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刁立平 王建飞 +4 位作者 李余生 张洪南 张红生 翟虎渠 杨图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调查了太湖稻区 163 份粳稻地方品种和 16 份 60~90 年代的高产粳稻品种的13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对其中有显著差异的 10 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 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 179 份材... 调查了太湖稻区 163 份粳稻地方品种和 16 份 60~90 年代的高产粳稻品种的13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对其中有显著差异的 10 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 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 179 份材料划分为5 组 13类;依据各类的平均值计算理论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穗重、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总粒数, 说明超高产品种必须有较高的穗重和适宜的穗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农艺性状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食味仪测定与感官评价相结合鉴定优质粳稻食味特性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春红 李金州 +3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8-965,共8页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关系最密切;与感官评价指标中的气味、味道、口感、综合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综合评分相关系数最大(r=0.516**)。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则表明食味品尝综合值与蛋白含量负相关程度大于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尝指标中,综合评分与回生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味道相关系数最大(r=0.913**)。分析表明,常规粳稻食味特性鉴定应将仪器测定和感官品尝两者结合进行。研究揭示的食味评价指标及获得的一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资源也为粳稻食味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食味仪测定 感官评价 食味特性
下载PDF
云南粳稻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及标准品种的选定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国珍 刘吉新 +2 位作者 孙有泉 世荣 春原嘉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34,共6页
通过对43个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稻米食味品质好坏与米饭外观(光泽)、粘性、软硬呈正相关;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食味不同,在温度较高的低海拔地区明显优于温度较低的... 通过对43个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稻米食味品质好坏与米饭外观(光泽)、粘性、软硬呈正相关;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食味不同,在温度较高的低海拔地区明显优于温度较低的高海拔地区。基本确定了滇中温暖粳稻区(海拔1,500~1,800米)和滇中北部温凉粳稻区(海拔1,850~2,200米)食味鉴定的标准品种及其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食味品质 综合评价 标准品种 云南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振华 蒋志农 +1 位作者 赵国珍 苏振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198,共5页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粳稻低温再生茎重与耐冷性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建华 廖新华 +2 位作者 叶昌荣 赵国珍 工藤.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11℃和15℃下,研究了10个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9~10叶期的低温再生茎重。(1)11℃条件下,处理1天和2天的再生茎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2**,0.865**),低温再生茎重可作为粳稻耐冷性评价... 在11℃和15℃下,研究了10个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9~10叶期的低温再生茎重。(1)11℃条件下,处理1天和2天的再生茎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2**,0.865**),低温再生茎重可作为粳稻耐冷性评价的一个指标。(2)低温再生茎重,低温茎叶含水量对温度的敏感性因品种及其来源而异,日本品种与云南品种具有明显的差异。(3)9~10叶期,粳稻植株低温茎叶含水量与结实率和再生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8**,0.812**,0.863**),它也可以作为粳稻耐冷性评价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低温 再生茎重 耐冷性 茎叶含水量
下载PDF
不同粳稻品种群体整齐度的比较分析 Ⅱ.超稀植栽培对品种性状及整齐度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俊国 李彻 +3 位作者 张三元 石玉海 杨桂兰 赵劲松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18-22,共5页
对不同插秧方式条件下各品种若干性状及整齐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插秧方式(30cm×15cm)相比,超稀植(30cm×30cm)时多数品种表现为茎高下降、穗子变长、单株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明显提高、空秕率下... 对不同插秧方式条件下各品种若干性状及整齐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插秧方式(30cm×15cm)相比,超稀植(30cm×30cm)时多数品种表现为茎高下降、穗子变长、单株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明显提高、空秕率下降、出穗期延迟、谷草比上升、着粒密度增加和产量下降等。但各品种对同一性状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变化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穗数,然后依次为空秕率、穗粒数、着粒密度、谷草比、出穗期、茎高和穗长。超稀植后各性状的整齐度也发生了不同方向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性状是穗一次枝梗数,然后依次为单株穗数、茎高、穗长和穗粒数。从供试品种来看,玉丰、北陆128和藤系138品种稀植后各性状整齐度变化不大,产量在稀植区也最高,说明这3个品种比较适宜稀植栽培,而通35和吉粳63品种则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性状 整齐度 超稀植 品种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被引量:81
7
作者 吕文彦 曹萍 +1 位作者 邵国军 曹炳晨 《辽宁农业科学》 1997年第5期7-11,共5页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12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等品质指标较优,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则较大;弯穗型品种与直穗型品种在糙米率、整...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12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等品质指标较优,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则较大;弯穗型品种与直穗型品种在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精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等7个指标上区别明显,弯穗型优于直穗型,相关分析表明:精米率与粒宽、整精米率与穗颈粗、胶稠度与着粒密度、粒长与理论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精米率与谷粒长宽比、胶稠度与穗颈长、垩白粒率与枝梗数、垩白面积与穗颈粗则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稻米品质 穗型 水稻
下载PDF
镇稻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被引量:3
8
作者 盛生兰 胡春明 +1 位作者 张继本 杨图南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13,共3页
镇稻88是月の光与2507-4杂交育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参加江苏省三年中间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以上。大面积示范试种一般亩产600kg,高产田亩产700kg以上。具有成熟早、稳产性好、品质优良、容易脱粒、适应性广等... 镇稻88是月の光与2507-4杂交育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参加江苏省三年中间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以上。大面积示范试种一般亩产600kg,高产田亩产700kg以上。具有成熟早、稳产性好、品质优良、容易脱粒、适应性广等特点。高产栽培应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 镇稻88
下载PDF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9
9
作者 汤圣祥 闵绍楷 佐藤洋一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国粳稻的起源。认为我国的粳稻独立起源于偏粳的普通野生稻,籼、粳稻是乎行演化的;我国粳稻最重要的起源地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沼泽地带,其中心区域位于太湖流域。
关键词 粳稻 起源
下载PDF
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86优8号 被引量:7
10
作者 谷福林 苏自强 王水方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9-60,共2页
86优 8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自育三系粳型不育系 86 3A ,与自选恢复系宁恢 8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 ,结实率高 ,米质优 ,抗病性强。 2 0 0 0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86优8号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审定
下载PDF
寒地粳稻品种资源碾磨与外观品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海龙 崔成焕 +1 位作者 邹德堂 李文霞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9-247,共9页
利用 113份寒地粳稻品种资源材料 ,研究了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根据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筛选出 9个综合品质特性较好的品种 ,并将全部粳稻品种分成 4个类群。品质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应在类群间进行 ,同时考虑主成分的互补。
关键词 外观品质 遗传距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寒地粳稻 品种资源 碾磨品质
下载PDF
浙江省常规晚粳(糯)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建尧 杨长登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以2000—2010年通过浙江省审定的常规晚粳(糯)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区试和生产试验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和抗性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审定的常规单季晚粳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在减少和每穗实粒数增加较明显,... 以2000—2010年通过浙江省审定的常规晚粳(糯)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区试和生产试验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和抗性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审定的常规单季晚粳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在减少和每穗实粒数增加较明显,双季晚粳稻品种的每穗实粒数增加较明显,产量逐渐提高。总体而言,浙江省近年育成的晚粳稻新品种有向大穗型发展的趋势,新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也有一定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常规品种 产量 抗病性 浙江省
下载PDF
鄂粳杂1号选育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长义 冯云庆 +3 位作者 戚华雄 胡刚 夏明元 方国成 《湖北农业科学》 1996年第S1期42-47,共6页
鄂粳杂1号具有产量优势明显。抗病性强,米质优。易脱粒等特点。从1992年起在省内外试种。示范,一般每公顷产量7500kg左右,比对照增产10%以上。繁殖制种产量高,符合商品化生产的要求,预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良好的应... 鄂粳杂1号具有产量优势明显。抗病性强,米质优。易脱粒等特点。从1992年起在省内外试种。示范,一般每公顷产量7500kg左右,比对照增产10%以上。繁殖制种产量高,符合商品化生产的要求,预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至1995年累计推广种植13333.33hm2,增产稻谷1000kg,创社会效益1400万元。“八五”期间,已纳入国家“863计划”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鄂粳杂1号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优质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立芳 刘建平 +2 位作者 刘秉全 胡道芬 毛振武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35,共1页
优质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AjaponicaqualityPGMSline1647S洪立芳,刘建平,刘秉全,胡道芬,毛振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00081;北京市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1647S是一个以光敏为主... 优质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AjaponicaqualityPGMSline1647S洪立芳,刘建平,刘秉全,胡道芬,毛振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00081;北京市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1647S是一个以光敏为主的核不育系,采用杂交育种与花培相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1647S 品种
下载PDF
北方不同穗型粳稻南繁引起的一些性状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嘉宇 徐正进 +2 位作者 周淑清 赵飞 陈温福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59,共2页
将2种不同穗型的北方粳稻品种在辽宁沈阳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北方粳稻品种在海南种植株高降低,穗长缩短。直立穗型品种结实率显著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结实率,一次枝梗结实率比二次枝梗结实率下降的幅度大。指出北方粳稻南繁结实率显... 将2种不同穗型的北方粳稻品种在辽宁沈阳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北方粳稻品种在海南种植株高降低,穗长缩短。直立穗型品种结实率显著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结实率,一次枝梗结实率比二次枝梗结实率下降的幅度大。指出北方粳稻南繁结实率显著降低主要是低温造成小穗不育引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粳稻 育种 结实率
下载PDF
从部分Aman和深水稻看粳稻的起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侃声 张尧忠 +1 位作者 王象坤 才宏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11-112,共2页
栽培稻由野生稻演化而来是稻作学者所公认的,由于野生稻的性状大都偏近籼稻,对籼稻起源于野生稻也没有争议,对粳稻的起源则有不同的看法.丁颖认为粳稻是由籼稻演化而来,周拾禄认为巢湖的粳型野稻是粳稻的先祖.Second根据同工酶研究,推... 栽培稻由野生稻演化而来是稻作学者所公认的,由于野生稻的性状大都偏近籼稻,对籼稻起源于野生稻也没有争议,对粳稻的起源则有不同的看法.丁颖认为粳稻是由籼稻演化而来,周拾禄认为巢湖的粳型野稻是粳稻的先祖.Second根据同工酶研究,推定粳稻是由中国的野生稻演化来的.冈彦一与程侃声先后通过杂交试验,认为野生稻本身同时有直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的可能;王象坤等则进一步推测粳稻是野生稻在旱地上驯化的结果.冈彦一在其《栽培稻之起源》一书中对上述各种假设都有简要的叙述.籼稻和粳稻在地理分布上,虽然从低到高、由南至北,前者渐次减少而后者渐次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起源 Aman 深水稻 水稻
下载PDF
十个粳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和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二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10个粳稻品种,在3~4叶期和抽德初期于温室内,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即ZA_1,ZB_(13),ZC_(13),ZD_1,ZE_1,ZF_1和ZG_1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85.70%反应一致,呈正相关。10个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组合... 10个粳稻品种,在3~4叶期和抽德初期于温室内,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即ZA_1,ZB_(13),ZC_(13),ZD_1,ZE_1,ZF_1和ZG_1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85.70%反应一致,呈正相关。10个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组合,根据F_1,F_2,B_1F_1分析结果:F_195%抗性呈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各占2%;该10个品种对多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受两对或1对显性基因控制,少数受1对隐性基因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分析表明:这10个抗源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在抗瘟性遗传上属不同抗源。根据6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分析结果,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但也有的受细胞质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种 稻瘟病 抗性 抗性遗传
下载PDF
从寒丰A、秀水-04A与R378等组合看杂交粳稻库源特征及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全立勇 袁勤 +1 位作者 吴惠民 周爱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56-60,共5页
以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2个粳稻不育系“寒丰A”、“秀水一04A”和R378等3个粳型恢复系配组成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杂交粳稻的库源特征及其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库容优势明显,且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穗大;杂交粳... 以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2个粳稻不育系“寒丰A”、“秀水一04A”和R378等3个粳型恢复系配组成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杂交粳稻的库源特征及其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库容优势明显,且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穗大;杂交粳稻抽穗期叶面积大、茎鞘干物质输出率高;成熟期杂交粳稻虽然叶面积下降幅度较小,但单位颖花获得的干物质量不如亲本和常规粳稻的多,而且,由于抽穗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对籽粒贡献最大,故杂交粳稻后期源库比例失调,因而籽粒充实度低下,但杂交粳稻出穗前干物质生产对籽粒充实度具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粳稻 库源特征 籽粒充实度 寒丰A 秀水-04A
下载PDF
云南粳稻栽培品种的稻瘟病垂直抗性分类及鉴别菌系选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家瑞 孔平 +3 位作者 李成云 何云昆 岩野 正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42-47,共6页
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 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8个型。属I—1、Ⅱ—1、Ⅲ—1、Ⅳ—1、V—1型的品种分别持+、P_i—a、P_i—i、P_i—k、P_i—km基因,共177个品种,占78%。除Ⅵ—1、Ⅶ—1、Ⅶ—2,Ⅶ—3型外,各群其它类型的品种可能还持有其它的抗性基因。 另外,用日本鉴别菌系接种的结果虽然可划分为A—J群,但日本菌株对许多品种的反应不明确,获得的信息量少,推定不明的品种约占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垂直抗性 稻瘟病 鉴别菌系
下载PDF
同步特性鉴定在粳稻品比试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卿 王建军 +1 位作者 廖新华 杨勤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19,共4页
1996年用中日课题选育的高世代优良株系21个,参加云南省农科院高原粳稻品比试验。以高产品种合系35号为对照,对参试株系进行了高产、优质、抗寒等特性的同步鉴定。产量达到和超过对照的株系有10个,其中7个株系经米质、抗... 1996年用中日课题选育的高世代优良株系21个,参加云南省农科院高原粳稻品比试验。以高产品种合系35号为对照,对参试株系进行了高产、优质、抗寒等特性的同步鉴定。产量达到和超过对照的株系有10个,其中7个株系经米质、抗病、抗寒鉴定而被淘汰,最后评选出产量、品质、抗病、抗寒综合性状兼优的3个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比试验 同步鉴定 粳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