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才林 邹江石 +5 位作者 汤陵华 丁金龙 张敏 周裕兴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前这一地区的稻作生产已相当普遍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使太湖流域的稻作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根据水稻蛋白石形态分析结果 ,当时所栽培的稻种类型均属粳稻 ,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稻种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植物蛋白石 稻作起源 新石器时期
下载PDF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雄生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3,共10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产区以种植晚稻为主,但其它地区却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区种植则很大程度上是赋税和雨水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文化 分布 宋代 早稻 晚稻
下载PDF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志一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76-88,共13页
关键词 玉蟾岩 牛栏洞 中国 稻作农业 起源 史老墩 遗址 堆积层 石器 动物化石 植物化石 陶片
下载PDF
中国古代稻作节水栽培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夏如冰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3-103,共11页
《中国农业通史》学术专栏中国古代稻作栽培技术中,蕴含着许多极为有效的节水技术。南北朝时期以来,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山地较为普遍地种植节水省功的旱稻,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旱稻种植技术已十分精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蕃盛,粮食需... 《中国农业通史》学术专栏中国古代稻作栽培技术中,蕴含着许多极为有效的节水技术。南北朝时期以来,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山地较为普遍地种植节水省功的旱稻,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旱稻种植技术已十分精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蕃盛,粮食需求激增,宋真宗亲自参与引种推广耐旱早熟的占城稻,获得成功,扩大了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域。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和进步,明清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节水栽培方法。从水稻的地方品种中选育出许多耐旱品种,从育秧移栽技术中发展出旱育秧技术,并创造出水稻旱种技术,一方面显著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大大提高了水稻的耐旱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南方山区灌溉困难,正是各种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使上述广大地区的稻作生产一直得以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稻作 节水栽培
下载PDF
岭南稻作文化起源在地名上的反映 被引量:3
5
作者 司徒尚纪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2-54,共3页
种植水稻是百越文化的一个特征,在岭南分布的一些神话、图腾和壮语“那”字,以及梯田“畲”字地名,反映了与稻作文化起源的关系。
关键词 岭南地区 稻作文化 地名文化 神话传说地名 图腾地名 壮语“那”字 畲族
下载PDF
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吊桶环遗址 植硅石 稻属植物 野生稻 栽培稻
下载PDF
日本的稻作农耕礼仪(二) 被引量:1
7
作者 玄松南 游修龄 《中国稻米》 2001年第2期41-42,40,共3页
关键词 日本 稻文化 稻作农耕礼仪 收获感谢祭 宫中岁时记 神力
下载PDF
试论海南稻作历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光良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89-93,共5页
关键词 稻作历史 海南岛 栽培稻 起源地 水利建设 占城稻
下载PDF
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立耘 李子贤 《楚雄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49-55,共7页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作简要的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稻作文化 研究进展 前瞻 稻作起源 稻作农业传播 稻作地区 稻作民族
下载PDF
日本的稻作神话和传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玄松南 游修龄 《中国稻米》 2000年第4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日本 稻作文化 稻作神话 稻作传说
下载PDF
菲律宾群岛的稻作文化——依伏卡奥族的稻作神话传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玄松南 《中国稻米》 2003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菲律宾群岛 稻作文化 依伏卡奥族 神话传说 黑米起源 祈谷祭神习俗 稻草人
下载PDF
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汉代和弥生时代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二虎 《农业考古》 2001年第1期59-81,共23页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古代 稻作文化 汉代 弥生时代
下载PDF
秦汉时期传统稻作农业科技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13
作者 朱宏斌 《东南亚纵横》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秦朝 汉朝 文化传播 稻作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推广 稻作农业科技文化 东南亚
下载PDF
朝鲜·韩国水稻品种的变迁与时代背景
14
作者 玄松南 《中国稻米》 2001年第6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稻作文化 韩国 朝鲜 水稻 品种演化 时代背景
下载PDF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魏兴涛 孔昭宸 刘长江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 仰韶文化 稻作遗存 生存环境
下载PDF
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文绪 王辉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80-85,共6页
关键词 甘肃庆阳遗址 古栽培稻 粒形性状 粒形判别分析
下载PDF
朝鲜移民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 被引量:18
17
作者 衣保中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6,共10页
清末以来,朝鲜移民大批迁入东北地区,他们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朝鲜移民在气候比较寒冷的东北地区积极探索实用的水田技术,在兴修水利工程、引进和使用优良水稻品种、改良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 清末以来,朝鲜移民大批迁入东北地区,他们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朝鲜移民在气候比较寒冷的东北地区积极探索实用的水田技术,在兴修水利工程、引进和使用优良水稻品种、改良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因地制宜引水灌溉,引进和推广国外早熟耐寒品种,早育早播延长水稻的大田生长期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灌溉 耐塞品种 引种 水稻 朝鲜移民 近代 东北地区 水田技术
下载PDF
河姆渡稻谷的启示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军 《农业考古》 1991年第1期170-177,共8页
一、引言河姆渡遗址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发掘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得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遗地的发现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如此重视,笔者认为:不仅是河姆渡遗址年代古老,并且出土了一批前所... 一、引言河姆渡遗址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发掘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得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遗地的发现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如此重视,笔者认为:不仅是河姆渡遗址年代古老,并且出土了一批前所未见的崭新的夹炭黑陶器物群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骨耜等以及栽培稻谷;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河姆渡遗址 稻作农业 实物资料 传播 日本 起源
下载PDF
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探研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安强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60,共10页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原始稻作 农业形态 发展史 清朝以前
下载PDF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崇安 《农业考古》 1991年第1期178-180,194,共4页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头山文化 稻作遗存 史前文化 稻作文化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