮分别提高24.3%、30.8%。间作种植模式氮肥后移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显著提高15.0%、12.3%,其中氮肥后移20%处理较传统施氮提高35.9%,氮肥后移10%处理较之提高19.3%。【结论】小麦玉米间作种植模式结合氮肥后移20%能减少土壤蒸发和全生育期耗水量,提高产量和水分生产力,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间作高产高效生产可采用的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氮肥后移 棵间蒸发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华 裴磊 +2 位作者 解丽丽 秦悦 张定一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临汾市洪堡小麦实验基,以当地主...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临汾市洪堡小麦实验基,以当地主栽品种“临麦5311”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容重、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种植密度4×105株/亩施氮量15 kg/亩下取得最大值,分别为646.4 kg/亩、835 g/L、62.47%、31.79%和13.99%。综上,在山西临汾地区,“临麦5311”种植密度4×105株/亩下配施氮肥15kg/亩为该地区获得高产和优质小麦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降氮增施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虹凌 郝爱平 +5 位作者 张彦丽 赛子林 张智 张锴 刘世丰 焦玉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了提高烤烟质量和经济效益,以龙江986为供试品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经济性状进行测定,以此分析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烟株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肥... 为了提高烤烟质量和经济效益,以龙江986为供试品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经济性状进行测定,以此分析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烟株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肥料的处理其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优于未施肥的对照处理,其中F3(硝酸钾+精制有机肥)和F5(硝酸钾+烟秆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增施有机肥及仅施硝酸钾均能够促进烟株的生长,但仅施硝酸钾的效果没有配合施用有机肥的效果好。有机肥与硝酸钾配合施用有利于增加烟株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与F2(只施硝酸钾)处理相比,团棵期效果最好的为F4(硝酸钾+蚯蚓有机肥)处理,根增加0.40 g,茎增加0.86 g,增加叶重2.25 g;始采期效果最好的为F3处理,茎增加6.64 g,叶增加3.67 g。有机肥与硝酸钾配合施用能够提高烟株叶绿素含量,与F2处理相比,F3处理SPAD值增加1.0,F4处理增加1.6,F5处理增加0.9。此外,有机肥与硝酸钾配合施用能够提升烟株的产量及品质,与F2处理相比,F4处理的单叶质量最大,为5.71 g;产量最高,为1 465.95 kg·hm^(-2),对提高烟株的单叶质量及增产作用效果较好;F5处理的上等烟率最高,为7.05%,可明显改善烟株的品质。综合来看,降氮增施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量存在正向促进的作用。F3处理有利于改善烟株农艺性状,F4处理在干物质积累、提高叶绿素含量、单叶质量和产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F5处理有利于提高上等烟率。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需求筛选合适的处理或者搭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氮 增施有机肥 烤烟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色素含量分析
13
作者 杨雅云 李舟 +5 位作者 汤翠凤 张斐斐 董超 阿新祥 王斌 戴陆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6-125,共10页
云南紫米资源丰富多样,收集来自云南省11个地州40多个县和地区的紫色稻米资源材料141份,对其农艺性状及紫色种皮中的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来自不同地州的紫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种皮的色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 云南紫米资源丰富多样,收集来自云南省11个地州40多个县和地区的紫色稻米资源材料141份,对其农艺性状及紫色种皮中的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来自不同地州的紫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种皮的色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云南紫色米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分布于水稻11条染色体上的40对SSR引物检测出1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425个,每个标记的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9469,变幅为1.4119~3.1069,筛选出4个评价云南地方紫色米资源的理想SSR标记。云南地方不同品种的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含量的离散程度较低;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它们关系较紧密;但花色素的含量与总酚、类黄酮、花色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和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酶的活性相关性不显著;而各色素成分的含量与酪氨酸酶活性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花色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以及色素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有利于初步探索云南优异紫色种皮的形成机制,为紫色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提供优异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紫色米资源 遗传多样性 种皮色素 色素合成酶
下载PDF
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2 位作者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64-2985,共22页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调整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黄明 彭彦珉 +8 位作者 赵雯馨 高翔 吴姗薇 张军 李爽 李文娜 崔小强 吴金芝 李友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2,共13页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10.9%~33.7%,DT、STM和SRFM在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8%~11.2%、11.7%~21.4%和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9%~39.5%、7.4%~68.8%和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2%~19.7%、9.6%~25.8%和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7.8%~21.5%、17.1%~75.9%和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7.6%~97.0%、12.8%~165.5%和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5%~15.2%、16.3%~26.7%和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STM>DT,NTM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层但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综合来看,夏闲季深松垄沟并结合秸秆覆盖的措施可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是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质量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麦田 冬小麦-夏休闲 夏闲季耕作 土壤三相比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淹水胁迫下鸭茅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及相关通路分析
16
作者 曾兵 尚盼盼 +11 位作者 沈秉娜 王胤晨 屈明好 袁扬 毕磊 杨兴云 李文文 周晓丽 郑玉倩 郭文强 冯彦龙 曾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11,共19页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草牧业的发展。鸭茅作为重要的生态草种和优质牧草,耐淹性较差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在频繁遭受洪涝区域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国审品种“安巴”鸭茅为研究对象,对淹水胁迫0、8和24 h处理后的幼...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草牧业的发展。鸭茅作为重要的生态草种和优质牧草,耐淹性较差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在频繁遭受洪涝区域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国审品种“安巴”鸭茅为研究对象,对淹水胁迫0、8和24 h处理后的幼苗根系生理和转录等进行分析,以探究鸭茅在淹水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淹水胁迫引起鸭茅根系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相对电导率先减少后显著升高。在淹水胁迫处理8 h后(相较于0 h),鸭茅根系中有57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2872个,下调基因2916个。胁迫处理24 h后,鸭茅根系中共有880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4123个,下调基因4684个。GO富集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多糖代谢、微管结合、纤维素代谢过程、抗氧化反应等。KEGG富集显示,鸭茅根系主要通过苯丙烷生物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糖酵解/糖异生等途径来响应淹水胁迫。进一步分析苯丙烷生物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HXK1、HXK2、ADH1、GST和APX2等关键基因在鸭茅响应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MYB、NB-ARC、WRKY、GRAS和AP2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淹水胁迫中表达丰富,可能与鸭茅的耐淹性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鸭茅耐淹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后续的鸭茅耐淹性状改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茅 淹水胁迫 根系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通路
下载PDF
西瓜新品种农科大14号的选育
17
作者 马建祥 张勇 +9 位作者 李好 魏春华 杨建强 白如意 沈健 温瑞琦 付宇航 王香 杨甜 张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农科大14号是以自交系Y2M为母本,以152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中果型西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约90 d(天),果实发育期约30 d(天);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覆墨绿色齿条纹,果肉大红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4%;中抗枯萎病,果皮厚1.1 cm,较耐贮运... 农科大14号是以自交系Y2M为母本,以152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中果型西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约90 d(天),果实发育期约30 d(天);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覆墨绿色齿条纹,果肉大红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4%;中抗枯萎病,果皮厚1.1 cm,较耐贮运,平均单瓜质量6.5 kg,每667 m2产量4 200 kg左右,适宜陕西省设施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农科大14号 一代杂种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18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理
19
作者 白芳芳 李平 +3 位作者 陆红飞 李白玉 齐学斌 毛雯雯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及N2O排放通量影响,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减氮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结果】(1)减氮有效降低了N2O排放通量,且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远高于冬小麦季,夏玉米季由施肥引起的N2O排放量较高。(2)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181.952+1.450×硝态氮+8.401×铵态氮-0.514×电导率;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电导率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354.606+4.592×硝态氮+157.848×铵态氮;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综上可知,适量减氮显著降低夏玉米季N2O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应加强夏玉米季农田水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减氮 N2O排放通量 土壤性质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20
作者 张春林 南金生 +3 位作者 秦海英 安江红 徐振朋 韩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9-1200,共12页
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比例和刈割期,本研究以燕麦‘蒙饲燕1号’(‘Mengsiyan 1’)、‘蒙饲燕2号’(‘Mengsiyan 2’)、‘青引1号’(‘Qing yin1’)分别和箭筈豌... 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比例和刈割期,本研究以燕麦‘蒙饲燕1号’(‘Mengsiyan 1’)、‘蒙饲燕2号’(‘Mengsiyan 2’)、‘青引1号’(‘Qing yin1’)分别和箭筈豌豆混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的饲草在不同刈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混播能够显著提高箭筈豌豆的株高、鲜重和干重(P <0.05);以燕麦150 kg·hm^(−2)和箭筈豌豆75 kg·hm^(−2)单播量配比的‘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3:1)在乳熟期、‘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在乳熟末期干草产量最高;‘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在各刈割期干草产量均低于同期燕麦单播产量。2)不同混播处理粗蛋白含量较燕麦单播基本呈增加趋势,粗蛋白含量从抽穗期、乳熟期到乳熟末期逐渐降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在乳熟末期达到最高;不同混播组合在1:3的比例下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均最低。3)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混播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各混播组合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和‘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分别在乳熟末期刈割隶属综合评价值较高,其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最佳(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组合 混播比例 刈割期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